天人合一——莊子

天人合一——莊子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天人合一——莊子

莊周曾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期人,以莊子之才學取財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莊周無意仕進,只在不長的時間裡做過管漆園的小官。莊子的學問淵博,遊歷過很多國家,對當時的各學派都有研究,進行過分析批判。楚威王聽說他的才學很高,派使者帶著厚禮,請他去做相國。莊子笑著對楚國的使者說:“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沒有看見祭祀用的牛嗎?餵養它好幾年,然後給它披上有花紋的錦繡,牽到祭祀祖先的太廟去充當祭品。到了這個時候,它就想當個小豬,免受宰割,也辦不到了。你趕快給我走開,不要侮辱我。我寧願象烏龜一樣在泥塘自尋快樂,也不受一國君的約束,我一輩子不做官,讓我永遠自由快樂。”

天人合一——莊子

莊周的才學不可小視,然而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大多都是寓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其中他的《逍遙遊》被選入了人教版的語文教材。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後厭惡仕途,隱居著書,成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世尊稱為道教祖師、南華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當時諸侯混戰,爭霸天下,莊子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便辭官隱居,潛心研究道學。他大大繼承和發展了老聃的思想,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他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莊周夢蝶便是最好的例子: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天人合一——莊子

先秦諸子百家都是在探求真理,即探求世界萬物的根據和原則中建立各自的理想和學說的,但是在儒墨道各家及後學支脈中,莊子明顯地不同於其他諸子,甚至於不同於老子。老子學說中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政治目的。莊子雖然也有自己的社會觀、人生觀,但他的中心,他的至足之處卻是形而上學的、純粹抽象思辨的哲學本體論。莊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體論,而非具體某種政治主張,來實現他對宇宙萬物的根據和原則的探求的。莊子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貢獻,也正是在於他對於抽象思辨的哲學本體論的獨到關注。莊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於他提出的“逍遙處世”之說,莊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飄逸靈新的一種灑脫。正所謂“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儒學在孔子之後,尤其是在“罷黜百家”之後,支脈層出,義理更生,孔、孟、荀雖不盡同卻能源遠流長,而莊子卻只有後世對他的不理解,對他的改造。在中國古代,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沒有任何一個學者,能對莊子核心內容的形而上學本體論予以發明、發展。戰國時期的形而上學的莊子是真實的存在的,但莊子的後世繼承卻是一條虛線。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派取代黃老學派成為道家思想的主流。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時被封為“微妙元通真君”。所著《莊子》一書也被詔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天人合一——莊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