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凤首壶

【三彩凤首壶】

三彩凤首壶,唐,高33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10.4厘米。

壶口呈凤头状,细颈,扁圆形腹,高足外撇,平底。通体施绿、褐、白等釉,底足无釉。一侧置曲柄。腹部形成两面开光体,采用塑贴装饰技法,一面为人物骑马射箭图,一面为飞翔的凤鸟图。

此壶造型巧妙,塑贴技法使画面具有浅浮雕效果,物象鲜明突出,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华丽,堪称佳品。

凤首壶在初唐时即开始流行,是唐三彩陶器中常见的器形,它与同时期另一种常见的双龙柄壶一样,明显具有波斯萨珊式器物造型风格。这种巧妙地把外来文化与传统民族艺术结合起来的装饰手法,是唐三彩造型上的创新。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杯盘

【三彩杯盘】

三彩杯盘,唐,承盘:高3.1厘米,口径21.8厘米,足距14.2厘米。杯:高3.3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3.3厘米。

杯盘由承盘、六个小杯和一个小罐组成。承盘为敞口,坦底,下承以三短足。盘内置小杯环绕中心小罐。盘外壁及杯、罐器身施黄、白、绿等色釉,釉色鲜亮亮丽,盘内无釉。

此套杯盘应为饮具,是用来随葬的明器,是唐代现实生活细节的一个再现。

这种样式的饮具在唐代颇为流行,承盘上的小杯五至七个数目不等。它的出现反映出唐代制陶工艺的水平。由于唐三彩的胎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其成型方法较为丰富,主要有粘结法(捏塑法)、轮制法和模制法等。一些方形或长方形器物多是用泥片粘结而成,如陶枕之类。圆器常采用轮制法。人物塑像则采用模制法。此套杯盘即以轮制法制成。轮制法在原始社会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已出现,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后期曾普遍采用。其作法是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借其快速转动力,用手提拉,使之成型。轮制陶器的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器表和内部一般留有平行螺旋纹(使用筑模法则没有螺旋纹)。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青釉砚台

【青釉砚台】

青釉砚台,唐,高3.9厘米,口径16.6厘米,足径13.4厘米。

砚面微向内凹,周围有沟槽,下承以圆形圈足,圈足的周壁上镂有七个月牙形花边。足内中空。胎呈青灰色,致密而厚重。通体施青绿釉,釉薄而均匀。

此砚设计古朴典雅,既实用又美观。

砚是研墨用具,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此砚又称辟雍砚。“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立的大学,后成为国子监中的主要建筑,四面环水,系皇帝临雍讲学的地方。古代工匠仿效辟雍形状创制了辟雍砚,流行于南朝至唐、宋时期。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花瓷三足盘

【花瓷三足盘】

花瓷三足盘,唐,高3.2厘米,口径15厘米,足距10.2厘米。

盘浅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黑釉地上布满月白色火焰状斑迹。外底中心无釉。

黑釉花斑三足盘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独特器物,在传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类和壶类为多,这种三足盘比较少见。

三足盘是唐代流行的盘式之一,品种有青釉、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种。从装饰效果看,如果说唐三彩陶器色彩丰富,那么这件花瓷盘与之相比,其火焰般绚烂夺目的窑变釉色更具有粗犷豪放的美感。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巩义窑绞胎枕

【巩义窑绞胎枕】

巩义窑绞胎枕,唐,高8厘米,长12.5厘米,宽8.8厘米。

此枕造型小巧,呈长方形,枕面前低后高,前侧有一通气孔。枕面及枕侧面以白、褐两色胎土绞出的五瓣团花纹样数组装饰,外罩黄釉。

经与窑址采集的标本相互印证可以断定,此绞胎枕属于河南巩义窑产品。巩义窑绞胎器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绞胎,即以深、浅两色胎泥相互绞合在一起再成型;另一种是贴面绞胎,即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绞出不同的纹理,再切成薄片,用胎泥将薄片粘贴到器物上。这种做法一是为了节省绞胎原料,二是为便于做出各种图案花纹。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邛窑青釉褐彩四系罐

【邛窑青釉褐彩四系罐】

邛窑青釉褐彩四系罐,唐,高18.2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9.2厘米。

罐直口微撇,丰肩,肩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四系。通体内外施青灰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口部及四系处涂以酱色釉斑。此罐为四川邛窑产品。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白釉葵瓣口杯

【白釉葵瓣口杯】

白釉葵瓣口杯,高6.2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3.4厘米。

杯口呈葵瓣式,口下渐收,圈足。器里外均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近底处露胎。

葵瓣口样式的瓷器来源于同时期的金银器,因制瓷工艺的改进提高,使瓷质实用器的品种得以丰富,生产数量加大并部分替代了金、银器具,此杯的造型即模仿金银器而来。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青釉花口高足杯

【青釉花口高足杯】

青釉花口高足杯,唐,口径8.5厘米,足径4.5厘米,高4.5厘米。

杯为五瓣花口,圈足外撇,器形小巧,釉色青润。造型仿同时期金银质地的高足杯,是晚唐时期青瓷器的流行样式,反映了当时青瓷器逐渐替代金银器的发展趋势。此种形制的瓷器至宋、元时期依然流行。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高3.6厘米,口径14.1厘米,足径6.5厘米。

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渐敛,平底,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

越窑是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著名的瓷窑。唐代中期以后越窑产品的质量逐渐提高,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至晚唐,越窑更加兴盛,其中碗的形式很丰富,有荷叶、海棠和葵瓣形,还有仿金银器造型者。此花瓣口碗为越窑具有代表性的佳品。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刻花三足盘

【三彩刻花三足盘】

三彩刻花三足盘,高6厘米,口径27.7厘米,足距17厘米。

盘口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通体以绿釉为地,盘心刻一团花,外环荷花、花蕾及荷叶纹,施以黄、绿、白三色。底无釉。

此盘造型规整,盘心图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画面呈现凹凸状,立体感强。由于采用了素烧工艺,胎体致密,釉色以绿彩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在三彩盘中较为少见,堪称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鲁山窑花瓷腰鼓

【鲁山窑花瓷腰鼓】

鲁山窑花瓷腰鼓,长58.9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

腰鼓广口,纤腰,鼓身凸起弦纹7道。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显现出片片蓝白色斑块,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

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木腔乐器,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不仅被吸收进唐乐,且又烧制成陶瓷腰鼓,别具特色。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根据唐人南卓撰《羯鼓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赴河南鲁山调查窑址,发现了黑釉花瓷腰鼓残片,其特征与传世腰鼓完全一致,从而证实了这件黑釉花瓷腰鼓确系河南鲁山窑制品。

此腰鼓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蓝白色釉斑相互衬托,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很强,堪称传世唐代瓷器中的精品。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骑马狩猎俑

【三彩骑马狩猎俑】

唐,高43厘米

马身直立,微向前倾,作欲发之势。骑马者高鼻深目,络腮胡,八字须,头罩黑色幞头,身着绿色翻领窄袖袍,足登乌皮靴,双手持缰,凝视前方,身后蹲坐一犬。苏轼《江城子》描述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胡服骑射,左手牵黄狗,右臂架苍鹰,这一形象广泛地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唐代狩猎俑生动地体现了北方民族狩猎的习俗。更重要的是其所塑造的狩猎犬中有的甚至是西域等地进献的礼品,表现了大唐帝国与外邦的友好往来。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马

【三彩马】

三彩马,唐,高76.5厘米。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此件展品由郑振铎先生捐献。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花瓷罐

【花瓷罐】

花瓷罐,唐,高21.2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9.1厘米。

罐撇口,短颈,溜肩,腹略鼓,腹下收敛,近底处深刻弦纹一道并微撇,平底。通体施黑褐色釉,施釉不到底。罐身饰以3个连续的蓝色大斑块。

此罐釉色乌亮,衬托着天蓝色不规则大片叶状块斑,鲜明活泼,类似这样完整的器形,在同类作品中较为少见,系河南鲁山窑所产花瓷中的精品。

花釉瓷在古代文献中称“花瓷”,是唐代瓷器工艺的新创造,烧造花釉瓷器的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目前已知,河南鲁山、内乡、禹县、郏县窑等均烧造花釉瓷器。此外,在山西交城也发现烧造花釉瓷器的遗址。花釉瓷是用含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成。其特点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块,多少不等,或规整,或飘洒。或深色釉衬出浅色斑,或浅色釉地上饰以深色斑块,互为衬托,颇为醒目。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青釉四足罐

【青釉四足罐】

青釉四足罐,唐,高7.8厘米,口径4厘米,足距6.3厘米。

罐直口,丰肩,直腹,腹下部斜收至底,平底。自肩至底凸起四个条形装饰,下接四兽足。胎体厚重,露胎处呈灰白色。里满釉,外部施釉不到底。釉色淡青。

此罐造型规整,釉面匀净。其四个条形装饰及兽足是越窑青瓷中少见的装饰手法。

在唐代,南方以烧制青瓷为主,其中的代表是越窑。其历时悠久,在唐代为全国之冠。越窑的制瓷作坊集中在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地。产品胎质细腻,釉质均匀,浑厚滋润,品种繁多,有“如冰似玉”之誉。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唐,骆驼高70厘米,长51厘米,佣高68厘米。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画彩,身施黄、绿、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头戴折沿尖顶帽,身穿窄袖长袍,领口外翻,内着半臂,腰后系一包袱,下着裙,足蹬长靴。双手握拳,姿势呈拉缰绳状。驼俑为双峰驼,上有毡垫,周身以黄釉作为主色调。驼首上昂,张嘴作嘶鸣状。腰身略长,四腿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

这组唐三彩俑比例和谐,神情准确。

“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并扩而大之,涵盖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由长安通向中亚、西亚以至于阿拉伯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纽带,唐代时这条商路更加繁荣,商队络绎不绝。骆驼是商客的坐骑,也是托运物资的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牵驼俑作为随葬品,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唐,高22.7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2.2厘米。

注子撇口,阔颈,瓜棱形长圆腹,肩一侧置六棱形流,另一侧置曲柄。通体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只硕鸟,褐彩线条内涂釉下绿彩。

此器造型饱满,青釉下有褐、绿两色彩,图案线条流畅,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长沙窑瓷器珍品。

唐代长沙窑大量烧造釉下彩绘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技术,开创了后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从大量实物观察,此类装饰的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斑点,之后,演变成精美的褐绿彩斑点。装饰内容从斑点纹发展到花鸟动物纹,有的则以宝塔等建筑或诗文为题材。其装饰手法是,借助毛笔用彩料在生坯上绘画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烧成。彩料经高温处理后色彩经久不变。长沙窑工匠们除了擅长瓷器色彩和装饰内容变化外,也在造型上创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器皿。特别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称首屈一指。以注口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则有长腹、圆腹、瓜棱形腹、椭圆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颇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则随注身而变化,开创一代新风。

由于在长沙窑遗址出土的注子上书写有“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自入新峰市,唯闻旧酒香”等题识者,因此证明这类注子是当时的酒壶。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花瓷双系注子

【花瓷双系注子】

花瓷双系注子,唐,高27.1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2.5厘米。

注子口外卷,短颈,长圆腹,平底。肩上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连于颈、肩的曲柄。另两面各置一圆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块蓝斑3组,柄、口、颈、系均微带蓝斑。

此注子造型古朴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点点自然流溢的蓝色斑纹,颇增添其艺术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称“执壶”,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壶。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鸡头壶或盘口壶演变而来。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颈短,腹部浑圆饱满,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时,器身加长,颈部加高微细,腹呈椭圆或瓜形,流与柄加长,显得轻盈秀丽。宋代壶身更趋瘦长,以瓜棱形为常见,流、口和柄加高,部分制品常与温碗配套使用。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巩义窑绞胎三足炉

【巩义窑绞胎三足炉】

绞胎三足炉,唐,高11厘米,口径10.7厘米,足距15.8厘米。

炉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炉通体绞胎,即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花纹。

此炉造型端正,炉身与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绞胎的纹理将器身的纹饰搭配成不规则的团花图案,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三足炉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银器,品种以唐三彩较为多见,此外还见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此绞胎三足炉亦应是巩义窑制品。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巩义窑绿釉小壶

【巩义窑绿釉小壶】

巩义窑绿釉小壶,唐,高5.8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3.9厘米。

壶敞口,圆唇,短颈,扁圆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短流,对应的一侧有连于口与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圆形装饰。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此壶造型小巧圆润,具有巩义窑器物的典型特征。此窑还生产这种造型的茶叶末釉、白釉、黑釉小壶。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白釉渣斗

【白釉渣斗】

白釉渣斗,高9.9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6.9厘米。

渣斗口外撇,口沿呈漏斗形碗状,扁圆腹,平底。器里外施白釉,底无釉。

此件渣斗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雪白,造型规整大方,在唐代白瓷中属上乘之作。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越窑青釉直颈瓶

【越窑青釉直颈瓶】

越窑青釉直颈瓶,高22.4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7.3厘米。

瓶直口,长颈,颈上细下略粗,硕圆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当时许多文人纷纷吟诗作赋予以赞美。唐人陆羽《茶经》中,形容越窑青瓷“类玉”、“似冰”。诗人陆龟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颂。此瓶应为晚唐烧制的越窑精品。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青釉凤首龙柄壶

【青釉凤首龙柄壶】

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0.2厘米。

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壶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口沿、颈、肩及胫部饰以联珠纹、莲瓣、卷叶或垂叶纹。各组纹饰间以弦纹相隔。此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玻璃质感强,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其装饰纹样繁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六朝至唐代,我国与西亚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波斯的一种鸟首壶传到我国,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这件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青釉八棱瓶

【青釉八棱瓶】

青釉八棱瓶,唐,高22.5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7.2厘米。

瓶通体呈八棱形,直口,长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至底,圈足。胎体呈灰白色。釉面明亮,釉色青绿,犹如一汪湖水。瓶体凸棱部位釉色浅淡,更增加了器形的美感。此瓶在装饰上颇具匠心,瓶类多为圆形,此瓶则呈八棱形,且颈、肩相接处有三条凸棱,可谓与众不同。

此物的用途是做洗手用的净水瓶。

在唐代,制瓷业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以越窑的青瓷为代表,北方则以邢窑的白瓷著称。当时越窑生产规模庞大,产品备受世人青睐,许多文人纷纷吟诗作赋赞美它。唐人陆羽撰《茶经》,形容越窑青瓷“类玉”、“似冰”,并把越窑列为唐代诸窑之首。诗人陆龟蒙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句,把越窑青瓷比作千峰翠色,苍郁葱茏,沉静深远,形象地表达出越窑青瓷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了14件唐代越窑青瓷,同在地宫出土的衣物帐碑上将这些越窑瓷器明确记载为“瓷秘色”。其中一件与此件八棱瓶相同,因此这件越窑青釉八棱瓶亦应属于秘色瓷。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花瓣式三足盘】

【三彩花瓣式三足盘】

三彩花瓣式三足盘,唐,高6.6厘米,口径22.2厘米,足距13.3厘米。

盘口为九瓣花口式,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底下以三足相承。盘心刻划莲花纹饰,内外壁以黄、绿、白、褐等色釉装饰。盘底及三足内侧无釉,无釉处露灰白色胎骨。

此盘以捏塑法成型,九瓣花口厚薄均匀,形状规整。釉面采用图案装饰法,令人耳目一新。

唐三彩陶器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在于突破了以往单色釉的局限,而运用多种釉色装饰器物,从而取得华丽动人的效果。唐三彩釉面装饰图案主要有网状、散点、彩带等。这些图案的表现手法不一,或利用釉彩的自然流动,或用毛笔沾釉汁描绘图案,或模仿唐代丝织品中的蜡染工艺等。这件花瓣式三足盘就是以模仿唐代丝织品中的蜡染工艺为装饰特色,这是唐三彩釉面装饰中最独特的一种工艺。它在制作时以蜡封住器物上欲装饰的部位,然后通体罩釉,蜡封处便不沾釉,这样就能保留原有的白色胎体,形成形状各异的图案。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厘米,宽44厘米。

武士俑面部敷粉画彩,不施釉,颈下施黄、绿、白三色釉。头束发髻,二目圆睁,双眉浓重,大鼻头,鼻下胡须向两侧上翘,面相异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圆护,肩覆披膊作龙首状。右手握拳上举,左手叉扶于腰际。足蹬高靴,直立于镂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备,气宇轩昂之态显露无遗,精工制作,是一件上佳的艺术珍品。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骆驼

【三彩骆驼】

三彩骆驼,唐,高80厘米,长69厘米。

骆驼为双峰驼,两目圆睁,张嘴嘶鸣,直立于托板之上。头、颈、双峰及鞯施釉,双峰、头、颈部为褐色,鞯(jiān音肩)则绿、褐相间。最外缘似流苏装饰,其内为一串连珠纹,再内为菱形纹。身及四足素胎。

鞯是指衬托马鞍的垫子。

骆驼分单、双峰两种。双峰骆驼产于中亚及我国。最迟在东汉时期,四川汉画像砖上已有表现。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骆驼逐渐成为艺人工匠喜爱的表现题材,这种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制作中。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花瓷双系罐

【花瓷双系罐】

花瓷双系罐,唐,高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0厘米。

罐唇口,溜肩,平底,肩部对称立起两系。里外施釉,外部施褐黄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蓝色彩斑4块。

此器形体古朴圆润,敦厚凝重,体现出自然饱满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师们为了美化瓷器,创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铜、锰、钛、磷酸钙为原料的物质,即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制。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出现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状如云霞般的彩色斑纹,这种带有彩斑的瓷器时人称之为“窑变花釉”、“花瓷”。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

【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

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宋,高8.5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8.3厘米。

盖炉造型仿古代青铜器,敛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盖面隆起呈盔状,上饰宝珠钮,四周各饰一长条形镂空,盖面上部饰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黄,温雅柔和,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

此种炉又名香熏,为熏香之用。炉盖多作镂雕装饰,将所燃香料置于炉内,袅袅轻烟从镂空处飘出,有如云雾缭绕。瓷香熏始见于东吴,六朝时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盖面镂孔,式样大方。唐以后将托盘改为三足或五足,镂空小而密。

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望成窑、瓦渣坪窑,因属长沙市管辖,所以有长沙窑之称。长沙窑创烧于中唐,盛于晚唐、五代,是一处规模宏大、技艺极高的大型民间瓷窑。长沙窑瓷器的装饰技法有刻划花、模印贴花、雕塑和釉下彩饰等,其中以釉下彩最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为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绿彩和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褐彩。按彩绘技法可分为釉下褐彩斑点图案、釉下绿彩斑点图案、釉下绿彩彩绘和釉下褐绿彩彩绘4种。

此器造型规整大方,胎体厚重,盖面以釉下褐彩装饰,釉色深浅不一,装饰性极强。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唐,高4.7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6.7厘米。

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足墙,光素无纹饰。釉质莹润。

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或标本传世。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出土有中国出品的玉璧底碗。这种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足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邢窑白釉罐

【邢窑白釉罐】

邢窑白釉罐,唐,高13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6.1厘米。

罐口微撇,短颈,圆腹,腹以下渐收,平底。底无釉。胎、釉洁白细腻。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在河北省内丘曾发现其窑址。创烧于初唐,流行于中唐,唐末五代时由于原料匮乏等原因而日渐衰落。唐人对邢窑多有记述,陆羽在《茶经》中称其产品如雪似银,李肇在《国史补》一书中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使用的极其广泛。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越窑青釉四系瓶

【越窑青釉四系瓶】

越窑青釉四系瓶,唐,高35厘米,口径18.9厘米,底径11厘米。

瓶盘口,细颈,溜肩,肩部立有圆形四系,椭圆腹,腹下渐收,平底。釉呈青绿色,里外釉开片,腹下至底部素胎无釉。

青瓷的烧造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尤以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响。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评论各地所产瓷器时把越窑评为第一;清乾隆皇帝也以“李唐越器人间无”之诗句加以赞美。越窑瓷器除具有温润如玉的釉质和苍翠可人的青绿釉色外,造型亦丰富多样。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多种。初唐时器物以素面无纹者居多,晚唐时花纹增多,图案题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故事和山水流云等。由于初唐时普遍使用垫烧方法,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处支钉痕迹。

此器是初唐时越窑瓷中之精品,器形较大,造型规范端庄,为罕见的佳作。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越窑海棠式杯

【越窑海棠式杯】

越窑海棠式杯,唐,口径13.2-8.2厘米,足径5.8厘米,高6.6厘米。

此杯的口沿和杯身造型屈曲有致,犹如海棠花开,杯足较高,外撇。此种造型来源于萨珊金银器“多曲长杯”,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此样式进入中国后,南北方瓷窑都有烧造,成为唐代较为流行的式样。

越窑青瓷在唐代代表着南方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此杯胎质细腻,釉层均匀,反映了当时的烧瓷水平。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花瓷双系罐

【花瓷双系罐】

花瓷双系罐,高19.9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10.7厘米。

罐口微外撇,短颈,颈两侧对称各置一系,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近底处刻深弦纹一道。通体施黑釉,近底处露胎。乌黑的釉面上装饰四块灰蓝色斑块,似色料自然流淌而成,妙趣天成。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越窑青釉壶

【越窑青釉壶】

越窑青釉壶,高14.2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7.4厘米。

壶撇口,短颈,溜肩,圆腹,椭圆形圈足。颈部一侧有八方形短流,另一侧为曲柄。壶身饰直线纹四条,将壶身分为四瓣形。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

1936年,此注子出土于绍兴元和五年(810年)墓,是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为鉴定唐代越窑器物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唐代称这种有柄有流的壶为注子。

1954年,陈万里先生将此壶捐献故宫博物院。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越窑青釉八棱瓶

【越窑青釉八棱瓶】

越窑青釉八棱瓶,高21.7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7.9厘米。

瓶直口,长颈,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质致密。釉呈浅青绿色,唐人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道出了越窑青瓷的釉色特点。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类似的越窑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与此件相似,说明这些越窑器的制作从选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烧制等各道工序一丝不苟,应为当时越窑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宫廷的佳器。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烛台

【三彩烛台】

三彩烛台,高29.8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12厘米。

烛台分上下两部分,上盘小,下盘大,中间承以起弦圆柱,圈足外撇,上盘中心立杯形烛座;通体施蓝、黄、绿、白彩釉,底素胎无釉。

烛台的使用早见于春秋时代,《楚辞》中引“室中之观多珍怪,兰高明烛华容备。”战国时已有各式精制的铜烛台,至三国、两晋时,青瓷烛台便已出现,造型颇多。这件唐三彩烛台造型实用古朴,施釉均匀,色彩深沉雅致,又在三彩中点以蓝彩,更增添了器物的华贵韵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黑釉狗

【黑釉狗】

唐,高2.4厘米,长2.5厘米

小狗半施黑釉,昂首直立,双眼圆睁,身上毛发雕刻清晰。唐代瓷塑作品以动物和人俑居多,这件唐代黑釉狗耸鬃卷尾,表达出鲜明的力度和传神的意趣。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红陶骑马狩猎俑

【红陶骑马狩猎俑】

唐,高35厘米

猎者留八字胡须,头戴幞头,身穿翻领大衣,骑于马上左右巡视,猎狗端坐猎者身后,神情闲散。主人的紧张与小狗的松弛形成鲜明对照。唐朝统治者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性喜狩猎,并以善猎为荣,灿烂多彩的狩猎俑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缩影。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白釉兔系罐

【白釉兔系罐】

白釉兔系罐,唐,口径10.5厘米,底径10.3厘米,高17厘米。

罐撇口、短颈,丰肩、圆腹。通体施白釉,近底足处素面无釉。肩部置兔形双系,可穿绳索以便提携。

唐代白瓷生产在中国北方发展迅速,与南方的青瓷生产遥相呼应,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此件器物以兔的形像做双系装饰,不事张扬,又令整个器形顿显生动,于平淡中见巧思,可谓匠心独运。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天王俑

【三彩天王俑】

三彩天王俑,唐,高118厘米,宽50厘米。

天王俑头顶置一展翅欲飞之鸟。双眉紧蹙,双眼圆睁,张嘴露齿。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扬。身穿明光甲,龙首护膊,腹部有护甲,腰中系带,腰下垂膝裙,下缚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下为山形座。通体以绿、褐、白三色釉为主,釉色鲜艳明亮。

天王俑是唐朝葬仪的组成部分之一,起镇墓作用。它与镇墓兽一起,多摆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镇墓兽在前,天王俑在后,通常成对出现,左右各一,文献中将它们合称为“四神”。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文官俑

【三彩文官俑】

三彩文官俑,唐,高72厘米。

文官俑头戴小冠,着宽袍大衣,外罩裲裆,脚穿如意头云履,双臂抱于胸前。釉色以褐、绿、白为主。

唐朝葬俗中,人死后多随葬各种明器,地位较高的随葬常达数百件,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为常见明器。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

此件展品由郑振铎先生捐献。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白釉双龙耳瓶

【白釉双龙耳瓶】

白釉双龙耳瓶,唐,高42.7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0.9厘米。

瓶盘口,细长颈,溜肩,腹部丰满,至胫处渐收。颈上突起5道弦纹。口沿与肩之间有两个对称的龙形柄高耸直立,龙头探进瓶口衔住口沿。胎极白。施半截白釉。

此瓶以造型的空间虚实以及轮廓线的自然和谐见长,对称的龙形柄与口、肩相连所形成的虚实对比,于浑厚质朴中洋溢出俊俏与妩媚,圆滑的曲线与折角处分明的棱角有机结合后,又于刚健挺拔中透出协调柔和的韵律美。器身施白釉,更显高贵典雅。这种瓶的形制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融进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后,端庄典雅的形体一展大唐盛世的神韵。

双龙耳瓶是唐代流行的瓶式,除白釉外还有青釉、唐三彩等品种。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唐,高17.6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9.1厘米。

注子撇口,短颈,硕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宽扁。施茶叶末釉,近底处无釉,釉层匀净,肥厚而润泽。

此器形制规整,造型饱满,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代耀州窑以烧青釉瓷与黑釉瓷为主。同时还烧造一种铁、镁结晶釉,类似茶叶末色泽,故称“茶叶末釉”。

注子亦称“执壶”,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壶。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邛窑绿釉灯盏

【邛窑绿釉灯盏】

邛窑绿釉灯盏,唐,高3.7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6.8厘米。

灯盏敞口,直腹,腹下渐收,平底。胎体厚重。里及外壁上部施绿釉,釉薄而失透,匀净无光泽。外壁下部素胎无釉。

油灯颇显别致,碗形灯为夹层,中空,夹层内可注水降低油灯的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区的唐代瓷窑以邛窑最为著名,唐代是邛窑的极盛时期,窑址也以这一时期的遗物最为多见。器物一般胎体较厚,胎色多种,以紫红色胎为主,还有灰色、土黄色、黄中带褐色胎等。胎中有分布均匀的细砂料。胎釉之间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釉色品种有青釉、青釉褐绿斑、青釉褐绿彩绘等,与湖南长沙窑有不少共同之处。邛窑烧造的器物大致可以归纳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种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样,有碗、壶、洗、盘、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窑中颇为少见。邛窑瓷器的装饰纹样较简单,除青釉褐绿斑、褐绿彩绘外,以点彩装饰较为多见,或用褐色斑点组成纹饰,或用褐彩点成一圈,中央点绿彩。也有用褐、绿两色斑点间隔排列组成纹饰者。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马

【三彩马】

三彩马,唐,高76.5厘米,长88厘米。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此件展品由郑振铎先生捐献。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密县窑珍珠地鹦鹉纹枕

【密县窑珍珠地鹦鹉纹枕】

珍珠地鹦鹉纹枕,唐,长17厘米。

瓷枕腰圆形,枕面以排列细密整齐的珍珠纹为地,中心刻划一只展翅飞翔的鹦鹉,外周辅以白色的卷草纹。枕四周戳印相间排列的圆圈纹及朵花纹。

纹饰线条细腻流畅,鹦鹉形象栩栩如生。此枕当为河南密县窑的产品。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邢窑白釉壶

【邢窑白釉壶】

邢窑白釉壶,唐,口径7.5厘米,足径7厘米,高17.5厘米。

壶敞口,长圆腹,平底,小短流,颈与腹部有曲柄相连。通体施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

此件器物造型端庄规整,釉色洁白莹润,属邢窑白瓷中的细白瓷,体现出唐代邢窑白瓷“似雪类银”的素雅与优美。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鲁山窑黑釉蓝斑壶

【鲁山窑黑釉蓝斑壶】

鲁山窑黑釉蓝斑壶,高15.6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8.6厘米。

壶撇口,短颈,椭圆形腹,平底,肩部一面为流,相对一面为双带形曲柄,另两面各有一系。通体施黑色釉,里满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口、肩等部位施灰蓝色斑纹为饰。

此壶造型为唐代典型器,其丰硕的壶体显示出大唐盛世的风韵。釉面色调黑白分明,以大块色斑点缀器物,质朴而凝重。此件花釉壶应为唐代河南鲁山窑的产品,因为相同类型的瓷器残片标本在鲁山窑窑址中有发现。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

【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

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唐,高10.8厘米,底边长6.3厘米。

母狮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母狮两前腿间有一小狮趴卧。狮身皆施白釉,母子双狮眼睛及母狮腿部均点以褐彩。台为正方体形,四周施褐色釉,浓重处呈黑色。

唐代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此件白釉子母狮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唐代瓷塑艺术的一件杰作。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长沙窑白釉绿彩枕

【长沙窑白釉绿彩枕】

长沙窑白釉绿彩枕,高9.5厘米,长16.5厘米,宽10厘米。

枕长方形,圆角,一侧有孔。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绿彩绘4朵菱形花纹组合成的大菱形图案,四角又各绘小朵花纹。釉面开细小纹片,底无釉。

此枕小巧雅致,为唐代瓷枕之典型器。图案简约,画风清新,寥寥数笔,意趣盎然。从此枕上可以看出长沙窑匠师融传统绘画技法于陶瓷装饰中的高超技艺。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唐,通高12.5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12.5厘米。

壶提包式,上窄下宽,形似袋囊。顶端一侧为短直小流,中间有一曲柄,另一侧饰一曲尾。袋囊的转折处饰有凸起的摺线纹,中间亦饰凸线一道。此壶通体施白釉,在有装饰线的积釉处,釉泛青白色。平砂底,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徐六师记”四字。

此壶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银器,具有稳重、大方、实用的特点。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个系统,可与青瓷分庭抗礼,陆羽在《茶经》中以“类银”、“类雪”赞美其釉色之白。它不以纹饰取胜,而注重造型与釉色的相互衬托。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产最负盛名。这件精雕细琢并带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邢窑白釉瓶

【邢窑白釉瓶】

邢窑白釉瓶,高14.4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7.2厘米。

瓶口外撇,肩下渐收,底足平实。通体施白釉,釉色无杂质,瓶体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别无纹饰。

邢窑白瓷传世品以盘、碗居多,瓶类非常少见。此瓶器型虽小,釉面又无刻划纹样,但纯净洁白的釉色,端庄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华贵的气质,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邢窑白瓷以其实用的造型、洁白的釉面在唐代成为最受欢迎的瓷品种之一。唐朝人李肇《国史补》中就曾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不仅如此,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都被作为地方名瓷向宫廷进贡,并成为最早的贸易用瓷运往海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骑马狩猎俑

【三彩骑马狩猎俑】

唐,高42厘米

狩猎者身穿窄袖衣,双手抱犬,足着靴,踏着马镫端坐于马鞍上。马昂首直立。李唐王朝具有西北少数民族血统,骑马狩猎为其本民族习俗,唐太宗曾说:“大丈夫在世,乐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给人足,一乐也;草浅兽肥, 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二乐也;六合大同,万方咸庆,张乐高宴,上下欢洽,三乐也。”在皇室贵戚的带动下,唐朝狩猎盛行,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武官俑

【三彩武官俑】

三彩武官俑,唐,高70.5厘米。

俑头戴鹖冠,高鼻深目,八字胡须,着宽袍大衣,外罩裲裆,脚穿如意头云履,双拳相握,置于胸前。鹖冠施朱,冠、发、眉、眼、胡须施墨,唇红。

此三彩武官俑神情庄重,釉色以褐、绿、白为主,色泽鲜艳流畅。

鹖(hé 音合)为古书上说的一种善斗的鸟。唐朝时鹖冠中的鹖多为小雀状,头朝下,两翼匍匐。鹖冠流行于盛唐,至中唐以后则少见。

此件展品由郑振铎先生捐献。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白釉梅瓶

【白釉梅瓶】

白釉梅瓶,唐,高42.5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7.5厘米。

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平底实足。胎质细腻。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洁,无任何杂质,玻璃质感较强,透明度较高,釉面上布满均匀细碎的开片纹。

此种造型习惯上称为“梅瓶”,是装酒用具,亦可插花用作“花瓶”。一般认为,瓷梅瓶始烧于宋代,此件实物证明,其在唐代就已出现。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定窑白釉盒

【定窑白釉盒】

定窑白釉盒,唐,高6.9厘米,口径9.8厘米,足径5.4厘米。

盒呈圆形,上下子母口扣合,直壁,盖顶隆起,腹下内收,圈足。胎壁较厚,胎质坚硬。里外施白釉,釉色洁白,釉面莹润。

此盒为典型的唐代定窑产品。定窑遗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烧瓷始于唐而终于元,时间长达六七百年之久,产品尤以白瓷而闻名。

唐代瓷盒以圆形为主,多为素面,至晚唐、五代时盒面多刻划花纹,器足渐高外撇。至宋时瓷盒形制呈多样性。瓷盒在唐代主要为日用器,多用于盛放妇女化妆品,有粉盒、硃盒、油盒、黛盒等,此外也有药盒、镜盒或专门盛放香料之盒。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台座】

三彩台座,唐,高7.5厘米,面横14厘米,面纵11厘米,足横14厘米,足纵11厘米。

座面和底部造型一致,呈海棠花式,上下出沿,座面中心刻划宝相花图案。器座的面与底之间由8个向外突起的宝瓶相承,上、下各有一周圆形镂空。通体在深绿、褐黄、白色釉面上,以凸起的珍珠状圆点作辅助装饰。釉汁厚润,有向下流淌的痕迹。

此件三彩镂空台座虽然是一件明器,但制作相当精美,不仅釉面异常华丽,而且采用镂空及珍珠地装饰,使器物装饰性更强,是一件十分成功的唐三彩艺术杰作。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岳州窑青釉碗

【岳州窑青釉碗】

岳州窑青釉碗,唐,高8.1厘米,口径16.4厘米,足径8.3厘米。

碗口微撇,浅腹,阔底,圈足。腹刻莲瓣纹。里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匀,釉色青中闪绿,釉面有细密开片纹。

岳州窑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堤境一带,是隋代湘阴窑的所在地,唐时隶属岳州,故称“岳州窑”。唐代岳州窑的瓷器胎壁较薄,比较粗松,呈铁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致,少装饰。多采用支钉烧法。经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化学分析,岳州窑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种氧化钙(CaO)含量较高的石灰釉,这种釉在还原气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会呈现纯正的青色,如果还原气氛控制得不好,就会出现各种深浅不一的青黄色釉。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唐,高22.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4.5厘米。

注子直口,阔颈,丰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棱形流,对称处安三条形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一对三条形系。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略显灰黄。肩、腹处模印贴花椰枣纹,其上覆盖大块褐色釉,形成三个椭圆形斑块,突出了图案的装饰效果。

此件注子的贴花纹反映了长沙窑贴花艺术的特点,朴实、自然、生动。器物造型和图案特殊,是唐代长沙窑生产的外销西亚各国的产品。

长沙窑的釉色种类较多,仅单色釉即有青釉、黄釉、褐釉、黑釉、白釉、绿釉、蓝釉等。模印贴花装饰是长沙窑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现于唐中后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装饰。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装饰物,趁坯体未干时把装饰物粘贴在坯体上,经施釉、涂彩后,再入窑经高温烧成。塑贴花纹有双鱼、双鸟、花朵、葡萄、椰枣、狮子、宝塔、人物等。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女立俑

【三彩女立俑】

三彩女立俑,唐,高32厘米。

女立俑头发绾(wǎn音晚)至前额上部,扎系成花形。内穿襦衫,外披帛带,齐腰长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绿、黄、白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态端庄。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产中的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唐三彩虽是陶器,但与低温釉陶有所不同,其胎体用高岭土制成,釉料则用数种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钴)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熔剂,烧制出绿、蓝、白、赭、黄等深浅不同的颜色。它分两次烧成,先在1100℃的高温下烧出素坯,而后在素坯上施釉,再经900℃低温焙烧而成。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厘米,口径14.4厘米,足径6.6厘米。

碗撇口,浅腹斜收,玉璧形底。里外满施青釉。从各方面特征看,此碗应属于唐代越窑产品。

根据浙江诸暨牌头茶汤唐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联江帐子山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资料看,当时已有撇口碗,这种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品种。玉璧形底碗始见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烧造。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出土有中国的玉璧形底瓷碗。这种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足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这种碗与敞口斜壁玉璧底盘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风格相同,是一种新颖的饮食用具。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唐,高8.5厘米,口径19.3厘米。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纹一道,平底。口边一侧出槽形短流。胎体洁白。里外均施透明釉,釉层显现细碎开片。

弦纹碗、弦纹匜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银器,除白釉外,还有蓝釉品种。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邢窑白釉小壶

【邢窑白釉小壶】

邢窑白釉小壶,唐,高10.5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5.3厘米。

壶敛口,短颈,圆腹,圈足。肩一侧有短流,对应一侧有壶柄,柄上端饰装饰结。

此壶造型小巧,釉质白润,是河北邢窑唐代的产品。

唐代,邢窑是北方的著名瓷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黄釉、黑釉、三彩品种。其产品不仅供国内使用,而且远销世界各地。邢窑遗址位于唐代河北邢州境内,中心窑场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城关一带。从窑址调查和发掘所出土的标本看,唐代邢窑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阶层人的需求。正如唐人李肇《国补史》所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郏县窑黑釉月白斑双系罐

【郏县窑黑釉月白斑双系罐】

郏县窑黑釉月白斑双系罐,唐,高17厘米,口径9.7厘米,足径10.3厘米。

此罐口部外撇,短颈,圆腹,平底。肩部对称置半环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饰月白色斑块。此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为常见,有高体的、矮体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变化丰富。底釉有黑釉、酱釉、天蓝釉等。釉上所饰斑纹有月白、天蓝、灰黑等色,有的两种颜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来说,深色釉上饰浅色斑纹,而浅色釉上饰深色斑纹,斑纹或任意泼洒,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变化莫测,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郏县窑黑釉蓝斑三足盘

【郏县窑黑釉蓝斑三足盘】

郏县窑黑釉蓝斑三足盘,唐,高2.9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0.2厘米。

盘敞口,盘心坦平,下承以三足。通体内外施釉,黑色釉地上呈现蓝、白交融的花斑。外底中心无釉。

窑变釉产品在唐代被称作“花瓷”。烧制时一般是在黑色或酱色等深色釉上泼洒大块蓝、月白、灰白色斑纹。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不同色釉流动并互相浸润,呈现出窑变的艺术效果。对古瓷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表明,唐代烧花瓷的瓷窑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登封窑,山西交城窑,陕西铜川窑等。器物造型有罐、执壶、花口瓶、三足盘、钵、葫芦瓶、腰鼓等,其中以执壶和罐最为多见,三足盘较为罕见。将此件三足盘与窑址出土的标本相互印证可以发现,此盘属于河南郏县窑产品。

花瓷以其斑驳陆离的艺术效果迎合了唐人所追求的粗犷豪放的审美趣味,唐代以后即停止烧造,至北宋时期河南禹县窑又创烧了一种铜红窑变釉,但与唐代花瓷不甚相干。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越窑青釉执壶

【越窑青釉执壶】

青釉执壶,唐,高13.4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7.3厘米。

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圈足上留有五个支烧痕。颈部一侧置八棱短流,另一侧置曲柄。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细小的纹片。

此青釉壶是陈万里先生于1936年在浙江绍兴得到的,它出土于浙江绍兴唐户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墓志记载该墓的年代为唐元和五年(810年),因此这是一件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是鉴定唐代越窑瓷器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

1954年,陈万里先生将此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高12.5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6.9厘米。

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此罐器型虽小,但丰满端庄,模制成型的双系是唐三彩罐的一个主要特征。此罐以瓷土作胎,胎体坚致洁白,烧成温度较高。在巩县三彩窑址中曾采集到与此罐双系及彩斑相同的残片,由此可知此罐为河南巩县窑产品。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三彩盖罐

【三彩盖罐】

三彩盖罐,通高23.5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12.8厘米。

罐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至底,平底圈足。罐盖尖顶,出边,直口,盖与罐口不吻合,略小于罐口。罐口施黄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菱花图案,盖面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四瓣纹饰。

唐三彩陶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此件三彩盖罐是唐三彩的代表作,釉彩鲜明亮丽,纹饰仿唐代流行的蜡缬染织物的图案纹样。尤其是此罐器型完整,更为难得。

大唐盛世——故宫藏唐代瓷器鉴赏

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

【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

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高19.2厘米,口径12.6厘米,足径14.2厘米。

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