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少年不懂鲁迅,长大已成闰土

得益于鲁迅先生,闰土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存在,几乎每个中国人的中学时光都出现过这样一位颈戴项圈,持矛刺猹的少年形象。

《故乡》:少年不懂鲁迅,长大已成闰土

但是应该每个中学生都曾恨极了鲁迅吧,文章晦涩难懂,阅读理解还总是要琢磨他的意思,这样就把鲁迅笔下的闰土也一起恨上了。

但长大成年的某一天里,我们终归会读懂鲁迅,才发现长大的我们一不小心就活成了闰土。

而文学的意义也不就在此处吗?在不知道的某一天,在不知该如何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发现原来早就有人对你的情绪感同身受,也早就写下了另一个你。

而闰土就是那个早已写就的我们。

《故乡》:少年不懂鲁迅,长大已成闰土

从英雄到狗熊,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相信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渴望着长大,都渴望着成为英雄,渴望着学会盖世武功,锄强扶弱、仗剑天涯,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呢

小时候的闰土就是个小英雄。在与《故乡》中“我”,也就是鲁迅的相处中,闰土虽然只是个帮闲的儿子,却一直占据着主动,享受着“迅哥儿”崇敬的目光。

不同于“迅哥儿”那群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闰土会用竹匾抓鸟,去过海边,还用钢叉斗过猹,这些简直满足了“迅哥儿”所有对英雄的幻想。

《故乡》:少年不懂鲁迅,长大已成闰土

闰土的生活简直如同万花筒般精彩且有吸引力,吸引着少年鲁迅的注意,甚至多年以后鲁迅都对他少年时崇敬的偶像记忆犹新,认为他承载了自己对故乡的美好记忆跟追寻,而少年时的闰土也确实当得起鲁迅的怀恋。

机灵、活泼、勇敢,对生活满怀热情,而这也不正是大多数人少年时的样子吗?但是长大了的闰土又成了什么样子呢?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少年不懂鲁迅,长大已成闰土

他见到自己年轻时的小伙伴小跟班“迅哥儿”满是拘谨,不如意的生活将他所有美好的品质都磨去,从英雄变成了“狗熊”,像极了步入社会中的我们。

从天真到麻木,自觉的向生活弯下了腰

记忆中的闰土不再是闰土,但最让鲁迅失望的还是闰土的那一句“老爷”。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甚至自己的孩子水生他也不忘记拉出来让孩子给老爷磕头,可以说,鲁迅眼前的这个人是如此的成熟、如此的懂礼、如此的“守规矩”,但是这样的一句话就让鲁迅在嘴边的那些美好记忆,“捉鸟、贝壳、跳鱼”都硬生生的咽回了嘴里。

《故乡》:少年不懂鲁迅,长大已成闰土

闰土成了世俗中“守礼规矩”的人,但却再也不是“迅哥儿”记忆里的那个伙伴了。

我看过一句话是:菠萝里有一种酶,它会分解肉类,我们吃菠萝的时候经常会流血,那是因为我们在吃它们的时候它们也在吃我们。

我们沾沾自喜的自以为适应了生活,自以为学会了交际、学会了人情世故,但这一切真的是刚进入社会时的我们想要的吗?

我们自以为的改变了生活,其实不过是被生活改变,甚至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曾经以为会做一辈子的兄弟,再见时即便表现的再亲热,但举起酒杯时的那一句局长处长,也预示着再也回不去的青春跟感情,这与闰土那恭敬的一声“老爷”又有何不同?

都是被生活压弯了腰。

《故乡》:少年不懂鲁迅,长大已成闰土

认输了,也认命了

有人说,人成熟的标志是从学会认输开始的,但这好像也是失败平庸的开始。

忙于家庭、忙于生计,每天朝九晚五,日复一日,好像这些都还能熬,也都还顶得住,但自己确实是越来越沉默,对什么都变得麻木,失去了少年时的那份意气风发,连梦想也羞于再谈。别人问:你到底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想了下老婆孩子都有,还想要什么呢?但日复一日的生活确实变得愈发沉重。

《故乡》:少年不懂鲁迅,长大已成闰土

一如迅哥儿问闰土,生活有什么难的,他也只是摇头

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完全一样不是吗,甚至就连大家的做法跟闰土都是一样的。只不过闰土是拿走迅哥儿家的神像,将一切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灵身上,而我们则是寄托在孩子,寄托在下一代,寄托在彩票或是其他什么暴富手段上,又或是直接认命了,每天混着日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生活艰难,它改变了我们的样子,把我们变成了鲁迅笔下的闰土,一切都已回不去了。

《故乡》:少年不懂鲁迅,长大已成闰土

正如那句诗: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