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集團大敗,為何結果卻是作為勝利者的孫權向劉備求和?

白話歷史君


孫權打了勝仗還求和,聽起來是有點匪夷所思,未免也太慫了。但是如果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孫權這事兒做得確實沒錯。

當時夷陵之戰劉備雖然輸了,但是卻遠沒有達到敗亡的程度。而東吳雖然贏了,但也沒有再進一步的實力。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夷陵之戰後,吳蜀兩國之間保持了一個很微妙的平衡。蜀國原本是一路高歌猛進,結果疏忽大意,被陸續一把火燒回了老家,損失慘重,中生代將領馮習、張南等人身死,劉備也是臥床不起。當時蜀漢跟東吳可以說是舊怨未了,再添新仇。

蜀國向來是以兄弟情誼為重,最講義氣,大家心中都很不服,叫囂著要報復。但是很顯然,元氣大傷得蜀國沒有那樣的實力,總之雷聲大雨點小,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動作。

而反過來東吳這邊,雖然是勝了,但是其實自己損失也不小。

眾所周知,夷陵之戰陸遜是靠火攻取勝,其放火燒山,擊潰了蜀軍。

但這裡的火攻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直接一把火把蜀軍放裡面給烤了,滿山的大火併不是為了燒死敵人,而是讓敵方陣營大亂。大火燒開之後,蜀軍大亂爭相逃命,東吳眾將這才趁勢掩殺,一舉破敵。

在古代的冷兵器作戰時代,想“無傷”取勝基本不可能,所以東吳也是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再加上在先前富池口之戰等戰役中,蜀軍對東吳確實是比較佔優,給吳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也正是因為前線失利,陸遜才能說服眾將主動退守,不然雙方就直接正面硬剛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夷陵之戰後,蜀軍雖然退卻,但並沒有退多遠,就駐紮在秭歸。

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裡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三國志·先住傳》

這有點讓孫權心裡沒底,鬼知道這衝過去會不會被翻盤?

所以,兩軍在邊境開啟了一段對峙期,而這期間,也沒有求和不求和的,基本上就互相打嘴炮。一個說我要報仇,一個說我贏了你的聽我的。

真正讓孫權改變態度的是曹丕。

三國時期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歷史時期,其中關鍵的兩個字就是“制衡”。在三國前期,曹魏一家獨大,剩下的孫劉只好聯合起來謀求生存。

後來蜀漢綜合實力突出,劉備也領兵攻打東吳,這時的曹吳又達成了同盟關係。孫權知道,如果此時曹魏乘機發難,自己將會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境。所以早在夷陵之戰前,孫權就早早的聯繫到曹丕,表示稱臣。而曹丕也樂得坐山觀虎鬥,坐收漁利。

這才有了後來的夷陵之戰,只有吳蜀兩國唱大戲。

但是,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盟友。夷陵之戰後,曹丕覺得時機成熟,以孫權不是真心稱臣為由,出兵攻打東吳。

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三國志·吳主傳》

這下孫權可慌了,這時候要是劉備跟著夾擊自己,那可就麻煩了。於是趕緊派使者找劉備,看看妹夫是個什麼態度。劉備當時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也沒啥心思來找孫權麻煩,所以態度還算可以。後面因為對魏戰事不利,孫權再度派人去找劉備,安撫一下,希望前妹夫不要背後捅刀子。劉備同樣應允。

再往後,劉備就掛了,諸葛亮主政。諸葛亮的態度大家再清楚不過,至始至終,都是堅定的聯孫抗曹,所以這事兒就算完了。

所以總結來說,打了勝仗的孫權之所以率先低頭,還是由於當時形勢所迫。玩政治的,就不能太在乎面子。


白話歷史君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夷陵之戰是劉備一生的敗筆,不僅斷送了自己匡扶漢室的夢想,而且還將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蜀漢政權至於風雨飄搖之中。就在劉備大敗而歸的時候,東吳的態度卻令人不可思議。作為戰爭勝利的一方。孫權主動向劉備示意求和,這個決定確實讓人匪夷所思,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當時的社會格局,你就會發現孫權不愧是一位傑出的領袖。

原因一:東吳幫助曹操在背後捅刀子,殺掉關羽,使得蜀漢丟了荊州,劉備騎兵七十萬,聲勢浩蕩,大有不滅東吳誓不罷休的的決心,並且在戰爭開始階段,劉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東吳一敗再敗。而且東吳本次戰役的統帥也因為接連失敗引起麾下將士的質疑,無奈之下只能嚴防死守,等待可乘之機,戰爭相持狀態半年,任憑劉備大軍如何叫囂,陸遜都置之不理。導致劉備麾下將士,忍受不住炎熱的夏天,不少將士倒下。恰逢瘟疫盛行,劉備雖然奇兵七十萬,但所剩的戰鬥力卻無幾。絕對頂球后作戰,便讓大軍在密林中休整。

陸遜看準時機,一把大火蔓延七百里,劉備的七十萬大軍也至此灰飛煙滅,逃生者寥寥無幾。這一戰直接打殘劉備,數萬精銳皆葬身於此,蜀漢勢力一落千丈,只能苟延殘喘了。

此時曹丕隔岸觀火,抓緊時間排前五路大軍御駕親征,直指蜀漢和東吳,劉備雖仍然有諸葛亮等一些臣子輔助,留有餘威。再加上曹丕的兩路夾擊,東吳地方太小,能養活的士兵確實有限,根本無法支持兩線作戰。孫權為了保住江東的基業,迫不得已在勝利的情況下,向劉備求和。本被本人正在氣頭上,半輩子的積蓄全毀了,還要幫助關羽報仇,拒絕求和,勢要和孫權拼個你死我活。

可是天不遂人願,劉備病死白帝城。諸葛亮火速與東吳取得聯繫,要想天下三分必定要孫劉聯盟。最後相安無事,孫權保住了性命,而蜀國則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唇亡齒寒,沒有辦法的事情。

都是被逼無奈的事情,喜歡的可以點贊關注!


司馬笨李白


當時在三國時代後面的時候,有一場以防禦而將戰爭打成功的戰例,這場戰例是夷陵之戰。這一場戰爭,是當時蜀漢當時的皇帝劉備,這一場戰爭觸發的原因就是為了給關羽自己的二弟報仇才發動的,這一場非常大的為了給關羽報仇的戰爭的對象就是按時孫權所在的地方東吳。在公元221年,當時劉備剛剛當上皇帝三個多月的時候,就發起了這一場大型的戰爭。在那個時候劉備應該帶領了有五萬多名小將,從陸地上、還有水上同時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這邊呢,一點也不著急,先是向曹丕稱臣,防止當時的曹魏在那個時候偷襲自己,又派上了自己的大將軍陸遜去應戰劉備,但是這一仗劉備輸了,孫權贏了,但是陸遜卻在這一場戰爭成名了。

迎戰劉備的時候,在到達前線以後,陸遜看看了當時的情況,並沒有讓自己的軍隊散開也對面對打,而是在層層考慮之後,選擇了防守,從而來避開劉備大軍的進攻。所以在這之後,劉備攻不進去之後,就有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對峙,在劉備大軍一直攻不進去的時候,自己這邊慢慢的沒了耐心,劉備也開始有點煩躁,想了一下之後,就讓自己的水軍上了岸,從而避開炎熱的夏天,讓士兵保持好狀態。但是劉備沒有想到的是,陸遜見機行事,採用了火攻,一下自己就把劉備還有自己的軍隊打敗了,而且還差一點活捉了劉備。但是孫權這個時候明明贏了,為什麼要去向劉備這個失敗的人求和呢,非常的奇怪,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就是,當時的時候孫權就想要稱帝。在當時三國時期的時候,最先稱帝的是曹魏這一邊,然後是劉備蜀漢這一方,而在當時也很厲害的東吳並沒有,孫權的心裡當然是非常想要稱帝的,誰都想當上皇帝。所以當時的孫權如果想要一心要稱帝,必須自己這邊的人要穩定,對面也要非常的和諧,所以他在當時勝利的時候,就主動旋轉了向劉備求和,其實就是為了要讓自己稱帝而做的準備。第二就是當時的諸葛亮還在,蜀漢當時的實力還是很厲害。當時雖然劉備的報仇之戰失敗讓蜀國很難受,五萬的人全死光了,但是在劉備的中心的地方,實力沒有什麼損失,並沒有對他們的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在成都的地區還有很多的幾萬軍隊。而且當時孔明這個蜀國的支柱也還在蜀國,孫權東吳這邊的人沒有可以跟他抗衡的人,所以說,如果繼續進攻的話,諸葛亮很有可能帶兵反手進攻孫權他們,所以根據這個情況來說的話,孫權就主動向劉備進行了求和。

然後當時在爭天下的時候,最厲害的是曹魏,如果蜀國和東吳接著打的話,曹魏很有可能把其中剩下的一個給打了,剩下的一個也就不行了。所以孫權就選擇了求和。還有就是孫權的兵種全都是水軍,而蜀國都是步軍。通往蜀國的道路很遠,東吳也非常不擅長陸地作戰,而且還有諸葛亮守著,所以孫權是沒有多大可能攻下來蜀國的,所以孫權就選擇了求和。就上面這幾點來說的話,孫權雖然呢場仗贏了,但是主動選擇求和,雖然看著聽沒有面子的,但是好處很多,不但能稱帝,而且還緩和了矛盾。





小時大彬


孫權本身是想吃掉劉備的,但是實力不夠。此時曹丕率領大軍伐吳,孫權實力本就不如曹魏,再加上夷陵之戰損耗嚴重,如果劉備還從西邊攻打吳國,那麼孫權集團必亡。

孫權面臨曹魏大軍壓境

夷陵之戰後孫權為了擴大戰果也是一直追著劉備打的,但是劉備此時坐鎮白帝城,誓要守住自己的疆土。而孫權也在夷陵之戰中雖然勝利了,但也是大耗元氣,此時想一鼓作氣滅掉蜀漢也不現實。

就在劉備和孫權誰也吃不掉誰的時候,曹丕決定揮軍伐吳。孫權此時是非常害怕的,因為曹魏經過休養生息,不但兵多將廣,而且糧草充足,孫權有被曹魏吃掉的風險。

所以此時孫權只能全力抵禦曹魏來犯,根本沒有精力再去伐蜀,所以這是他向蜀國求和的一個原因。假想此時曹魏沒有揮師伐吳,雖然孫權未必有實力吃掉蜀漢,必定也會趁機再多佔蜀漢一些地盤的!

劉備雖敗,還可同曹魏夾擊孫權

面對曹魏來犯,其實孫權心中最害怕的是劉備同曹魏共同夾擊孫權,那麼就可能會出現蜀魏共分孫權地盤的局面了。

此時劉備已經病重,已經無力出征了。而且蜀漢軍隊糧草短缺,這也是夷陵之戰失敗的一大原因,另外如果曹魏吞吳,蜀漢也必定被吃掉,所以蜀漢接受了孫權的求和。

孫劉聯盟抗魏

蜀漢此時已失荊州,雖然孫權吃不掉蜀漢,但是蜀漢對孫權也沒有太大的威脅了。而如果孫劉不聯盟的話,蜀漢和東吳都會被強大的曹魏一一吞併。所以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只得繼續聯盟。

而孫權心中就更明白了,別說得天下了,就守住現在的地盤都必須依靠孫劉聯盟了,不然孫吳集團必定會完蛋。因此他們只能放下嫌隙,重歸為好!

當然,如果是普通人鬧成這樣很難再聯盟了,但是政治家為了利益,他們是不惜任何代價的,所以在政治家身上,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

所以,正是迫於曹魏的壓力,孫權為了抵禦曹魏,同時防止蜀漢同曹魏聯合夾擊自己,只得被迫聯合蜀漢,共拒曹魏!


唐朝的長老


夷陵之戰,劉備集團大敗,為何結果卻是作為勝利者的孫權向劉備求和?按照我們正常理解,歷來都是敗方向勝方求和,但當我們深入瞭解了當時的局勢,也就能理解孫權作為一方雄主的深謀遠慮了。孫權求和的目的只有一個,延續吳蜀聯盟,共抗曹魏。孫權是守成之君,他是三國局勢的平衡者。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吳書•孫策傳》

首先我們來說說夷陵之戰的起因,在關羽敗走麥城之後,荊州落入東吳之手,而因為荊州獨特的地理位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都是吳蜀兩國納入戰略版圖的,因此劉備在短暫一年的修整之後,發動了名為兄弟保仇,實為重奪荊州的夷陵之戰。而戰爭的結果是書生陸遜一戰成名,劉備慘敗而歸。

那麼當此大勝之際,按理說東吳應該乘勝追擊,再不濟也不用求和吧,那這就要回到當時的局勢了,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是孫權主動求和達成吳蜀聯盟的原因。

孫權的政治理念

孫權能與曹操劉備所抗衡,可不僅僅是承父兄基業,拒長江天險這麼簡單,他有極高的政治手段,在與魏蜀的博弈中頻繁變更角色,可謂能屈能伸。在曹魏獨大的時候,他聯蜀抗曹,而當蜀漢對他有威脅的時候,他背後捅刀子也毫不留情。知道了孫權的風格之後我們也不難理解孫權為什麼會在大勝之後求和了。

戰後的局勢變化

夷陵之戰後,蜀國雖元氣大傷,但劉備留在白帝,對東吳是一大威脅,而曹魏這邊一直在給孫權施壓,曹丕讓孫權送質子北上表忠心,孫權何等人,多次拒絕,所以吳魏大戰一觸即發。而孫權為了避免雙線作戰,求和是當務之急。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

戰後的政治格局

而為什麼戰前孫權求和不成,戰後一次功成,還一直延續到蜀漢滅亡呢,因為劉備當時已知東吳難打,而且遭遇大敗之後無力再戰,故而接受了這個臺階。而之後的諸葛亮更是堅定不移的吳蜀聯盟擁護者,就算孫權稱帝時,為了大局著想,他也只能默默忍受。

總結:三國時期英雄輩出,群雄逐鹿,而孫權作為三巨頭之一,是存在感最低的,也是最被人低估的,作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一方雄主,他的政治韜略,用人眼光都是有過人之處的,而夷陵之戰後的乘勝求和也只是他的一種政治手段而已。


頹廢中帶點頹廢


道理很簡單,因為吳國也損失很嚴重,如果不跟劉備和好,兩家會馬上被曹魏吃掉,只有重歸於好,才能抵擋曹魏的進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