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張偉平,1955年生於桂林,祖籍永福。1984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專業,獲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研究生專業,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9年至2012年任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教研室主任。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研究生導師,陸儼少藝術研究會理事。

張偉平:“寫”在當代

文 / 徐華

人物:

張偉平(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 陸儼少藝術研究會理事)

徐華(美術學博士 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靜山岩巖》34x46cm 2018年

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幽壑澗流》34x46cm 2018年

世間萬事萬物有各自的屬性,有些屬性是某個或某類事物所特有的,決定該事物的本質。若要認識中國畫的本質屬性,辨別中國畫作品的優劣真偽,首先要知道中國畫畫什麼,童中燾先生認為中國畫畫的是“理法”。“理”為畫理,屬理論。“法”是方法與技法。那麼你這怎麼看中國畫的本質屬性。

我以為,中國畫的本質屬性是與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需求有關。中國畫是一門生命的藝術,是釋放“正能量”的藝術。無論是讀畫還是畫作畫,中國畫呵護的是人的生命,所以中國畫所提倡的生意、生機、生氣、生動、生生不息等都與生命有關。那麼對於中國畫而言生命本質是什麼,我認為是“自在”。在這一點上東西方之間是有區別的,西方人所追求的是“自由”不是“自在”,西方追求的自由常常會面臨著煩惱。比如看到鳥在天空自由的飛翔,當這種自由無法達到之時他就面臨煩惱。所謂的“天高不在高,人心比天高”。而中國人追求的“自在”是根據中國畫的“自在”所求,於是我們就選擇了中國畫的“相間”法則。中國畫的“相間”法則是最能表現人的“自在”的,這中“自在”的狀態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在中國畫繪畫中如果脫開這個東西,非要用色彩或西方的藝術觀來強加於中國畫,就把本質的東西給丟掉了。我們的身體就不會得到一種愉悅、快樂和自在的宣洩,那麼我們就會感覺很鬱悶、不自在。甚至會面臨痛苦,畫家郎世寧就是一個很好地例子,他在繪畫的過程中不自在的表現成為一種常態。中國畫是講究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就是這個道理。

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山水理趣》之一 35×45cm 2018年

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山水理趣》之二 35×45cm 2018年

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山水理趣》之三 35×45cm 2018年

“自在”是一個人某個行為表現輕鬆自然的狀態。“自在”是感覺舒服、開心、舒適。自在是指心靈的自由放逸,通達逍遙的境界,正所謂的“心似白雲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自在是一種高層的追求,若果落實在紙上,你如何看中國畫的畫法?

中國畫的畫法有兩點:一、基礎畫法。凡是與形體有關係的,諸如“石分三面”、“樹分四枝”,只要是具體的東西,都屬於基礎畫法。二、核心畫法。所謂核心畫法就基礎畫法與心性相吻合,從心中生髮出來的畫法(畫由心生),這就是核心畫法。像畫家黃公望、倪雲林,范寬他們各有各的核心畫法。畫家若一起筆就直接衝著丘壑而去或落筆就直接照搬,八大、石濤的繪畫模式,我們就知道他們不懂中國畫的“核心畫法”。同時還要搞清楚自然和中國畫之間的關係,正如董其昌所說“以蹊徑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不如畫”畫中國畫一定要懂得中國畫的畫法,我一直是這樣堅持並這樣一路走來的,另外畫中國畫要走陽光大道。在教學中,我一直在努力的修一條高速公路,讓學習中國畫的每個人都可以沿著這條路走上大道。

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雲山深處》之一 34×46cm 2018年

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雲山深處》之二 34×46cm 2018年

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雲山深處》之三 34×46cm 2018年

書法作為中國畫的基礎,一些人認為線條質量最重要,而在我看來,書法的結構和平行線內的提按才是最難的,你怎麼看書法對畫家的啟示的。

關於書法對畫家有何意義,其實書法中的核心的問題就是“擔夫讓道”中的“爭與讓”的道理,駕馭書法結構之上的其實就是“爭和讓”的關係。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所帶來的爭讓程度也各不相同。潘天壽畫語錄中所說的“造險”與“破險”也就是這個道理。

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秋山意林》34x35cmx4 2018年

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古木幽石》(扇面) 2017年

中國山水畫的追求“暢情”“ 聊寫胸中之逸氣耳”,追求自然與人的主觀情緒相結合,達到一種自在。這種自在如何與中國畫的時代性相融合。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徵,我們這個時代有也一樣,在經歷了很多人的鋪墊後,才能沉下來形成一個高點,這個高點是誰,會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現在無法估計,但是要強調的這種高度一定體現生命最“自在”的東西。因為只有這種狀態,才可以將這個時代的精神傳承下去。畫家李可染的作品就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徵,李可染在寫生中抓住了“逆光體”的這個點,經過不斷錘鍊修為筆墨已經融進了他的血液當中,所以在他後來畫創作的時候他的墨筆特別亮。但同時他也有時代侷限性,他的藝術是以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為指導思想,所以他的作品還沒有完全把物質的“逆光體”給“心跡化”了,所以說,只要畫家的心首先要有時代感,那麼他的作品自然會有時代性,畫由心出。

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葉脫漁舟》35x35cm 2017年

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自在秋林》35x35cm 2017年

近百年來,中國畫領域關於筆墨的討論一直未曾中斷過,中國畫的筆墨所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它能直接傳遞畫家才思情感,作為中國畫的實踐與研究者,請你談談你對中國畫筆墨認識。

“筆墨”是虛的,因為它是一種文化感覺。猶如春的氣息一樣,無形無色。“筆墨”又是實的,說它實是因為這種“文化感覺”可以通過體會並帶到我們的畫裡,也和春色一樣,其氣息在花開花落之間。古人對“筆墨”的感悟,創造出了各自的法式。中國畫的“筆墨”演變至今,已形成了一整套具體審美法則。童中燾先生在研習前人的基礎上筆,對中國畫筆墨審美做了補充,它們分別從平、留、圓、重、變、清、沉、潤、和、活十個方面進行闡釋,“平”(指筆在力的把握下起止、轉折都要平穩,不急不躁,既要有勻速又要把持它能隨意在各種水平線上運動,它是運筆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難達到的要求)、留(指力蘊含在筆跡內不向外溢出)、圓(指筆跡不平扁)、重(就是有份量,不輕浮)、變(指筆跡有變化,不是一種感覺,一個樣式)及“清(指墨色明透,有精神)、沉(指墨色不浮躁,吃得住紙)、潤(指墨色滋潤)、和(指墨色變化多而不亂,和諧統一)、活(指墨色要有生氣,不死板)”。(引童中燾畫語錄)我想大概從這幾個方面我們就可以審視自己的筆墨功底和對美的判斷了。

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白冥青青一丘壑》35x35cm 2017年

張偉平|談中國畫的“寫”

▌《清泉石上流》40x22cm 2017年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