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姥姥語錄》:家裡有個三觀正的老人,究竟有多重要

倪萍《姥姥語錄》:家裡有個三觀正的老人,究竟有多重要

01

在這個提倡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每每看到自己的碎片時間被一點點浪費,我就特別的心疼,但是,如果用碎片時間來讀一些深奧的書,還沒來得及領會明白,時間就用完了,也是一種浪費。所以,我通常都會用碎片時間來讀一些簡單清新的文字,不用費太大心思,但也能淨化心靈。這次選的是倪萍寫的《姥姥語錄》,雖然行文簡單,但感情豐厚,讀後也能悟出一些道理,收穫一點感慨。

《姥姥語錄》是倪萍寫的她和99歲的姥姥相處的點滴故事,寫的都是她自己家的事,但讀起來又像是自己經歷過的事。倪萍的文風猶如她的主持風格,真摯親切又容易動情,一本書看下來,我不知陪著哭了多少次。在這個變天的深秋時節,我一邊低頭看書,一邊抹著眼淚擤著鼻涕,同事好幾次都問我“感冒了嗎”?呵呵,我要說我是看書看哭的,你們信嗎?

02

倪萍《姥姥語錄》:家裡有個三觀正的老人,究竟有多重要

《姥姥語錄》不僅收錄了四十餘篇文章,還收錄了倪萍老師的十幾副畫。沒想到,倪萍畫畫也不錯,有獨特的風格,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和韻味。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倪萍筆下的姥姥,真真就是他們家的寶,大字不識的老太太,用她的善良、智慧,滋養著一大家子人。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老太太“有福氣”,光倪萍這麼一個外甥女,就夠老太太“沾光”的了,更何況,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孫子外甥,不但都事業有成,而且都很孝順,一大家子其樂融融。

但是,讀了《姥姥語錄》,我才發現,真正有福的不是老太太,而是老太太的這幫兒孫。正是有了老太太的言傳身教,才讓老倪家有了好家風,也正是好家風的傳承,才讓子孫們能成家,能立業。正如倪萍書中所說:

質樸的姥姥給了我最質樸也是最受用的智慧。這些智慧如同儲蓄卡,裡面儲存了善良、寬容、堅持、給予、吃虧、放棄、感恩、豁達、承受……太多太多的、人活著所需要的精神。長大了,這個卡就相當有用了,有時刷起卡來才明白這是當年姥姥精心為我儲存的。

03

姥姥傳下來的品質和智慧,才是他們家最大的財富。倪萍書中所寫的姥姥語錄,每一個都讓人心生認同,讀起來,既感受不到隔閡,也體會不到代溝,竟然還在心裡忍不住豎大拇指,佩服這個走過了接近一個世紀的老太太,思想竟是如此地超前。分享幾則姥姥語錄給大家:

一、“兩杆稱”的世界觀

倪萍說,她的姥姥心中有兩杆稱,大稱和小稱。兩個稱的秤砣,分量相差很大。大稱用來稱公家的事,小稱用來稱自家的事。

同樣的事情,放在小稱上,可能會很重。放在大稱上,卻會很輕。其實,這是沒有文化的姥姥給子孫們傳遞的一種“先公後私”“集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的大局觀,更是一種不斷升值的自我追求。只有能為集體做更大的事情,更大的貢獻,才能在大稱上有分量。

姥姥說:“人最值錢的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沒個分量你往大秤上站站試試?那個秤砣動都不動。”

正是學到了姥姥“兩杆稱”的世界觀,才讓深處娛樂圈的倪萍,不但有好作品,還有好的觀眾緣,讓人喜歡,讓人尊重。

二、“上山頂”的人生觀

倪萍在書中寫道,她在和表妹聊天的時候,感慨“平平淡淡才是真”就挺好,結果90多歲的姥姥不願意了,反駁說:

沒有能力便罷,有能力為麼不上山頂去看看?一輩子在山溝裡轉有麼意思?哪有下輩子?山頂上看的東西和山底下看的就是不一樣,半山腰都比山溝強。你問問那些能人,山頂上都有麼?咱一輩子也想不到。人都是一輩子,可山頂上的人活的就是山底下的人的好幾輩子。你沒算算賬?

哪能想象這是一個年近百歲的農村老太太說出來的話。就連如今的年輕人,也有很多人會拿“平淡是真”“追求平凡”當做座右銘,來給自己的“懶”作幌子。姥姥卻能一語中的,估計年輕人要勇敢攀登。

而且姥姥也並非鼓勵孩子一味“冒進”,而是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爬什麼樣的山。

“山還不有的是,有大山,有小山,上不去大山,你上小山,遠山你去不了,家門口那個山你也能上啊”!

這比喻,貼切又形象。上山頂,並非一定要上喜馬拉雅山,而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山去“攻克”。

三、“對孩子高看一眼”的教育觀

倪萍《姥姥語錄》:家裡有個三觀正的老人,究竟有多重要

倪萍說,姥姥總是高看她一眼。倪萍畫畫的“天賦”,就是被看看誇出來。

倪萍小的時候,成天拿著粉筆在姥姥家牆上畫三毛,雖然沒有人教,但是有姥姥的誇獎。和姥姥相比,倪萍的媽媽在這方面就不如姥姥。同樣是在家裡畫畫,媽媽給的不是誇獎,而是制止。

用姥姥的話說:別不捨得誇孩子,芝麻誇著誇著就成西瓜了。

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教育方式嗎?相比大多數人經歷的“打壓式教育”,誇,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讓孩子用加倍的自信來應對這個世界;誇,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心理暗示,讓孩子用“我能行”的心態來應對各種挑戰;誇,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認可,讓孩子在家長的愛和包容,勢必成為他走向社會的鎧甲。

中年以後的倪萍,再次拿起畫筆,還是為了給姥姥畫畫,姥姥也是一如既往地鼓勵她。倪萍也彷彿被姥姥的鼓勵和誇獎打通了任督二脈一般,自學成才,在2011年她的作品竟拍出了100多萬的高價。

倪萍生活在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可是,姥姥從來沒在倪萍和哥哥面前,說過他們父親的不好。而且,總是想辦法彌補孩子們沒有爸爸的傷,安撫爸爸見不到孩子的童。

“媽媽描述的爸爸太壞,姥姥描述的爸爸又太好,我信姥姥說的那個爸爸,所以心目中的爸爸是良善、正直、清高的,只因和媽媽“雞狗不和”罷了”

正是有個這樣的姥姥,才讓缺失父愛的倪萍,在童年時間,沒有任何缺憾。

《姥姥語錄》一書中,除了姥姥充滿哲理的語錄,還穿插了很多溫暖的親情故事,可以讓人感受到倪萍一大家子的其樂融融。姥姥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特有的善良和智慧。一本小書,卻受益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