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样板戏剧,你知道都有哪几个吗?你看过几个?

寻日常乐点享美好生活


谈起样板戏,我就兴趣盎然,如数家珍,《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杜鹃山》,还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戏中人物与情节,剧中唱腔与旋律,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真乃家喻户晓,人人会哼唱。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兵"、"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越是艰险越向前"、"立下愚公移山志,能破万重困难关"、"党叫儿做个钢铁汉,不屈不挠斗敌顽"……满满的正能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革命样板戏,我们这代人受益匪浅,终生难以割舍和释怀!!


老伙计610322


样板戏最熟悉的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七十年代的前中期,在塞外农村,每年冬闲下来,生产队里的活泼分子就张罗着拍戏了,在小学的教室,每天晚上聚着一群庄稼汉,男男女女,编戏排戏,锣鼓琴笛一样不缺。

村子里的人祖籍差不多都是山西人,所以人们都喜欢听晋剧,又称山西梆子,村子小,人才不多 ,唱好的人寥寥无几。样板戏里排演的都是选段,所以,我们对李玉和,郭建光,阿庆嫂,杨子荣等英雄人物的唱词也能学几句。小伙伴们最恨的是叛徒王连举,最爱唱汉奸刁德一的唱词,“这个女人不寻常”,土匪座山雕的匪气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

村里一户人家的亲戚带着山西的草台班子来演出,连演几天,邻村上下轰动,沙家浜的全本。我们楞小子注意的是演员别的那把手枪是真是假?而这些样板戏确实普及了一些革命英雄主义的内容。

京剧的样板戏主要是露天电影里看的。包括杜鹃山,海港等都看过,京剧唱腔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有所熟悉。这个是客观事实,到现在,有时也哼几句走调的京剧唱腔,还是样板戏里的。时代风云,艺术精品,样板戏一样不缺。

关于样板戏是是非非太多了!艺术与政治的联姻在样板戏的时代达到登峰造极地步,也是客观事实。




青霞人文小兔


革命现代京剧应该是社会主义文艺创造的方向和标杆。那个年代十几出戏,既是经典,思想性、艺术系都很高,又是平民化作品,非常亲民。京剧本来属于阳春白雪,经过精心创作,结果雅俗共赏,下里巴人也喜闻乐见。不讲空前绝后,至少是空前的。这几十年没有出现过这样轰动的作品。我记得小时候在大浴室洗澡,只见一个农村老汉泡完澡睡在浴池边,一人扮演一个样板戏的所有角色,从头说唱到尾,乐此不疲。这样的人在那个年代比比皆是。

革命现代京剧就这样深入人心,陶冶和教育了几代人。不愧是:

千锤百炼,艺术精品;

古为今用,枯木逢春;

京剧普及,功不可没;

百姓主角,形象鲜明。


皖南穿山甲


文革开始,我刚上小学,八大样权板戏都看过。它们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海港》、《奇袭白虎团》、《白毛女》、《杜鹃山》。 这八大洋戏,都不止看两、三遍,学校等单位还组织演出,还到大街上表演。琳小学也是宣传队员,演的是《智取威虎山》。记得我扮演何清华,台词是:参谋长:跟同志们商议,大家一致同意让老杨同志打进威虎山。时隔五十年了,剧情还未忘。


万传琳


于会泳在上海对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的创作贡献巨大,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江青十分满意,便调他去北京京剧团搞《杜鹃山》。当时的北京京剧团人才济济,从编剧、导演到演员个个都是权威,况且《杜鹃山》早就排练出来了。于会泳只身一人,初来乍到,没人理会,处境尴尬。京剧团几乎所有人员都用怀疑审视的眼光看着他。但他不为所动,大刀阔斧,将原剧推倒,全部重新来过。在数月的排练中,于会泳深邃的音乐素养,严谨的工作作风,逐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的威望也随之树立起来。当“家住安源”优美动听的旋律第一次出现在排练场时,全团演职员工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当排练“乱云飞”时,大家对于老师的信服只能用顶礼膜拜来形容了。于会泳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天才般的音乐大师水准,获得了北京京剧团全体演职员工的尊重。他每天深夜谱曲,第二天又带领全团人员进行排练。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白天吃的是简餐,深夜下碗面条。那时虽然很辛苦,但是全体人员都觉得很充实,从没有人讲究待遇。多年以后,杨春霞说最怀念那段时期的生活了。


宁淮铁路


”革命样板戏”是特殊年代——文革时期的特殊产物。

“革命样板戏”被叫响,始于1967年5~6月。

《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称以下的剧目为“八个革命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


《海港》

《奇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1968年7月1日,钢琴伴唱《红灯记》上演,被称为“九个革命样板戏”。

从1970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

钢琴协奏曲《黄河》,

京剧《龙江颂》

京剧《红色娘子军》,

舞剧《沂蒙颂》

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

舞剧《草原儿女》

京剧《平原作战》

京剧《杜鹃山》等作品。

除了钢琴协奏曲《黄河》外,都被拍成电影。

碍于钢琴协奏曲《黄河》实在不是“戏”,官方媒体只好含糊的宣布“革命样板戏,现在已有十六七个了”。



1975年5月21日新华社提到的《磐石湾》

《红云岗》

《审椅子》

《战海浪》

《津江渡》等京剧剧目,虽然有的已经在电台播出并拍成电影公映,但是不久文革就结束了,所以它们影响都不大。


千枝万叶74080886


八个样板戏剧,我全部看过。它们分别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平原作战》,《杜鹃山》,《海港》,《龙江颂》。舞剧:《红色娘子军》。八个样板戏剧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热情的讴歌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京剧《海港》则反映了国内阶级斗争。京剧《龙江颂》则表现了中国人民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高尚的风格。舞剧《红色娘子军》则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活跃在海南岛地区的女英雄们,为解放海南岛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总之:八个样板戏剧,在当时那个年代起到积极作用,有很多曲目在今天仍然被大家传唱着。


老李头强


八个样板戏是一种叫法,其实有十几个,只是人们的一种习惯叫法,看过不少还有些深入的了解。

《红灯记》,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十大样板戏之首,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阿甲、翁偶虹改编成现代京剧,导演沈默君,中国京剧院演出,钱浩亮、高玉倩、刘长瑜、袁世海任主演。

《沙家浜》是由沪剧《芦荡火种》改编,剧名由毛泽东主席定为《沙家浜》,由北京剧团出演,谭元寿、洪雪飞、马长礼、周和桐主演。

《智取威虎山》58年上海京剧院首次由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智取威虎山》搬上舞台,这部戏在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多次公演引起了江青的注意,64年夏来北京表演在江青的促成下,毛主席亲自到场观演并接见了剧组全体人员,毛主席看完演出后对剧本提出了修改意见,由江青亲自主持剧本修改,于67年毛主席、周恩来、林彪、陈伯达、江青同观改编后的《智取威虎山》并予肯定,从而搬上银幕,由上海京剧院出演,童祥岺、沈金波、齐淑芳、孙正阳、施正泉主演。

《奇袭白虎团》根据抗美援朝金城战役侦察英雄杨育才的故事编写,55年首演参加64年的现代戏汇演,72年摄成电影,山东省京剧团出演,宋玉庆、邢玉民、方荣翔、殷宝忠、俞砚霞主演。

《海港》根据淮剧《海港的早晨》改编的,由上海京剧团64年演出,73年拍摄。李丽芳(宁夏京剧团)、余昌宝,

《龙江颂》湖剧同名文本移植,上海京剧院出演,李炳淑、周云敏、李元华、马名群等主演

芭蕾舞剧《白毛女》70年拍摄,72年公映。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由中国国家芭蕾舞团64年首演,周总理直接关注。

其实八个样板戏的叫法是讹传,远不止八个,还有看过的京剧《杜鹃山》《平原作战》《谣山春》《磐石湾》《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津江渡》等等。

江青是文革中样板戏的发起人,样板戏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其政治意义远远超过了文艺价值,其影响力在文化大革命达到顶峰,是当时整个国家唯一允许出现的戏剧作品,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直至现在仍是具有争议的话题之一,但其运用传统和外国艺术形式表现中国现代生活方面确实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比如服装、布景、道具方面改变了传统京剧的写意、象征的假定性特点,以交响乐队作伴奏、艺术的精益求精有可取之处。










飞哥70240


文革中的样板戏大约有京剧:1,红灯记。2,沙家浜。3,智取威虎山。4,奇袭白虎团。5,海港。6,杜鹃山。7,龙江颂。8,磐石湾。9,平原作战。10,节振国。11,红色娘子军。12,白毛女。芭蕾舞剧:1,红色娘子军。2,白毛女。3,沂蒙颂。4,草原英雄小姐妹。其它:1,交响音乐沙家浜。2,钢琴伴唱红灯记。3,钢琴协奏曲黄河。


军导\n


八个样板戏分别是: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沙家浜,红灯记,海港,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杜鹃山。

一开始看电影,正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年代,差不多全国各地都再演这些剧目。

后来有了打仗的战斗片,反特片,武侠片等等,就很少有人看样板戏了。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差不多都会唱上几句样板戏,大队或是公社经常演出这些节目。

年画也大多是八出样板戏的,后来有了连环画,也就是小人书,看起来更方便了。

现在我还会唱几句呢,觉得特别的亲切,有时还看看这方面的视频,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童年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