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推動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義。製造業是工業經濟的主體、國民經濟的基礎、服務經濟的支撐,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競爭力最為直觀的體現。

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加快實體經濟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2019年重點工作安排中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河南考察時也特別指出,“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這些重要論述和政策安排,凸顯了黨和國家對於發展製造業、壯大實體經濟的決心和態度。

打造高質量的產業生態體系

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在於提升經濟的活力、動力、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效益。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以後製造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基本要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指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製造業的生產、製造、銷售全過程,實現生產要素投入低、資源配置效率高、品質提升實力強、生態環境質量優、經濟社會效益好的高水平可持續發展。

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下的高質量是活力、效益與質量的有機結合,包括供給要素高質量、供給體系高質量和滿足需求高質量,即製造業產業生態體系的高質量。具體表現為:具備產業鏈源頭高端要素,能夠系統性地頂層規劃前瞻性產業的發展;具備激發創新的高端要素,能夠引領價值鏈及要素資源鏈增值環節創新;以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具有市場地位、技術領先、品牌優勢的功能鏈;依託產業原創性研發能力、技術商業化應用能力和產業融合發展能力,能夠形成推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技術與現代製造融合發展的產業戰略支撐體系;依託產業結構合理、發展動力強勁、產業效益良好的高質量產業生態體系,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下的活力包括市場主體活力、產業創新活力、市場交易活力和市場環境活力。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下的效益指的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體現的是人、產業與自然相協調的一種包容性的增長。由此可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既要求活力、動力、競爭力的高度一致,質量、效益、環境的有機統一,也要求速度、結構、品質的相互協調。

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實現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握兩點:一是重塑中國製造業比較優勢,增強“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二是提升中國製造業制度創新、管理變革和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進一步來說,實現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可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第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難點,在於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過引入新技術、新業態、新管理和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加快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支持製造業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先進標杆,全面提高產品生產技術、工藝裝備、製造流程、能效環保和品質水平。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和品牌推廣計劃,推動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實施綠色製造工程和節能減排計劃,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推動體系重構、流程再造和管理創新,在傳統產業中形成新的數字工廠、數字製造、數字支付和數字生活。加快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和品質提升,推動傳統產業向智慧服務和智能製造拓展,加快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不斷提高精準製造、敏捷製造能力,形成新優勢。

第二,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新時代下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雙引擎,是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用足用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紅利,充分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不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助推人力資本、知識增長、資金投入等要素升級,加快形成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協同發展的製造業生態體系。毫不動搖堅定實施製造強國戰略,通過創新促進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發展,促進跨界融合創新,使創新創業成為產業發展新動能,為先進製造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第三,以推進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發展智能製造是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園、人工智能創新示範基地、人工智能物流基地、人工智能研發中心等項目,推進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處理、製造工藝仿真優化、新型人機交互、智能決策控制等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鏈。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推動製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培植髮展數字生產、新媒體、影視、動漫遊戲、數字家庭等融合性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第四,突出融合發展理念,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的融合,不僅包括技術融合、產品融合、產業融合和業務融合,也包括戰略融合、思維融合和商業模式融合。全面推廣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管理體系,增強新型工業軟件、數字化製造、虛擬仿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生產製造的基礎能力,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依託製造業集聚區,建設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服務業與製造業的融合發展,通過網絡化協作和個性化定製實現“製造向服務的拓展”和“服務向製造的滲透”。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業,引導和支持製造業企業從主要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不斷提高製造業盈利能力。

第五,加快產業鏈整合,推動製造業走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按照“協同創新、智能提升、服務支撐、品牌打造、綠色改造、全球合作”的發展原則,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在產業鏈整合過程中,需要把握智能製造主攻方向,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積極培育基於互聯網的個性化定製、在線增值服務、分享製造、眾包設計等新型製造方式。緊緊圍繞打造創新鏈和生態鏈整合產業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受制於國外的關鍵零部件和重大裝備製造的產業化發展,提高中國製造業在國際分工體系和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與層次。

第六,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優化製造業投入要素的市場化配置。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將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起來,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行路徑。通過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破除限制要素自由流動、優化配置的壁壘,有效防止市場壟斷、市場分割和市場保護。積極加強政府在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公共職能,規範契約執行、優化市場環境、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積極培育新要素資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放大社會生產力的乘數效應。

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意味著高質量的供給、高質量的需求、高質量的資源配置、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高質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質量的經濟循環。當前,中國已成為製造業大國,但仍非製造業強國,製造業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和制約因素。因此,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必然要求,是製造業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推進“深度工業化”的基本路徑,是應對新工業革命挑戰的現實選擇,也是中國製造業順應世界製造業發展趨勢的主動作為。

注: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高質量發展導向下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適宜性技術選擇與動力變革研究”(7197308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適宜性技術選擇、新舊動能轉換與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機制研究”(19YJA790016)階段性成果。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10月9日發表,作者:餘東華,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