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宋江为什么最后走招安的路?

北极寒冰16


宋江带领下的梁山聚齐了一百单八将以后,经历了数次战役,胜多负少,这时候宋江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推翻大宋,建立新政权;第二、固守梁山,继续当山大王;第三、接受朝廷招安。宋江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招安,那么宋江为什么要走招安这条路呢?



一、建立新政权,无异于以卵击石

《水浒传》虽然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但是跟真实的战争还是有区别的。比方公孙胜做法破高唐州,和三国的诸葛亮借东风一回事,带有神话色彩,都是作者的艺术加工,真正战场上哪有这种事。 书中描写的大小战役也是不存在的,从战争角度来说,梁山的水军和马军或许可以派上用场,至于步军作用不大。所以鲁智深、武松、李逵等水浒主角,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

两赢童贯,三败高俅,自然也是没有的事。另外征讨梁山的将领都是无名小辈,其实按照年代计算,当时岳飞处在少年时期,韩世忠已经成年,假设几年以后,梁山与岳家军、韩家军交战的话,结果恐怕就没有那么乐观了。一个方腊已经让梁山损失大半,这种军事实力若想推翻大宋,实在是痴人说梦。



二、固守梁山不会长久

宋江上梁山以后,把招安的思想也带上梁山。晁盖死后宋江扶正,招安成为梁山的行动纲领。一百单八将绝大多数是希望被招安的,尤其是关胜、呼延灼等降将,被俘时甘愿投降实际上是看中了梁山的招安思想,他们无时无刻都在盼望着早日回归朝廷,若是固守梁山,这些人恐怕都得造反。

梁山其他人也一样,谁不愿意搏得功名,封妻荫子,即便受高俅迫害的林冲、杨志始终也没断了这份念想。连武松最初都是支持招安的,只是后来对朝廷失望心灰意冷罢了。



只有少数人如鲁智深、李逵、阮小七等坚决反对,因为这些人散漫惯了,他们向往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目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让他们很满足,别无他求。其实这种生活注定长久不了,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你不反朝廷,不代表朝廷不打你。水泊梁山区区弹丸之地,不继续扩张就是等死,被剿灭只是早晚的事。

三、招安是唯一出路

宋江的骨子里有着强烈的忠君思想,他不甘心做郓城小吏,也不甘心做一辈子山大王,他只想带领众弟兄征战沙场,为国尽忠,最后名垂青史。

宋江在会上无数次苦口婆心的陈述他招安思想,虽然个别人持反对意见,但是他们也承认宋江说的有道理,目前的梁山,也只有招安一条路可以选择。

被招安后的梁山出兵征讨方腊损失惨重,108人只有27人得胜回朝,得到了朝廷封赏。尽管后来宋江、卢俊义被奸臣设计害死,梁山土崩瓦解,但是不得不承认,相比其它两种选择而言,招安这条路算是比较正确的了。毕竟还有柴进、燕青、李俊、阮小七、朱仝、关胜、呼延灼、宋清等人结局圆满,宋江的努力没有白费。


南极轻枫


不请自来,我也说说我的观点。

其实我和大部分读者或者电视剧观众的观点是一样的,最初是很反感宋江的,尤其反对招安,甚至认为招安直接导致了梁山集团的覆灭。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读的书越来越多,我渐渐理解了宋江招安的苦心。

反对招安的朋友,我曾经问过他们,如果不招安,梁山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得到的答案无非就那么几个,要么得过且过,潇洒一天是一天,要么推翻朝廷,自己当皇帝。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别的出路了。那我们就分析一下这几条路各有什么特点。

得过且过,潇洒一天是一天。

这条政治路线,是梁山上一代寨主晁盖的路线。

梁山上的人,年龄跨度很大,年轻的如史今,二十出头,年龄大的如安道全,五六十岁。大部分人的年龄在三四十岁左右,尤其是梁山的武将,几乎都集中在这个年龄段。我们假设梁山武将的平均年龄是35岁,按照当时的寿命,武将到了45岁就很难再保持战斗力了,也就是说,10年后,梁山的武力水平就会大打折扣,到那个时候,很难再抵挡住官兵的围剿。

其次还有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温饱问题。梁山头领有108人,喽啰大约5万左右,再加上这些人的家属,整个梁山集团大约有10万人。这么多人在一起,吃饭是个大问题。到过现在梁山县的人都知道,梁山其实很小,山上又不能种地,最多养点牲畜,如何养活这么多人?当初晁盖带去的十万生辰纲,用他自己的话说,可以保两年吃喝,大家想想,十万生辰纲只能维持两年,而且还是早期的梁山,那会儿人数还很少。鼎盛时期的梁山,估计一年的消耗就得十万以上。由此可见,梁山的日常开销是个大问题。

以前梁山解决开销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借粮,说白了就是去抢,所以每次打破了城池,比如祝家庄,高唐州,曾头市什么的,都是把粮食钱财全搬走。但是梁山总不能全靠借粮吧,而且梁山周围能打的城池就那么几个,太大的打不下来,太远了又不利于作战,因此借粮这条路只能短期内用用,长期来看,是指望不上的。

因此,得过且过这种路线,不会维持太久,很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就因为温饱问题爆发内乱了。

推翻朝廷,自己当皇帝

有这种想法的,肯定没多太关注历史。纵然刘邦朱元璋之类的成功人士给我们提供了表率,但是我们细细分析,梁山和他们相比,根本没什么可比性。

首先,梁山当时所处的时代,虽然各种社会问题很多,但是还没到矛盾激化,百姓无路可走只能揭竿而起的地步,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安稳过日子还是首选,百姓普遍是反对战争的,因此推翻朝廷这事,不太好得到百姓的支持。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就比较难获得兵源,就难以持久作战。

其次,梁山鼎盛时期的兵力其实也就五六万,夸大一点说,最多不超过十万。十万是什么概念,大宋王朝,光林冲当初管理的禁军就十万多人,这还不算各地方上的军队。梁山仅靠这十万兵力打天下,难度可想而知。

再次,梁山武将水平参差不齐。细读水浒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梁山能打的,也就是五虎八骠,再加上卢俊义,鲁智深等几个人,加起来也就二三十个。其余大部分头领武功并不是很强。而大宋王朝这么多年的基业,要找出能打的武将来还是很容易的,别的不说,梁山上这些能打的也都是原来朝廷的军官,由此我们推断,朝廷肯定是有能人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没出头罢了。因此在将领层面来说,梁山也没什么优势。

因此可以说,梁山想推翻朝廷,几乎是不可能的。


招安是唯一出路。

那怎么办呢,只能招安了。招安其实是有先例的。十节度围剿梁山的时候,就有当初被朝廷招安的绿林中人,而且做到了节度使的高度。这说明招安其实是一条走的通的路。后面的事实也证明,虽然招安后梁山兄弟死伤很多,但是毕竟还存活下来了大约1/3,而且像朱仝,呼延灼这些人,后期都发展不错,为国家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试想一下,如果不招安,估计拼到以后,连一个也活不下来。

而且,如果不招安的话,子孙后代也都是草寇,也要背负被围剿的命运,那就太惨了。

因此招安是唯一出路。



以上是个人意见,欢迎不同意见的朋友加关注讨论。


书生看书


謝悟空邀请:

就此问题就谈谈我的看法,宋江为何最终走上招安之路的,我想多是因为封建的守旧思想在作怪。在古代凡是读书人,都想着金榜提名,光宗耀祖。但这考进士重壮元并非宜事,不是说你读了书就能登龙门,可古代读书人都被儒家思想所洗脑。读书习武就是要光宗耀祖,别无他用,而宋江很不幸没有及第登榜,只做了一个小小的押司。

这个押司使宋江心底很不爽,但他别无他法,只能委屈求全,但是宋江还是不安于现壮。心中依然怀着一飞冲天的凌云之志,所以,他仗义疏财,千方百计的结交天下的英雄豪杰,以便能助他实现他心中的梦想。咱们能从他写的诗作就能观其为人;如下诗

———心在山东心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随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山路崎岖水渺茫,横空雁阵两三行。

忽然失却双飞伴,月冷风清也断肠。

不难看出,别说一个小押司了,他的理想要超出黄巢许多吧,所以,他笑黄巢不是大丈夫。但他心中依然很渺茫!很寒冷,依然是孤单寂寞的。但事不随人愿,偏偏他也犯了人命官司,成了朝庭要犯,最终被逼上梁山。这使宋江很无奈,他心中有千万个不原意当个强盗草寇,但别无他法,朝庭的金字印已深深的烙在他面额之上,无法摸去。因为宋江所读的五经四书,诸子百家,尽都惯穿些人,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忠孝道德。而这些儒家学说在梁山上只占了个义字,别的就全是背道不驰。

所以,宋江上梁山后并不甘心背一个强盗的名声,在民间杀富济贫,壮大梁山实力,从不与朝庭为敌,在他实握梁山大权和有足够的筹码时。就心中盘算着招安之事了,而且一个人下山,慢过众英雄豪杰而偷偷的去会李师师,以便和宋徽宗交易招安之事,而且天天给众英雄惯穿些招安的事,还美其名说:为弟兄们谋个好前程。而在梁山只有三两人支持宋江招安的,其余的都是反对的。在菊花会上,武松就直言不讳的对宋江说;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却冷了弟兄们的心。

细观宋江的内心,胸怀着凌云之志,却心存着妇人之心。常抱着忠孝两全意念,顺应着三纲五常的思想,不敢越雷池半步!空有凌云之志。所以,最后只能是走招安这条路了。本人见解,答之不周,见谅!谢谢友友们的阅读。











夜无眠158725182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

首先你要知道你不招安的话,那你永远都是贼寇,是反贼。而且咱们从宋江的角度来想,自己以前好歹也是个朝廷的官员,最后投奔梁山泊那也是迫于无奈。咱们就看梁山好汉,有几个是真心实意想上梁山的,有好多都是被逼上梁山,或者是被梁山上的人利用,搞得自己最后成了反贼,有家不能回,只能跟着他们上梁山。玉麒麟卢俊义就是个好例子啊!他好好的一个员外当的好好的,小日子过的也潇洒。最后却被吴用设计给逼上梁山了。



而且当初宋江说招安的时候,梁山上其实有数半已上的人都是支持招安的。因为这些人他们大部分以前都是朝廷命官,都是迫于无奈才上梁山落草为寇。所以宋江一提出招安他们心里都是一百个一千个愿意,因为不管当时朝廷多么腐败,你都是大宋子民,你不能和朝廷对着干。而且古代还讲究忠君爱国,像宋江等人就是忠君思想太严重。

其实我认为宋江招安不光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梁山上的众人,因为贼寇永远都是贼寇,不管你有没有推翻宋朝,你都是乱臣贼子。与其留下这千古骂名,还不如被朝廷招安,留个美名,得以流芳百世。

如果梁山真和朝廷对着干,还真不一定干得过,宋江对梁山一些人的实力其实是知道的,好多都是徒有虚名,就是个废柴。梁山上面真正有勇有谋,有实力的其实很少。与其最后下场凄惨,不如聪明点归顺朝廷。


神兽驼驼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纷纷聚义梁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痛痛快快的,走到最后却是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最后阅读的人,心中不由的想问问宋江:兄弟因落难而聚到一起,痛痛快快的日子,为何你偏要招安?在第七十一回中武松说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首先看看宋江本人,精通刀笔,吏道纯熟。吏道就是官场之道、为官之道。他为人仗义疏财,好结江湖好汉,但凡有人来投奔,不论高低都会收留,整日陪伴,毫无厌倦。若要离去,便是尽力资助。常有人向他要钱财,也不会推脱。每每排难解纷,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江湖人称及时雨。一生就想着能够博取功名,报效社稷,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更何况梁山个个身怀武艺,正是可以大展身手,战场立功的机会。何乐不为呢?

其次,虽说是梁山好汉,个个身怀高强武艺。但是着的是这样的吗?不尽然,先看看招安之后,梁山好汉们抗辽河征讨方腊时,落得个死死伤伤,分分离离的下场。那么为什么在大宋军队面前却是个个驰骋沙场,取敌将头颅呢。其实,朝廷派来围剿梁山的只是一些虾兵蟹将而已,精英的并将已经戍守边疆了。

再看看梁山团队的组成成员,地地道道农民的也就阮氏兄弟刘唐等人,大部分都是军官身份,就如武松,县衙衙门的都头,曾与宋江说过:“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杨雄,两院押狱,官虽小,那毕竟是个官,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身份,正经人。再看看柴进,祖上是皇帝,后来禅让皇位与宋太祖,太祖赐予的“丹书铁券”。明明可以光宗耀祖,为何要做个“贼寇”,世世代代都背上“贼子贼孙”的臭名呢?

最后,梁山泊的位置,四面环山,交通主要依靠船只。山上数万人马,哪来的粮草?难道是一直这么劫富济贫?那要是富人都迁走了,怎么办?那一天,朝廷重重重兵包围,困也能将你给困死!

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一把手的宋江不得不考虑兄弟们的名声和将来!

所以,只有招安才死唯一的出路!


读心读书


在宋江眼中朝廷一直以来都是他心目中的那个天,归顺朝廷一直都是他心中中的最终归宿。

他一直认为他虽然被形式所迫「逼」上梁山,但他那颗忠君的信念却一直没变。

比如很多朋友在看水浒的时候,一直认为梁山上那杆「替天行道」的大旗,是代表着宋江是在表达扫尽天下不平事,为民请愿,即使朝廷做了错事也会维护正义到底的意思。可事实上宋江在梁山上所立的那杆「替天行道」的大旗却与一般人的理解恰恰相反。在宋江的内心,他这个旗子是立给朝廷看的,他其实是在时时刻刻表达自己的忠心。

所以当初宋江说他选择诏安是为了兄弟的后路考虑,也是真实的想法,因为在他从小接受的「学而优而仕」儒家教育里,在他认为忠于朝廷是唯一的正路,哪怕这个朝廷是腐败的,但它至少是正统的,可悲剧就悲剧在兄弟们却一直没有了解到他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认为他真的是在替天行道,双方內心信念产生的沖突,也就注定了最后兄弟们内心和身体遭受到如此残酷的结局。

整个故事看似是108将的悲剧,其实更准确的说,它应该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悲剧,一个失败的教育教出了太多如宋江样奴性十足愚忠的人,而被这种教育影响最深的正是宋江的家乡,至于为什么是这里,稍微动动脑袋应该就想到了,不信?那你就再翻翻中国5000年的历史,你看山东有哪个人造反当过皇帝?

所以,整个故事即使以如此惨烈的悲剧收场,我们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宋江的错,我想即使有机会能让宋江再来一次,估计他还会选择诏安的道路吧!



公子小彦


一,宋江是一个内心自卑并且权欲极大的人。宋江身材并不出众,面黑体无力,所以受制于先天条件宋江不能走武将路线。

宋朝深受“修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思想影响,宋江也不例外,宋江武力不行就想走“文治”路线,只可惜被现实逼上了梁山。

纵观《水浒》宋江上了梁山就天天把朝廷挂在嘴边,整天教育众好汉要忠孝两义,不就是为招安做铺垫吗?



二,宋江深知梁山泊虽然易守难攻,但也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宋江起家就是靠这些兄弟们,万一朝廷派禁军攻打梁山,这山寨上的人一个都跑不了。上梁山干大事左右不过是求一个“富贵”,梁山受了招安,既能保下兄弟们性命,又能给兄弟们一场富贵,岂不更好?


三,梁山亲宋分子太多,呼延灼、关胜、卢俊义等都和宋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梁山一条心反朝廷,那一天梁山势弱,亲宋派被朝廷策反倒插一刀,梁山上的兄弟就凉凉了,所以宋江只能走招安这一条路。

(喜欢的小伙伴记得加关注哦!)


咸鱼专撕鸡


之后,宋江上梁山目标非常明确,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力量 ,确定自己的领导地位。通过带领梁山兄弟打仗,逐步掌控了权力。另一个方面,就是策划、准备招安。给梁山设置了“替天行道”和“忠义双全”两个规矩。最终走向招安的道路。


走走看看253838728


县城小吏,被儒家的忠君思想所影响,为的是要名垂青史,和衣锦还乡的美名,做强盗和贼寇,这对于追求名利的宋江,落草只是不得已,宋江自始至终都是想走仕途的人,他的思想决定了他的格局,招安是为了除去污名,想要建功立业搞点事业,名利双收的想法!


左极


宋江深知,凭粱山那点人马,和以宋江自己为首的梁山领导层根本不惧备与朝廷分庭抗礼的韬略与实战能力,杀人放火劫个道啥的还凑和,若真和朝廷对抗到底的结果就是以卵击石,死路一条。

选择招安,是宋江明智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