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名师课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师:上课,同学们好。首先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学生记)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说一遍。

生:(声音洪亮)“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

师:从你们洪亮的声音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自信与激情。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都能充满自信的投入到学习中,演绎属于我们的精彩。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则背景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 PPT显示:背景链接)

(一女生饱含深情地读)

师:你读的很有感情,请坐老师要纠正你朗读过程中的一个错误,你把“自信力”读成了“自信心”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一则材料,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气愤,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你说的真好!鲁迅先生在当时也是充满激情的批驳了这一错误论调,在先生53岁寿辰之际,他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战斗檄文,这就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PPT显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写于1934年9月25日

选自《且介亭杂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题目

(此时,有部分学生举手质疑)

师:怎么了?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老师,你把课题写错了

师:(故作惊讶状)我把题目写错了?(回头再看题目)哦,原来老师少写了一个“吗”字谢谢同学们帮老师指出错误那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写错的题目吧现在题目变成什么了?

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不同意

师:是的,我也不同意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个错误的题目

(学生齐读)

师:读的时候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生:悲观的、失望的

师:好的,现在请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为我们展现出来

(该生读)

师:请坐谁还想来试一下?

(又一女生读)

师:同学们,从她的读中你们感受到了悲观失望了吗?

生:没有

师:请坐,你再酝酿一下谁能再把这种悲观失望的感觉读出来?

(又一生读)读完,掌声起

师:从刚才的掌声中,说明你读的非常好同学们,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谁的观点?

生:是国民党反动派的

师:国民党反动派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迅速地阅读课文第一、二两个段落,找出敌方的依据

(学生速读课文)

师:有同学读完的,请举手向老师示意

(一分钟后,全体学生都举手示意,表明读完了)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是: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只相信“国联”,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师:你回答地很准确请坐我们一起通过大屏幕来看这段文字

(PPT显示)

师:乍一看,的确是的,最后,不信自己的地大物博,也不信国联了,改为一味的求神拜佛,这样看来,的确是失掉了自信力啊同学们,你们在阅读的时候注意了没有,文中的“我们”是指谁?有发现的请举手

生:这里的“我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

师:你理解为“国民党反动派”,很好那么文中的“有人”又是指谁呢?

生:是指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社会名流”

师:你请坐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接下来,老师再为同学们链接几则材料,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PPT显示)

师:通过这三则材料,同学们觉得刚才两位同学把“我们”和“有人”理解为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社会名流”正不正确?

生:(全体)正确

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看出反动政府一副什么样的嘴脸呢?

(生讨论、交流)

生:洋洋自得、炫耀

生:抓“国联”这一救命稻草的仰人鼻息的丑态

生:悲观、失望的情态

师:哪位同学能用声音来为我们展现反动派的这种丑陋的嘴脸?

(一生读)

师:请坐他在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字音的错误,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生:他把“慨叹”的“慨”读成了“gài”

师:你听的很仔细同学们,你们觉得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来读?

生:讽刺的、嘲讽的

生:戏谑的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种嘲讽的味道读出来?

(一生读)

师:你请坐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更多的是听出了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讽刺的意味有那么一点接下来,听老师为同学们朗读一遍,看看能否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到那种嘲讽的意味

(师夸张的范读,尽量读出嘲讽之味)

读完,全场掌声起

师:谢谢同学们和老师们的鼓励现在,我们再来看这段文字,在这里说“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这里的“总”字咱们给它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讨论)

生:这个“总”字表现了反动政府的骄傲和夜郎自大的情态,感觉自己的国家很富有

师: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啊?

生:“九一八事变”三周年的时候

(一女生读)

师:再把那种洋洋自得的、炫耀的感觉加强一些

(该女生再读)

师:请坐谁再来试一下

(一男生读)

师:有一点味道了,还可以再加重那种炫耀的感觉,再来一次

(该男生再读)

之后,老师就这一句做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从这个“总”字看出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洋洋自得的嘴脸同学们,在当时那种现实情况下,作为中国人还能洋洋自得吗?

生:不能因为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我东北三省

师:说的很好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文中的“只”用的也很好

师:“只”是只有、仅仅有的意思,从这个“只”字,同学们又看出了当时反动政府什么样的嘴脸呢?

生:从这个“只”字可以看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把希望寄托在“国联”,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

师:哪位同学能把反动政府抓救命稻草的这种情态用声音展现出来?

(一生读)

师:还可以把这种感觉再加重一些

(该生再读)

师:我们再来看,还有一个词也值得品味,同学们觉得是哪个词?

生:“一味”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能不能寄托在求神拜佛上?

生:不能

师:但是,当时的反动政府却是一味的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个“一味”写出了反动派的一种什么样的嘴脸呢?

生:这个“一味”体现了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身陷求神拜佛之中,不愿自拔,不愿清醒,一副顽固不化的嘴脸

师:你的理解很正确接下来,我们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尽量读出那种炫耀的、嘲讽的味道

(学生齐读该段文字)

师:这是敌方的论据,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错误的观点,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批驳的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学生跳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

生:用直接批驳对方的论据来批驳敌方的观点的

师:阐述一下你的理由,先生反驳的是什么样的论据?

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这是论据吗?

生:不不不,是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师: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和自信有什么关系呢?

生:他们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师:什么叫“自信”?

生:就是相信自己

师:那么,反动政府相信自己了吗?

生:没有

师:是啊,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那怎么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而且,当时“地”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是的当时我东北三省已经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那“物”呢?也被日本帝国主义掠走了再看“国联”,“国联”但是帮不帮我们中国?

生:不帮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24页的课后注释2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师:你看书很自信信“国联”有没有用啊?

生:没有用的

师:信“地”信“物”信“国联”,都不是信自己啊,那怎么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他们失掉的是什么?

生:是“他信力”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他信力”?

(PPT显示)

生:“他信力”是作者用仿拟的手法新造出来的一个词

师:你怎么知道是仿拟的手法呢?

生:因为“他信力”是根据这个词改造的

师:哪个词?

生:“自信力”

师:“自信力”和“他信力”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自“,一个”他”

师:本来同学们没有听说过“他信力”这个词,只听说“自信力”,这是作者通过仿拟而创造的一个词那么,作者仿拟这个词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用“他信力”来说明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味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国联”上,来讽刺国民党反动派

师:你能把这种讽刺的味道读出来吗?

(该生读)

师:你读的真不错,充满了辛辣味那么,作者还从哪个方面批驳了敌方的观点呢?我们再来看大屏幕

(PPT显示)

生: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师:“自信力”和“自欺力”,只有一字之差,这也是仿拟的修辞,表达的也是对敌方的辛辣的讽刺现在,哪位同学来把这种辛辣的讽刺味道读出来?

(一生读)

师:要读出那种辛辣味再来一遍

(该生再读)

师:同学们感觉到了那种辛辣味了吗?

生:没有

师:你请坐哪位同学再来试试?

(又一生读)

师:那么同学们,现在对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疑问吗?你会怎样问?

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师:是的,不仅我们会这样问,鲁迅先生也是这样问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题目,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谁来说说反问句的特点是什么?

生: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师:对你的回答,老师要做补充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同学看我们的课题是什么样的反问句?

生:肯定的反问句

师:那表达的什么意思呢?

生: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我们读这个题目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生:愤慨的,激愤的

师:谁来读?读出这种愤慨?

(一女生读,读的很微弱)

师:同学们从她的读中,感受到愤慨了吗?感受到自信了吗?

生:(全体)没有

师:我们一上课的时候就说,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老师相信你充满自信,再来一次

(该生再读)

师:比刚才自信多了,也感觉到一点“愤慨”了还可以再“愤慨”一些

(该生三读)

师:请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生:没有

师:是的,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不仅我们这样认为,鲁迅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的这是先生的观点那么先生的这一观点在文章中哪个段落得以体现?

生:第六自然段

(PPT显示)

师:先生是怎样提出这一观点的?用的是哪一个关键词?

生:“然而”

师:“然而”是个什么词?

生:转折连词

师:那么,鲁迅先生强调的是什么呢?

生:“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这”字怎么理解?

生:“这”代指的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

师:黑暗统治下的反动政府,当时有什么样的论调?

生: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作惊讶状)啊!国民党反动派说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吗?

生:不不不,他们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对,这才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反动论调,也就是在这种悲观论调的笼罩下,鲁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观点,同学们觉得我们应该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自豪的、骄傲的,充满自信的

师:请你读出这种自豪的充满自信的感情来?

(一生读)

师:作者是怎样证明这一观点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生:第七、八段

师:那我们就先来看第七段

(学生齐读该段)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自信和激情,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PPT显示)

师:我们有这样的一些人那这些人又都指哪些人呢?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去了解一下呢?

生:有

师:现在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例子,我们一起看屏幕

(PPT显示)

师:请同学们利用这样的句式,结合自己的预习,写出这样的几种人

(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我们有像包拯一样贴面无私而为民请命的人

师:你说的很准确,请坐还有谁来说?

生:我们有像谭嗣同一样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为民请命的人

师:谭嗣同是为民请命的人吗?

生:不是,是舍身求法的人

师:哪位同学还想说?

生:我们有像玄奘一样历尽艰辛而舍身求法的人

师:你的理解很独特当然了,我们知道玄奘求的是佛法接下来我们再请同学说

生:我们有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而拼命硬干的人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还有很多的手在像老师示意,不过这时候,突然有一种声音出现了,请同学们听好了

(老师模仿国民党反动派的声调)

师:面对这样一种指责,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来反驳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第八段,试着用先生的语言来反驳他们

(点一名女生读第八段文字)

师:这是鲁迅先生的声音,也是你的理解,请坐

(此时,学生中有人小声地说“不是”)

师:你说这不是先生的声音,请说说你的理解,你觉得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是谁的声音呢?

生: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

师:(惊讶地)啊!这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国民党反动派会说这一类的人现在也何尝少呢?

生: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她刚才读的语调像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语调

师:那请你读出鲁迅先生的语调来吧

(该男生铿锵有力的读,读完,全场掌声起)

师:这才是鲁迅先生的声音,也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声音,“这一类的人们”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再来看一则背景材料

(PPT显示:背景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这一类的人们”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物

师:请坐对他的看法,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这一类的人”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不止的人

师: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应该是指当时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国共产党

师:通过刚才三个同学的发言,我们知道“这一类的人”是指为了民族的进步而奋斗不止的人,是尚处于地下状态的革命势力那么,“这一类的人”多不多?

生:多

师: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现在也何尝少呢?”

师:这又是一问,那么这是个什么问句呢?

生:反问句

师: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这一类”是针对什么来说的?此刻,又一种声音出现了同学们请听好啊

(师再次模仿国民党反动派的语气说)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说“这一类的人们也何尝少呢?”,先生这一处的反问是针对什么而来的呢?刚刚的那种声音你们觉得是谁是的声音呢?

(生自由讨论)

生:我觉得那种声音应该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

师:国民党反动派认为现在这一类的人少了,鲁迅先生正是针对敌方的这一责难才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的,“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现在请你把这一反问句变成陈述句

生:(声音很微弱)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师:你说的底气不足,再来一次,充满自信的说

生:(坚定有力的说)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师:请坐我们再来看,“现在”指什么时候?是不是指我们现在?

(生讨论)

生:不是的,这里的“现在”是指“九一八事变”,国民党反动派宣扬不抵抗精神的时期

师:你理解的很准确或者可以说,是从“九一八事变”到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这一时期那么,“这一类的人们“,先生把他们称作什么呢?

生:中国的脊梁

师:怎样理解“中国的脊梁”?

生:脊梁在人身上,撑起了一个人对一个国家而言,它能撑起一个国家的命运

师:你说的很好就是这些“中国的脊梁”撑起了中国的命运,对这样的人,我们为之称赞现在,让我们一起通过大屏幕,感受今日中国之自信

(播放“今日中国之自信“的幻灯片)

师:感受了“今日中国之自信”,此刻,我们的内心都非常的感动,为今日中国而感到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课文的题目,这是一个反问句,在感受了今天中国的自信后,谁能把这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谁来试试?

生: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这是一个否定的陈述句,谁能把它变为肯定句?

生:中国人充满着自信力

师:是的,我们中国人不仅没有失掉自信力,通过刚才的展示,屏幕上一面五星红旗高高的飘扬在祖国的上空,它告诉我们,中国人是永远充满着自信力的现在,请同学们为老师的板书加一副横批吧

(学生讨论交流)

生:(坚定地说)自信永存

师:你说的太好了!谢谢你的横批

师总结:(配乐)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交流学习,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先生用他尖锐犀利的语言,无情的抨击了当时反动政府的悲观论调,用他饱含深情的笔触告诉世人,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踏着先生的步履,充满自信的中华儿女正用自己的满腔热情,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自信之歌最后,我想化用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课堂,那就是:要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且看我中华少年下课

(全场掌声起)

广告

京东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后记

淮北市濉溪初级中学 黄维陆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同一位作家的文章被收录最多的,当属鲁迅先生先生有九篇文章散见于初中语文教材的六册书中,所涉及的文章体裁也较为广泛,有小说、散文、诗歌、议论文等,在这些文章中,当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较难把握,在近10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发现,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文章,教鲁迅先生的作品就等于是教语文课文中的经典课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教学,让学生走近鲁迅先生,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建立起学生与鲁迅先生的一种情感共鸣,同时,要围绕具体的课文,拓展相关的背景知识,来了解鲁迅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对语言的品味,强调师生双向的交流,侧重于“交”,其核心是咬文嚼字学鲁迅通过朗读指导,让鲁迅先生在学生心中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变作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彰显,让先生成为师生人格的楷模

基于以上对鲁迅先生作品的认识,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本着“本色语文”的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激情演绎”的教学风格,把这节课的教学定位于“激情演绎 本色语文”整节课以对题目的解读贯穿始终,因为我发现鲁迅先生的作品,在题目上都有“文章”可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也不例外,一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四次解读题目,使课堂衔接自然流畅,又因为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其行文的思路也是非常明显的,第一次解题,是在板书的时候故意少写一个“吗”字,让学生质疑,然后将错就错,引出敌方的错误论调,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进而结合课文1—5段进行分析批驳,这一环节的设计解决了驳论文中“破”的问题第二次解题是引导学生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谬论进行发问,从而加上一个“吗”字,首先就这一反问句进行分析指导,让学生明白在这一反问句中实际上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就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样就自然而然的树立了鲁迅先生的正确的观点,之后,通过对第七、八两个段落的分析,证明了我方观点的正确,这一环节解决的是驳论文中的“立”的问题第三次解题是在证明了我方观点的正确之后,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反问句变作陈述句,即“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通过播放幻灯片,感受“今日中国之自信”,继而进行最后一次对题目的解读,让学生把“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这样一个否定的陈述句变作肯定的陈述句,那就是“我们中国人永远充满着自信力”,让学生明白我们是自信永存的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首先是抓文章的思路,就这篇文章而言,其行文的思路是非常明晰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一般驳论文的写法,那就是先摆出敌方的论点,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和论点之间的逻辑不符的毛病,驳倒对方的错误观点,这就是驳论文中的驳论证的方式,从而树立起我方的正确观点,并进行证明其次是抓文章的语言,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的语言是十分尖锐犀利的,先生通过尖锐犀利的语言无情的抨击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悲观论调,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重点抓一些虚词如“总”、“只”、“一味”、“却”等进行品析,引导学生品味隐藏在这些虚词背后的对敌人的嘲讽和抨击,真正实现了“咬文嚼字学鲁迅”的初衷第三个方面就是抓诵读,作为语文课的教学,我一直坚持的是应该让语文课堂“响亮”起来,朗朗的读书声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在这节课的处理上,我特别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在第一次解读题目的过程中,我着力引导学生读出对反动政府的嘲讽的味道,读出辛辣味在第二次解读题目中,我又指导学生读出“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那种自豪的感觉,在学生读的不到位的时候,我认真做了示范朗读,可以说读书声是贯穿在这节课的始终的

如果说我的这节课算是“成功”的语文课,我认为是预设和生成共同成就了它在备课的时候,尽管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既备了教材,又备了学生,但课堂上还是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最典型的一次就是在证明鲁迅先生的观点的时候,我请一个女生读课文第八自然段,当这个女生读完的时候,我就听见在学生中间有人小声的说“这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因为当时有话筒,这个同学“小声”的质疑让我和在场听课的老师都听得清清楚楚,我感到很是诧异,作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我不可能装作没听见,必须要接过这一质疑,于是我就问那位质疑的同学:“你认为刚才的女同学读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请说说你的理解”,那位同学赶忙做了解释,他说:“我的意思是说刚才的同学读的像国民党反动派的语调”我顿时明白了,觉得新的精彩就在此出现了,于是我就说:“那请你用自己的理解读出鲁迅先生的语调吧”,结果这个同学读得是铿锵有力,义正词严,充满了自信与激情,赢得了全场的掌声,这只是本节课中的一处生成点,但这一生成点,也让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就是完全预设的课堂是死板的,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充满灵气的,一节好课应该是预设和生成共精彩的

通过这节课,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由于自己缺乏大赛经验,课堂上表现的就有些急躁,沉稳的程度还不够,还有一些内容没有涉及到,这也真应了一句话,“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也正是这种“遗憾”,让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更加执着地去探索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成功经验,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就要能够准确熟练地驾驭教材,尽可能地预设课堂上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对策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上出一节成功的课这也将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求学为知,支教为行,“知行合一,以成证知,知成一体,方为真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