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樣板戲劇,你知道都有哪幾個嗎?你看過幾個?

尋日常樂點享美好生活


最早的八個樣板戲是:紅燈記(中國京劇團)、沙家浜(北京京劇團)、智取威虎山(上海京劇團)、海港(上海京劇團)、奇襲白虎團(山東京劇團),白毛女(上海舞蹈學校)、紅色娘子軍(中國舞劇團),交響音樂沙家浜(中央交響樂團),括號表示創作演出單位,後來又增加了龍江頌(京劇)杜鵑山(京劇)鋼琴伴唱紅燈記(京劇)鋼琴協奏曲黃河 平原作戰(京劇)等等劇目。


順其自然天命不可違9


樣板戲最熟悉的是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七十年代的前中期,在塞外農村,每年冬閒下來,生產隊裡的活潑分子就張羅著拍戲了,在小學的教室,每天晚上聚著一群莊稼漢,男男女女,編戲排戲,鑼鼓琴笛一樣不缺。

村子裡的人祖籍差不多都是山西人,所以人們都喜歡聽晉劇,又稱山西梆子,村子小,人才不多 ,唱好的人寥寥無幾。樣板戲裡排演的都是選段,所以,我們對李玉和,郭建光,阿慶嫂,楊子榮等英雄人物的唱詞也能學幾句。小夥伴們最恨的是叛徒王連舉,最愛唱漢奸刁德一的唱詞,“這個女人不尋常”,土匪座山雕的匪氣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

村裡一戶人家的親戚帶著山西的草臺班子來演出,連演幾天,鄰村上下轟動,沙家浜的全本。我們楞小子注意的是演員別的那把手槍是真是假?而這些樣板戲確實普及了一些革命英雄主義的內容。

京劇的樣板戲主要是露天電影裡看的。包括杜鵑山,海港等都看過,京劇唱腔也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有所熟悉。這個是客觀事實,到現在,有時也哼幾句走調的京劇唱腔,還是樣板戲裡的。時代風雲,藝術精品,樣板戲一樣不缺。

關於樣板戲是是非非太多了!藝術與政治的聯姻在樣板戲的時代達到登峰造極地步,也是客觀事實。




青霞人文小兔


革命現代京劇應該是社會主義文藝創造的方向和標杆。那個年代十幾出戏,既是經典,思想性、藝術系都很高,又是平民化作品,非常親民。京劇本來屬於陽春白雪,經過精心創作,結果雅俗共賞,下里巴人也喜聞樂見。不講空前絕後,至少是空前的。這幾十年沒有出現過這樣轟動的作品。我記得小時候在大浴室洗澡,只見一個農村老漢泡完澡睡在浴池邊,一人扮演一個樣板戲的所有角色,從頭說唱到尾,樂此不疲。這樣的人在那個年代比比皆是。

革命現代京劇就這樣深入人心,陶冶和教育了幾代人。不愧是:

千錘百煉,藝術精品;

古為今用,枯木逢春;

京劇普及,功不可沒;

百姓主角,形象鮮明。


皖南穿山甲


文革開始,我剛上小學,八大樣權板戲都看過。它們是:《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色娘子軍》、《海港》、《奇襲白虎團》、《白毛女》、《杜鵑山》。 這八大洋戲,都不止看兩、三遍,學校等單位還組織演出,還到大街上表演。琳小學也是宣傳隊員,演的是《智取威虎山》。記得我扮演何清華,臺詞是:參謀長:跟同志們商議,大家一致同意讓老楊同志打進威虎山。時隔五十年了,劇情還未忘。


萬傳琳


于會泳在上海對京劇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海港》《龍江頌》的創作貢獻巨大,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江青十分滿意,便調他去北京京劇團搞《杜鵑山》。當時的北京京劇團人才濟濟,從編劇、導演到演員個個都是權威,況且《杜鵑山》早就排練出來了。于會泳隻身一人,初來乍到,沒人理會,處境尷尬。京劇團幾乎所有人員都用懷疑審視的眼光看著他。但他不為所動,大刀闊斧,將原劇推倒,全部重新來過。在數月的排練中,于會泳深邃的音樂素養,嚴謹的工作作風,逐步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他的威望也隨之樹立起來。當“家住安源”優美動聽的旋律第一次出現在排練場時,全團演職員工都被深深地打動了,當排練“亂雲飛”時,大家對於老師的信服只能用頂禮膜拜來形容了。于會泳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天才般的音樂大師水準,獲得了北京京劇團全體演職員工的尊重。他每天深夜譜曲,第二天又帶領全團人員進行排練。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白天吃的是簡餐,深夜下碗麵條。那時雖然很辛苦,但是全體人員都覺得很充實,從沒有人講究待遇。多年以後,楊春霞說最懷念那段時期的生活了。


寧淮鐵路


”革命樣板戲”是特殊年代——文革時期的特殊產物。

“革命樣板戲”被叫響,始於1967年5~6月。

《人民日報》等“兩報一刊”稱以下的劇目為“八個革命樣板戲”:

“京劇《紅燈記》

《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


《海港》

《奇襲白虎團》,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

《白毛女》,


交響音樂《沙家浜》”。

1968年7月1日,鋼琴伴唱《紅燈記》上演,被稱為“九個革命樣板戲”。

從1970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

鋼琴協奏曲《黃河》,

京劇《龍江頌》

京劇《紅色娘子軍》,

舞劇《沂蒙頌》

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

舞劇《草原兒女》

京劇《平原作戰》

京劇《杜鵑山》等作品。

除了鋼琴協奏曲《黃河》外,都被拍成電影。

礙於鋼琴協奏曲《黃河》實在不是“戲”,官方媒體只好含糊的宣佈“革命樣板戲,現在已有十六七個了”。



1975年5月21日新華社提到的《磐石灣》

《紅雲崗》

《審椅子》

《戰海浪》

《津江渡》等京劇劇目,雖然有的已經在電臺播出並拍成電影公映,但是不久文革就結束了,所以它們影響都不大。


千枝萬葉74080886


八個樣板戲劇,我全部看過。它們分別是:《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平原作戰》,《杜鵑山》,《海港》,《龍江頌》。舞劇:《紅色娘子軍》。八個樣板戲劇誕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熱情的謳歌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不怕犧牲,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京劇《海港》則反映了國內階級鬥爭。京劇《龍江頌》則表現了中國人民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和高尚的風格。舞劇《紅色娘子軍》則表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活躍在海南島地區的女英雄們,為解放海南島所做出的歷史貢獻。總之:八個樣板戲劇,在當時那個年代起到積極作用,有很多曲目在今天仍然被大家傳唱著。


老李頭強


八個樣板戲是一種叫法,其實有十幾個,只是人們的一種習慣叫法,看過不少還有些深入的瞭解。

《紅燈記》,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十大樣板戲之首,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阿甲、翁偶虹改編成現代京劇,導演沈默君,中國京劇院演出,錢浩亮、高玉倩、劉長瑜、袁世海任主演。

《沙家浜》是由滬劇《蘆蕩火種》改編,劇名由毛澤東主席定為《沙家浜》,由北京劇團出演,譚元壽、洪雪飛、馬長禮、周和桐主演。

《智取威虎山》58年上海京劇院首次由小說《林海雪原》改編的《智取威虎山》搬上舞臺,這部戲在南京、上海、蘇州等地的多次公演引起了江青的注意,64年夏來北京表演在江青的促成下,毛主席親自到場觀演並接見了劇組全體人員,毛主席看完演出後對劇本提出了修改意見,由江青親自主持劇本修改,於67年毛主席、周恩來、林彪、陳伯達、江青同觀改編後的《智取威虎山》並予肯定,從而搬上銀幕,由上海京劇院出演,童祥岺、沈金波、齊淑芳、孫正陽、施正泉主演。

《奇襲白虎團》根據抗美援朝金城戰役偵察英雄楊育才的故事編寫,55年首演參加64年的現代戲匯演,72年攝成電影,山東省京劇團出演,宋玉慶、邢玉民、方榮翔、殷寶忠、俞硯霞主演。

《海港》根據淮劇《海港的早晨》改編的,由上海京劇團64年演出,73年拍攝。李麗芳(寧夏京劇團)、餘昌寶,

《龍江頌》湖劇同名文本移植,上海京劇院出演,李炳淑、周雲敏、李元華、馬名群等主演

芭蕾舞劇《白毛女》70年拍攝,72年公映。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由中國國家芭蕾舞團64年首演,周總理直接關注。

其實八個樣板戲的叫法是訛傳,遠不止八個,還有看過的京劇《杜鵑山》《平原作戰》《謠山春》《磐石灣》《紅雲崗》《審椅子》《戰海浪》《津江渡》等等。

江青是文革中樣板戲的發起人,樣板戲是特殊時期的產物,其政治意義遠遠超過了文藝價值,其影響力在文化大革命達到頂峰,是當時整個國家唯一允許出現的戲劇作品,因為這樣的歷史背景,直至現在仍是具有爭議的話題之一,但其運用傳統和外國藝術形式表現中國現代生活方面確實摸索出了一些經驗,比如服裝、佈景、道具方面改變了傳統京劇的寫意、象徵的假定性特點,以交響樂隊作伴奏、藝術的精益求精有可取之處。










飛哥70240


文革中的樣板戲大約有京劇:1,紅燈記。2,沙家浜。3,智取威虎山。4,奇襲白虎團。5,海港。6,杜鵑山。7,龍江頌。8,磐石灣。9,平原作戰。10,節振國。11,紅色娘子軍。12,白毛女。芭蕾舞劇:1,紅色娘子軍。2,白毛女。3,沂蒙頌。4,草原英雄小姐妹。其它:1,交響音樂沙家浜。2,鋼琴伴唱紅燈記。3,鋼琴協奏曲黃河。


軍導\n


八個樣板戲分別是:智取威虎山,龍江頌,沙家浜,紅燈記,海港,紅色娘子軍,奇襲白虎團,杜鵑山。

一開始看電影,正是宣傳毛澤東思想的年代,差不多全國各地都再演這些劇目。

後來有了打仗的戰鬥片,反特片,武俠片等等,就很少有人看樣板戲了。

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差不多都會唱上幾句樣板戲,大隊或是公社經常演出這些節目。

年畫也大多是八出樣板戲的,後來有了連環畫,也就是小人書,看起來更方便了。

現在我還會唱幾句呢,覺得特別的親切,有時還看看這方面的視頻,好像又回到了那個年代,童年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