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穎一:批判性思維多是建設性的

錢穎一:批判性思維多是建設性的

錢穎一:批判性思維多是建設性的

錢穎一,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西湖大學校董會主席,國務院參事室參事。

在網絡時代,為了求新、求快,人們的閱讀僅停留於表層,甚至還會蛻化回兒童階段。這樣很容易反芻負面內容,或是簡單粗暴,或是刻薄抬槓,或是惡意詆譭,最後陷入惡性循環。因此,如何在高速流動的信息社會更高級地閱讀文本,這就需要培養“批判性思維”,尤其是對於青年一代。

批判性思維是人的思維發展的高級階段,簡單說來,它的主要特徵就是:第一,如何質疑。即“會提問”,這是批判性思維的起點。第二,如何判斷。即“會解答”,用有說服力的論證和推理給出解釋和判斷,包括新的、與眾不同的解釋和判斷。把這兩個特徵結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維就是以提出疑問為起點,以獲取證據、分析推理為過程,以提出有說服力的解答為結果。在這個意義上,“批判性”(critical)不是“批判”(criticism),因為“批判”總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則是指審辯式、思辨式的評判,多是建設性的。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批判性思維又可以分為兩個層次:有能力(skillsets)和有心智(mindsets)。首先,如何做到有批判思維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不是指學科知識,而是一種超越學科,或是說適用於所有學科的一種思維能力,也稱為可遷徙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這種能力與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以及統計推斷有關。

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層次是可訓練的。在國內,講授批判性思維課程教師的學科背景不少是邏輯學。批判性思維的教科書也大多圍繞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展開,也包括統計學內容。

與此相伴,批判性思維能力還可以測試。比如,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開發的“HEIghten批判性思維測試題目”。這套考題與GRE考題中的部分內容有類似之處,它們並不是考學科知識本身,而是測試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

但批判性思維就僅止於此嗎?顯然不是。批判性思維除了在能力層次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它是一種思維心態或思維習慣,可稱之為心智模式。這個層次超越能力,是一個價值觀或價值取向的層次。批判性思維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它引導人們有意識地打破思維“禁區”,走出思維“誤區”,探索思維“盲區”。

如果說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能力更多地是關於“如何思考”(how to think),那麼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心態或思維習慣更多地是關於“思考什麼”(what to think)和“問為什麼”(ask the why question)。

有關“how”方面的問題,多屬技術層面,包括形式邏輯、非形式邏輯和統計推斷的能力,可以通過訓練獲取的。而有關“what”和“why”方面的問題,則很難通過類似的方法學習。但是它也是可學習的,可以通過被感悟、被啟發等方式學習。

心理學家德韋克(Carol Dweck)的暢銷書《看見成長的自己》(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描述了兩種心智模式:“不變型心智模式”(fixed mindsets):固定思維和“成長型心智模式”(growth mindsets):開放思維。

“成長型心智模式”要求的思維方式就是:想以前沒有想過的問題,問之前沒有懷疑過的命題。這就不是“how”的範疇了,而是進入到“what”和“why”的範疇。應該說,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教育傳統在訓練學生“how”方面見長。中國學生提出的問題,幾乎所有都是關於“how”的,但很少是關於“why”的。我們往往滿足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批判性思維除了要求在邏輯上、統計上不犯錯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別人沒有想過的問題,問別人沒有問過的問題,並且要刨根問底,探究深層次、根本性的原因。在批判性思維教育上,從能力層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不過,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維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要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正如旅美學者徐賁所說:“我們無法防止別人扭曲真相,也無法阻擋別人說謊,但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為警覺。”批判性思維不僅是獨立思考的方法論,更體現了人對自由的追求和捍衛。網絡時代,保持生而為人的自主性,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

文章選自《北京日報》,2019年9月16日

钱颖一:批判性思维多是建设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