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非遺」禮縣井鹽 源遠流長

鹽官鎮是禮縣的第二大鎮,位於禮縣東部,地處在連接陝甘川的通道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史上這裡水草豐茂,盛產井鹽適合畜牧業發展,便利的交通也使“鹽官騾馬市場”在西北五省久負盛名。

「隴南非遺」禮縣井鹽 源遠流長

坐落在禮縣鹽官鎮的鹽井祠

鹽井實為冒水泉,水滿自流,因而早被古代勞動人民發現。先秦時期,地處西垂(西犬丘,今禮縣及周邊地區)的秦祖先與周的交流中,吸收了先進的生產經驗,陶器、青銅器的製作工藝有了發展,具備了熬製加工井鹽的能力。春秋初年,先秦崛起,先進的製作工藝及鐵器傳入西垂(1994年甘肅省文物局和省考古所對大堡子山秦公墓進行搶救性挖掘是發現有生鏽的鐵劍等鐵器)使井鹽加工技術成熟。戰國時期至秦建國初年,大力發展生產力,國力強盛,為當時先進手工業工藝的傳播及秦與巴蜀煮鹽技術的交流提供了現實條件。戰國後期至秦,在西縣(今禮縣及周邊地區)設立鹽官(據1997年《考古與文物》第一期記載了“西鹽”的竹簡封泥,經考證是秦代或戰國時期在秦國西縣設立鹽官的實證。),國家對井鹽的重視和開發使井鹽生產工藝發展完善。秦、漢以後,歷經唐、宋,直至解放初,當地居民乃至周邊諸縣一直在食用鹽官的井鹽,唐代詩人杜甫曾有詩反映了鹽官地區的生產盛況——“滷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據史料記載,清光緒年間,鹽民達250戶,產銷量達2341540斤,徵銀2246兩。至今老人們還能回憶起街頭叫賣鹽(鹽水)的情景。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大力提倡鹽業專賣,再加之井鹽熬製成本高,逐漸被物美價廉的加碘有機鹽取代,井鹽加工退出歷史舞臺。

「隴南非遺」禮縣井鹽 源遠流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