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上吉祥、喜慶、熱烈的紅飄帶


2019年10月1日,舉國同慶。天安門廣場上,兩條紅色飄帶造型的景觀設計,像兩隻手緊緊擁抱著廣場,格外引人矚目。筆者為了零距離觀看這一景觀,早就計劃來天安門廣場觀賞,但上週六、日,北京霧霾嚴重,昨天霧霾也不輕,所以沒來成。圖為廣場西側的紅飄帶北端大顯示屏。

今天早起觀察天氣,感覺是一個好天氣,霧霾輕很多,天空也呈現了久違的藍色,於是趕緊收拾東西9點出發 ,上午10點來到了來安門廣場,拍攝了這組紅飄帶照片,與讀者共享。圖為廣場西側的紅飄帶北端大顯示屏。

北京的天氣也是怪怪的,幾年來通過觀察,發現一個規律,就是嚴重霧霾趕禮拜,就是說,每到週六、日,不是霧霾,就是陰天下雨。之後就是週一天氣格外晴好,週二天氣還可以,到了週三霧霾漸起、週四到週五一天比一天嚴重,到了週六、日達到頂峰。北京的好天氣,一週遇到一兩天就不錯了!也就是週一、週二能好些。不過,最近這兩年,北京的好天氣確實比三、四年前好多了!


回來再接著說天安門廣場紅飄帶。2018年11月,剛剛接到慶典設計任務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立即行動,在短短一天時間內組建了一支由黨委書記馬賽教授為領隊,由教師、博士、碩士組成的慶典活動設計團隊。圖為廣場西側的紅飄帶北端大顯示屏。

“紅飄帶”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於設計團體一次次的思想碰撞。為了更好地理解慶典活動的要求,設計團隊專門研究了黨史、國史,對其梳理後提煉出關鍵詞。在這一過程中,著名作家魏巍創作於1987年的長篇小說《地球的紅飄帶》給設計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圖為廣場西側的紅飄帶。

中國英雄們的長征,是中國人民的史詩,也是世界人類的史詩。這部史詩象一支鮮豔奪目的紅飄帶掛在這個星球上,給人類,給後世留下永遠的紀念。‘紅飄帶’既表達吉祥、喜慶,又體現莊嚴、熱烈,是人民群眾廣為熟悉的傳統節慶元素,也是紅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視覺符號。圖為廣場西側。


設計團隊認為‘紅飄帶’的形式高度凝練了慶典活動要傳達的精神和寓意。“紅飄帶”景觀設計的主創人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助理教授陳洛奇介紹。2019年1月,這一方案得到專家們的高度認可,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紅飄帶”是怎樣製作出來的:“紅飄帶”輕盈、靈動,最關鍵的問題是怎樣在現實中把這個長達一百八十米、寬四十米、高十六米的雕塑做出來。為此,設計團隊找來了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結構的石永久教授,整合飄帶的結構,利用模塊化設計,用法蘭盤進行相互連接。由於廣場上不能打樁打孔,整個造型下部是用配重固定在地面上的。圖為西側紅飄帶。

他們還組建了一個大的設計交流平臺,邀請清華大學建築設計院、公共安全研究院、北京建築院以及聲學方面的專家做“紅飄帶”的技術支持和顧問。為了論證設計方案的製造工藝、結構、表面處理及最終的效果,設計團隊選出“紅飄帶”中扭動幅度最大的一段,在大興基地搭建了一個1:1的樣板段,對燈光、打孔的大小、色彩反覆推敲,直至達到最佳效果,隨後兩條完整的“紅飄帶”在基地全面開工,經歷酷暑後順利完成。圖為西側紅飄帶。


把“紅飄帶”運到天安門廣場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北京很多立交橋有限高要求,因此要將已在基地組裝完成的“紅飄帶”重新拆解成小的模塊方能通過。圖為西側紅飄帶。

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紅飄帶”:大氣簡潔的“紅飄帶”景觀雕塑,以大寫意的手法將歷史與人文相融合,為莊嚴肅穆的廣場增添靈動、歡樂氛圍,突顯新時代國家慶典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圖為廣場東側紅飄帶。

“紅飄帶”的外側為五十六個民族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體現各民族共慶祖國生日,共祝祖國繁榮富強的美好形象,“紅飄帶”的內側是山水長卷,象徵著山青水綠、美麗祥和的盛世圖景,山水中央的一行鴻雁,寓意著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向著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齊心協力,奮力前行。圖為廣場東側紅飄帶。


為了達到逼真的藝術效果,同時不受天氣等因素的影響,設計團隊採用打孔的方式,通過手工調整凹凸,將圖案裡的每一個細節完美呈現。這些小孔大的有幾釐米,小的只有六毫米,完成一條“紅飄帶”上的山水畫至少需要打315萬個孔。圖為廣場東側紅飄帶,宛如騰飛的紅色巨龍。

除了具有的象徵意義外,“紅飄帶”的設計還充分考慮了廣場場地問題。天安門廣場面積大,兩側沒有邊界,“紅飄帶”的設置增強了邊界感,可以更好地聚攏人氣。圖為廣場東側紅飄帶,宛如騰飛的紅色巨龍。

設計團隊還在“紅飄帶”內部安裝了100多盞照明燈,晚上照明燈從“紅飄帶”中緩緩升起,照耀整個舞臺中央。圖為廣場東側。

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團隊的師生來說,自去年11月初接到慶典設計任務之後的一年時間裡,“紅飄帶”以及彩車的設計,已經成為他們工作和生活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圖為廣場東側。

這是人民大會堂上的國徽,變焦拉近拍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