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非遗」礼县井盐 源远流长

盐官镇是礼县的第二大镇,位于礼县东部,地处在连接陕甘川的通道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这里水草丰茂,盛产井盐适合畜牧业发展,便利的交通也使“盐官骡马市场”在西北五省久负盛名。

「陇南非遗」礼县井盐 源远流长

坐落在礼县盐官镇的盐井祠

盐井实为冒水泉,水满自流,因而早被古代劳动人民发现。先秦时期,地处西垂(西犬丘,今礼县及周边地区)的秦祖先与周的交流中,吸收了先进的生产经验,陶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有了发展,具备了熬制加工井盐的能力。春秋初年,先秦崛起,先进的制作工艺及铁器传入西垂(1994年甘肃省文物局和省考古所对大堡子山秦公墓进行抢救性挖掘是发现有生锈的铁剑等铁器)使井盐加工技术成熟。战国时期至秦建国初年,大力发展生产力,国力强盛,为当时先进手工业工艺的传播及秦与巴蜀煮盐技术的交流提供了现实条件。战国后期至秦,在西县(今礼县及周边地区)设立盐官(据1997年《考古与文物》第一期记载了“西盐”的竹简封泥,经考证是秦代或战国时期在秦国西县设立盐官的实证。),国家对井盐的重视和开发使井盐生产工艺发展完善。秦、汉以后,历经唐、宋,直至解放初,当地居民乃至周边诸县一直在食用盐官的井盐,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反映了盐官地区的生产盛况——“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盐民达250户,产销量达2341540斤,征银2246两。至今老人们还能回忆起街头叫卖盐(盐水)的情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力提倡盐业专卖,再加之井盐熬制成本高,逐渐被物美价廉的加碘有机盐取代,井盐加工退出历史舞台。

「陇南非遗」礼县井盐 源远流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