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为何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月下0郁金香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从小人物经过打拼成了一统天下的九五至尊,也都做出了相同的事情,就是在建国后开始清洗功臣,而明朝建立者朱元璋比刘邦要狠多了,大明的开国功臣被屠戮的没几个得以善终,而刘伯温对朱元璋有所劝谏,可惜朱元璋却是不明白。



刘伯温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由他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可以七行俱下,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刘伯温涉猎很广,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博通经史,亦精象纬之学,对天文、数理和兵法都很精通,其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被世人比之为诸葛亮。

刘伯温被朱元璋礼聘后,对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刘伯温对朱元璋的作用确实如张良对刘邦一样,在担任朱元璋谋臣后,就针对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军事策略,定下了先灭陈友谅,与张士诚、方国珍暂时妥协,以避免两线作战且可以各个击破,这也是因为对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个人的性格解读后作出的正确战略。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策略,也因此从夹缝中终于先后灭掉了南方这几股最大的势力,统一了南方后,刘伯温又为朱元璋谋划制定了北伐的方略,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使大明得以统一天下,使华夏大地又回到了汉人的手里。

刘伯温在民间的地位与诸葛亮相等,两个人在民间都是具有呼风唤雨、神机妙算和预测的神能,据说刘伯温在探访程朱理学故里的时候,得知歙县南乡有一本《六甲天书》,于是刘伯温前往探秘,不仅找到了《六甲天书》还结识了一批明教中人,在那里学就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也因此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对说法。


刘伯温在大明朝建立后,对大明历法、律令的制订都作出了贡献,在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伯温就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以止滥杀。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时,以刘伯温的功勋绝对不止一个伯爵,只不过刘伯温一再谦让,所以官爵比其他功臣低,封了个诚意伯,年禄只有240石,比李善长的4000石差的多了。

刘伯温虽然在民间被人比作诸葛亮,画象也大多是羽扇纶巾传统儒士打扮,只不过他却是个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人,因此在政治上斗不过朱元璋的老乡李善长,在得罪李善长、胡惟庸之后,也逐渐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刻薄寡情的朱元璋还曾经想利用刘伯温来对李善长下手,跟刘伯温说要责罚李善长,刘伯温却回答说:“善长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


朱元璋说:“他几次三番的想害你,你还为他说话,我想改立你为丞相。”刘伯温也谢绝了,刘伯温心里明白,朱元璋不管是利用他还是试探他,他答应的话或许会减轻朱元璋的猜忌,但此例一开,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就会换上另一幅嘴脸,这是不义之举,所以刘伯温以自己太过嫉恶如仇容易得罪人为由谢绝了。

没多久刘伯温就主动告老还乡,回乡后刘伯温很低调,口不言功,然而就算如此,还是没逃脱朱元璋的算计,在一次得风寒后,朱元璋派和刘伯温有仇的胡惟庸去探望,还带了一个御医前往开药,刘伯温本来没什么大病,在吃了御医开的药后反而加重,肚子里就象有几块大石头挤压着,刘伯温自知逃不过,也不再另外看病,在去世前交待儿子给朱元璋送去一筐鱼和一本书。


朱元璋在收到一筐鱼后,也不知道刘伯温是什么意思,其实刘伯温是暗示这筐是大明的江山,鱼是大明的功臣,鱼杀光了,大明的栋梁之才就没有了,这江山就空了,皇帝也就成了光杆司令,也暗示朱元璋要宽柔和刚猛相济,不要太过严厉。

只不过朱元璋却没明白,等刘伯温死后17年,也就是1392年,大明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朱标去世了,这下子大明的继承人出现了空缺,朱元璋的大臣们对朱棣很是推举,也给朱元璋出了个难题,这时候朱元璋却想起刘伯温送的书和一筐鱼,朱元璋将筐内的鱼联想到自己的诸多儿子,这筐就象南京,诸多儿子就象筐里的鱼,在一个小地方就会争斗不休,最后全部都死掉。


朱元璋想到这点,就更加速了把儿子都分封出去,赶出京城,以防止子孙们内斗,也以此来保护皇太孙朱允炆,只可惜朱元璋千算万算,却还是不明白刘伯温的真正意思,对功臣又展开一波大屠杀,功臣所剩无几,等他死后没几年,朱棣就高举“清君侧”的大旗开始了朱家的内斗,而朱允炆已经无人可用,最后朱允炆下落不明,成了千古之谜!


挚滗画畫紅尘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功勋,刘伯温的死还是很让人惋惜的,在刘伯温离世之前,他居然要求给朱元璋送去一筐鱼,这个做法让人们感到非常的奇怪,很多人都在想是不是刘伯温老糊涂了,毕竟当时的刘伯温已经年迈,而且马上就要病死了,人们有这种猜测也属于正常,但实际上刘伯温非但没有老糊涂,其实他心中非常明白,他之所以送朱元璋一筐鱼也是因为之前发生的一件事。

这还要从朱元璋的发迹说起,朱元璋在发迹之前其实生活十分坎坷,他曾经流浪过,也给别人放过牛,后来去了寺庙当和尚,但是因为寺庙无法接济这么多的僧人,随后参加了郭子仪的起义军。当时朱元璋表现得十分勇猛,张士诚、陈友谅等人都成为了朱元璋的手下败将,随后朱元璋就建立了明朝,他成为了大明江山的开辟者。取得了胜利后自然要嘉奖他的功臣们,于是包括刘伯温在内的功臣被邀请入席,当时在宴席上有一道鱼,朱元璋马上就开始给众多功臣分鱼,有的分到了鱼眼睛,有的分到了鱼肉,后来这个鱼几乎被分完了,而刘伯温还没有得到什么。

这个时候众人开始猜测朱元璋的用意,有的人还认为朱元璋已经厌弃了刘伯温,可是这个时候朱元璋却将剩下的鱼骨头分给了刘伯温,这鱼骨头不能吃,岂不是给刘伯温出难题吗,可是朱元璋后来说的一句话让众人惊醒,朱元璋说这个不是鱼骨,是中流砥柱,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朱元璋还是非常看重刘伯温的。时移世易,在1375年,当时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派人给刘伯温送去了药,并嘱咐刘伯温一定要按时按量服用,而这副药里面其实是加了毒药的,起初刘伯温并不知道,但是吃了一段时间后,他的病不见好,反而更加严重,他就心知肚明这是朱元璋要将他害死。

后来在刘伯温病危之际,他命人给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鱼,而这筐鱼都是奄奄一息的,刘伯温的用意很简单,他是希望用这筐鱼来提醒功臣们,将来他们的下场都会和刘伯温一样,就像当年朱元璋宴请功臣吃饭时,当时吃的就是鱼,随后朱元璋就会将这些功臣当做鱼一样都“吃”掉,一个都不会剩,刘伯温也通过这一筐鱼讽刺了朱元璋,狡兔死走狗烹。


历史课课代表


因为当时朱元璋在太子去世之后想选继承人的时候,才明白过来,。

原来刘伯温是想告诉他,鱼筐中的鱼在被投喂的时候都互不相让,这就如同那些皇子面对皇位的时候一定会发生争执,所以在选好人选以后,就要想办法把其他皇子调离京城,这样才能避免皇子之间的相互争斗。同时也在暗示他为政要宽柔相济,不能把人用生硬的规矩框丝了,不让就像这框里的鱼一样被挤死了。



说历史讲考古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从一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 一、刘伯温简介

  • 二、事情发生的背景

  • 三、刘伯温送鱼

  • 四、17年后的诡异

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原名刘基,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是中国历史上谋略家的代表人物,与姜子牙、诸葛亮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谋略三圣”。

他最大的功绩就是: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洪武三年,在功臣封赏中被封为诚意伯。

事情发生的背景

朱元璋即位后,面临着最大的问题首先就是巩固自己的江山和地位。具体来说,就是去掉体制内部和外部的不稳定因素。外部他比较放心,因为武力就可以统一全国。内部威胁最大的就是他的这些功臣们。

对此他不得不对功臣们下手,大部分开国将领都遭到了他的疯狂迫害。刘伯温是个聪明人,看着朝中形势不对,便以自己“身体患病”为由,于洪武四年(1371年),告老还乡了。朱元璋心知肚明,也就满口答应了,“准奏”。

刘伯温送鱼

虽然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不问世事,但是朱元璋对他一直放心不下,因为他知道刘伯温能量太大。

没过几年,机会终于来了,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基感染风寒,朱元璋知道后,立刻派丞相胡惟庸去浙江青田老家看望,胡惟庸此行除了带着部分礼品外,还特别带上了朱元璋指派的御医来给刘基看病。御医开出药方,刘伯温知道药方有诈,但是他知道是朱元璋的意思,又不得不喝,这不但没有救他的命,反而直接导致了他不久便离开人世。

在此期间,他给了胡惟庸一筐鱼,让他转交给朱元璋。朱元璋看着一筐鱼疑惑不解,但是不久刘伯温便去世了,又死无对证,但是朱元璋深知此中一定有深意。

17年后的诡异

17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此时又面临一件大事,那就是立谁为太子的问题。

这时候朱元璋又起了刘伯温送的那一筐鱼,当时他记得等到胡惟庸把一筐鲜活的鱼送到他面前的时候,不几天,其中的一些大鱼已经死了,因为大鱼间内斗的很厉害,最后死的却是那些夹缝中生存的小鱼。

此时他想起了他的儿子们,这不是刘伯温在提醒自己不要把儿子们集中在一起吗?于是不久便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各地为藩王。这样不在一起,也就避免了内斗。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他突然想到,这是刘基在提醒自己立年龄最小的为太子吗?于是他便立了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为太子。

但此时的朱元璋更加感到后怕,他仿佛看到自己所有子孙像这一筐鱼一样都死掉了。此时他陷入了更加惶恐的境界...

果不其然,1644年,大明王朝灭亡的时候,农民军和清军把朱氏子孙几乎是一网杀尽...

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他一定更加佩服刘伯温的神奇,不仅预测了17年后,更预算到了252年后大明王朝被灭亡后的那一幕幕......


听月谈史


公元1375年5月16日,一代神算刘伯温去世,他是在喝了丞相胡惟庸送来的一副药以后去世的。他的死很蹊跷,民间传说表面上看是因为胡惟庸嫉贤妒能,但是实际上背后是朱元璋的主意。

可惜刘伯温前能算五百年,后能算八百载,但是却偏偏算不到自己的死。不过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刘伯温在去世前,曾经莫名其妙送给朱元璋一筐鱼,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朱元璋也没有明白,直到十七年后的1392年,朱元璋才明白过来。

朱元璋没有明白的事情,其实刘伯温早就明白了,为什么朱元璋这么聪明的人会在十七年后才想清这件事呢?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明朝历史进程的事情,这件事情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证明,正因为有了这件事为引子,才使得大明王朝一度陷入血雨腥风之中。

1392年5月,皇太子朱标身故,年仅37岁。朱标之死,立刻让大明朝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而正是朱标之死,瞬间让朱元璋明白了17年前刘伯温送的那筐鱼的深意。

筐是什么?筐就代表南京,挤在一起的鱼是什么?鱼就代表那些功臣宿将。如此多的功臣宿将挤在一个小小的筐里,岂不是早晚要出事情。

神机刘伯温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也知道这些功臣宿将被灭掉是早晚的事情。刘伯温当然知道朱元璋这样大杀功臣是为了给他的儿子朱标更安全的执政环境,于是他送了一筐鱼给朱元璋:意思是告诉朱元璋,你这样的血腥杀戮是治标不治本的。鱼杀光了,筐空了,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没有了,皇帝就成了光杆司令了。

可惜当时朱元璋一心只为了他的儿子,他怕自己死了以后,自己的儿子管不住这些功臣宿将,朱家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所以他也没有仔细去考虑刘伯温的用意。

他甚至一度以为这些鱼代表自己的诸多儿子,所以从1398年开始,他陆续把自己的诸多皇子赶出京城,放到外藩。然后,杀了一批又一批功臣,很多功臣都是被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杀掉了。

最后,鱼没有了,筐空了,好像自己的儿子安全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体弱,早于朱元璋而死,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立皇孙朱允炆为帝国,从而引发了朱家的内斗。当燕王朱棣带着兵马气势汹汹杀向南京时,南京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空城。

因为筐里的鱼没有了,此时大明朝初年能征惯战的大将几乎被杀了个精光,剩下的也就是像耿炳文这样年近七十的老将,如何挡得住朱棣的虎狼之师?

此时朱元璋已死,不过到临终前他才应该明白当年刘伯温送鱼的深意。原来刘伯温早就看透了朱家的一切,算准了这场内乱一定会发生,只是他当时已经濒死之人,不愿意把实情说出来。这也算是对朱元璋的警告吧,又或者是对朱元璋的惩罚吧,谁让他如此狠毒的杀戮功臣呢。


小小嬴政


刘伯温去世前,送了朱元璋一筐鱼?这么大的事,《明史》和《明实录》里面是不是应该用很大的篇幅来介绍啊?毕竟那不是一条鱼,那是一筐鱼,一筐啊!但是真香君找了好久也没在正史里看到关于这件事的只言片语,所以这就是个故事!

刘伯温是个相当知道进退的人,虽然最后有可能没有得到善终,但是子孙却没有受到牵连,直到朱棣靖难成功之前,刘伯温的儿子刘璟还在朝为官,最后始终站在建文帝这边直至自杀于狱中,而朱棣牢记了老爹朱元璋对于刘伯温家族的态度“朕与尔誓:若有非为除谋逆不宥,其余杂犯死罪免尔一死,以报尔祖父之功”,对此事并没追究。

说了这么多的意思就是,人家刘伯温会做人,帮着朱元璋打江山并且维护江山社稷那是作为臣子的本分,但是临了临了给当皇帝的整出个谜题来,是不是嫌自己的儿子孙子太多了?老朱可不是省油的灯,万一想歪了就得把他们都咔嚓咔嚓人头落地了。

所以野史的小故事看看也就拉倒了,我就想不出来怎么有人能编出来那么多的说法来,又是劝谏朱元璋把儿子都分散开别因为皇位打的你死我活的,又是劝谏别把一起打江山的功臣都杀了,你们比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还厉害!


历史真香


1375年5月6日,刘伯温病情恶化,遗言长子刘琏,自己死后,立刻将书房中的那本天文书呈给皇上,刘家后人不得学习;遗言次子刘璟,等到胡惟庸死后(刘伯温本为胡惟庸所害,此时又为中书省丞相),带着自己的遗言和一筐鱼呈送皇上。

由于刘璟智勇皆能,颇受朱元璋喜爱,且又和皇太子朱标、皇太孙朱允炆关系亲近,因此刘伯温才交托次子完成自己的遗嘱。后来的靖难之役,刘璟到死都站在朱允炆的一边,最终被朱棣下狱后自尽。

1380年,胡惟庸案发,并被朱元璋处死。闻知此事,刘璟想起父亲的嘱托,随挑着一筐鱼的,进京面见皇上。

刘璟见到朱元璋,先讲了父亲的遗言:一是治理国家需要宽柔与刚猛相济;二是法律应该尽量简要,既让百姓容易理解,也要百姓更容易遵守;三是在位者当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更加深远;四是部属或百姓犯错,多以仁厚的胸怀对待;五是裁定的刑罚要公平服人,以激励犯错者改过自新为目的;六是以国家仁德的治国理念,来保佑我大明万世永存。

接着,刘璟便将挑来的一筐鱼呈上。朱元璋眉头一皱,心知这绝对不会是为了表达“吉祥”,应该另有深意。因此,他问刘璟:“这是何意?”刘璟回禀:“这是父亲临终嘱托,并不知其意。”

数日来,朱元璋和朝中大臣皆不明其意。因诸事繁忙,朱元璋便将这件事情暂时放在了一边。不曾想,这一放就是13年,而不是17年。应从朱元璋见一筐鱼时算起,而不应从刘伯温病逝时算起。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突然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是其次,关键朱标是朱元璋倾尽心血培养的接续人,一下打乱了朱元璋身后的全盘布局,这样的打击差点要了64岁朱元璋的命。看着年幼的皇长孙朱允炆,朱元璋心理就是阵阵的担忧。

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忧愤之下,从而引发了震惊世人的“蓝玉案”,受牵连者多达1.5万余人,至此开国功勋基本不存。

事后,朱元璋静下心来略作反思,不由得冷汗直流,竟然发现自己在“蓝玉案”中太过冲动。虽然对皇太孙朱允炆的威胁解除了,但是又靠谁来保护自己的皇太孙呢?这时,朱元璋猛然想起了刘伯温的那筐鱼,不就是告诉自己不应把钓上的鱼全部吃掉,应该放掉几条进行繁殖,如果想吃还可以再钓。如今的开国功勋基本都被自己处理掉了,朱允炆已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因此,朱元璋懊悔万分,但却为时已晚。

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五月十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因建文帝没有良将抵挡朱棣,而被朱棣攻破都城应天,建文帝也不知所踪。

所以说,如果朱元璋能够尽早悟出刘伯温的“一筐鱼”的天机提醒,朱棣又岂能得逞,接班人朱允炆又岂会失踪。因此,也不得不佩服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机妙算之能。


祥子谈历史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一句讲的诸葛亮的能力能够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刘伯温则能够帮助朱元璋一统江山。可见刘伯温的能力有多强。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人称刘青田。精通象纬之学,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这样一个经天纬地、能知前后事的刘伯温,最终却没能算出来自己会死在小人之手。

公元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淮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在服用御医所开的药方后,病情加重,之后刘伯温曾婉转的向朱元璋表达服用胡淮庸所带的御医开的药方后身体更为不适,朱元璋听了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安慰话,最终,于当年农历四月卒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在去世前,曾送朱元璋一筐鱼,而朱元璋到了17年后才明白。

刘伯温的死,表面上是丞相胡淮庸在使坏,但实际上,有没有朱元璋在背后授意呢?没有朱元璋的授意,一个胡淮庸怎么敢下毒毒死开国元老呢?

在刘伯温死后,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嘱,将两样东西送入皇宫,面呈朱元璋。一样是一本书,叫做《时务十八策》,另一样就是一缸鱼,而缸里有筐,筐里密密麻麻的都是鱼,这些鱼由于空间太小,不停地在挣扎。

朱元璋见到这两样东西后,看了书的内容,“涕袍而悲,抚籍而泣”,感叹痛失刘伯温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唯独对这一缸鱼,不得其解,不知道刘伯温究竟是什么意思。问周围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心中就便吐槽:这个刘基,一辈子喜欢故弄玄虚,死了也不消停。随后便把这筐鱼赏赐下去。

而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肯定不会无缘无故送一筐鱼给当朝皇上,背后必有深意,而这个深意,一直到十七年后,朱元璋才明白。

17年后,也就是公元1392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标暴毙而亡。一时间,举国震荡,皇位继承人没了。朱元璋老年丧子,悲痛之余,这再立一个继承人的事情,便非常紧急。在多方面权衡后,最终立皇长孙,也就是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在宣布这个消息后,朱元璋突然想起来多年前刘伯温送的一筐鱼,这才明白,刘伯温的深意。

这筐,代表的就是南京城,而筐外面的缸,就是大明的江山,这里面的鱼,则是朱元璋大大小小的儿子们,一筐鱼,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势必要你争我斗,最终你死我亡,上策就是将这些大鱼给放出去,小鱼留在框内进行保护,这样,即便是大鱼想对小鱼不利,也有筐的保护。

于是老朱为了保护朱允炆这个小鱼,将他的儿子们逐个放出就藩,并宣布藩王无宣不得进京。从根本上来保护筐内的小鱼。但是朱元璋却没有料到,在他死后,其中一条大鱼,冲破了筐的束缚,最终把小鱼赶下了台。这个大鱼就是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


史晓生


刘伯温送了朱元璋一筐鱼,从这一筐鱼里面能读出来什么东西。有人说朱元璋在十几年年之后才读了出来,但我看不然。

一颗梨两颗枣,马皇后告诉刘伯温早早离去!

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呢?难道是功高震主?还真不一定是!其实马皇后和刘伯温的关系非常好,她曾经给过刘伯温暗示。

提起朱元璋,很多人都说他火烧庆功楼。而在这之前,朱元璋请很多人吃饭。在这场饭局上,朱元璋给大家提供了红烧兔子肉、红烧狗肉、燕窝粥。

整个饭局上面大家吃的都非常开心,然而只有刘伯温闷闷不乐。他看到朱元璋上的菜之后,吃了没多久就要离席回去。而刚走出房门没多久,马皇后追了上来。

马皇后追上来的时候,手里面还拿着一个篮子。她告诉刘伯温:“里面的东西你先不要看,回到家里你就明白了。”虽然刘伯温很好奇是什么东西,但是有这样的叮嘱也没有看。

回到家之后,发现篮子里面竟然只有两颗枣一颗梨,再联想到今天的宴会,以及宴会上面的菜肴,岂不是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再看看篮子里面东西,一颗梨,两颗枣,岂不是说早早离去?有一统天下智谋的刘伯温,怎么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呢?所以第2天早朝上面,就要向朱元璋告老还乡。

朱元璋百般挽留,最后还是拗不过刘伯温,于是便别放他回去了。回去的刘伯温难道就这样安生了吗?还是在老家出事了。

刘伯温不安大明江山,送朱元璋一筐鱼

虽然刘伯温告老还乡,但是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名声早就传回到老家。回到老家青田之后,青田县的县令听到刘伯温的名声,慕名而来求见:

“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这是在给刘伯温扣帽子?(刘伯温又叫做刘基)难道青田知县是故意的,受人指使想给刘伯温挖坑。然而青田知县的这段话,并没有传到朱元璋那里。刘伯温出事的原因,其实是另外一件事。

在瓯、闽地域有一个叫谈洋的地方,这里是盐贩子和盗贼的聚集地。虽然刘伯温已经退居田野, 但是仍然不忘朝政。所以他就托付在朝为官的儿子刘琏,把这件事情上报给朝廷。

结果这件事情被胡惟庸得知,胡惟庸早年和刘伯温的关系不好,想借此落井下石。于是他先一步弹劾,说是因为刘伯温想在这里给自己选祖坟,结果当地百姓不愿意,所以他故意镇压。

朱元璋念在刘伯温昔日的功劳,于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刘伯温知道自己惹了大祸,所以准备亲自前往京城,来的时候还带了一筐活鱼。但是到了京城之后,朱元璋却闭口不提这件事情。

不过刘伯温还是把这一筐活鱼送给了皇帝,当时朱元璋也没在意,只是以为这是刘伯温带给自己的“土特产”。之所以没有多想,是因为这一批鱼和平常见的不一样,比较凶猛不说,经常在池子里面斗的不可开交。

朱元璋把这些鱼当作是奇特之物,只是养了起来,并没有想里面深层次的含义,就让刘伯温先在儿子家里面住下来,随后就没有再找他入宫了。虽然朱元璋不提那件祖坟的事情,但是刘伯温不能不想。

结果没有多长时间,刘伯温病倒了。随后病情越来越严重,刘伯温把这件事情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看望。然而刘伯温喝了胡惟庸带来的药,没多久便去世了。

因此历史上有关于刘伯温的死,有人说是朱元璋故意杀的,也有人说是胡惟庸借刀杀人。后来朱元璋清算胡惟庸的时候,其中有一条罪责就是胡惟庸毒杀刘伯温。而那一篮子鱼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情过去了十几年,朱元璋才重新想起来。虽然明朝早已经统一天下,但是边患问题仍然严重,还有一些元朝余孽没有清除干净。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全部分封出去,让他们去镇守边疆。

另外一边虽然朱元璋小时候没有读过书,但是后来地位越来越高,也认识到了读书的作用。而且为了治理天下,也读了很多的史书。通过史书,他了解到了晋朝的八王之乱,以及西汉的七王之乱。

他知道不仅应该把儿子分封出去,而且还要避免儿子之间互相交流。所以他规定每三年时间,各地的藩王才能进京述职。而且还加了很多限制,主要是为了避免他们做大。

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刘伯温那一筐鱼的寓意,虽然他忘记了最后那一筐鱼到底去哪了,但是知道送来没多久之后,那一筐鱼便全都死了。并不是憋死的,而是互相争斗死的。这一筐子鱼送来的时候生龙活虎,放在池子里面游来游去。是没过几天,其中几条鱼被咬的遍体鳞伤,之后很快就都死绝了。

而这个时候才明白了刘伯温的寓意,虽然还不晚,毕竟所有的儿子都被封了出去,也避免他们争斗“致死”。不过朱元璋还是非常感慨刘伯温对大明江山的尽心尽力!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就算是做得再好,也算不了自己“百年之后”。自己死后没多久,儿子朱棣就推翻了自己孙子朱允炆,还是“死”在了“内斗”。


史之策


朱元璋时常对人说:刘老先生,可真是咱的张良呀!

张良?

可是,想当张良,便得学张良的激流勇退。

后来,李善长被罢相了,朱元璋跑去试探刘伯温:老先生呀,咱想让杨宪当宰相,你看行不行?

刘伯温一听,心想皇帝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又想着皇帝定然也知道他和杨宪关系不错,此时自己也推杨宪的话,或许会引起多疑的皇帝的猜忌,于是坦言:杨宪?他不行呀,虽是宰相之材,可却没有宰相之肚量,不行,不行。

杨宪不行?朱元璋换了一个:汪广洋如何?

刘伯温摇头:也不行,汪广洋心胸还不如杨宪呢!

朱元璋又换一个:那么,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仍然摇头:胡惟庸也不行呀,宰相犹如驾驭马车的车夫,胡惟庸这个车夫的话,我怕车辕会被他弄断呀!

杨也不行,王也不行,胡也不行,说来说去只能你刘伯温行了?朱元璋的猜忌果然来了,只听他说:看来呀,咱的宰相,也唯有老先生能胜任了......

刘伯温听完朱元璋的话,便知道朱元璋误会了自己,生出了猜忌之心,所以连忙摇头:不行,不行,我更不行!

不过,不论刘伯温如何解释,朱元璋对他的猜疑已经出来了,三言两语显然化解不了。

所以,刘伯温后来干脆辞职归里。

刘伯温虽然辞官了,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可是麻烦却不会就此远离他。

刘伯温上疏告诉朱元璋,皇帝呀,谈洋已盐盗成患,方国珍便是靠走私盐作乱一时,为防生乱,请设立巡捡司把守此处!

没想到,巡捡司设立以后,盐盗混不下去了,闹了起来,又恰逢碰上茗洋逃兵作乱,胡惟庸为了报复刘伯温,于是趁机构陷:皇帝呀,听说谈洋有王气,所以刘伯温想占据谈洋给自己修建坟墓,百姓不答应,他这才让您设立巡捡司去驱逐百姓呢!

朱元璋一听,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可是心中已经怀疑刘伯温的动机了,刘伯温也了解朱元璋的性格,所以一听说胡惟庸说了自己的坏话,便入京请罪去了。

朱元璋仍然没说什么,但是却将刘伯温留在了南京,说白了就是为了时时刻刻盯着他。

此后,刘伯温是吃不好也睡不好,总是担心朱元璋什么时候就会对他下手,所以整个人变得抑郁了起来,人一旦抑郁了便容易生病,刘伯温终于在抑郁中病倒了。

朱元璋怀疑刘伯温是在装病,所以让胡惟庸带着医生去探望刘伯温,然后给他开了药,刘伯温吃完药后,不但没见好,反倒病得更重了。

朱元璋这才相信刘伯温是真的病了,并且病得快不行了,所以让人将刘伯温送回了老家。

刘伯温抵家之后,为了防止朱元璋不会在自己死后清算刘家,他又留下了后手。

刘伯温将自己所写的《天文书》交给了儿子刘琏,并且郑重严肃地对刘琏说:赶紧将此书送呈皇帝,绝对不能让刘家后人学习此书,切记,切记!

随后,又对刘璟说了刘伯温想要写给朱元璋的“遗表”,实际上是他给朱元璋最后的建议,但是因为胡惟庸在,所以只能口述给刘璟以待将来朱元璋询问之时转述。

不过,刘伯温的后手终究也没能保住刘琏,他死后仅仅过了四年,刘琏便遭到了胡惟庸的陷害,然后一命呜呼。

刘璟后来则因为不愿向朱棣称臣,在狱中自尽惨死。

那么,刘伯温送给朱元璋的这一筐鱼,朱元璋为何直到17年后才明白刘的用意呢?

刘伯温死于洪武八年,17年后为洪武二十五年,这一年,皇太子朱标病逝。

朱标一死,朱元璋突然想起了17年前刘伯温临死前送给自己的那一筐鱼,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刘的用意,此时却是开了窍一般,竟然明白了。

朱元璋打下江山后,为了巩固朱家江山,让有心之人没有倾覆朱家江山的机会,他的眼睛一直盯着陪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们,只要看到一点苗头,他便会毫不犹豫地掐断它!可见,刘伯温是在说他将功臣们当成了可以任他随意宰割的鱼。

可是,鱼没了,朱家没人可用了,朱家江山还会稳固吗?

当然,这么多鱼放在一个小小的筐中也是在说朱元璋治政过于严苛,这也正应了刘伯温临终前对儿子刘璟所说的话:“夫为政,宽猛如循环。”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为政也是如此,不可只用猛政,也不可只用宽政,当宽、猛相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