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減法的人生

我曾經聽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說一個很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他想在各方面都勝過身邊的人。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始終沒有實現目標。

他很苦惱,於是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道:“年輕人,我們去登山吧,到了山頂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在登山的途中,大師看見山路的兩旁有很多果樹,上面生長著各式各樣的果子。

於是,大師每看見一種果子,就摘下來幾個,放在年輕人揹著的袋子裡。很快,年輕人就累得氣喘吁吁了。

他苦著臉說道:“大師,再揹著這些果子,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

大師微微一笑,說道:“該放下,不放下,揹著這麼多果子,怎麼能快速登山呢?”

做減法的人生

年輕人一楞,不由得恍然大悟,在此之後,他心無旁騖地只做一門學問,最終進步飛速、學有所成。

老子說,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有時候,你表面上丟掉了一些東西,而實際上卻得到了更寶貴的東西,這就是老人們常說的“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舍短見,看長遠

有人說,人之一生之所以有價值,就是因為我們都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做人可以沒有野心,但不能沒有追求。所謂的“追求”不僅是指一個人的遠大理想,更是一個人的長遠眼光。

真正的智者從來不會短視,不會把精力放在眼前的一畝三分地上,他們往往把眼光放在遠處,他們往往會放長線釣大魚。

惠子和莊子是要好的朋友,有一次惠子苦惱地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的種子,據說這種樹長大之後,雖然枝葉茂密,但是樹幹卻曲曲折折的,不是好木材,連普通工匠都對這種樹不屑一顧,看起來這種子是沒什麼用了。”

莊子笑著說道:“這就是你見識短淺了,這顆大樹雖然不能成為上等木材,卻可以有更大的用處啊。”

惠子問道:“連木材都不能做的樹又會有什麼大的用處呢?”

莊子回答說:“你為什麼不把它種在道路的旁邊呢,等它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它就會為行人遮風擋雨,這是造福百姓的大事,難道還比不上去作木材嗎?”

做減法的人生

做木材的大樹終究只是小用,為行人遮風擋雨的大樹才是真正的長遠之利。

《易經》說:“利者,義之和也”。只有合乎大義的“利”才是長遠之利,才是大利。

所以,我們要學習莊子,凡事看得長遠一些,不可被短見所左右。

眼前之利雖然觸手可及,但我們還要想想自己能不能持續受益;長遠之利雖然看似遙不可及,但一旦你得到了它,卻可以受益終生。

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連下棋時都需要走一步看三步,更何況比下棋複雜得多的人生呢?

在人生的棋盤上,我們不要計較一時之得失,而要放眼於全局,具有大局觀,這樣才能在人生旅途上走得更穩。

舍慾望,得自在

南宋名將岳飛曾說:“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在岳飛看來,正是文臣武將們心中的慾望太盛,才使得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百姓不能重享太平。

人不可能毫無慾望,但也不可以放縱慾望。

有人說,慾望好似無底洞,怎麼填也填不滿;還有人說,慾望就如高利貸,怎麼還也還不清,最後只能是家破人亡。

誠然如是。慾望其實就是魔鬼,你一旦被它附身,便很難逃脫出它的操控,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儘量和它保持距離。

做減法的人生

《世說新語》中曾講述了一個“管寧割席”的故事:

管寧和華歆都是東漢末年的名士,也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他們經常在一起勞作讀書。

有一天,管寧和華歆一同在菜園裡鋤地種菜。突然在菜地中翻出一片金子來,金子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那樣璀璨奪目。

管寧對待這意外之喜,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就繼續低頭鋤地了;而華歆卻走上前去,把金子撿起來,仔細看了看,然後再扔出去。

兩種不同的行為,昭示了他們日後的人生道路。

管寧能夠剋制自己,與慾望保持距離,最終成了世人稱讚的隱士,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鄉野田間。

而華歆總是與慾望近距離接觸,終究沒有抵制住慾望的誘惑,最後幫助曹操殺戮漢室大臣,揹負了世人的罵名,終其一生,不得自在。

做減法的人生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什麼叫做“克己”?克己,就是管得住自己。管得住自己的嘴,管得住自己的手,更要管得住自己的心。

人只有管住了自己的心,才能剋制住自己的慾望;能夠剋制自己慾望,才能成就自己。

我們要知道,戰勝敵人易,戰勝自己難,如果你剋制住了自己的慾望,那你就距離戰勝自己不遠了。這樣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是強大的存在。


舍狹隘,能包容

《道德經》中有句話叫做“渾兮其若濁”,意思是說真正的大道必然是懂得包容的,它就像渾濁的河水一樣,泥沙俱在。

在中國近代,有一個大學者叫胡適。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我的朋友胡適之”。

可見胡適這個人是交友遍天下的,上至總統、軍閥,下至販夫走卒,都有胡適的朋友。

而胡適之所以能做到朋友遍天下,就是因為他的包容。

1919年,林語堂到美國留學,當時政府突然停了他的獎學金,這使得林語堂幾乎陷入走投無路的境地,這時候他想到了在北大任教的胡適。

可自己和胡適算不得多有交情,甚至還因為一些文學觀點不同而爭論過。

其實林語堂完全無需多心,因為他向胡適提出請求不久,就收到了胡適的資助。

做減法的人生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不僅是對這些文化名人,就算是在北平拉黃包車的車伕們也得到過胡適的幫助。

對於胡適的包容精神、寬廣襟懷,就連罵盡天下名人的臺灣作家李敖也不得不對他豎起大拇指來。

《菜根譚》說:“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做人要有寬廣的容納度,不僅能接納好人、善人、賢人,還要能接受庸人、俗人甚至是小人。

只要你嚴於律己,又何妨寬以待人。

捨棄短見,你將看得更遠;捨棄慾望,你將活得自在;捨棄狹隘,你將變得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