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带孩子的3年,我太难了”:隔代差异到底有多可怕?

01

几个妈妈凑一块,聊起老人带娃那些事,每一幕都栩栩如生。

妈妈给孩子买了婴儿餐桌,刚坐上去准备吃饭,老人就大喊起来:“这样绑住他舒服不的啦?”

妈妈一通解释,现在的小孩都这么吃饭。老人将信将疑,没过一会儿,又爆发了:“你看这搞得到处都是,身上、脸上、地上,脏得像猴……”

妈妈相信坚持就是胜利,老人却一秒都坚持不下来了,一把把孩子从餐桌上抱下来,随即一边抱着碗,一边追娃满地跑:“宝宝,乖,吃一口……”

吃饭是个大问题,零食更是爆雷区。

妈妈说:“少给孩子吃零食、喝饮料。”

老人哪里狠得下心?孩子只要一哭,嘴一撇,脚一剁,百炼钢立马变成绕指柔,要啥,买啥!小饼干,吃!小可乐,喝!小糖果,嚼!

吃就吃了吧,关键老人还理直气壮:“吃啥不是吃,饼干不也能吃饱吗,能吃饱就行!”

真是憋到内伤,还不能发作。然而各种防腐剂、糖精、色素,依旧想想都心惊,紧紧盯住都没用,只要妈妈一转身,小糖果立马塞嘴里了。

别说日常饮食了,就连孩子生病,两代人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娃儿发烧了,爸妈测一测体温,38℃,没事,物理降温,多喝水,OK了。

老人抢过体温计一看,哎哟,不得了哟,怕是会烧成傻子哦,赶紧送医院,要打针咧,要吃药咧,吊点滴咧,快搞两剂抗生素咧!

奈何医院也不给开抗生素啊,老人急得直跳脚,第二天不知从哪儿,求来了两大袋“偏方”,一个洗澡,一个喝……

就问你怕不怕?

02

隔代喂养那些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你说是老人错了吧,我倒也不认为。

每一代人的观念,都有滋生它们的土壤。那些年深月久乃至世代承袭的观念,个个都有渊远的来龙去脉,不是说推翻就能推翻的。

甚至在一些事上,老人的经验之谈,可能比育儿专家的观点更经得住考验。

比如早几年盛行一种育儿观点,认为婴儿哭了不能立马哄,任他声嘶力竭,哭多几次就不哭了。当时很多新手妈妈奉为真理,身边的老人却将其斥为“谬论”。

这几年果然证实,所谓的“哭多几次就不哭了”,看似简单有效,实则是用粗暴的手段,生生阻断了孩子对母亲的信任和依赖,并不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

然而,即便不论对错,分歧始终是存在的。

而且这种分歧,是广泛存在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喂养细节的。有些能调和,还有一些不可调和,就成为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试问,又有多少婆媳和母女,因为孩子的喂养问题而争论不下?

爸爸妈妈说:孩子是我们的,怎么带我们说了算。

爷爷奶奶却说:我们有得是经验,听我的准没错。

一边崇尚的是科学,这个专家,那个专家,这些数据,那些数据。另一边信赖的是经验,祖祖辈辈都这么养,怎么就你的娃金贵?

即便再和谐的家庭,都免不了这个分歧。和稀泥没用,你得正视它。

所以今天,我们就要来讨论,在养娃这件事上,到底该谁说了算?当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发生分歧,到底该不该妥协?

03

我个人当然支持孩子喂养要听爸妈的。原因有三:

其一,一代人管一代人,为人父母的权利,都只该在自己子女身上行使。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人已经行使过一次权利了,就不该再主宰孙辈的成长。

其二,年轻人接受信息的渠道,相对会更多一点。甭管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妈妈们一看手机,就能知晓天下事。这种优势是多数老人所不具备的。而这一点对育儿却非常重要,譬如过早给宝宝吃盐,将增加肾负荷压力,妈妈们往往会更快、更早地获得这条讯息,从而及早干预宝宝的饮食。

其三,也是最深层的一点——不管孩子长成什么样子,最终为一切买单的人,都一定是身为父母的我们。

一个孩子好逸恶劳,啃的只会是父母的老,而不是祖父母的。一个孩子打架滋事,陪他上门道歉,在家长会上默默挨训的,多半也只会是为人父母的你我。

这种例子我现实中见过很多。

孩子成长过程中,爷爷奶奶对其百般溺爱,每当父母想插手管教,老人就动起怒来:“他还那么小,你怎么能这么对他?”

父母不想制造家庭矛盾,在所有不该妥协的时候,通通妥协了。

没过几年,孩子性格越来越乖戾,爷爷奶奶才骤感大事不妙。怎么办?他们多半会去质问孩子的父母:“你们快想想办法啊,这孩子可怎么办啊?”

当爹当妈的,此时该辞职的辞职,该陪读的陪读,该找家教的找家教,忙得焦头烂额,效果还往往差强人意。

你看,整个育儿环节,唯一不可撂挑子的人,只能是身为父母的我们。

我们的孩子是善良或蛮横,温柔或乖戾,大有可为或碌碌无为,最终为一切负责买单的,除了孩子自己,就只剩为人父母的你我。

这么一想来啊,为人父母这件事,真是一点懒都不能偷呢!

04

一个家庭,但凡老人过来带孩子,就必然有观念冲突的时刻。

当然不是每回都剑拔弩张、针锋相对。那样老人也太难了,一边要付出辛苦的劳动,一边还要受后辈的夹心气。谁又愿意吃力不讨好呢?

这一点首先得弄明白,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愿意在我们千难万难的时刻,过来帮忙带孩子的,都一定是值得感恩的。

其次,就该好好掂量掂量,哪些事能够妥协,哪些事不能妥协。简而言之,哪些后果是可以承担的,哪些后果是不可承担的。承担不起的,不要妥协。

不妥协同样不意味争吵,那是一条最无计可施的路。

更精明一点的做法,是尝试用更柔软的方法,去破除对方的固执。

其实所谓的喂养差异,说白了就是双方的观念差异。

就拿我家咕咕来说吧。

咕咕一岁多那会,我和老梁就曾因为孩子的补钙问题,跟婆婆发生过分歧。

老人是“经验型”选手,对各种陌生的瓶瓶罐罐,都怀有本能的质疑:“我们以前带孩子,也没见谁吃过钙片,还不是个个都白白胖胖?”

我和老梁对视一眼,交换了一个“你懂的”眼神,随即开始各自迂回的作战。

老梁是“科普型”选手,各种科学小贴士张口就来:“妈,孩子缺钙会影响睡眠,爱惊醒,爱啼哭,还爱盗汗。再严重一点,还会影响发育,说话晚、走路迟,牙齿和头发都稀疏,你看我们咕咕,头发又疏又黄,搞不好已经严重缺钙了……”

我婆婆听完身躯一震,决心立马动摇了大半。

但她很快又稳住了,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方案:“缺钙不是可以食补吗,听说牛奶、虾皮、大豆、海带,都可以补钙啊……”

我和老梁彼此又对望了一眼……

“您看,我上网查了,食物补钙虽然好,但效果是远远比不上钙片的。就比如您说的虾皮,宝宝能吸收的钙其实很少,大部分钙质都会随着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更何况,虾皮盐分太高了,宝宝吃多了不好。”

这么一来,老人已经动摇了99%。

这时候,我的彩虹屁就该登场,赶紧小肩膀揉起来,小腿捶起来:“妈,食补多费劲啊,每餐还得想着法儿给他搭配,还不如每天吃点钙片,省心又省力,您老也轻松,还能省下点时间去做个美容……”

婆婆听了都不自觉笑了,大手一摆道:“随你们,都你们说了算。”

所以说,两代人的许多观念冲突,其实都可以通过“迈出第一步”来和解。

老人或许固执,但心里总是盼着儿孙好的。只要出发点一致,就一定有调解矛盾的方式。

更何况,老人有老人的固执,我们又何尝没有自己固执?

夏天婆婆抱娃出门,总喜欢往手上搭一条毛巾,起初我不能理解,直到有一天,我在她的强烈建议下尝试了一回,才知道那样抱孩子会更稳,手臂也不会起汗。

老人还喜欢用铃铛,逗孩子在地上爬,起初我也不能理解,直到孩子走起路来,比同龄的娃都稳更有力,我才知道那样的“老方法”,训练了孩子的腿部肌肉。

有些事无法妥协,但还有更多的事,是可以一起做得更好的。

不管老办法新办法,适合宝宝的方式,就是真正的好办法。毕竟不管对于老人,还是对于父母,只要孩子茁壮成长,就什么都值得尝试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