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在說什麼之一

《資治通鑑》在說什麼之一 | 為什麼要閱讀《資治通鑑》

為了更好地閱讀《資治通鑑》,先來了解一下,這本書的成書過程,以及瞭解作者司馬光。

一、司馬光與《資治通鑑》成書過程

司馬光,是北宋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在孩童時代,大約7歲的時候,便通讀了《左傳》一書,並深深地喜愛上了歷史。

由於皇帝日常事務繁多,且歷史書籍浩瀚如煙,不可能全部都看完。於是司馬光便學習《左傳》的寫作風格,對歷史事件進行歸納與整理,呈現給皇帝閱讀。以便於皇帝從重要的歷史事件中,獲取到治國理政的思路與見解。

在宋英宗時期,即司馬光40多歲的時候,他開始編撰一些歷史書籍,有《歷年圖》、《通志》兩本書籍,並進呈給皇帝宋英宗。宋英宗讀完之後非常喜愛,便命司馬光繼續編撰下去,同時修了個書院給司馬光,給予司馬光2000卷舊書,閱讀皇室圖書館的權利,以便於司馬光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參考。

宋神宗即位後,司馬光多次為年輕的皇帝宋神宗講述歷史。這一本鉅著也深得宋神宗的喜愛,於是宋神宗便賜名為《資治通鑑》,並親自寫了序文,交代將來完書的時候,將序文放上。

在熙寧變法當中,司馬光與王安石對變法一事發生了爭執,兩者有著不同的主張。但由於司馬光在這場爭執當中處於下風,他的主張無法得到採納。於是,司馬光回到了洛陽,任西京留守兼西京御史臺,在三位助手,劉攽、劉恕,以及範祖禹的幫助下,歷時19年,專心編撰了這一部鉅作。

編撰的過程,耗費了這個團隊大量的心血。由於夏季炎熱,司馬光在編撰的過程中悶熱難耐,汗水經常滴到了書稿上面。於是叫人開鑿了一個地下室,在地下室進行寫作。可見寫作的艱辛。

編撰的過程中,一般都是由助手蒐集資料以及編寫初稿,由司馬光綜合全書,並加以增刪改。當中,劉攽主要是負責兩漢史,範祖禹負責唐代以及五代史,劉恕負責三國兩晉南北朝。司馬光自己的兒子,司馬康也加入了編撰的工作。由於最終的定稿是由司馬光進行負責,所以在整體的風格上,這部鉅著能夠保持統一。

“日力不足,繼之以夜”,就這樣一日復一日,艱辛地收集、整理以及寫作,終於讓這一部偉大的作品得以面世。

二、《資治通鑑》在說什麼

之所以叫做“資治通鑑”,是因為宋神宗想通過司馬光編撰的歷史文獻,達到幫助帝王治理國家,通博古今歷史,而鑑別自身行為以及治國理念的意圖。

而《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著作。什麼是編年體呢?簡單來說,就是按照時間的順序進行撰寫的。而不是以人物為維度進行撰寫。這一點,與《史記》有著根本的不同。

黃石公在《素書》當中說過,推古驗今,所以不惑。作為帝王,要治理國家,要讓百姓安居樂業。由於所有的權力都集中於一人手上,如果帝王的決策出現錯誤,那麼會造成千萬的百姓,也隨之而遭殃,進而動搖了國家的穩定,皇權的繼承。

正是出於這樣的意圖,宋神宗注重歷史,希望能夠從歷代帝王的治國理政思路當中,得到啟發,以及需要避免的問題。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正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作為一本編年體的歷史著作,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涵蓋了1362年的歷史。這當中經歷16個朝代的更迭,數以萬計的人物先後出現。全書293卷,共300多萬字。而歷代名家,又在不同的程度上對這本書進行了批註,當中最著名的,要屬元代的胡三省。胡三省的註釋,非常地詳實,對於閱讀這部鉅著,有著極大的幫助。

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司馬光與其助手,通過對歷史的描述與歸納,進而總結出了能夠對帝王治理國家有所幫助的內容。可以看到,這一部《資治通鑑》,第一個面向的對象,就是帝王。古今中外,也有許多人,重視並閱讀《資治通鑑》,並從當中汲取歷史的教訓。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著書之難》:(《資治通鑑》和《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清代學者王鳴盛:“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通鑑》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諸史之異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於前,文省於舊,惟《通鑑》可以當之。

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學者梁啟超評價《通鑑》時說:“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三、看《資治通鑑》對我們有什麼用?

作為普通人,是否有必要去閱讀這一部鉅著,又能夠從中得到什麼呢?

首先,能夠汲取到豐富的歷史信息。作為一本跨越1000多年的歷史著作,能夠從中學習到16個朝代的歷史信息,當中包含了帝王治國理政思想,發生的重大事件,地理的變遷等等。這對於提升個人修養來說,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

通過《資治通鑑》,可以撥動歷史的指針,回到1000多年前,去見證當時發生的事情。浩瀚而又沉重的歷史痕跡,將會在翻閱書籍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展現出來,看到人頭翻滾的大時代,看到各種陰謀詭計,看到各種各樣的人物,這比看任何電影都要來得驚險刺激。

其次,能夠針砭時弊,推古驗今。當能夠了解到越多的內容,特別是珍貴的、有益的信息,就越能夠從這些信息當中,去汲取能夠指導我們現實生活的內容。所謂博學廣知,正是如此。一個又一個的朝代更迭,一個又一個的人死去,能夠從他們的所作所為,看到當今的影子。再接著,通過對這部分人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與當今現代社會進行有機結合。就能夠看到不足之處,繼而進行改進。看到了長處,那麼則進行發揚。這在很大的程度,將能夠提升個人的洞察力,觀察力。

當今社會,發生了很多事情。很多人都會覺得無所適從,甚至會覺得迷茫,產生了虛無感。而當回到歷史中去,是可以看到,原來這些事情,早就已經發生過了。可以看到,當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古人是如何處理的,他們處理的結果是如何的。進而,能夠對現實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正是如此。鬼谷子說過,反以觀往,復以驗來;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就是這樣的道理。

作為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來說,沉醉於手機當中,沉醉於網絡的快餐消費當中。閱讀能力,思考能力,正在逐步地退化。能夠沉下心來,閱讀這一部超過300萬字的古文著作,本身就已經非常難了。而各種資本力量,也在加深這種退化。為了能夠賺取眼球以及流量,他們開發了許多博人眼球,有著快速反饋的網絡工具,進而讓人們能夠沉浸其中。而他們,便從中獲取到資本,獲取到金錢。

但由於《資治通鑑》本身過於浩瀚,且全文言文寫作,歷史背景複雜,不易讀懂,也不易堅持。所以,推出這樣一個專欄,寫一寫《資治通鑑》這一部著作。通過白話文,通過對事件背景,以及人物的解析,讓現代讀者,更能夠去接受,感受這一部偉大的作品。進而讓更多人能夠從中汲取到知識,進而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發展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畢竟,一件事情,要想看到根源,就得回到事情的發生之處,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待一件事情是如何發展的。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

四、版本與批註說明

現在所出版的《資治通鑑》,大都是以清代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發行的點校本。

而歷代的批註,則是以胡三省的批註,最為經典與詳實。因為胡三省,也是花了將近30年,才將這一部鉅作的批註給寫好。批註內容主要包括了注字音、地名、人物,註釋典章文物,補充和修正史料。

而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則是針砭時弊地提出了一些見解,也是作為閱讀《資治通鑑》非常重要的輔助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