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發電有限責任公司330MW鍋爐為北京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B&WB)有限公司生產的B&WB—1025/18.3—M型鍋爐,預熱器為29VI(T)–1676(1778)MOD型(Φ10.33米)容克式三分倉空氣預熱器,原設計為上海鍋爐廠產品,後由豪頓華進行了密封改造。每臺爐配2臺空氣預熱器。
自脫硝投運以來,空預器壓差偏大,高負荷時達到2.5KPa以上,吹灰器投運後效果不明顯,經過與豪頓華公司協商,同意進行空預器在線沖洗,現已對我公司多臺機進行了多次沖洗,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下面對沖洗過程進行闡述,對危險點控制進行分析。
一 、沖洗過程:
1. 空預器在線沖洗由生產部鍋爐專工主持,鍋爐車間負責,豪頓華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沖洗過程由發電部負責。
2. 保持機組沖洗時負荷在280MW,最低不能低於260MW。
3. 檢查高壓水管路上的閥門、法蘭、接頭的嚴密性。
4. 將高壓水泵入口兩隻過濾器的濾芯拆下進行清洗,並打開水泵入口閥門,對進水管道進行排汙沖洗。
5. 將高壓管路上過濾器的濾芯拆下進行清洗,並對過濾器前的高壓管道進行沖洗。
6. 檢查高壓水泵電機和就地控制櫃絕緣合格並送電。
7. 確保高壓水泵水源壓力達到3~8bar,氣動卸荷閥儀表氣源穩定。
8. 吹灰器控制櫃上電後,空槍走行一遍,確保走行過程正確無誤。
9. 保證吹灰器操作人員和高壓水泵操作人員之間聯絡的暢通。
二、 沖洗流程:
兩臺空預器的高壓水沖洗不能同時進行,應逐臺沖洗。以下流程以A側衝洗為例,B側與此相同。
1、疏通煙道排汙口
由於我公司空預器煙道下方沒有設置灰鬥和排灰管,沖洗過程中產生的灰漿將無法排出,應在沖洗前採取排汙措施。在煙道下方正對吹灰器的位置左、右各裝設一根DN250的排灰管,並安裝閥門,同時在煙道靠近底面處開設門孔,用於在沖洗過程中監視煙道中的積灰和排汙情況。
2、 切換管路閥門至合適位置
關閉高壓水管路中通往#1機組的閥門,打開通往#2機組的閥門和通往#2機A側的閥門,關閉通往#2機B側的閥門關閉。還要關閉A側底部蒸汽進口管道上的閥門,防止高壓水沖洗時將蒸汽帶入。
3、啟動高壓水泵
高壓水泵可遠方或就地操作,以下僅以就地操作為例。在就地控制櫃上啟動高壓水泵(#1和#2機組共用一臺高壓水泵),就地控制櫃帶有邏輯控制功能,在程控作用下,水泵啟動40-60S後氣動卸荷閥自動關閉,然後人工調節帶有紅色手柄的調壓閥,將水泵緩慢升壓至20MPa。
4啟動吹灰器高壓水在線吹掃
吹灰器可遠方或就地操作,以下僅以就地操作為例。
在吹灰器就地控制箱上將密封風機停止,選擇“高壓水在線吹掃”並啟動,就地控制箱櫃帶有邏輯控制功能,在程控作用下,吹灰器先連續前進至最前端,然後按步退10mm停留52s(轉子轉動一圈)的方式循環吹掃,直至退到最後端執行完一個吹掃流程。一個吹掃流程的用時約82.5min。
5、 停止高壓水泵
在就地控制櫃上停止高壓水泵,在程控作用下,氣動卸荷閥先打開,延時120s後電機停止。
6、 恢復管路閥門至合適位置
關閉高壓水管路中通往#2機組的閥門和通往A側空預器的閥門。打開底部吹灰器蒸汽進口管道上的閥門,接通蒸汽吹灰通道。
7、 關閉煙道排汙系統的閥門
重複上述流程,對B側空預器進行沖洗。
三、 注意事項:
1.為確保高壓水在線沖洗不對機組產生有害影響,可先短時間地進行試驗性沖洗,在檢查機組運行情況正常後,再逐步延長試驗時間。
2.在沖洗中及沖洗後,觀察空預器驅動電機電流、空預器阻力、排煙溫度、煙道排汙情況及除塵器運行是否正常。觀察和記錄高壓水沖洗時間、壓力、空預器在沖洗前後機組負荷、煙氣和空氣側差壓、送風機和引風機電流、爐膛壓力、熱風和排煙溫度等參數。
3.排煙溫度低於120℃,應該及時調整沖洗側煙氣流量,提高煙溫,若持續下降至110℃,則應停止在線水沖洗。
4.一般情況下應進行多次沖洗,即使在觀察到空預器阻力不再持續下降時,仍需再衝洗一到兩次。換熱元件沖洗得越乾淨,下次沖洗的週期越長。
5.每次吹掃結束或中斷後,應在就地控制箱上將密封風機啟動,以保護噴嘴不被堵塞。
6.沖洗時注意監視水泵進口過濾器壓差(進、出口有壓力錶),當進水壓力小於3bar時,應停泵清洗濾網,以免吸水不暢引起泵的異常震動。
7.若是在冬季沖洗,在沖洗結束後需將管道中的積水排放乾淨,防止將管道凍壞。
8.在沖洗過程中檢修人員隨時疏通空預器底部疏水排灰管,防止堵塞。
9.空預器沖洗過程中底部裝設圍欄,無關人員禁止靠近,防止底部疏水排灰時傷人。
10.高處作業使用腳手架應驗收合格,作業人員必須使用安全帶。
四、 危險點分析:
五、結語
實踐經驗表明,為了避免空預器堵塞,頻繁停機沖洗這一難題,空預器在線水沖洗技術是可行的。上述措施都有一定的通用性,但必須盡心策劃,認真組織,加強對過程中的參數的監控,就能保證機組的運行安全。
文章來源:《第二屆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新技術交流研討會暨環保技術與裝備專委會年會論文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閱讀更多 zjx987654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