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眉縣紅崖頭村的"太白山人——李雪木"

“道繼橫渠,太白山人”

隱居眉縣紅崖頭村的

太白十月紅

(李柏簡介:(1630年至-1700年),字雪木,號太白山人。他是明末清初的關中大儒,長年隱居耕讀,每日布衣蔬食。他是心懷天下的關學傳人,終身著書立說,畢生憂國恤民。他與同時期學者周至人李顒,富平人李因篤並稱"關中三李"。)

隱居眉縣紅崖頭村的

太白十月高山草甸

紅崖頭村是太白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早在秦漢時期這裡就有人居住,但由於水源稀缺、土地貧瘠,村民不得不在棕紅色土崖邊的窯洞裡,過著苦日子,久而久之,紅崖頭便被人們當做這裡的村名。每逢災荒,村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有的賣兒賣女、有的舉家出逃,凍死、餓死、病死者不計其數。很難想象,生長在這樣惡劣環境裡的李柏,是如何做到淡泊名利而唯好詩書的。他的追求之高遠、思想之深邃,不僅在當時名揚四方,更在後是備受推崇。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在邑宰毛鴻儀的主持下,自稱"後學"的眉縣人,王建瀛、宋國均、王登瀛、曾師孔等人為李柏修建的"雪木祠"並邀請關中理學大師"賀瑞麟"親自題寫碑記。"雪木祠"分為前殿和後殿。前殿為獻殿,題額"佑啟我後",後殿為正殿題額"道繼橫渠"。賀瑞麟在碑文中記述並稱贊李柏到道"先生修德立言,亦自有其理學,亦自有其文學;尤與二曲(李顒,號二曲)、天生(李因篤,號天生)性情氣誼深相契合者也。故當時如太華三峰鼎立天外。"

隱居眉縣紅崖頭村的

太白碧水磐石

李雪木究竟有何作為,能夠讓後世如此推崇?李雪木自幼受父親影響,對陶淵明和陶詩情有獨鍾,曾在書齋前栽種五棵柳樹,以效仿陶淵明。他天資聰穎、記憶非凡,十歲便能賦詩作文,本村人都稱它為神童,然而由於父親病逝,李柏家到中落、生活窘迫,但其母親見兒子好學上進,料定將來必成大器,晝耕夜織資助他入塾讀書。

1644年,李雪木得中秀才,準備大施拳腳、一展抱負,但就在這一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清朝建立。李柏的人生軌跡隨之發生變化,由積極的出仕報國轉為消極的遁世隱居。1652年,李雪木母親病逝,他不願為清廷效力,毅然辭職還鄉,隱居太白山,躬耕田園,攻讀詩書,長達38年,恰似當年的陶淵明。最後迫於無奈,竟進入太白山中躲進林海茫茫的林海,隱居大雪崖石洞,讀書寫文章,領略大山的風光。

相傳,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文章,有的抨擊時弊、有的體恤民情,表現出他卓越的思想和才華。康熙皇帝十分賞識李柏,曾以重金厚禮聘他入朝為官,但每次邀請都被他婉言拒絕。李柏不予理睬的行為,使康熙盛怒,下令封鎖太白山,禁止任何人甚至一隻筆、一滴墨、一片紙進入太白山。即便如此,李柏依然堅貞不屈。

一天,一個搜山士兵,在太白山密林中,拾到一片寬闊嫩綠的樹葉(即槲葉),見上面寫了許多密密麻麻的小字,仔細一看,多是抗清復明內容的詩文,下署太白山人李雪木。陝西巡撫讀了這些槲葉上的詩文後,認為緝拿李雪木有了重要線索,滿腔的心事,頓然冰開,眉開眼笑,忙命快馬飛馳,把拾到的潮樹葉詩文呈送進京。皇帝下詔褒揚了陝西巡撫,巡撫衙門又重賞了拾槲葉詩片的那個士兵。誰知,偏在褒賞的第二天,又有個士兵在太白山一道溪流旁又拾到了寫詩的槲葉,署名是"太白山人"。此後,圍山的士兵,不斷撿拾到越來越多用血寫詩的槲葉,署名各不相同:筆洞生、野史氏、太白一山人、太白山李生、李柏、李雪木…。這下子,可忙壞了陝西巡撫,他將每天從太白山送回的槲葉詩篇,一面閱後清抄、珍藏,一面天天派專騎飛馳進京,向皇帝呈送槲葉詩篇。

康熙皇帝,有個酷愛文字的嗜好,他御覽了李雪木在槲葉上用血寫的詩文,見其有挖苦朝政.射影宮廷的惡意,勃然大怒,嚴令陝西巡撫,無論如何也要速拿李雪木歸案。但康熙皇帝讀著讀著,又發現其中有詠贊祖國山川美好的詩文,不禁連連叫好,又急令陝西巡撫,要好好保護這位才子,時緊時鬆,又緝又保,陝西巡撫覺得十分為難,思之再三,便對此事不聞不問了。這樣以來,李雪木便在太白山中得以安然隱居,繼續寫作文章和詩篇。

此後,康熙皇帝下詔,把陝西進呈的李柏在槲葉上用血寫的詩文,裝訂成冊,並御筆親題《槲葉集》三字,以作書名,視為珍藏秘本,又在扉頁上書《太白山神槲葉集》只供御覽,不得外傳。這樣以來,除陝西關中外,全國其他地方就很少見到《槲葉集》這本書了。此後康熙皇帝微服私訪陝西時,還特意遊覽了一趟太白山。康熙封李柏為太白山神。

及至乾隆皇帝改書名為《太白山人槲葉集》,扉頁上書"太白山人"四個大字,特別的是其中的"人"字比其餘三字大,那是乾隆皇帝夢見李雪木責備他,並給全國降下旱災來。乾隆皇帝只好又御筆親書了八句謝神詩,刻在石碑上,立於眉縣清漱太白廟內,今移至新修太白殿前牆東側。同時,還鑄了不少鐵碑,分別豎立於太白山上的各廟院,以歌頌太白山神,今太白山中大文公廟、大爺海、拔仙台、二爺海、三爺海、玉皇海、佛爺海、跑馬梁等處的露天,立著不少清代大小不等的鐵碑,成了太白山道教文化的珍寶。

李雪木有才氣,更有骨氣!他為民請命,始終體現著愛國愛民的思想,這與張載創立的關學主張一脈相承。這樣一位有抱負的大儒,無愧於"道繼橫渠"的稱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