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国恨”,为什么叫商女?

黄二哥43


陈叔宝是南朝的最后一任皇帝,荒淫昏庸最后亡国,而他组织创作的歌舞剧《玉树后庭花》,也成了有名的亡国之音。歌女们不知道国家都灭亡了,还在唱着后庭花,更显得整个南朝的君民没心没肺了!



陈叔宝是陈宣帝的太子,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没什么政治经验,更别提雄才大略了!他继位的过程虽然出现了一些波折,差点被叔叔和弟弟做掉,但好在他的母亲、陈宣帝的皇后柳敬言是个奇女子,处事果决化解了危机,陈叔宝顺利登上了皇位。

客观地说,陈叔宝做的不是皇帝,而是陈朝的文化部长。他的身边聚集的都是文学家、词曲作者和歌唱家,而他本人在艺术上的造诣也很惊人,带领着这群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很多精品,《玉树后庭花》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玉树后庭花》本来是乐府民歌中的一首情歌,陈叔宝用独特的艺术领悟为其重新填词谱曲,可以说是赋予了这首民歌新的生命。“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词曲优美动听之极,不过其中的哀伤之意却不是什么好兆头。


陈叔宝做皇帝就很差劲了。他沉湎于酒色,将朝政都交付给心腹近臣处理,自己每天和张丽华、孔贵嫔等人风花雪月,早将家国天下扔到了脑后。

而他的敌人却是正意气风发的隋朝,时刻想着灭掉陈一统天下,听到要出兵攻击陈朝,整个大隋从上到下都很兴奋。589年正月,杨广、杨素、韩擒虎等人带领隋军攻陈,大军渡过长江后,整个陈朝上下鸡飞狗跳慌乱不堪,陈叔宝还以为打仗是写文章一般容易,想着要“御驾亲征”,这个荒唐的念头遭到了一致反对,大家太明白皇帝的无能了!

其实在隋朝大军兵临城下时,健康城中还有十万大军,可是陈叔宝已经被吓破了胆子,不能做出任何的有效决断,而名将萧摩诃因为陈叔宝曾搞过他老婆,所以怀恨在心也不肯出力,最后满朝大臣作鸟兽散,就剩下陈叔宝一个光杆皇帝了!

这时候的陈叔宝反而显得十分镇定,他对身边人说:都别怕,我有办法!

他所谓的办法也是令人无语至极。他是带着张丽华和孔贵嫔,跑到皇宫后面的一口井里躲起来,隋军搜查到水井旁时,发现里面有人,于是大声呼喝着将几个人连串拽了出来,就如同拔出萝卜带出泥一般。

陈叔宝还是幸运的,亡国后被带到了隋的首都,依旧声色犬马地活了16年才病逝。

陈叔宝结束了传奇人生,可是《玉树后庭花》却承担了亡国之音的恶名,一直被后人诟病。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道尽了大唐的亡国气象。

另:古代五音为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音律和四季相配,商因为音调凄厉,和秋天的氛围相近所以与秋相配。而唐代的歌姬又被称为“秋娘”,所以后来他们也被称为“商女”


李飞叨


再说一遍逻辑关系:

  • 五行――五音――五季
  • 五音之「商」对应五季之「秋」
  • 所以,「秋季」也叫「商秋」
  • 唐代歌女叫「秋女」,因此也可称「商女」。
  • 就跟「秋风」叫「商风」一样。

这些都不是不证自明的常识,我需要引证文献来证明。

我都说了,你不想看论证过程,可以跳到后面直接看结论,如果你觉得结论有问题,再看论证过程。我是不是持之有据。

都这样为读者考虑,理解错了还留言乱喷。

深度阅读需要付出一点专注度。

――――――

我见到有人说:古代卖唱、卖艺的艺伎是一种商业行为,所以叫做商女。这肯定是不靠谱的。

这首诗简单直白,全诗没有一个典故,却意象营造非常成功,为何要用一个晦涩不解的【商女】?

其实,【商女】对今天的人来说晦涩,对古人来说如同大白话,这是因为古今读书人学到的知识点、教育内容不一样。

所以 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讲:

第一,古代读书人学什么知识,这与【商女】的又有什么关系?

第二,也就是考证文献中【商女】称呼的由来。

想快速阅读,可以只看下文的大黑体字。

或者直接跳到后文看结论部分。你觉得有疑惑再看论证过程。

-------------------------------------------

我们知道《易经》为群经之首,古人的必读的术数之书,对古人来说,读《易经》是学的「哲学」和「科学」知识。(注意:我打了引号)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理解世界万物建构的一套理论模型,其源头就是来自《易经》:

古代的物理、音乐、医学、天文、地理、风水、时间纪年。。。等,都可以用这套理论解释。

古代的文人,通过读《易经》的阴阳五行,可以通晓医学、音乐、天文等等。当然,正不正确就是另一回事了。

古人言:不知易,无以为医。因为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说」,就是来自《易》,所以「医易同源」。

古代知识分子,很多都通晓中医,自己病了能自己开中草药方子给自己治病。


我们一般用「五音不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音乐天赋。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五音」?「五音」指的什么?

古人也以「阴阳五行」来解释音乐,「五行」对应「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音】等于简谱的「1、2、3、5、6」。也就是所谓的「中国五声音阶」。

中国古人认为音乐影响人的情绪,因此,音乐不但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治病养生。

这是我制作的表格:「五音」与「简谱、五脏、季节、五行」的对应关系:

  • 《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 《黄帝内经》: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 火音通于心,宫为土音通于脾,商为金音通于肺,羽为水音通于肾。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五音与五行、五季、五脏等等的对应关系,对古人来说是常识中的常识,读过书的人基本上都知道。

从上表可以知道:五行之「金」对应「五音」的「商」、「五季」之「秋」:

《礼记》:孟秋之月,其音商。

所以,「秋天」有「商秋」和[金秋]之称。

至于百度百科所说的:「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所以称秋为商秋。」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也不知道,因为《春江花月夜》是非常欢快的音乐,也是【商调】。

所以,我认为这种说法很可能是本末倒置,「商秋」称谓来自五行的对应关系。

当然,我对中国古代音乐没有更深的了解,只是怀疑。

古代文人在诗词歌赋中把「秋天」经常叫做「商秋」:

  • 《文选·何晏》:结实商秋,敷华青春。
  • 晋 潘尼《安石榴赋》:商秋授气,收华敛实。
  • 晋 陆机《行思赋》:商秋肃其发节,玄云霈而垂阴。

古人说的「商风、商信、商气」都是指「秋风、秋信、秋气」:


引自:《汉语大词典》,第2卷 页372-373

在古代,美人也叫「秋女」或者「秋娘」:

引自:《汉语大词典》,第8卷 35

在唐代,美貌的歌妓女伶常以「秋娘」為名,有名者如謝秋娘、杜秋娘等。

因此,「秋娘」或者「秋女」也渐渐成为美丽的歌妓女伶的代称:

引自:《汉语大词典》, 第8卷 41

古代「秋娘」和「泰娘」分别是代指「歌姬」和「舞姬」,经常以「互文修辞」的形式出现在古人的文学作品中:

  • 宋 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 宋 苏轼 《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诗之二:“唤船渡口迎秋女,驻马桥边问泰娘。

-------------------------------------------

结论部分

好,经过以上文献梳理和考证,我们基本搞清楚了,「商女」称谓的由来,可以放心的下结论。

第一,从阴阳五行理论看:「五音」之「商」对应「五季」之「秋」,因此有「商秋」之称。

「商秋」就属于汉语「联合并列式」合成词。一个事物有两种称谓,就可以互相代替使用。

比如:「殷商、荆楚、华夏」等等。

第二,唐代的时候,文人雅士一般把「歌姬女伶」称为「秋女」和「秋娘」。

那么,「秋女」也就可以称为【商女】,与「秋风」称为「商风」是一样的道理。

「商、秋」互用,对古人来说是常识中常识。但是今人没有学过《易经》,也不大懂「阴阳五行」,所以就看不懂「商女」这种称谓。

-----------------------------------------

至于什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即便是男人,我也不认同杜牧。

什么「后庭花是靡靡之音亡国调」,古代是男权社会,女人地位不高,国家大事是男人在搞,男人把事情搞砸了,杜牧你为什么要阴阳怪气讽刺一个女人?

人家就唱个歌,你一定要一个艰难谋生的弱女子扮演一个苦大仇深的样子?


小汉字见大历史


“商女”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中有“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这里的“商人就是做买卖的人,经商之人。下面“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就证明了这一点。

而杜牧笔下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显然不是商人妇。中国古代讲究“五”,五行,五音,五脏,五季,这些又都是互相对应的,五音中的“商”对应五行中的“金”,五脏中的“肺”,五季中的“秋”所以商女又称“秋女”。《琵琶行》“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秋娘,就是“商女”,也就是歌女。

这个“商”与商品的“商”没有关系,虽然她们也靠卖唱为生,但本身不是商品,她们也被称作伎女,但大多卖艺不卖身,不像今天那些卖身没有艺的风流女子。


桃之夭夭老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出自于杜牧的《泊秦淮》。杜牧是唐代诗人,唐代的另一位作家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提到了弹琵琶唱曲的女子。

《琵琶行》里的琵琶女虽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是序里说“问其人,本长安倡女”。诗里也透露了细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这里提到的歌女“秋娘”,这是一个唐代诗词里的指代式的名字,特指美貌又有才华的乐伎女子。不只白居易写“秋娘”,杜牧自己也写过《杜秋娘诗》,其中的“秋娘”也是一个歌女。

“商音配秋”,这在古代属于文化常识。比如秋天,可以称为“商秋”,秋风,也可以称为“商风”。儒家十三经里的《礼记》有一篇叫作《月令》,讲的就是阴阳五行与一年十二个月对应,并融入国家礼仪、法令、行政等事务中的应对细节。其中也提到过“孟秋之月,其音商”。

所以用“商女”来指代“秋娘”,也是“商”与“秋”通用的意思。


沅汰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803年——852年)在公元828年,被朝廷安排担任“校书郎”一职,这一年他25岁。此职务相当于国家历史典籍的主编,需要在全国各地四处搜集资料,核对与校订典籍中的不实之处。

随即,杜牧被朝廷派往淮南一带修撰典籍。作为京兆长安人,被委派到江南水乡工作,能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对杜牧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他带着极大热情,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工作,把每项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深受朝廷和当地官员的器重,俸禄和官职也连年水涨船高。

因为口袋有钱,又因在异乡工作,每当夜幕降临,寂寞和孤独如同黑夜一样向杜牧压迫而来,除过用写诗的方式排遣孤寂,流连于灯红酒绿的夜场,跟青楼女子打情骂俏,成为他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也是在这个时候,杜牧把大量时间、精力和钱财挥霍在了夜场生活里。

当35岁之后,度过了大约10年这样的纸醉金迷生活之后,步入中年的杜牧逐渐厌倦了这种生活,开始在多首诗歌里表达他对这种生活的懊悔之情。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诗歌要数《遣怀》,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从此诗中完全能看出杜牧对这一时期虚度光阴的日子非常悔恨和愧疚。

接着,杜牧似乎清醒了,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诗风逐渐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剖析,开始向他的远房亲戚和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看齐,创作了许多针砭时事的佳作。

七绝《泊秦淮》无疑是此类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为千古名句被流传至今。意思是说,大唐王朝的江山摇摇欲坠,即将灭亡了,青楼卖唱的歌女怎么能懂得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在高唱着那首《后庭花》。

商女本意指歌女,却有相当深刻的典故。

在名著《易经》中,把天地万物的构成称作“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运行规律是天地造化下生成的自然之道,自然万物是环环相扣的,一个起变化,势必引起其它连锁反应。大到宇宙运行,小到人的生老病死,都有紧密地内在联系。如果一个人掌握和了解了这些知识,则对音律、医学、天文地理等无所不知,他完全可以做到万事不求人。

古人常常用“阴阳五行”来解释音乐,“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五音”中的宫、商、角、徵、羽。它们又跟五色,即红、青、黄、白、黑,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以及五季相互对应。

由于古人对音乐的理解方式跟现代人不一样,现在用“哆(1)、来(2)、咪(3)、发(4)、索(5)、拉(6)、希(7)”来表现音阶,而古人使用的是五声音阶,用宫、商、角、徵、羽来表达。在五声音阶里,商调通常被作为主音阶来使用,乐调哀怨悲凉是其最大特色。这种音调传达出的气氛跟秋天萧杀、凄凉的气候特点十分相近,于是,人们逐渐把“商调”跟“秋韵”联系在一起,便有了“商秋”的说法。

古代青楼的歌女在唱歌时,大多歌唱的是以离别、漂泊、哀怨、孤独等为主题的商调,旋律比较低缓悲哀,是宫体诗谱曲后形成的,尤其以《玉树后庭花》最具有代表性。所以,歌女便有了另一个称谓——商女。

这些歌曲带有鲜明的行乐须及春的享乐主义倾向,非常符合漂泊浪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状态,所以,一直受这些人的欢迎。

杜牧看到大唐王朝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了,歌女们依然不懂得“国在家在”的道理,依然用甜美的歌喉让客人们沉浸在温柔乡里,所以,他就发出了那样的感慨。


鸿鹄迎罡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这首诗,是唐诗的经典之作,不管写景还是抒情,都是别有一番滋味。

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也很多。

之前写过对“后庭花”的分析。

今天来说一说“商女”的问题。

杜牧诗中的商女,就是秦淮河畔,不知家国之忧,载歌载舞,言笑晏晏的歌舞女。

在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安史之乱已经过去近半百载,大唐贞观开元的盛世已经渐行渐远,地方藩镇依然是大唐的一个死结。

然而这些都不影响秦淮河这个安乐地。

杜牧偶然经过此地,听到河对岸的莺歌燕舞,不禁家国情怀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名作。

其实这里的商女,不难理解,就是河对岸的歌女。

虽然说“商”这个字有很多其他的内涵,但是在这里,这个商女,将那种传统时期对做买卖的商人的那种特殊的心理表现出来了,商人重利轻离别,似乎商人只看中利益,其他的什么仁义道德,在商人这里都靠边站了。

所以此处的商女,比歌女、舞女就更饱含了杜牧对这种靡靡之音的抵触了。

同时也更能看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思想。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此句的含义则是说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亡国之恨,仍然隔着江水高唱歌曲《玉树后庭花》,全诗通过对秦淮之景和商女唱歌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当权者荒淫无度、耽于享乐的批判,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于国家衰微的担忧,寓情于景,是一首语言精练、情感充沛的讽喻诗。

这里的“商女”指的就是卖唱的歌女,为什么“商女”会有这种含义?且听笔者慢慢道来。在唐代,歌伎通常被称之为秋娘或秋女,白居易《琵琶行》之中的名句“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一句中的秋娘指的就是这样的歌女。而秋娘或秋女往往又会被称为“商女”,这是因为古人习惯把宫商角徵羽五音与季节相配,商音凄厉,而秋季又是肃杀之季,故“商”在很多时候可以指代秋。正如欧阳修在《秋声赋》之中提到的那样:“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在描写秋季的肃杀之景时,也是把秋季和商音联系在一起。故而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的语境中,商与秋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秋娘、秋女又可被称之为商女,也是取了这样的含义。此外,关于古代五音与季节的匹配,在这里笔者再做简要说明,宫商角徵羽五音与春夏秋冬四季的对应关系为:角为春音,徵为夏音,宫为长夏音,商为秋音,羽为冬音,划分的方式与五音各自的特色有关,也与阴阳五行有很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


国家人文历史


“商女”是什么意思?商朝的女子,做生意的女子,还是商人的女儿呢?

“商女不知亡国恨”是出自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诗的意思是:迷离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晚诗人的船停靠在秦淮近岸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恨,隔着江水仍在大声高唱李后主写的《玉树后庭花》。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商女”在这根本不是商朝的女子,也不是做生意的女子,更不是商 人的女儿。在这里它是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那么怎么歌女被称为“商女”了呢?那就随有书君一起去探一探它的缘由吧。


原来在唐朝时,歌伎、女伶都被通称为“秋娘”,也称为“秋女”。有诗句为证,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这句的意思是,我弹奏的曲子很好听,让老师都连连称赞。我化的妆容也很好看,每次化完妆周围的艺妓都嫉妒我美。从这句诗来看,这里的“秋娘”指的就是她身边的姐妹,弹琴唱歌的歌女。


那么“秋娘”怎么又称为“商女“了呢?



这是因为古人的音乐和现在的“哆、来、咪、发、索、拉、稀”不同,它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在五声音阶中,旋律以商调为主音的乐声,它的乐调比较悲凉哀怨。与秋天萧瑟,凄凉的感觉相近,所以后来就把”商“与四季中的”秋“匹配起来,称为商秋。


古代以“商”指秋还挺多的,比如商信、商风、商吹在这里都是指秋风,商日就是指秋天,商意、商气指的就是秋意、秋气,而商暮也就是秋末的意思了。


看到这里就明白了吧,“秋女”也就称为了“商女”当然也就是“歌女”了。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商女”来指代“歌女”的诗句也有很多。如宋代叶月流《琵琶亭诗》“明月满船无处问,不闻商女琵琶声”。这里的“商女“就是歌女的意思。



元代马致远《浔阳江》“送客时,秋江冷,商女琵琶断肠声”中“商女“也是歌女的意思。还有明代凌义渠《固镇驿折残榴花》“点点猩红渗血冷,隔船商女怨琵琶”,这里的“商女”都是指代的歌女。


各位读者,下次再看到“商女“应该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商女是歌女的一种称谓,古人把宫商角徵(音止)羽称为五击或五音,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的1(do)2(re)3(mi)5(sol)6(la),从宫到羽,按着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五个音级,商是第二级。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用实物无可辩驳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已经有了多声音阶,商就是其中一个音节。后世逐渐把商这个五音之一的字作为歌女为这个族类的别称。为什么要用商字,我没有查到相应的资料,但我想用第一个字“宫”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叫宫女的话显然与另一类皇帝身边的人冲突了,不过是不是因此退而求其次用了“商”字就不得而知了。但从“商女不知亡国恨”这句诗来看,在唐代这个称谓已经普及化了。语言的演变是有鲜明时代性,商女这种用法现在已经有些听不懂了,但如果把现在“小三”这种称谓拿到唐代,又会有谁知道是说些啥呢。


在雪一方YXW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首《夜泊秦淮》流传千古,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尽管平铺直叙、脍炙人口,但其中的“商女”之渊源鲜为人知。

本来,唐代歌妓和女伶原称秋娘,而我国古人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一年四个季节相匹配,因为商音尤其凄厉,与秋天冷落肃杀之气相对应,所以,用商音配秋季,秋季又被称为"商秋"。



古代以“商”代“秋”的地方比比皆是,如商飙就是指秋天的狂风,商日泛指秋天,商云指秋云,商暮指秋末;由此可见,商约定俗成秋,即商与秋是对等的,“商女”即为秋女、秋娘,也就是歌妓、女伶。


我国封建时代,等级制度严格,民众分为四等依序排列为:士农工商,即商人是最末位,地位最低,尤其唐朝;如: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于李世民开疆拓土时,在经济上资助过唐军,并跟随秦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唐朝建立后,官职做到都督;但,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依然认为武则天出身“寒微”,就是因为,早年武士彟做过木材生意,是商人。

在唐代,商人与艺妓常受人歧视,地位相当;白居易《琵琶行》中:“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是说歌女青春不再,容颜黯然,生活无着落,只好嫁给商人,与之患难与共,自然而然地歌女与商人联系在一起;“商女”也有“商人之女”的意思,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无法让子女接受上等教育,在家境贫寒时往往送女儿去青楼卖唱,世易时移,“商女”就被赋予了罔顾廉耻的下贱歌女的特殊含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