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曾做过泗水亭亭长,这个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

井水源


大家都知道刘邦早年也是个公务员出身,曾经做过泗水亭的亭长,那么这个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呢?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既有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这样的世家大族出身,也有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寒门出身。不过刘邦要比朱元璋好些的是,刘邦在逐鹿中原,统一天下之前,曾是秦朝的沛县泗水亭长,是正儿八经的公务员出身。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讨过饭当过和尚,论出身,朱元璋和刘邦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不过刘邦虽然是古代公务员出身,但他所当的亭长,属于最下级的官衙小吏。他的同乡好友萧何(后来的汉初三杰之一),好歹在沛县衙门里当了个功曹,品阶还要高于刘邦。



亭长,原来是战国时期一些国家在邻接他国处设置的岗亭,以做监视防御之用,每亭设一亭长。秦朝时期,亭制遍布乡村、城镇,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如下解释:十里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另外亭长没有乡下城里之分,设于城内、城门的亭长职责、品阶都与乡间亭长相同,在秦汉官制里面,亭长属于最下级的官吏。



亭长是个苦力活,刘邦在举义之前,押着一班泗水郡的徒役去骊山,还没走到半路,押送的徒役已经逃了一大半,刘邦估摸着走到骊山这些徒役也逃的差不多了。走到芒砀山时,刘邦停下来喝酒解闷,并顺便把剩下的徒役都放了,叫他们有多远跑多远,他自己也要跑路了。有十几个壮士感激他的重情重义,留下来与他一起走。路上遇到一条白蛇拦路,刘邦乘着醉酒拔出佩剑把白蛇斩成两半,后面的人闻有老妇哭啼,言孩儿为赤帝之子(指刘邦)所杀,妇人言闭化为轻烟而去,刘邦酒醒,大惊,始有争夺天下之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祖斩白蛇起义”的故事。

由于亭长工作近乎于今天我们的派出所所长,基本上民生的事儿都要管,不过秦、汉时期的亭长负责的事确实有点多,像刘邦这样当个小亭长还要一路千里跋涉看押徒役到骊山当苦力,这真是干着最苦的活,赚着最少的工资,当着最小的官,受着最大的气啊。



亭长在秦、汉是属于最低层的官吏,诸葛亮就曾说过:汉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大概意思就是:汉高祖刘邦 ,起身亭长 而终得天下。主公(指刘备)织席贩屦 ,又有何 屈辱。可见,亭长这样的小吏,在秦朝完全是不入流的,亭长制度在汉武帝之后逐渐废除。


大国布衣


汉高祖刘邦属于大器晚成,四十多岁了连个老婆都没混上,简直是一事无成,除了喝酒闲玩,唯一的好处就是结交了几个好朋友。

话说这天,好吃懒做的刘大混混在家被父亲老刘头臭骂了一顿,心情郁闷的上街溜达,迎面正好走来了好友萧何,这萧何腹有良谋,心存大志,是现在沛县官府里的功曹,有一定的权力。

两人见面后一阵寒暄,萧何听完刘大混混的牢骚后,是放声大笑,说道:“也是,你总这样混日子也不是个办法。正好县里泗水那边缺个亭长,你来当吧?”刘邦听后大喜,亭长虽说是最小的官吏,但好歹能混住吃喝了。那么,这个亭长是多大的官哪?

简单的说法是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而亭长是最基层的在编制的公务员。下面我仔细介绍一下秦朝的基本行政区划。

秦朝的基本行政区划是郡县制,秦始皇时把天下共划分了36个郡,后来增加到40多个,下面又设乡,亭,里。按照这个分析,当时的郡就等于咱们现在的省一级了。

亭分两种,一种是城里的亭,级别跳过乡,相当于咱们现在城市里的区。第二种是乡下的亭,相当于咱现在的乡或者镇,如果地势处在交通要道上,这样的亭还具有旅馆和驿站邮递的作用。

亭官除了管理民生,还要同时兼管治安,督禁盗贼的作用。亭的主要官吏就是亭长,由县吏任命,并听从县尉指挥。亭长按照级别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乡长兼派出所所长,不过人口上比咱们现在的乡镇应该还要多一点。

亭长之下有两个助手,亭佐,帮助亭长处理日常事务,就是秘书或者办公室主任,另一个是亭候,主要是帮助治安,什么盘查行人,治安,捉贼等,等于派出所主管业务的副所长呗。需要说明的是,亭佐和亭候不在国家编制,他们的薪水是需要亭长自己掏腰包的。

以上就是本人根据史书记载所分析的,如有不对之处,欢迎朋友们留言探讨。


风雨中的小草


刘邦同志在起家闹革命以前,也不完全是个白丁,基本可以算个基层编外公务员。而要弄明白什么是亭长,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亭。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十里是个距离单位,也就是方圆五公里就设一个亭,亭长负责治安工作,也管点民生,一般都是退伍老兵来干这个活,有点军转干部的意思。


这个地理大小,大致也就类似于如今一个行政村或者居委会。也就是说刘邦的位置,大概就是个村长或者居委会主任的水平。由于他是编外干部,所以居委会主任不太像,那就只能是村长啦。


青言论史


亭长对应到今天的村长或者镇长乡长都不太精确。 从静态的户口数据看,亭长类似村长。但从动态的业务功能看,亭长类似副镇长副乡长。



西汉制度是十里一亭,但是这里的里不是长度单位,而是人口单位,百家为一里,那么一千户为一亭。 但是这仅仅是制度。实际的亭有大有小,大的可能管理千户人家,小的只能管几十几百户。从人口来看,亭长确实和村长很类似。



但是亭长和现在的村长仍然有很大不同:

1.村长是由村民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上级任命,亭长是由县里任命。这是村长和亭长的本质不同。 请注意: 中国官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谁任命的,因为谁任命才对谁负责,受谁监督。

2.亭长和村长的职能不同。 亭长负责当地治安(刘邦做亭长就是保安性质),可是村长不能,因为基层治安机构是镇上的PCS。这么看的话,亭长又像是管理治安的副乡长或者主管PCS的副镇长。 亭长还负责邮政业务。可是现代中国邮政只能到乡镇邮政所。所以从这个功能上看,亭长还是接近主管邮政的副镇长和副乡长。


明史林泉


刘邦如论如何怎么说也是秦朝的一个小官,官职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派出所所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出土云梦秦简有“市南街亭”等语.《续汉书·百官志四》刘昭注引蔡质《汉仪》,谓洛阳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门,每门一亭.《汉书·百官公卿表》则谓十里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

亭长在秦汉时期有实权吗?

全面负责本郡、本县的行政、军事与治安管理。作为郡县长官的助手,郡有郡尉(都尉),县有县尉,主管军事训练,搜捕盗贼等。 秦代为着强化基层治安,除乡里什伍外,城区街道设街亭,


都门之外设都亭,城门口设门亭,政府机关设府亭,市场设市亭,边防线设戍亭,津渡口设津渡亭,在驰道干线与远郊设乡亭,“大率十里一亭”。不同的亭,有不同的具体业务,但各亭都建有亭舍,负责治安。


市亭、都亭等还建有亭楼,以便伺察。各亭均要负责责任区段、责任场所内的巡察警戒和追捕盗贼等事项。由此可以看出刘邦的权利还是非常大的,县官不如现管这句话还是不错的,刘邦的职位不高可实权也不小。

刘邦担任的亭长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官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推行地方行政体制——郡县制。郡下面设县,县下面又设立乡、里、亭。而这里的亭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村,亭长自然也和村长差不多。


不过,郡和县的长官均为中央任命,属于拿国家工资的编制人员,也就是现在的公务员。而县下面的亭虽然也被划为国家公务员一栏,但他却不是由国家直接任命,而是由地方人员选拔。当然,他也不是编制人员,没有国家薪资。


也就是说,亭长在当时的官职或许没有村长大。上述中说亭长主要任防御之责,治理民事,刘邦在当时都做了些什么呢?资料中记载刘邦曾以亭长的身份押解徒役去骊山,也会逮捕盗贼,看来,刘邦当时的身份跟现在的派出所有点关系。


既然是一方亭长,刘邦的职位也就差不多是现在的派出所所长。

刘邦的所担任的亭长甚至算不上编制以内的成员,甚至是一个打杂的,不过相对于当时的权利来看,刘邦这个小流氓还是很有出息,对此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呢?


挚滗画畫紅尘


泗水亭长相当于乡镇派出所的所长,主管司法、治安和监视百姓。

初高中历史课本里都曾经讲过秦朝的政治体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中央直接任命郡首长官,这是封建社会管理制度上的一大进步。与此同时,对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县郡制度进行改革,全国设立三十六郡,细化地方官制度,其中乡是地方基层行政单元,而亭属于基层治安机构,不在官制序列。


郡县制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这也正是李斯被视为千古一相的原因之一,郡县制度也被后世一直沿用。

简单点说,就是中央下设郡,郡下设县或道,县下设乡、里和亭,类似于今天的省市县乡村。

前几项不必细说,主要说一下乡、里和亭。

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乡是基层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乡镇。设有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

乡以下为里,是真正意义上最基层的行政单位,类似现在的村屯。里设里正或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别拿村长不当干部,里正的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

此外,就是亭。于乡里行政职权不同,属于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设有亭长。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至此,乡、里和亭的官职和任务就很清晰了,乡就相当于今日的乡镇,里就相当于今日的村,亭则相当于是乡镇派出所。


也难怪刘邦在基层那么吃得开,黑白两道都不在话下,作为乡镇派出所的领导,没点手腕肯定是镇不住宵小之徒的。


尹禾


“亭长”为秦汉官职,类似于现在派出所所长。

刘邦原为沛县泗水亭亭长。亭长为秦汉官职,又称公,故刘邦称“沛公”。

战国时期,为起到防御的作用,在邻国边境设亭,置亭长。

秦汉时期,“十里一亭”。《汉仪》中有“洛阳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门,每门一亭。”

亭长负责当地民事,维护治安,盘查过往旅客。担任亭长者大多是兵役满期者。

东汉后期亭长被废除。


五味社


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想必大家印象都很深刻,陆绩起身问道: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还是相国曹参的后代,而刘备虽然说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但无从稽考,我们知道刘备是织席贩履之人,又怎么能跟曹操抗衡呢?

诸葛亮说,曹操既然是曹相国之后,那应该世代为汉臣,而曹操对汉献帝做的事情,又哪有臣子的样子呀?完全就是汉室的乱臣,也是曹家的贼子呀。而刘备是汉献帝当场查过族谱,亲口说的刘皇叔,又怎么是无从稽考呢。

诸葛亮继续说,汉高祖刘邦开始也只是一个亭长,之后拥有天下,而刘备织席贩履又有什么好轻视的呢?陆绩,你说的话是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一起讨论,陆绩一时语塞,无法反驳。

由此可见,亭长在当时,地位也不怎么高,跟织席贩履的刘备相比,也差不多,那亭长究竟是个什么官,具体负责哪些事情,搁现在又能多大呢?

我们知道秦朝的时候是实行郡县制,从上到下,依次是郡,县,乡,《汉书·百官公卿表》有记载: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那古代的一里有多长呢?《秦秋·谷梁传》和《说文解字》里面有记载,三百步为一里。

那一步又是多长呢?《汉书·食货志》上记载,一步是六尺。那一尺又是多长呢?现在出土的商鞅量尺,还有王莽时期的铜斛尺,东汉时期刘秀的铜尺,一尺等于0.231米。也就是说一里等于三百步,等于一千八千尺,等于415.8米。

而十里那就是4158米,也就是说秦朝的十里是4.2公里左右。可见亭长管辖的地方也并不大,这个是在乡里面设的。根据《续汉书·百官志》记载,洛阳有二十四街,每街有一亭,有十二个城门,每门有一亭,都有一个亭长。

亭长都管些什么事情呢?主要负责治安,来往的旅客。刘邦正是因为担任了亭长,所以很了解民间的疾苦,所以成为皇帝后,做的很多事情,都有利于百姓,也比较仁厚爱民,休养生息。至于这个亭长有多大,应该是介于村与乡之间吧。


历史简单说


秦、汉时期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负责人叫“亭长”。 大家不要误会,这个十里,不是让你去拿尺子量个五公里,这个“里”,是一种古代的地方行政组织。

历代“里”的规模和大小都不尽相同,周朝的《周礼·地官·遂人》是说: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也就是一里是二十五户。 先秦时的《鹖冠子·王鈇》记载:

"五家为伍,伍为之长;十伍为里,里置有司。"

一里便是五十户。 《后汉书·百官志五》则说:

“里魁,掌一里百家。”

也就是一百家为一里。 刘邦生活的时代距离周朝太久远了,所以这里的“一里”应该是一百家,亭长管十里,就是管一千户。

一千户有好几千人,这在秦末一个县仅有万把两万人的时代,权力相当不小了。

就是现代,很多地方一个乡也不过几千人。

所以说刘邦这个亭长,妥妥的正科级干部。 亭长是干什么的呢?

由于古代政府部门分工不细,所以亭长兼职不少,要是按现在的职务来对应,那就是副乡长+乡派出所所长+乡人武部长+民政专干。

(刘邦剧照)

基本上在一个乡就是说了算了那种。

乡一级的名义上领导是游徼,三老,啬夫,有秩,其实谁都没有亭长权力大。

大家注意,亭长是体制内干部,刘邦有编制的,史记说他“初为吏,为亭长”。

吏和官的区别是不能调任,基本上就在一个地方干到底了。

亭长主要任务之一是负责所在地区的治安,担当维持秩序,逐捕盗贼的责任。

亭是准军事机构,配备有弓弩、戟盾、刀剑、甲铠等武器,下属有负责治安的求盗,有负责杂务的亭父,有办事的亭吏,有十多名亭卒,另外还管着许多里正。

维持秩序,逐捕盗贼,基本上就是公安的任务。现在有些派出所所长有多大权力,相信熟悉乡镇一级的人士都清楚。

不清楚的可以去看看“扫黑除恶”中倒下的一些派出所长,看看他们干了什么,捞了多少。我就不具体说了。

亭长的另外一个工作是征兵,类似于现在的人武部长。 这里面的猫腻也不少。

有想当兵的,有不想当兵的,反正里面的水很深。

我只知道在我们这儿,家里有人当兵是要大办酒席的,听说花费也是挺大的。

亭长还兼任民政的工作。组织人去服劳役是工作重点。 这个权力是相当大的。

谁该去,谁不去,谁家去几个,基本上是他说了算。 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绝对是个小小的肥差。

正因为刘邦有这些权力,所以吕太公会把女儿嫁给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是个混混的亭长。


(娶白富美吕雉)

如果刘邦不造反,甘于当个小贪官的话,日子绝对过得舒坦。

只不过,中国的历史会拐个弯罢了。 一不小心。就被他鼓捣出了个大汉帝国。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周公灵签第四十三做泗水亭长作天子,

解签诗曰:

天地交泰万物新,自形自色自怡神;
森罗万象皆精彩,事事和谐得称人。

本签大吉,其本事就是曾经做过泗水亭亭长的刘邦后来做了皇帝,这且按下不表。

那么,刘邦做过的这个泗水亭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

(泗水亭故址现在成为泗水亭公园,门前有“千古飞龙地”字样的匾额)

第一,亭长是干什么的?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续汉书·百官志》记载:

亭有亭长,以禁盗贼。本注曰:“亭长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

《通典·职官典·职官十五》记载:

亭有亭长,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司奸盗。亭长持二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亭大旧名亭负,后改为长,或为亭父也,主禁盗贼。

一种意见认为:县辖乡,乡辖亭,亭辖里。亭“既是统辖里的一级政权,它的第一个任务当然也就是管理所辖各里的事务”(蔡美彪《汉代“亭”的性质及其行政系统》),另一种意见认为亭长不主民事,乡不辖亭,亭不辖里。所谓“十里一亭”乃步里之里,而“十里一乡”才是居邑之里。(王毓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

从亭长禁盗贼、主求捕盗贼、司奸盗的职责,加上现在学者一般的共识是所谓十里一亭的里是指距离而非乡里组织之里,所以上述第二种意见应当更加准确一些。

因此,亭长并不相当于居委会主任、村长或者乡长、镇长(里有里典也就是里正,乡有三老等官员),换言之,亭长本身不是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也并不是负责民事行政的官员。从职责上看,乡级行政机构有施教化、收赋税、听诉讼、维持治安等多项职责,包括基层民政的方方面面,亭长的职责就相对比较单一,只负责维持治安以及与治安有关的事务。

有人认为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从职责来说或许近似,但从级别来说,上述的游徼才是派出所所长,亭长可能只相当于警务室主任等警务室的负责人。

以当时的周边地理和治安环境、人员编制和来源,说是比较像美国西部电影中的治安官(Sheriff)也未尝不可——秦代亭长多以本地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Sheriff通常来自本地居民,一般也是退伍战士居多。

第二,是否要进行基于时代差异的矫正?

秦代的县上一级行政主体是郡,秦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郡相当于后世的省也未尝不可,那么县、乡、亭逐级提升一个层级咋看上去也算合理,事实上,后代的很多县在秦代只不过是乡或亭,但是,如果限于秦代的人口以及工作幅度和强度,亭长本身不应当被认为相当于更加高的级别,谈古论金认为无须进行基于时代差异的矫正。

(秦初三十六郡示意图)

第二,刘邦当亭长合不合规?

史载刘邦

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有一个经过考核成为亭长的过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的说法,可以推论在秦朝担任亭长需要符合家庭小康有德行的标准,刘邦不见得满足这一条件,但是,规定归规定,但后世史书也有很多人家贫而出任亭长的记载,亭长的职责决定了需要能够摆平治安事件、化解治安问题,刘邦在这方面有一套,加上朋友萧何等县里官员的举荐,所以跨过了这个门槛。

(刘邦和萧何,萧何当时的职位类似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第四,任职亭长对刘邦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当亭长给刘邦带来了更广泛的人际网络和施惠于他人的机会,这自不待言,同时,因为亭在秦代制度中是准军事机构,亭长可以被认为是武职,弓弩、刀剑、甲铠等武器是亭的日常配备。

汉代史书记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刘邦在南山得到一柄名为赤霄、锋利无比的铁剑,从此佩戴在身,这也就是后来斩白蛇的那把所谓斩蛇剑,撇开故神其说的因素,这把剑或许就是刘邦当上亭长之后才按规定配发或者自己打造但可以合法拥有的武器。

鸟枪换炮,刘三变身,这无疑对刘邦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刘邦做过的这个泗水亭亭长,大致相当于现代的警务室主任,级别不高,权力不大,但对于刘邦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大转折。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