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郑勰:一个将故乡扛在肩上的打工诗人


宁县郑勰:一个将故乡扛在肩上的打工诗人


郑勰在他的出租小屋

题记:即使奔赴城市,他的心里始终装着故乡;即使走进城市,他仍有着农民的皮肤和语言;即使置身城市,他仍对城市投以仰望的目光。

郑勰:一个将故乡扛在肩上的打工诗人

在庆阳市西峰区陇东商场电器商城的一角,“一”字儿整齐有序地停放着专为商城商户拉运货物的三轮摩托车,没活儿的时间里,工友们喜欢聚一块儿玩扑克,或讲段子,以消磨这空寂又漫长的时间。在一起觅活的工友中,似乎有一人与众不同,他50出头,静坐在自己的三轮摩托车上,埋头看着手机,其专注程度俨然一个“手机控”,这行为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在常人眼里他是个另类。其实他是用手机学习、用手机写诗,他就是我今天要写的陇东打工诗人郑勰先生。

与郑勰相识是在小城的一次文学活动中,他中等个儿,原本不黑的皮肤被风雨阳光漂染成了健康的黑黄,一双有神的眼睛被藏在一架近视眼镜后面,一身正统的深蓝色西装包裹着清瘦的身躯,他少言寡语,甚至感觉到一种文气和儒雅。他伸出手,主动礼节地握手问好,带着茧子的手满有力道。他一开口,浓浓的乡音瞬间弥漫开来。偶尔他也有微笑,排列整齐的白牙齿露出来,一股暖暖的温情会感染你。

往后的日子,我和郑勰偶尔在网上有交流,交流的话题更多的是诗歌和文学,从始至终,郑勰的语气温和,态度虔诚,让人感觉很舒服。从侧面了解到,郑勰是甘肃宁县中村乡的农民,他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半辈子时光他以务农为业,靠勤劳的双手供养着一大家子人的生活。他陆续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送进了大学。随后,孩子们大学毕业走上了社会。大儿子已经娶了媳妇,生了子。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拼。小孙子留在老家。当农业机械耕作逐渐代替了人工耕作之后,他便一个人来到这座小城,走上了属于他的打工之路。

在郑勰的家乡,连年干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年的收成只能保障家里有粮吃,他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在城里打工可以挣点零钱补贴家用。平日里由妻子在老家照顾老人和小孙子,他在城里打工。逢收逢种季节,他就回家忙一阵子农活儿。

在郑勰的生活中,播种、施肥、锄草、收割是他的主业。农村有机械耕种后,他的农闲时间被扩大,他就进城打工了,如果说拉运电器是他的生活日常,写诗无疑是他的另一种形式的播种、施肥、锄草、收割,诗歌是他精神生活中的庄稼。

郑勰的诗和他的人一样,简洁、朴实、乐观、真诚,诗歌语言风格鲜明,情感饱满,自然流畅,在陇东诗坛也是独有一面的。郑勰的诗,从题材上说,面儿很宽,也很窄。说宽是因为他既写农村的(春)风、(柳)花、(冬)雪、(秋)月和田地里的庄稼,也写城里的打工生活。说窄是因为他只写自己熟悉的,自己所见到的,自己所想到的,自己所感受和领悟到的。他很真实,也很真诚,他的诗也很真诚,真实,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

但郑勰的诗也并非平常所见的一板一眼的那样,也有很多调皮的地方,也有很多让读者眼前一亮的地方。比如他在拉货途中遭遇到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风雨,他写道:“早晨跟随太阳一起散步/身旁是暴雨冲洗过的翠柳/漫步高铁的路基去看风景/意外邂逅了一条从天而降的河流”《从天而降的河流》通过这几句诗,诗人的语言张力、才情可见一斑。

“迎着水花的波澜去找源头/形影相随的还是水流/湿热的空气漂浮在身边和头顶/水的源头一定是天河的某个缺口”《从天而降的河流》

“你这霸道的玩意好可怕/占据了我的眉毛脸蛋鼻子和下巴//狠声抓一把看似像棉花/迎面而来声势浩大//小花小草唤醒了你的记忆/汹涌的浪花归于花草下//你这空气中的精灵/飘满了整个春天的图画”《柳花飞》

“短袖和棉袄同时行走在街头/小草兴奋的抬头挺胸/这时晒太阳真的是一种享受/消毒取暖进入美梦//大风过后寒气吹得人发抖/是仇家下的魔咒/虔诚的拂去乌云/漏出阳光和白云/还有垂柳的枝条随风起舞”《春寒》

“拔完玉米地里最后一颗青草/两脚泥土,怀揣了几个核桃/我以为这就是田园的味道//带上这些清香的珍宝/去搅和城市的繁华与萧条/用一花盆装尽思乡的念想/让它长出无名的小草/伴随我在都市流浪/寻找一份宝藏”《远行》

“今天镇上逢集/奶奶抓了一窝小鸡/爷爷抱着孙女看稀奇/纸箱子里的鸡娃子叽叽叽//孙女萌萌懂懂看世界/满眼的新鲜充满了好奇/揪了根小草喂小鸡/掀翻纸箱子满院子的鸡儿叽叽叽”《小鸡叽叽叽》

“我追随傍晚的阳光/去追赶家乡的粽叶飘香//路漫漫,思念已久的小镇就在前方/敞开心扉享受风微凉//繁华的街道飘来阵阵的幽香//在夜市补充一点营养/眺望前方家乡的方向//风尘仆仆的汇入平坦的小道/美丽的村庄看见了我微笑的脸庞”《粽叶飘香》

“站在田园享受大自然的风韵/迎面扑鼻全是泥土的香味/种上小麦和我的一份诚意/黄土地的感情和诗人一样细腻//盖上雪白的被子隔绝一地的凉意/春风吹醒了复苏的心/拔节开花声声不息/麦浪滚滚牵动着游子的心”《游子的心》

“树叶哗啦啦从头顶落下/好似大海里的浪花/翻滚跳跃来到了我的脚下/抚平大地的坑坑洼洼//树叶为什么不一起变黄/站在高处嘻嘻哈哈/满天飞舞就像新疆的棉花/轻轻地飘浮在枝头和花下”《秋雪》

……

随处可见的奇思妙想,瞬间能将读者带回那个天真、无邪、纯真、梦幻、多彩的世界。

今年的中秋刚过,收割秋天(秋季作物)的时间就到了,郑勰回老家忙农活去了。郑勰今年在老家种植了三亩玉米,繁重的劳作之余,他忍不住对收获的玉米的赞美:“黄土高塬的玉米占据了大半土地/一排排的方阵好似威武的大将军//收割机的轰鸣唱出了农民心中的甜蜜/玉米的清香已嵌入我的心里//我剥开玉米杆的果粒取出金黄的童心/一个个鲜活的小精灵被聚在一起//小家伙们正在享受太阳的沐浴/一声声欢快的歌声又在我的耳朵边响起//哎呀,哎呀!我们这是到了哪里!”《玉米粒这个小精灵》每一粒庄稼都是他怀里的孩子,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是真切的,更是真实的。

收了秋,紧接着要种冬小麦。秋收后,连天的阴雨拖了一周时间,雨后种上冬小麦他才舒了一口气。郑勰给我发消息说:“忙不完的活儿/累得受不了/有钱了住你对门儿/看城里的生活什么样儿!”我宁愿把这短信当作一首诗来读,短信沿袭他一贯作诗的风格,读起来轻松、明快,读后心里似乎沉甸甸的,这就是诗的力量,这也是郑勰于陇东诗坛的份量。

就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收到郑勰发来的知信,他说他想置一台旧电脑,想申请个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写诗……我知道,诗歌已溶入他的血液,已深入他的骨髓。

对于郑勰,我想这是一种现象。他是西北农民的缩影,他是陇东打工诗人的缩影。尝试只写郑勰,或只写郑勰的诗,都是徒劳的、单薄的,只有把郑勰和他的诗紧密揉在一起,再溶入故乡的风雨,生活的艰辛,人生历程的甘苦,这才是真实鲜活、独具魅力的。正如郑勰的老同学王晓珠所言:“他是为诗歌而生的人!”

最后我想说,在郑勰的身上,我看到西北农民的纯朴和顽强,读到了陇东诗人的痛和乐,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怀的男人,更是一个把故乡扛在肩上心中有远方的打工诗人。

宁县郑勰:一个将故乡扛在肩上的打工诗人


郑勰在劳作之余用手机写诗

宁县郑勰:一个将故乡扛在肩上的打工诗人


郑勰诗笺手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