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眉县红崖头村的"太白山人——李雪木"

“道继横渠,太白山人”

隐居眉县红崖头村的

太白十月红

(李柏简介:(1630年至-1700年),字雪木,号太白山人。他是明末清初的关中大儒,长年隐居耕读,每日布衣蔬食。他是心怀天下的关学传人,终身著书立说,毕生忧国恤民。他与同时期学者周至人李顒,富平人李因笃并称"关中三李"。)

隐居眉县红崖头村的

太白十月高山草甸

红崖头村是太白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有人居住,但由于水源稀缺、土地贫瘠,村民不得不在棕红色土崖边的窑洞里,过着苦日子,久而久之,红崖头便被人们当做这里的村名。每逢灾荒,村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的卖儿卖女、有的举家出逃,冻死、饿死、病死者不计其数。很难想象,生长在这样恶劣环境里的李柏,是如何做到淡泊名利而唯好诗书的。他的追求之高远、思想之深邃,不仅在当时名扬四方,更在后是备受推崇。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邑宰毛鸿仪的主持下,自称"后学"的眉县人,王建瀛、宋国均、王登瀛、曾师孔等人为李柏修建的"雪木祠"并邀请关中理学大师"贺瑞麟"亲自题写碑记。"雪木祠"分为前殿和后殿。前殿为献殿,题额"佑启我后",后殿为正殿题额"道继横渠"。贺瑞麟在碑文中记述并称赞李柏到道"先生修德立言,亦自有其理学,亦自有其文学;尤与二曲(李顒,号二曲)、天生(李因笃,号天生)性情气谊深相契合者也。故当时如太华三峰鼎立天外。"

隐居眉县红崖头村的

太白碧水磐石

李雪木究竟有何作为,能够让后世如此推崇?李雪木自幼受父亲影响,对陶渊明和陶诗情有独钟,曾在书斋前栽种五棵柳树,以效仿陶渊明。他天资聪颖、记忆非凡,十岁便能赋诗作文,本村人都称它为神童,然而由于父亲病逝,李柏家到中落、生活窘迫,但其母亲见儿子好学上进,料定将来必成大器,昼耕夜织资助他入塾读书。

1644年,李雪木得中秀才,准备大施拳脚、一展抱负,但就在这一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建立。李柏的人生轨迹随之发生变化,由积极的出仕报国转为消极的遁世隐居。1652年,李雪木母亲病逝,他不愿为清廷效力,毅然辞职还乡,隐居太白山,躬耕田园,攻读诗书,长达38年,恰似当年的陶渊明。最后迫于无奈,竟进入太白山中躲进林海茫茫的林海,隐居大雪崖石洞,读书写文章,领略大山的风光。

相传,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文章,有的抨击时弊、有的体恤民情,表现出他卓越的思想和才华。康熙皇帝十分赏识李柏,曾以重金厚礼聘他入朝为官,但每次邀请都被他婉言拒绝。李柏不予理睬的行为,使康熙盛怒,下令封锁太白山,禁止任何人甚至一只笔、一滴墨、一片纸进入太白山。即便如此,李柏依然坚贞不屈。

一天,一个搜山士兵,在太白山密林中,拾到一片宽阔嫩绿的树叶(即槲叶),见上面写了许多密密麻麻的小字,仔细一看,多是抗清复明内容的诗文,下署太白山人李雪木。陕西巡抚读了这些槲叶上的诗文后,认为缉拿李雪木有了重要线索,满腔的心事,顿然冰开,眉开眼笑,忙命快马飞驰,把拾到的潮树叶诗文呈送进京。皇帝下诏褒扬了陕西巡抚,巡抚衙门又重赏了拾槲叶诗片的那个士兵。谁知,偏在褒赏的第二天,又有个士兵在太白山一道溪流旁又拾到了写诗的槲叶,署名是"太白山人"。此后,围山的士兵,不断捡拾到越来越多用血写诗的槲叶,署名各不相同:笔洞生、野史氏、太白一山人、太白山李生、李柏、李雪木…。这下子,可忙坏了陕西巡抚,他将每天从太白山送回的槲叶诗篇,一面阅后清抄、珍藏,一面天天派专骑飞驰进京,向皇帝呈送槲叶诗篇。

康熙皇帝,有个酷爱文字的嗜好,他御览了李雪木在槲叶上用血写的诗文,见其有挖苦朝政.射影宫廷的恶意,勃然大怒,严令陕西巡抚,无论如何也要速拿李雪木归案。但康熙皇帝读着读着,又发现其中有咏赞祖国山川美好的诗文,不禁连连叫好,又急令陕西巡抚,要好好保护这位才子,时紧时松,又缉又保,陕西巡抚觉得十分为难,思之再三,便对此事不闻不问了。这样以来,李雪木便在太白山中得以安然隐居,继续写作文章和诗篇。

此后,康熙皇帝下诏,把陕西进呈的李柏在槲叶上用血写的诗文,装订成册,并御笔亲题《槲叶集》三字,以作书名,视为珍藏秘本,又在扉页上书《太白山神槲叶集》只供御览,不得外传。这样以来,除陕西关中外,全国其他地方就很少见到《槲叶集》这本书了。此后康熙皇帝微服私访陕西时,还特意游览了一趟太白山。康熙封李柏为太白山神。

及至乾隆皇帝改书名为《太白山人槲叶集》,扉页上书"太白山人"四个大字,特别的是其中的"人"字比其余三字大,那是乾隆皇帝梦见李雪木责备他,并给全国降下旱灾来。乾隆皇帝只好又御笔亲书了八句谢神诗,刻在石碑上,立于眉县清漱太白庙内,今移至新修太白殿前墙东侧。同时,还铸了不少铁碑,分别竖立于太白山上的各庙院,以歌颂太白山神,今太白山中大文公庙、大爷海、拔仙台、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海、佛爷海、跑马梁等处的露天,立着不少清代大小不等的铁碑,成了太白山道教文化的珍宝。

李雪木有才气,更有骨气!他为民请命,始终体现着爱国爱民的思想,这与张载创立的关学主张一脉相承。这样一位有抱负的大儒,无愧于"道继横渠"的称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