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被李世民稱為一面鏡子,死後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他到底有什麼罪?

奶瓶VS主義


答:這是一道悟空問答題,出題的是網友,我負責回答,我的回答沒有題目,請看官注意了,免得又說我沒有歷史常識,亂起題目。

出題的網友說“魏徵被李世民稱為一面鏡子,死後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魏徵被李世民稱為一面鏡子沒有錯,《舊唐書·魏徵傳》裡確實記載有李世民說的一段話,大意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但說魏徵“死後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這就不符合歷史了——砸墓碑的事有,但不是“死後三天”乾的。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是“死後三天”,不是“死後三天”,不是“死後三天”!

魏徵病死於貞觀十六年(642),當時李世民非常傷心,併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

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親自撰寫碑文,並在碑石上書丹。

此外,還下旨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

次年二月,李世民又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

李世民砸魏徵墓碑的事,發生在侯君集和太子李承乾謀亂事敗之後。

魏徵是侯君集的同黨,他在未死之前曾經極力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說二人均有宰相之材。李世民計聽言從,拔杜正倫為兵部員外郎,後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則官至檢校吏部尚書。哪承想,這兩人無法無天,居然與太子李承乾密謀反!

退一萬步說,就算魏徵不是侯君集的同黨,他也難辭薦人失當之責。

李世民於是手詔取消衡山公主(後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讓李世民最終忍無可忍,做出毀碑不冷靜行為的是,魏徵訕君賣直!

魏徵此人極有心計,這許多年來,但凡他寫給皇帝的奏摺都留有副本,並且在死前交給了史官褚遂良,懇求他錄之國史。

魏徵為什麼要這麼做?

原因明擺著:為自己博取身後好名聲。

意思是說,貞觀之治的得來,並不是皇帝有多了不起,主要是因為有一個名叫魏徵的能臣太厲害了。

魏徵這麼做,妥妥的是在壓李世民抬自己。

老實說,太過分了。

李世民通過褚遂良核證了此事,一下子沒控制住情緒,對已入黃土的魏徵進行“推倒碑石”“磨滅碑文”的侮辱。

不過,貞觀十八年初,李世民東征高麗失利,突然想起魏徵勸自己不要輕易用兵的話,有些後悔,回朝後下令重加賞賜,撫慰魏徵家人,讓魏徵的兒子承襲了國公的爵位。並派人去祭奠魏徵,將魏徵的碑重新立好,也算是有始有終吧。


覃仕勇說史


魏徵其實沒有被鞭屍,是被推倒了墓碑但是為什麼會被李世民推到墓碑?

其實魏徵死後李世民還是很痛惜的。相反最開始沒有推倒墓碑而是親自給魏徵寫碑文。由此可見李世民對於魏徵的重視。至於推到墓碑那是之後的事情。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二 記載 魏徵去世後,“帝臨哭,為之慟,罷朝五日。太子舉哀西華堂。詔內外百官朝集使皆赴喪,贈司空、相州都督,諡曰文貞,給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陪葬昭陵。將葬,其妻裴辭曰:"徵素儉約,今假一品禮,儀物褒大,非徵志。"見許,乃用素車,白布幨帷,無塗車、芻靈。帝登苑西樓,望哭盡哀。晉王奉詔致祭。帝作文於碑,遂書之。又賜家封戶九百……

由此可以看到李世民在魏徵死後還是很可惜的。還給了文官中一個很高的諡號文貞。但是為什麼會被推倒墓碑?這裡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杜正論漏洩禁中語,以及侯君集謀反。這兩個人都是魏徵推薦的,可以說魏徵是受到了牽連。第二個就是魏徵把自己前前後後所有的諫言交給了史官起居郎褚遂良。這個可以說是想踩著李世民在歷史上留個好名聲,但是這樣有欺君的嫌疑。於是李世民發怒便推了自己給魏徵寫的墓碑。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魏徵為何被李世民砸碑,這二位不是一直關係融洽,傳為一時佳話嗎?為何魏徵剛死,唐太宗就翻臉了?

  主要原因有兩個:

  其一,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論處,但凡與侯君集有關聯的人都受到波及。魏徵生前,曾經向唐太宗李世民推薦過侯君集,因此,唐太宗懷疑魏徵早就與侯君集有關聯,對魏徵心生不滿。

  其二,魏徵將自己寫給唐太宗的奏章給史官褚遂良看。

  身為大臣,本應當揚君父之善,隱君父之惡。

  像三國時期著名的謀主荀攸,一生建議無數,可是,流傳於世的寥寥無幾。大家都知道荀攸很厲害,卻不知道他為什麼那麼厲害。荀攸在去世前,將所有自己寫得奏章全部焚燬,將所有功勞都歸於曹操。曹操得知,大為感動。

  魏徵不但將自己的奏章留下來,並且拿給史官看,這是要幹什麼?這是要宣揚魏徵本人多麼厲害!自然,也就會暴露唐太宗種種不好。

  因此,唐太宗覺得魏徵這個人不地道,有違兩人一直的默契,故此將石碑砸掉。

  事實上,唐太宗沒有做錯,畢竟,他與魏徵之間所謂的納諫與進諫,更多的是一場戲。兩人都是妥妥的影帝,一個借納諫,贏得了千古仁君美名,一個借納諫,贏得了千古直臣美名。

  清朝文豪袁枚評價魏徵:才智之士,非賢臣也。...太宗有故縱魏徵之心,博納諫之名。魏徵有挾制太宗之意,彰能諫之直。

  在袁枚看來,魏徵性情絕非民間傳說的那般耿介,人家是個百分百的聰明人。唐太宗是故意寬容魏徵,魏徵也是故意刁難、欺負唐太宗。大家都在演戲,還演得挺好,瞞過了大多數人。


葉之秋


以前一想到魏徵,腦洞老師就想到直男這個詞,因為史書裡寫了嘛:“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

唐太宗李世民剛登基那會兒,對建設新型帝國主義社會完全沒有經驗,於是,數次把魏徵叫臥室裡,請教各種姿式的優劣。而魏徵經驗豐富,懂得各種模式,性子又很直,一直沒有彎過。

可是,在數年前,腦洞老師看到蔡康永的一本書《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我突然明白過來,魏徵其實跟蔡康永一樣,也是彎的啊。

親們知道,蔡康永是很會說話的一個人,你跟他聊天,無論聊什麼難堪的話題,但說起來,總是那麼輕鬆愜意,從來不會有爭吵的時候。

魏徵其實也是超會說話的一個人,他堅持跟李世民找碴十多年,批判過的話可以出一本磚頭厚的書,可總是那麼讓人心悅誠服。被罵成狗了,還要點頭點贊。

這兩人,至少在說話藝術上,有一點相像。

比如蔡康永說:把說話好,是最划算的事。

蔡大師對口活的重要性給出了再沒有更高的評價。

魏徵就是這樣乾的,這位仁兄,打仗不會,管理也一般,經濟更是外行。但人家就是口活好啊。

一開始,魏徵還是一個小道士,顏值不高,學歷為零,武力比豆腐還渣。

看看唐初那些牛人:房玄齡、杜如晦、李密、徐世勣,李靖等等,哪個不是特長生啊,咋一看,哪有他發揮的機會啊。可他就是口活好。

那年,魏徵剛跟著瓦崗寨老大李密投靠唐朝,因為沒啥門道,工作一直沒安排,魏徵一看,自己攬工程啊,他自我推薦到黎陽找到瓦崗寨老二徐世勣,吃了頓擼串就把徐世勣給說跪了。

玄武門鬧騰之後,魏徵跳槽到秦王府,又把原太子宮的人給說服了。

這就是天生的統戰人才嘛。

到了後面,唐太宗說,我有二把刀,一把給最愛的房玄齡,一把給最親的魏徵。

拿著刀,魏徵對“把說話練好,是最划算的事”這句話,簡直不能同意再多了。

 

我們再舉一個栗子,蔡康永說: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懂得認輸的人很懂說話。

丫的魏徵就是這麼幹的啊。別被印象中的魏徵騙了,以為魏徵就是喜歡跟人抬槓,跟人說話一定要贏。

其實,情商高的人從來不抬槓,情商高的人往往是先認錯的那位。

比如有一次,有人告了魏徵一狀,說魏徵包庇親戚。李世民很高興,這丫的平時總挑我的毛病,可逮住他一回了,馬上讓主持紀律工作的御史大夫溫彥博去查。

查了一下,溫彥博回來報告,說查不到。不過……

看,官場殺人刀就藏在這個但是後面。

“魏徵既然是我大唐員工,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他沒有避嫌,所以被人誹謗,所以也是要批評的。”

李世民很高興,連連點頭,說把這個文件發下去,讓魏徵反省一下。李世民還特地說:“以後,要注意點言行,再被人告就是你的問題啦。”

我被誹謗,也是我的錯?

魏徵大大方方承認了,我確實錯了,我確實不注意言行。但是,我這是為國言行不當啊。

因為咱們當大臣的,天天想的就是怎麼跟皇帝協調,要是隻管自己的步調,那就沒辦法跟皇帝同步了啊。

哼,你牛,你檢舉我,你挑我刺,我先認下這個錯,然後從另一個角度打敗你。

碰到指責,不如先承認錯誤,再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為自己辯解,這樣,比直接的反駁往往更有效果。

李世民剛得意洋洋,現在一聽,馬上點頭:我錯了,老魏你說得對。

我們再舉第三個栗子。

蔡康永說:不想交淺言深的話,應該避開地雷。

這不正是魏徵乾的事情嗎?親們通常以為魏徵什麼時候都敢諫,但其實,老魏也不碰雷區的。

到了晚年,李世民有點事情想拜託一下魏徵:幫我照看一下太子李承乾。

李世民生了好幾個兒子,都挺能折騰的,比如太子李承乾,經常幹一些出格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魏徵同志經常批判老闆,但從來不批判老闆的兒子。而且魏徵也不想管太子的事情。

嫡位之爭,這種事情歷來就是五萬伏電壓的雷區,讓老魏幹,老魏沒什麼傻。況且,老魏門兒清,他跟李世民就是老闆跟打工仔的關係。說交情深,那都是工作上的。論私交,其實淺得很。老魏才不會笨到去管老闆家的家事。要請人管,你找你的玄武門班底去。

後面,有些大牛人管了,比如長孫無忌,比如褚遂良。

長孫無忌最後是用繩子把自己勒死的。褚遂良先是被貶到長沙,後又被貶到桂州,最後貶到了愛州,那個地方……反正已經到越南了。

還有很多口活高技能,魏徵也玩得很轉,比如這一條:

批評之前,永遠先讚美一下,而且永遠不要用第三者來打比方。

到了唐太宗的晚年,這位仁兄就開始有點放縱了。什麼奢侈的事情也幹起來了。這咋勸呢?要不,乾脆橫下一條心,說李二啊,最近我觀察你跟商紂王差不多呢?你跟你UNCLE楊廣一樣呢。

那結局只有二個字:徵,卒。

人家魏徵才沒那麼直呢,人家是彎著說的。他說老闆啊,我記得以前,您幹得特別好,特別能聽進去勸,什麼奢華的東西也不太搞。最近就沒有以前那麼好了。

這明明就是幼稚園老闆忽悠小朋友的話嘛。

其實,在自尊面前,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孩子,你不能踩著對方的自尊,還讓人家認同你。有時候,我們需要像幼兒園老師一樣,把批評當成讚美來說。

說直話,說難成的話,說尖酸的話,這不是本事,這只是失態,按林語堂的話說,這只是破相。

但有時候,李二確實有點不省心,想讚美也找不到亮點,那咋辦。

那就拐個彎說吧。

貞觀十年,李世民修了一座高樓,領著魏徵到樓上,說了一句話:“徵,你看到了嗎?”

魏徵不理他。

李世民又問:“你再看,明明可以看到昭陵的”

昭陵埋著李世民的老婆長孫皇后。

“哦,你說昭陵啊,那我早看到了,我還以為是獻陵呢。”

獻陵埋的是李世民的老爸李淵。

你老爸死了,你不去想,你老婆死了,你天天跑到樓上看?

這是魏徵不多的干涉李世民的家事。

下了樓,李世民就讓把樓給拆了。

你看,魏徵說完之後,總要加一句:陛下怎麼看呢?這就是藝術啊,親們可以試一下!

那麼,魏徵這麼彎,為什麼還被稱為直臣呢。

一開始的誤會是來自這裡。

玄武門結束之後,李世民找到魏徵,準備開個批判大會,讓魏徵交待一下自己怎麼站隊的。

通常情況有二種,一種是死了不服,老子就是反你,咋地了,明朝的方孝儒就是這麼答的,結果被團滅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服個軟,認個錯,表示自己眼瞎。求領導給個機會。

魏徵走了第三條路,他說:太子要是按我說的去做,今天就不會仆街了。

咦,這跟第一條不是一樣的嘛?

當然不同,第一,他承認了錯誤,他確實給太子出過主意。

第二,他沒有指責李世民,說李世民謀殺兄長。

第三,他還批判了李世民的對手李建成,因為李建成不會用人嘛。言下之意,還是你李二會用人啊。

第四,他丫做自我檢討,還把自己誇了一通。

這一句話的水平,真絕了。

而且,明明這麼彎,李世民還說他直:王器其直,無恨意。

魏徵這麼會混,那他就沒犯過錯。

事實證明,他還是犯過錯的。他搞了一本材料,記錄了他是怎麼勸告李世民的,其實就是一本《魏徵的說話之道》,然後拿給寫皇帝起居錄的褚遂良作參考。

這就不對啦,皇帝的小辮子,你抓抓就算了,還要登記在冊,讓皇帝的錯誤來表現你的說話之道。

李世民知道這件事時,魏徵已經翹辮子,但李二還是發了脾氣,把魏徵地下安居房的招牌墓碑給砸了。

看來,說話是一生的修為啊。

親們,像魏徵這樣的人,都彎著說話了。現在的大佬們,也一個個練起了口活,畢竟,這是一個不會說段子的創業者不是一個好老闆的時代。馬雲們都這麼努力擠段子,咱也得努力啊。畢竟幹得好,不如說得好。說得好,就是一種幹得好!


腦洞歷史觀


魏徵死後三天被李世民鞭屍這個事是不存在的,不過李世民確實對魏徵有不滿,也有懲罰,這個懲罰被稱為“停婚僕碑”。

貞觀十七年(643)魏徵病死之後,一開始李世民非常震悼傷心,輟朝五日,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號“文貞”,同時下旨讓文武百官一起出城送靈,並親自為魏徵墓撰寫碑文,生榮死哀,盛大得沒話說。李世民還充滿感情地說: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也就是把魏徵比作讓自己“明得失”的一面鏡子,認為魏徵去世使得自己少了一面鏡子。

次月正好是李世民下旨將二十四功臣畫像放置入凌煙閣的時間,魏徵位列第三,排名非常靠前。

過不多久(並不是三天),李世民的態度就改變了,他取消了女兒衡山公主與魏徵大兒子魏叔玉的婚約,這就是“停婚”,又下旨放倒了魏徵墓碑(碑文就是前述李世民親自撰寫),這就是“僕碑”,兩件事連起來就是所謂的“停婚僕碑”,其中隱含的意思就是既不給予與皇家聯姻的榮耀,對魏徵的生平也要取消正面褒獎重新評價。這已經是很重的懲罰了,不過,李世民再生氣,也不至於要鞭屍魏徵。

那麼李世民的態度為什麼有這麼急劇的轉彎呢?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1、魏徵曾經推薦過侯君集與杜正倫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特別是侯君集,魏徵還建議把軍隊(諸衛兵馬)交給他專門統轄,然而就在魏徵去世的這年,侯君集參與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事洩被處斬,李世民既懷疑魏徵與侯君集是同黨,也十分後怕——如果聽從魏徵的話把軍權交給後來與太子一起謀反的侯君集,自己豈不是要步父親李淵的後塵?

2、魏徵還拿自己之前給李世民諫辭交給史官褚遂良,這無疑是準備讓褚遂良寫入歷史之中,李世民覺得這有踩著皇帝抬高自己的嫌疑,同樣也十分不滿。

後來,李世民勞師遠征高句麗,戰況很不理想,痛心之餘感嘆“魏徵如果在,就不會讓我有此行啊!”,於是便把魏徵的家人召來,慰勞恩賜魏徵的妻子兒子,用少牢祭祀他的墓,重新立墓碑,總之是重新恩禮有加。

李世民之所以消除了對魏徵的誤解,恢復了對魏徵的好感,首先是想起魏徵的勸諫都是出於忠心為自己好,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理由,此外,我們分析李世民的心理,可能也還有這幾點:

1、侯君集本身也是李世民自己認為有安定國家的大功並加以重用的臣僚(他排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第十七位),魏徵就算推薦錯誤但是顯然並沒有私心——之前李世民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魏徵也稱病推辭,李世民以商山四皓維護劉盈作為比喻,堅持要他出任此職調護太子,也就是說魏徵與後來謀反的李承乾的關係是李世民堅決要求建立的——因而,魏徵完全出於公心維護身為嫡長子的太子並推薦人才,並沒有與李承乾、侯君集結黨同謀的情況。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畫像)

2、魏徵的諫諍次數眾多、言辭激切、態度堅定,但是總體上來說,他還是很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的,從某種意義上,貞觀期間的君明臣直是李世民與魏徵共同配合一起創造的政治局面,這就是李世民說的“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其嫵媚耳”的深意,在這其中,李世民雖然是接受諫諍者,但是形象同樣很高大,而以魏徵的智慧,他交給史官褚遂良的諫辭也不會是貶低李世民的。李世民之前得知消息的時候正好幾件事趕在一起所以非常不悅,然而平靜下來想通了魏徵此舉實際是維護提高自己形象的。

針對本問題的回答總結起來是這樣的:魏徵去世之後,李世民一度因為幾個理由對他不滿並給與了懲罰,但是最終還是化解了誤會,又恢復了對魏徵的好感與尊敬,而即使在李世民對魏徵最生氣的時候,他也沒有真正認為魏徵有罪。事實上,對於貞觀之治以及李世民本人來說,魏徵無疑都是有功無罪的,他與李世民一起,作為盛世的締造者而彪炳青史、名垂竹帛。


談古論金


要說唐太宗與魏徵那可是千古君臣模範,一個虛懷若谷一個敢於諫言,其實這不過是他們倆演的一場雙贏的戲罷了。

急需挽回形象的太宗

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但同時他也失去了一樣寶貴的東西――良好的名聲,他揹負著“弒兄殺弟廢父”的名聲,換句話說就是執政的合法性。所以登基後唐太宗最心急的一件事就是重塑自己的形象,而他需要一個人與他唱一場雙簧戲,此時沒有人比曾經的敵人的心腹魏徵更適合了。

一場雙贏的戲

魏徵幫助唐太宗的方法就是直言諫儀。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古代很多皇帝面對那些忠言逆耳都表現出一種極度反感的樣子,有的甚至還把敢於直諫的大臣斬首。而唐太宗面對魏徵的直諫,很多時候,魏徵都是直接冒犯龍顏,唐太宗也很少生氣。因此,唐太宗受到了歷代文人的讚揚。

但實際上,唐太宗和魏徵只是演了一場戲給眾人看。魏徵的直言,唐太宗的納諫,都是有意為之。唐太宗知道,魏徵的冒犯龍顏,是在挽回自己的名譽。而魏徵也揣測到了唐太宗的心思,所以才會肆無忌憚的提意見。最終,唐太宗、魏徵都收穫了良好的名譽,完成了一場雙贏的戲。這兩位仁兄要在現代不獲奧斯卡影帝那真是說不過去了。

唐太宗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他還查看了起居注,這可是開了先河,因為之前的君王是沒有看過起居注的。當然他不僅僅是看看而已,順便“指點迷津”也是意料之中,以至於玄武門之變一直存在著一些爭論。


死後難逃一劫的魏徵

魏徵死後李世民非常難過地對身邊的人說:“魏徵是我的一面鏡子,他總是告訴我哪兒做錯了。現在他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可是在魏徵死後不久,一切都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魏徵死前曾秘密推薦的杜正倫和侯君集先後犯罪,侯君集更是參與謀反被斬首,李世民開始懷疑魏徵有結黨營私的嫌疑。後來,唐太宗又得知魏徵曾把諫書給記錄歷史的褚遂良觀看,更加懷疑了,心裡很不高興,越想越惱火,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兩年後,太宗徵高麗無功而還,後悔出兵,頓時想起魏徵,再度為其立碑。究竟這次立碑是出於真心,還是政治作秀,恐怕只有太宗自己知道了。不管怎樣,此舉為兩人的關係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從此“明君直臣”的形象流傳千餘年。


雁城流浪僧


事實上在魏徵剛剛過世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還是非常心痛的。最開始沒有推倒墓碑而是親自給魏徵寫碑文,並且說下了那段流傳千古的名句:“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由此可見魏徵在其心中的地位,當然魏徵直言不諱的特點多多少少是留在李世民心中的一個梗,最終讓他做出了怒砸魏徵墓碑的舉動,不僅如此,他還取消了魏徵長子與自己女兒的婚事,在歷史上被稱為“停婚僕碑”。造成唐太宗李世民對魏徵由此懲罰的事件主要有以下三件:

1 侯君集的謀反

侯君集作為魏徵直接推薦給李世民的著名將領,曾經參與了討平突厥和征討高昌國的戰役,憑藉著自己的赫赫戰功,侯君集最終官封右衛大將軍。

然而由於侯君集的性格較為孤傲,加之在後期疑似參與廢太子李承乾的謀反陰謀,唐太宗在本想饒侯君集一死的情況下,最終因為群臣的勸諫,而將侯君集處死。自己推薦的人最終參與謀反,確實怪不得李世民心生怨念。

2、杜正倫洩露禁中語

杜正倫也是魏徵推薦給李世民的人才,官至南陽縣侯。後來因為洩露禁中語,而被唐太宗貶謫。

而這件事的細節是這樣的,唐太宗在囑託杜正倫好好教育太子李承乾時曾對他說:李承乾經常會與一些遊手好閒的人過於親密,這導致他沒什麼好名聲,你在平日裡要好好勸勸他。

然而當杜正倫苦心規勸之時,李承乾卻表示的漠不關心,以致最終忍無可忍的杜正倫告訴了太宗囑託給他的話。

而後李承乾到唐太宗面前抗辯,使唐太宗知道了杜正倫洩露禁中語的問題。加之朝中一些與杜正倫不和的官員,汙告其結黨營私。最終杜正倫被唐太宗貶謫遠方。

其實從侯、杜兩人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兩位由魏徵推薦給唐太宗的人才,在富有才幹的同時,其性格也與魏徵類似,具有剛正不阿,孤傲不與人親近的性格,在行事風格上並不會見風使舵,這導致了其在朝中並沒有與自己關係很好的同僚,反而樹敵很多,遇到錯誤的時候,容易被眾官員落井下石。

3、將進諫辭交與史官

魏徵在晚年曾經將自己勸諫皇帝的奏摺,暗中交給了史官褚遂良。這種行為是希望史官可以真實地記錄自己對皇帝的勸誡,從而使後世知道,他是一個直言敢諫,剛正不阿的賢臣。而這一行為卻令唐太宗感到不滿,畢竟有一些貶低皇帝抬高自己的嫌疑。

以上的這幾件事情,確實對魏徵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有所影響。當然,這並不影響唐太宗和魏徵這一對君臣之間流芳百世的好名聲。在晚年徵高麗時,李世民還曾對部下感嘆,如果有魏徵在,我們也不會像這般狼狽。


小小嬴政


題主是有多不瞭解歷史啊?魏徵死後三天就被李世民鞭屍?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啊!

魏徵也可以說是生榮死哀,死了以後追贈一個好的諡號還不算,李世民還把自己女兒賜婚他的兒子,還親自給他書寫碑文。

僅是書寫碑文,刻在碑上,然後一個揭碑儀式加上去,也要幾個月,題主莫非以為這個是今天的豆腐渣工程不成?

魏徵本是前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官居太子洗馬,為李建成奪嫡立下了許多功勞。

其中征戰劉黑闥反叛時,李淵本一如往常想派李世民平叛,沒有想李建成竟然請戰,大喜之餘同意了,其實全是魏徵的主意。

而且,據《唐史》記載,在魏徵堅壁清野,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略全被李建成採納以後,劉賊匪無法可想。唐軍以較小傷亡取得了大勝。

李世民奪嫡取勝,對魏徵同志進行政治審查,問魏徵同志:“為何挑撥我們兄弟關係,慫恿太子害我?”魏徵同志悲壯地一笑:“太子要是聽我的,你李世民有幾顆腦袋?”說了好幾個讓李建成對付李世民的建議。李世民聽完,頭上的冷汗直流,確實如此啊!

不過出人意料,李世民還是赦免了魏徵,後來甚至重用了魏徵,太賤了!

李世民,長孫皇后,魏徵之間故事我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

魏徵死後,李世民痛哭,並賜婚他兒子,並親自為他書寫碑文。

幾年後,又掀了他的墓碑,也是有的。

這一切和魏徵生前舉薦的杜正倫,侯君集都捲入了太子李承乾謀反案有關,好巧不巧,李世民懷疑魏徵也是李承乾一黨,因此命人砸了他的墓碑,鞭屍是沒有的。

但是,李世民後來徵高麗失敗,勞民傷財,損兵折將,絕望之餘,悲從中來,李世民大哭,想起了魏徵“要是魏徵還活著,絕對會諫阻我不讓我犯這種錯誤!”

於是,李世民又為魏徵平反,修好了墓碑,並封其子為國公!

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李世民不愧為“千古一帝”!




南雷霆峰


魏徵是李世民時期著名的宰相。以敢於直言進諫而聞名。敢於逆龍鱗,不給皇帝留一點顏面,皇帝對他是又恨又怕,畢竟魏徵說的是正確的,李世民對他很是容忍。

魏徵死後,陪葬昭陵,並承諾將公主嫁其子。魏徵死,李世民說,我失去一面鏡子。這時有人進讒言,說魏徵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奏摺收集起來,準備流傳後世。李世民震怒,認為魏徵拿皇帝的過失,為自己沽名釣譽。下令將魏徵的墓砸毀,悔婚。

同為宰相的馬周與魏徵的做法恰恰相反,馬周進諫方式很委婉,李世民很容易接受,對於馬周李世民很是喜歡。馬周臨死前將上奏的摺子,集中起來統統燒燬,一切顧及皇帝的臉面。比較一下,誰優誰劣,誰好誰壞,一讀便知吧!加關注互粉交流!





鯉波說史


首先必須更正一點,魏徵沒有在死後第三天被李世民鞭屍,這件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李世民雖然在魏徵死後,對魏徵的態度有所改觀,但並沒有將魏徵鞭屍。


魏徵是唐太宗時期的名臣,他輔佐李世民治理天下,為開創貞觀盛世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李世民曾稱魏徵為一面鏡子,認為他能夠指點自己的過錯,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賢臣。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逝,但就在魏徵死後一個多月,李世民就下旨取消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的婚事。

這件事並不是說李世民在魏徵死後蓄意報復,而是因為一名叫侯君集的人,牽扯進了太子謀反案,此人正是魏徵舉薦的官員。


唐朝律法規定,被舉薦之人犯法,舉薦者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而且李世民此時也懷疑魏徵在生前可能鼓動過太子謀反,畢竟魏徵曾經當過太子太師,他和太子的關係極為密切。

因此李世民才下令取消了兩家的婚約,之後還下旨將魏徵的墓碑推倒。墓碑上的碑文曾是李世民親手所寫,李世民此時覺得魏徵配不上這樣的榮譽。

但李世民也只是推倒了魏徵的墓碑,並不是在其死後第三天被李世民鞭屍。

後來在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失敗,又懷念起魏徵的好處,因此說到:

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於是,李世民又下旨重新修繕魏徵的墳墓。李世民對魏徵還是比較認可的,鞭屍一事純屬虛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