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邮政局”:分店遍布全国,“快递员”不计其数

大唐“邮政局”:分店遍布全国,“快递员”不计其数

大唐长安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从该诗中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利用的交通工具是马儿,其变更站是驿站。加急需送的东西可能就需要千里马了吧。喜闻乐见的通信方式主要靠的是专使骑着驿马,一站又一站的投递文书或者信件,几经周折流转最后才能到我们手上。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的这句诗就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唐代的昌盛是无可比拟的。自从李世民驰骋沙场统一全国以来大唐气象节节高升,在当时已属于泱泱大国了吧,这么大的国家,上至中央诏旨文书,下至地方小县家书,西至少数民族通讯,东至日本频繁交流。那么这么多繁杂的交流中,官方文书是怎样通信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吧。

通信方式的来历

1、通信的历史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商代出土的。商代今属于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在清朝光绪年间,在此开挖得到一个龟甲兽骨,即甲骨文。其中记载着商朝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向统治者报告军事情况的记载,有“来鼓”二字。经研究考证表明,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这也就是后来出现的专使的前身吧。也是最早的关于正式通信的记载。

大唐“邮政局”:分店遍布全国,“快递员”不计其数

传令兵

2、多变的通讯方式

其不然,也有许多很原始的通讯方式。比如:三千年前的击鼓传令,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传说,风筝传讯,天灯通信等等,这些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颖。

自商代开始,就出现了邮驿,骑马送信。邮驿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驿置是以传递文书为主的组织,以传递重要的官方文书,传递方法以快车快马为主要的方式。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通信方式也出现了众多的改变与不同。

通信方式的变化与发展

1、驿站规模

唐代的邮驿与前代最大的区别是传和驿完全合一,唐代的驿舍,都设在县城内,用来方便各个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休息,以及方便官方的业务处理。唐代的驿站建置设备完善,

不管是驿站的硬件设施还是驿站里外的规划规模以及宣传效果都很好,并且驿馆的规模大小不一,根据当地发展程度有着不同的规模。

并且在《唐六典》中有严格的规定:都亭驿可拥有七十五匹马,配备驿夫二十五个;诸道第一等驿可以有六十匹马,二十个驿夫。唐代中后期,坐落在山南西道梁州(今陕西省褒城县)有一个当时最著名的,朝廷直管辖的地区——褒城驿。

唐朝一位文人,孙憔《书褒城驿壁》称褒城驿是“天下第一驿”。当时汉中地区是唐代沟通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之地,大小事件的往来,使信件邮驿自然而然的十分频繁,各种人员出出入入到汉中,也使该地送往迎来的人员应接不暇,也自然使褒城驿地位更加重要。由此可见,唐朝官方文书的通信方式主要是以邮驿的方式进行,并且所设置的驿舍地点,属于“战略重点地区”。

大唐“邮政局”:分店遍布全国,“快递员”不计其数

汉中褒城驿

2、邮驿路线

唐朝时期的国内驿路以长安经洛阳至江淮的驿路最为重要,也就是沿着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的经济交流地区。唐朝建成了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路网。一是长安到西域的邮路,二是长安到川藏的邮路,三是长安到广州的邮路,四是长安到福建的邮路,五是长安到燕地区的邮路,六是长安到山东的邮路,七是长安到江南的邮路。

由于大唐国立昌盛,这些邮路路面平整宽敞,马匹在上面速度极快,效率很高,保证了盛唐时期政令通畅。这也就为传递官方文书的快捷,方便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使其驿使在通信的过程中更加优化。同时,在驿路上还设有驿铺。

3、驿站管理方式

唐代时期驿站已形成完整体系

,包括行政和监察两大部分。从行政系统上来讲,唐代在中央和各个地方,都设有专门的官吏来管理邮驿。“驾部郎中,员外郎掌邦国之舆辇,车乘,及天下之传驿,牧官私马牛杂畜之博弈,司其名数。”由此看来,驾部郎中管理全国马匹调配,为邮驿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地方,设“馆驿巡官四人,专管邮驿”。

可见,唐朝的邮驿制度已经使得邮驿的管理进一步向官方发展。这也就体现出邮驿作为官方文书的通信方式的表达,为官方文书的通信更加有条不紊。从监察系统上来讲,唐代的邮驿还有一套完备的监察考核制度。

唐代驿长的社会地位也比较高的,一般是八品衔,享有减除徭役赋税、田地不需要纳税等待遇,在每年的监察系统的评价中,哪个驿站达到优等的,另外有奖励封赏,但是如果驿站延误了重要军机,驿长也要负担重罪。这也为提高各个邮驿的工作效率提供了保障,增加了驿员们的积极性。

大唐“邮政局”:分店遍布全国,“快递员”不计其数

通信方式的种类

唐代邮驿的设置规模超过了以前,制度也相对比较完善。《唐六典》“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二百六十所,水路相兼者八十六所,且从事邮驿的人员达两万。由此可见,唐朝邮驿的传递方式共有陆驿,水驿,水陆兼有三种。

1、陆驿方式

陆驿,方式有两种马递和步递。马递用马儿,配以足够的粮草,由专职的专使骑上马儿去送信或者官方文书。平常文书用于普通送信的马儿,加急文书配用快马。驿马快速,传车迟缓。按照《唐律》规定,乘驿每天应该驰骋六驿,即是为一百八十里路。

假如驿使是负责贬官的,必须驰骋十驿,即是为三百里以上的路程;传递大赦令,每天必须驰骋五百里,即十六驿以上;乘驿的每天按照规定应该行四驿,即是为一百二十里路程。驿使去送军务拖延时间的,拖延一天,杖刑八十大板;拖延两天的,杖刑一百六十大板。

步递用于步行,用于较近距离的配送,又专门人员拿上需要送的文书或者信件,步行到该地方去,这种方式所用的不多,官方文书也多不会用该种方式通信。

唐代时期,统一政权,少数民族也逐渐交好,相继建立地方政权后,也有自己的通信组织。在与少数民族通信的组织中,唐代政府中有一支以骆驼为主要动力的队伍,称为“明骆驼”,既可以用于边塞军事情况的紧急报告,通常日行五百里也可用于与少数民族传递官方文书的通信方式。

大唐“邮政局”:分店遍布全国,“快递员”不计其数

八百里加急

杨贵妃也曾私自用明骆驼使将交趾上贡的龙脑香寄给安禄山。这也可以算作当时一种特殊的了解下情的一种通讯方式吧。这里不得不插播一个小知识,唐代的文书一般是囊封起来的,也有函封或用竹筒封装起来的,驿人把它们装进身上背的口袋内进行运递。著名的《宋国夫人行图》描绘传驿背着信的壁画。

2、水驿方式

水驿,负责传递文书的有驿夫和水夫。“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可见,水驿的人员的工作的是很辛苦的。水驿送信,也有期限。一般在逆水中行舟时,河行每三十里,江行每四十里,其他四十五里;空舟行驶,则河行四十里,江行五十里,其他六十里;在顺水中,则不管轻舟还是重舟,一律规定江河行一日一百至一百五十里。水驿的运行速度较慢,而且受天气的影响较大,要是遇上大暴雨或者大狂风的天气,水夫没法出水,文书也很难按时送达,

除非迫不得已或者地区的影响才会用于水驿通信方式。

3、水陆兼有

水陆兼有的通信方式是指部分的文书运输需要用到陆驿和水驿两种通信方式,比如有些信件为了更加方便到达,会部分情况使用陆驿送到某地,再从那个地方坐水驿到达目的地,有时候其实两种方式兼用会比一味的用陆驿或者一味的用水驿更加的方便、快捷。但还是得根据实际情况和文书的重要紧急程度来区分。

大唐“邮政局”:分店遍布全国,“快递员”不计其数

水驿运输

总结

盛唐之时,驿道传递速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由于全国的大统一,使唐代时期从中央政府发往各地区和由各地区送至中央政府的官方文书很多很多。仅仅各个小县送往中央政府的统计表示,每年能达到五十多万张。

《新唐书》记载,著名诗人元结上任做刺史仅仅不足五十天,收到的各地区的官方文书或者非官方文书就有二百封之多。唐朝邮驿的发达,即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中央政府各种制度在全国的推行。此文观之,任何事物的发展与产生都是顺应一定的社会发展趋势的,唐朝制度的开明、经济的繁荣,造成了官方文书的通信方式的多种多样,相对机制机构的出现,即政治,经济,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国通史》

2、《中国古代驿站与邮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