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漢之時,如果獻帝寧死不從,拒不下詔,最終自盡或者被殺,有什麼後果?

盜帥夜留香YE


最終的後果就是曹丕也沒有什麼事,漢獻帝必須要死,只不過有可能是五花八門,民間傳說也多的很多。漢獻帝第一要認識當時的情況,漢朝已經是徹底的衰落了,技術已經沒有了,想要再讓漢室重新復興起來,已經是完全不可能,現在的他已經是沒有任何價值。曹丕已經掃除了任何威脅力,三國的形勢已經是明朗了。三個勢力瓜分了天下,漢獻帝只不過是一個棋子而已,當這個棋子沒有用了,那就只能除掉。



誰都想要當皇帝,只不過當時曹操是忍耐了下來,把這樣的機會讓給了自己的兒子。可是他的兒子曹丕卻忍耐不了,當曹操死後不久,曹丕可是立刻想要當上皇帝,而漢獻帝就只能夠退位,漢獻帝本來就不是一個什麼硬骨氣的人,否則也不會被玩弄於這麼之久。

首先漢獻帝本來就是一個軟骨頭,沒有什麼硬骨氣,是不可能和曹丕對抗的。

當漢獻帝被董卓扶持當上皇帝的時候,其實他是非常不情願的,他的哥哥少帝可是剛剛被害死不久。如果他要拼命抵抗的話,董卓不介意殺掉他。董卓,可是一個非常殘暴的人,對於所有的反對者他都是要殺掉,而且把他們做成食品,然後喝他們的血吃他們的肉是一個非常殘暴的人。


而且漢獻帝年紀輕輕就明白了這一個現實,自己雖然是所有人都想要成為的皇帝,可是沒有任何權力還不如當一個普通的人還可以。漢獻帝被迫流浪了一次,又一次從董卓的手裡再到他董卓手下郭淮等人玩弄於手掌之間,最後到了曹操的手裡才能夠安定下來,不過曹操可是把漢獻帝當做一個非常有用的東西。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且遷都到許昌之後,漢獻帝才是徹底的安穩了下來,但同時也是徹底的失去了自由,曹操想要讓漢獻帝怎樣做,漢獻帝必須要聽從他的命令。漢獻帝本來還是有骨氣的,他當時想要去殺掉曹操,結果和當時的國舅被發現了,當時曹操就非常的生氣。就立刻殺死了漢獻帝的妃子,當時漢獻帝跪下來求曹操,可是曹操卻不屑一顧。那個妃子都懷胎幾個月了,漢獻帝真的是無能之極,還不如死了算了。



從那以後漢獻帝就像死了一樣,不論曹操下什麼命令,漢獻帝都會聽從曹操的吩咐。徹底的失去了希望,就如同真正的傀儡一樣,根本就像一頭行屍走肉一樣。到了曹操死的時候,漢獻帝又到了曹丕手裡。


漢獻帝的妻子是曹丕的姐姐,曹丕會心慈手軟,不會殺掉他的。

漢獻帝失去了自己最愛的妃子之後,曹操可是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了他。這個不僅是彌補了漢獻帝,更重要的是讓自己三個女兒去監督他,不能夠讓再讓漢獻帝有什麼作為了。漢獻帝非常討厭這些人,但是曹操的女兒還是有一個非常懂道理的,這個女兒叫做曹節。

在曹丕硬是想要讓漢獻帝退位的時候,這個曹節就站了出來,和曹丕理論了很久,不想要把傳國玉璽給曹丕,並且實在是忍不住了,就把這個傳傳國玉璽硬生生的扔下曹丕,而且痛哭了起來。曹丕對這個姐姐還是非常尊重的,說只要她能夠安心下來可以一直居住,在皇宮享受著榮華富貴,可是她卻也不想要這樣做,還是想要和漢獻帝在一起。


雖然漢獻帝軟弱無能,但是他有一個非常好的妻子,曹丕見到這樣的情況,本來是也想要殺掉漢獻帝的,可是見到他姐姐是如此的剛烈,他不希望他姐姐也去死。最後也選擇放掉了漢獻帝,讓他當上了山陽公,找到了一塊好的地方,能夠安定下來就可以了。

最後,漢獻帝已經對曹丕沒有什麼用了,曹丕沒必要殺掉他。

當時的天下已經三分了,沒有必要再去幹啥子了,殺掉漢獻帝不過是曹丕一念之間的事情,但是不殺掉漢獻帝還是有用的,那就是證明曹丕不是謀殺篡位。為了能夠證明曹丕是一個仁君,所以他沒有必要殺掉漢獻帝。


而且殺掉漢獻帝的話,可能會給其他國家帶來理由,讓很多人都要反對自己。雖然漢朝剛剛已經結束了,但是很多人還是對漢朝皇帝是尊重的,更何況曹丕也不想要成為董卓一樣的亂臣賊子。所以對於曹丕最好的選擇,那就是圈進漢獻帝,讓他好好的生活。

你們認為曹丕和漢獻帝哪一個更偉大一點?歡迎在下面評論。


史研三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人家都已經打算篡位了,漢獻帝從或者不從都改變不了自己下臺的結局,曹丕無非是想要一個好聽一點的名聲。真正的漢朝,自大董卓扶持9歲的劉協上臺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完了。

曹丕篡位前後,對他來說無非就是以前自己在龍椅下面做決定,現在自己坐在龍椅上做決定僅此而已,朝廷內部體系本質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曹操鋪好的路,曹丕走下去就行了,提拔重用親信,打壓消滅親漢之臣。

曹丕登基的時候,雖然也有漢朝舊臣鬧騰,但是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成氣候的,劉備和孫權夷陵之戰還沒打完,曹丕就已經把事情全擺平了,甚至還有餘力去插一手蜀吳之間的戰爭撈點好處。

再說了,各位怎麼就知道劉協沒有寧死不從呢?劉協可能也掙扎過,也嘗試過,曹丕登基以後,天下盛傳劉協已經死了的消息,劉備這才稱帝繼承正統。你說後面曹丕封的那個山陽公,曹睿哭的那個漢獻帝,誰能保證就是劉協本人呢?誰能保證讓位的詔書,那個龍印就是劉協按下去的呢?後世傳的行醫施善的人誰親眼得見他是劉協呢?導演是曹丕,他想怎麼演就怎麼演。

漢獻帝就像從小就被關在籠子裡的鳥,或許他是麻雀,沒有能力去掙脫牢籠,或許他是雄鷹,但是壓根就沒學過如何展翅,決定權根本就不在他的手裡,亡國之君,不就是平民百姓嗎?可能還不如平民百姓。

當然漢獻帝劉協可以拒不下詔,以死殉國表達自己的抗議,可是表達給誰看呢?朝廷百官看都不看你一眼,甚至逼著你讓位,唯一一個表面兄弟劉備也割據一方建立起了小朝廷了。

曹丕如果真的追求名聲,大不了可以換一個聽話的皇帝,劉協肯定有子孫後代,找一個願意讓位的扶持讓來,再讓位不就完了嗎,很簡單。

倘若曹丕也不在乎這謀朝篡位的罵名,那就更簡單了,等到上早朝,大家開個會,我曹丕想要當皇帝,誰贊成,誰反對?舉手投票,不舉手的一律死刑處理,我敢說登基效率比等劉協讓位高多了。

不過要我說,如果劉協真的是落得和歷史記載一樣的晚年也還不錯,當了這麼多年傀儡,過著提心吊膽朝不保夕的生活,突然解脫了,田園小築,清茶淡飯,自由自在的享受了十幾年安心的日子,不用看人眼色,不用投鼠忌器,比在那坐如針氈的龍椅上不舒服多了。

說到底劉協做了這麼多年的傀儡皇帝,他要是有扭轉乾坤的能力早就掌握局勢了,他要是有君王死社稷的決心早就以死殉國了,劉協這輩子什麼也沒學會,就學會了如何保命,學會了如何讓權臣覺得自己好用。

所以說劉協配合或者不配合江山肯定是沒了,唯一的區別就是,配合能活著,不配合只有死亡。

不過亡國之君自古至今比比皆是,劉協算是極少數得以善終的了,我甚至覺得,曹操、曹丕和曹睿這爺兒三可能是真的喜歡劉協,沒見過這麼好用的傀儡皇帝,所以曹家喜歡,劉協也識趣,這才能安心度過晚年吧。


楊角風發作


漢獻帝禪讓一事,足以證明曹操選擇曹丕是正確的。這就像下棋一樣,曹操做好了完美的開局,曹丕最後來了一個將軍;就像足球比賽一樣,曹操把球傳給了曹丕,曹丕臨門一腳進球。

最有資格繼承曹操事業的只有曹丕、曹植和曹彰三人。這三人裡面只有曹丕才能夠實現禪讓,不會出現漢獻帝被殺或者自殺的情況。如果換做是曹彰或者曹植,則難保不會出現漢獻帝被殺或者自殺的情況。

曹操終其一生沒有越雷池一步,並不能代表曹操就沒有取代漢朝的心思。一般人到了曹操的那個位置,很少能夠安耐按耐得住,往往都有些迫不及待。這反而說明曹操更加的理智。

曹丕在這一點上與曹操很像,曹彰辦事則有些衝動。至於曹植根本就沒有做君主的基本素質,曹植如果繼位其行事乖張當不亞於隋煬帝,但是卻沒有隋煬帝的手段和能力。如果曹植繼位,可能最先滅亡的就是曹魏了!

曹彰的性格不太會去刻意爭取士族的支持,曹植的性格則不太會考慮士族的利益。沒有得到士族的支持,取代漢朝就是自尋死路。曹植和曹彰最可能採取的辦法,就是廢掉漢獻帝而自立!

曹丕繼位之後,得到了士族們的支持。在曹操打好堅實的基礎之上,曹丕取代漢朝就是水到渠成了。曹丕縝密的心思和能夠忍耐的性格,才是能夠接受接受漢獻帝禪讓的前提條件。

曹丕既然決定取代漢朝,就絕對不能允許出現漢獻帝拒不下詔的局面,也不能允許出現漢獻帝被廢的局面,更不能允許出現漢獻帝自殺或者被殺的局面。

凡事沒有絕對,處處充滿了變數。退一步來講,如果曹丕在取代漢朝的過程中,突然出現了變數會怎樣?

根據漢獻帝的性格,不會出現漢獻帝自殺的情況。漢獻帝如果會自殺,恐怕在曹操時期就自殺了。這個時候出現的變數,應該是漢獻帝忽然得病或者其它情況死了。

如果在曹丕取代漢朝的過程中,漢獻帝忽然死掉,或者漢獻帝就是不下禪讓詔書。一但出現了這種情況,這時候曹丕會怎麼辦?

如果是曹彰和曹植,處理得好的話,漢獻帝就是暴虐成性或者荒淫無道;處理得不好的話,他倆兒就和董卓一樣。

曹丕處理的結果,就和我們看到的史書一樣,依然還是漢獻帝禪位與曹丕。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禪位一事,不能說水到渠成,起碼是木已成舟。不管是不是下詔,都已經無能為力了。

這種事不是蓋個章,讓宦官讀一下就完事那麼簡單。

帝位禪讓,程序一定很複雜,但幾乎所有的史書都記載很少,其中的奧妙不言自知。

無論如何修飾,都擺脫不了逼迫之嫌,能隱瞞就隱瞞,不好大書特書。

但如果出現題主所說的問題,寧死不從,拒不下詔,又將會如何呢?

既然選擇禪位就不可能選擇自盡,如果被殺,就不可能會出現禪位。

01

禪位的歷史淵源

禪位(shàn wèi)即禪讓制。是中國統治者政權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形式上,禪讓是在位君主自願進行的,是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通常,禪讓是將權力讓給異姓,這會導致朝代更替,稱為"外禪" ; 而讓給自己的同姓血親,則被稱為"內禪",讓位者通常稱"太上皇",不導致朝代更替。

禪讓一詞語出唐朝劉知幾的》史通·疑古》:“堯知子丹朱不肖,故有禪讓之志。”

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堯將帝位傳給了賢德的舜,舜又把帝位傳給了禹。禹選擇皋陶、伯益作為接班人,準備將來把帝位傳給他們。但禹的兒子啟以父傳子的方式取得了帝位,結束了原始社會部落首領禪讓的制度。

堯舜禹禪讓的傳說故事,歷來被儒家所推崇,儘管不少人對此懷疑,但沒有確鑿的證據佐證其是虛假的。

根據《晉書》記載:西晉時期,有個名叫不準(音 Fǒu Biāo )的汲郡人盜墓,得到了

竹簡數十車,一說是戰國時期魏襄王墓,也說是魏安釐王墓。竹簡上全部是戰國文字,或說是“蝌蚪文”,或說是小篆。總之,認識的人不多,他們說啥就是啥。

這些竹簡史稱《汲冢書》、《古文紀年》、《竹書紀年》等。

此書共十三篇,其中,《五帝紀》就記載了關於舜的故事: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於平陽。(放,流放)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意思是堯年齡大了,不再是德高望重,德政衰敗,舜就把他囚禁在了平陽。而且阻止堯的兒子丹朱去見堯。

這跟傳統的正史記載,相差很大,與舜賢德的形象相去甚遠。

對於遠古時期是否存在禪讓,歷來爭議很大,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人持疑。特別是《竹書紀年》橫空出世,徹底顛覆了人們的理念。

我的理解,更傾向於《竹書紀年》的記載,認為這恐怕更符合史實。

02

獻帝禪讓

《三國志·魏書·文帝傳》記載,獻帝認為眾望在魏,於是專門下詔,要把帝位禪讓給曹丕。曹丕自然客氣客氣,一般是客氣三次,也就是再三客氣,最後是沒辦法只得接受了。

史書記載的情況是,獻帝的皇后,也就是曹丕的親妹妹曹節不幹了,當派人去取皇后印璽時,曹節大怒,把印璽仍在軒窗下,並賭咒說“上天不會保佑接受這個印綬的人。”

由此可見,起碼曹丕的妹妹,曹皇后是不情願獻帝禪讓的,即便是禪讓給自己的親哥哥也不行。

老羅在演義中自然寫得沒有這麼客氣,但演義中寫到:曹丕接受獻帝禪位後,對群臣說“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儘管老羅沒有明說曹丕知道了些啥,但不難推測,禪讓無不是被逼無奈,否則,沒有誰樂意把帝位傳給別人,甚至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不樂意禪位給他。

當然,也有例外。宋朝徽宗禪位給欽宗,這恐怕是真心的。但那爺倆那檔子事就沒法提了。

曹丕接受禪讓,這是在西晉《竹書紀年》出土之前。曹丕所言也說明《竹書》所記載舜的故事可信度很高。

因此,禪位多是出於無奈,是不情願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獻帝拒不禪讓的話,將會如何呢?

03

史上禪讓的事例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禪讓的事比比皆是。

南北朝那些禪讓之事就不必說了,實在是沒法說,全部都是拿刀子逼著乾的。連基本的客氣一下都沒有,僅僅是沒有通過直接的戰爭罷了。

周靜帝宇文衍禪讓給隋文帝楊堅;隋恭帝楊侑禪位給唐高祖李淵;唐哀帝禪位給梁太祖朱溫等,都類似於獻帝禪位給曹丕。

不說南北朝那些禪位,僅僅隋唐這些禪位,大家就清楚禪位是個啥情況了。

沒有人樂意主動禪位,但不禪位又能如何哪?

歷史上也有一些完成了禪位程序,但卻以失敗告終的。

公元前316年,戰國時代的燕王姬噲禪讓給子之。
403年,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禪讓給桓楚武悼帝桓玄。
551年,南梁帝蕭棟禪讓給漢帝侯景。
619年,隋帝楊侗禪讓給鄭帝王世充。

但這些失敗的禪位,卻都不是拒不下詔或者原來的帝王自盡導致的,而且都是完成了禪位的程序。

實際上像題主所說的情況,就稱不上禪位。前帝王拒不下詔,自盡或者被殺,那還算是禪位嗎?自然不能算禪位,那是弒君篡位,這是有根本區別的。

還是看一下王莽接受禪位的事吧。

西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六十餘年為天下母,輔佐了四個皇帝。外戚王莽依靠姑母王政君開始從政。最初表現恭謹勤勞,不知疲倦的工作。廣泛結交名士和將相大臣,深得人心,朝野上下皆贊王莽。

漢哀帝死後,王莽官居大司馬,以太后名義執掌軍政大權。立漢平帝,並把女兒嫁給平帝立為皇后,之後獨攬朝政。

漢平帝死後,王莽指使同黨上書太皇太后王政君,讓王莽代天子臨朝。王太后無奈,只好順從,由王莽攝政,稱為“攝皇帝”。

公元6年,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此後數年,關於王莽將代漢稱帝的符命圖讖頻繁出現。都清楚這是咋回事,遮人眼目而已。

公元8年,王莽稱帝,即天子位,定“國號”新“。

王莽自然也是履行了禪讓的程序,但新朝很快滅亡,劉秀最後重新建立了漢朝。

自然王莽也就變成了篡漢自立的奸賊。

如果王莽也能成為隋文帝、唐高祖一樣的開國明君,起碼延續幾代帝王,又將會是如何哪?

之所以說一下王莽的事,是不想假設獻帝拒絕下詔,被迫自盡或者被殺的情形。

歷史沒有假設,我認為獻帝的禪讓跟史上其他的禪讓沒有根本的區別。

如果如題主所說,其結果就類似於王莽代漢稱帝。先是立一個小皇帝,然後行禪讓之事;如果不行,那就再換一個小皇帝,直到主動禪讓為止,起碼看上去是這麼回事。

幾乎所有的禪讓,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就像“陳橋驛兵變”時的趙匡胤,黃袍披在你身上,你不幹還不行。心裡咋想的那是另一回事。

王莽也好,楊堅也罷,都是姥爺篡了外甥的帝位。如果獻帝拒不交出大印,即便曹丕不想篡漢,他手下那幫子人也會把獻帝兒子的帝王大印拿來,交給曹丕。最終還是舅舅篡了外甥的帝位。

天下未必是有德者居之,更多數情況下,是有實力者得之。

已經具備了稱霸天下的勢力,不管是不是禪讓基本都一樣。

獻帝劉協還是聰明的,得以善終,維繫劉氏廟祀,算是不錯的結果。


豹眼看歷史


我們先梳理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篡位事件,看看君臣雙方都是怎麼處理的。

(1)王莽篡漢

王莽篡漢的時候,孺子嬰才三歲,啥都不懂,也不存在同意或者拒絕,太皇太后王政君雖然一百個不樂意,把傳國玉璽都摔爆了,但最終也不得不同意,雙方在比較友好的氣氛中完成交接。王莽上位後並沒有殺孺子嬰,而是把他養成了一個傻瓜,還把孫女嫁給他做眼線。孺子嬰二十一歲那年死在更始亂軍中。

(2)曹丕篡漢

雖然羅貫中認定曹丕篡位後殺死了漢獻帝,但漢獻帝其實並沒有死,還好吃好喝過了幾十年,據說還自學成才,做了一名懸壺濟世的赤腳醫生。就個人而言,漢獻帝縱然做了幾十年皇帝,從來都是一個傀儡,每天過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曹丕篡漢對他何嘗不是一種解脫,也許退位後的歲月漢獻帝才真正做了回自己。

(3)司馬氏篡位

司馬炎在司馬昭死後廢掉曹魏最後一個皇帝魏元帝曹奐,曹奐從上位開始就是個傀儡皇帝,曹髦被成濟殺死後,為了掩人耳目,司馬昭不得不找個傀儡,選來選中選定了曹奐,就是看他老實無能。而曹奐也是中國歷史上待遇最好的亡國之君,不但沒有死,還得到一塊封地做起了陳留王,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保持皇家待遇,爵位世襲,一直延續到東晉滅亡。如此這般,讓位就讓吧,別鬧了。

(4)劉裕篡位

劉裕的歷史地位無需多言,但他卻開創了一個十分不好的先例,就是篡位後殺前朝皇室。公元419年劉裕命下屬王韶之勒死了晉安帝司馬德宗,扶植司馬德文上位,後又在司馬德文讓位後用棉被把他悶死。劉裕的血腥做法被後世所效法,南朝宋齊梁陳篡位都對前朝皇室血腥屠殺,齊高帝蕭道成殺十三歲宋順帝劉準,梁武帝蕭衍殺十五歲齊和帝蕭寶融,陳武帝陳霸先殺十六歲梁敬帝蕭方智,都是在對方年幼無知,讓位以後再斬草除根。

從這些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漢獻帝執意不下詔讓位,也不影響大局,詔書別人可以代寫,印章可以幫著蓋,人不聽話就幹掉,所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哪有亡國之君說話的份。



日慕鄉關


曹丕篡漢的時候,漢獻帝絕對不敢反抗,只能乖乖的配合曹丕。

對於漢獻帝來說,保住生命苟延殘喘是最重要的,皇位不過是虛名,因為朝廷的最高權力一直掌握在魏王曹操曹丕父子手裡。

從公元200年曹操殺害漢獻帝的懷孕五個月的董貴妃開始,漢獻帝一直就忍氣吞聲,再也不敢反抗曹操。

公元213年,曹操把三個如花似玉的女兒曹憲曹節曹華嫁給漢獻帝,讓漢獻帝與曹操之間的關係得到緩和。

公元214年曹操殺害漢獻帝的伏皇后與她生的兩個皇子,當伏皇后披頭散髮梨花帶雨地求漢獻帝救命的時候,漢獻帝也無可奈何地說自身難保。

伏皇后被殺以後,漢獻帝立曹操的二女兒曹節為皇后,可以看出漢獻帝為了保住生命,不僅不敢反抗曹操,反而想方設法與曹操改善關係。曹操成為漢獻帝的老丈人以後,漢獻帝基本生命無憂,因為曹操再狠毒,也不忍心讓三個女兒年紀輕輕成為寡婦。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繼承魏王,漢獻帝為了討好大舅子曹丕,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曹丕,以親上加親。

綜上所述,漢獻帝的性格就不是寧死不屈的性格,曹丕要篡漢,漢獻帝不會反抗更不敢反抗,他能保住生命就不錯了,至於有名無實的皇位,曹丕想要就拿去吧!

曹丕篡漢的時候,漢獻帝不敢反抗,反抗曹丕的是曹丕的妹妹即漢獻帝的皇后曹節。

皇后曹節不僅罵走了奉曹丕命令來向漢獻帝索要玉璽的華歆等人,即使曹丕親自來威逼漢獻帝讓位,皇后曹節也敢當面痛罵哥哥曹丕。

雖然曹節無法阻擋曹丕篡位,但她也讓曹丕更不敢傷害漢獻帝。


厚德載物49847


沒什麼後果。以當時曹丕的權勢,要殺一個皇帝很容易,要立一個皇帝也很容易。所以,對他來說,漢獻帝死便死了,再在劉氏血脈中重新找一個聽話的,繼續完成禪讓大禮就行了。

曹丕對權力的渴求比他的父親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公元220年,他的父親曹操剛剛去世,他繼承了父親魏王的爵位,並繼續擔任當時漢朝的丞相,掌握朝政大權。時年33歲的曹丕意氣風發,胸懷大志,他不再希望像自己的父親那樣繼續做漢朝名義上的臣子,而是希望直接廢掉漢帝,另開河山。

漢獻帝劇照

漢獻帝則比曹丕大六歲,當時他已經39歲了。說起漢獻帝,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情的皇帝之一了,雖然有皇帝之尊,但終其一生都沒有掌握實際權力,一直在對權臣委曲求全,以換得苟活於世。

漢獻帝劉協一開始是漢朝的陳留王,與皇位原本無緣。然而,由於當初屠戶出身的大將軍何進為了誅殺宦官,引狼入室,將董卓迎到長安,本意是為了勤王,沒成想何進直接就被宦官殺了,而董卓則因為手握重兵,在京城橫行無忌,無人敢阻。也就是在這一年,董卓覺得原來的少帝太過軟弱,沒資格做皇帝,就把他拉了下來,而讓原來的陳留王劉協坐上了這個皇帝寶座。

董卓劇照

由普通的王侯搖身一變,成為九五之尊,這本是天大的好事,然而對一個處在王朝末期,權臣當道的朝廷裡,這樣的皇帝只是一個擺設,一個傀儡罷了。漢獻帝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活著,不久之後,王允巧用連環計,利用呂布除掉了董卓。本想終於熬出頭,可以正大光明地掌握國政,施展宏圖霸業,不想長安又被董卓的部將郭汜、李傕給攻佔了,自己又成了這兩人的傀儡。好不容易抓住李榷郭汜兩人交惡的機會,由親信護送著逃出了長安,不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時卻沒有皇帝的容身之所。這時候又聽說遠在兗州的曹操是大大的忠臣,已經走投無路的漢獻帝只得率領群臣,投許昌而去。結果到了曹操的地盤,才發現曹操和之前幾人,並無太大區別,依舊是亂世的權臣罷了。

曹操劇照

所以縱觀漢獻帝的一生,一直在試圖擺脫權臣,重建皇家的威嚴,不想就是從一個坑,跳到了另一個坑,到死,也沒跳出坑去。

曹丕掌握朝政以後,漢獻帝十分明白,自己早晚,要把這個皇帝之位交出去了。按照大家的理解,說為什麼漢獻帝不拒絕曹丕,誓不禪讓,最後大不了來一個“君王死社稷”,留下萬古的名聲,也很不錯呀。

其實,大家都錯了,漢獻帝在亂世之中,能夠做那麼久的皇帝,雖然只是名義上的皇帝,是有很大的學問的。簡單一個字概括,就是“給”。權臣要什麼他就給什麼,要官職?沒問題,給。要權力?沒問題,給。總之就是讓權臣覺得,這個皇帝不錯,用起來很順手,便不會輕易有廢立之心了。

曹丕劇照

到了曹丕這,這一招已經行不通了,但是順從的話還可以保住性命,此生也足以保證榮華富貴了。如若奮起反抗,漢獻帝在朝廷中幾乎沒有任何實力,毫無勝算。那麼此時等待他的,便是曹丕隨便找一個藉口,讓他駕崩,然後再從他的子嗣中,挑選一個聽話的,再度立為皇帝,之後再走一遍禪讓的流程,左右不過多費些功夫罷了。

劉協對此想的很透徹。但他此時卻沒有自盡的勇氣。他的一生太多波折,知道只有活著其他的一切才存在。如果真的不想做那傀儡皇帝,他早早地就自殺了,又何必等到現在呢?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如果漢獻帝寧死不從,拒不下詔的話,結果當然是“延康元年十二月,帝偶染疾,後崩於許都”。

毋庸置疑,這個皇帝曹丕是一定要做的,漢獻帝不順從,只有被意外死亡這一個下場等著他。


緊接著十二月十日(既然獻帝意外死亡,估計這個日期會提前),魏王曹丕遵獻帝遺言,在繁陽亭登上受禪壇,即皇帝位。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為魏。益州劉皇叔聽聞獻帝駕崩,曹丕篡漢,悲痛欲絕,後於次年五月十五日,即帝位,誓要“北伐中原,以復漢室”。

也就是說,漢獻帝如果不答應的話,該發生的依舊會發生,只不過他本人會提前GG思密達,去老祖宗那裡報道。

禪讓對各方面來說都是最好的結果,漢獻帝為什麼要說不呢?

漢獻帝禪讓之後帶著嬌妻(曹丕他姐)去做自己的山陽公,再也不必受人擺佈,時刻擔心被廢掉,從此吃嘛嘛香!曹丕總算如願建立魏國,也算是完成了老爸想做但沒做的事,啥篡漢不篡漢的,有種你們罵我,不許罵我爸。劉皇叔就更快樂啦,東奔西跑了大半輩子,終於可以從擺地攤變身上市公司了。

至於幾個方面的大臣當然也是爽的不行,舊漢朝的員工這下順理成章的跳槽到了效益非常不錯的曹魏集團。魏蜀兩國的大臣也開心呀,公司上市,老闆吃肉,自己跟著喝湯,身價翻番,美哉美哉!

事實上,漢獻帝內心的確是美滋滋的,堂堂公司董事長,愣是被幾任總經理玩的團團轉,總算解脫了。

禪讓後的劉協被貶為山陽公,定居在了山陽城(今焦作市)。走過半生滄桑,阿協也算大徹大悟,於是拋棄帝王的那點可憐自尊,與民同樂,種豆南山。

並且還幹起了醫生的工作,免費為老百姓看病(看來專業和以後從事的工作未必有多大關係),民眾敬之如父母,於是還流傳下了很不少傳奇故事。焦作一帶的百姓為了紀念他,逐漸形成了不少和他相關的民俗,並流傳至今。



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三月,劉協壽終正寢,魏明帝曹叡率群臣祭奠,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諡號為孝獻皇帝。

有意思的是,不久之後曹家的後人就會走他阿協的老路,正是應了老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歷史中簡堂觀點君


這個太容易了。不必走太遠,不必縱觀上下五千年,只要往後推幾十年,看看後面司馬家怎麼對付曹魏就知道了。

這個問題說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不聽話該怎麼辦。後來曹魏時期,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在位期間,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獨專朝政。此後,曹魏一直被司馬家控制。司馬師把持朝政後,中書令李豐、皇后之父張緝獲得曹芳許可,密謀發動政變,意圖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情敗露,參與政變眾人紛紛被殺,司馬師上奏郭太后,以曹芳貪圖玩樂、沉迷女色、殘害忠良為由將其廢為齊王,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皇帝。所以,司馬師用行動清楚表明,皇帝不聽話,可以換掉。

曹髦也不是省油的燈,他乘著司馬師外出平叛受傷,在許昌去世之際,讓司馬師指定接替自己的司馬昭留守許昌,意圖奪取兵權,發動政變,廢掉司馬家的地位。但被司馬昭識破,率軍返回洛陽。曹髦計劃落空,不得不忍氣吞聲,承認司馬昭大將軍地位。司馬昭地位日隆,權勢日盛,越發作出僭越舉動。曹髦忍無可忍,說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最後更是身體力行,發動政變,親自率領殿中宿衛和奴僕們前去討伐司馬昭,半路上被中護軍賈充率軍擋住,最後曹髦被太子舍人成濟刺殺身亡。司馬昭演了一場假惺惺的哭戲,殺了成濟了事,又逼迫郭太后下旨廢曹髦為庶人,草草下葬。立常道鄉公曹奐為帝。也就是曹奐最後禪讓皇位於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所以,司馬昭告訴我們,皇帝實在不聽話,廢掉都不行的話,可以殺掉,再換一個。

因此,回到題目。當曹丕逼迫漢獻帝下旨禪讓的時候,漢獻帝如果寧死不從或者一死了之怎麼辦?很好辦啊,就找個理由把他廢了唄。漢獻帝有兒子,而且跟曹丕的姐妹曹節也有兒子(姓名不詳),把漢獻帝廢掉,立他兒子做皇帝,讓漢獻帝當個太上皇也就是了。然後再叫小皇帝下旨禪讓,到時候誰還管你原來的太上皇是什麼態度?就算漢獻帝自殺了,哪怕他不自殺,曹丕也可以殺了他,對外號稱病逝,也是小皇帝繼位,依然可以禪讓。就算漢獻帝的兒子不行,那麼多漢室宗親,隨便找個理由,立一個做皇帝,過上一年半載,照樣讓位。有什麼技術難度嗎?沒有。所以,漢獻帝同意不同意,完全沒關係。


伊耆角木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當時的曹丕勢力已經涉及滿朝文武,為什麼不直接殺了漢獻帝劉協當皇帝,還非要漢獻帝讓了三回才接受,這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嗎?那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古人最講究名正言順,如果強行當上皇帝,嚴格意義上來說,就不能叫做正統,古人可是非常在意這個的。

那麼這樣做到底對曹丕有什麼好處?

得人心啊!尤其在古代百姓性情純樸,多數還是支持漢朝,大漢400年,漢朝這兩個字早已經深深的“鑲嵌”百姓的骨子裡了,所以曹丕才要做到“名正言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時劉備誤以為劉協被殺,所以劉備便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即皇帝位,建立漢(史稱“蜀漢”,劉備便是漢昭烈帝),追諡劉協為“孝愍皇帝”。

這只是說劉備誤以為劉協被殺,如果劉協真的被殺了,還不知道有多少人反對曹丕了,不說別人孔家子弟,第一個就要投奔劉備了,畢竟儒學是最講究正統的,那麼曹家要想統一天下可就難了,你以為曹丕敢冒這個險嗎?畢竟還是有很多人忠於漢室,總要給大家一個接受的理由啊!

還有就是劉協也怕死啊,好好的享受生活不行嗎!非要弄一個魚死網破多危險,劉協肯定幹不過曹丕啊!最起碼禪讓的劉協活到了54歲壽終正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