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有人說過“當你開始懷舊時,你就開始老了”。好吧,必須承認我已經老了好多年了。具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懷舊已經記不清了,我這模糊的記憶同樣是衰老的信號。
為了逃避這個殘酷的現實,這幾年我堅持像年輕人一樣熬夜,即便在寒冷的冬季我也不喝熱飲,並且每天喝著冰冷的功能飲料,還不定期的健身來對抗油膩。而這一切換來的卻是越來越懷舊。
而今天早上在地鐵的車廂內我想起了一個特別哲學的問題,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正當我陷入沉思的時候耳機裡傳來的《我去2000年》把我帶回了現實。此時我又開始懷舊了,腦海裡浮現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我是怎麼愛上汽車的?哪裡才是我夢開始的地方?請原諒我跳躍的思維。
憑藉我大腦中這顆早已過時的奔III處理器竟然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時間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一個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時代。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80年中期我也從大雜院兒搬到了某機關大院。當時父親單位的司機班在大院裡有個汽修廠,閒來無事的時候我喜歡和小夥伴們一起看大人們修車。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我愛上了汽車,同時也認識了北京吉普BJ 212,一款那個年代的神車。這款誕生於1965年的越野車具有明顯的軍工背景,其最初是為了作為輕型越野指揮車而研發的。而在和平年代它更多的擔負起了公務車的角色,
BJ 212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中蘇關係破裂,蘇方停止了軍用吉普車嘎斯69的供貨,並且撤走了援華的專家和技術人員。隨後北汽臨危受命,肩負起了自主研發軍用輕型越野車的使命。
北汽的工程師們參考蘇聯專家留下的嘎斯69技術資料,並且結合了多年來通過維修威利斯獲得的經驗,最終試製出了代號BJ 210C的樣車。從外觀上看BJ 210C更像是嘎斯69與威利斯的混合體,其車頭設計借鑑了嘎斯69,而車身則採用了類似威利斯的設計風格。
隨後數百輛BJ 210C被髮放到各地的部隊進行測試,然後北汽根據反饋回的意見對車身進行了改進,同時增加了兩個車門用於方便第二排乘員上下車,最終一代神車BJ 212於1965年誕生了。
在過去的54年中有很多車型成為了時間的過客,但是BJ 212卻堅強的活了下來,時至今日你甚至可以買到滿足國六排放標準的BJ 212,而它依然是我們記憶中的那款純粹的越野車。一切都讓人那麼的熟悉,彷彿時間只能改變我們,卻無法改變它。
目前在售的BJ 212外觀上依然保持了當年的設計風格,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BJ 212可以帶你穿越回到那個屬於它的年代,而粗狂而硬朗的外觀設計證明了這是一款為征服而生的車型。
發動機蓋一側的防空霧燈被完美的保留了下來,雖然日常用車中意義不大,但是這代表了BJ 212的軍車背景。並且防空霧燈底座上裸露的四顆螺釘更是讓BJ 212顯得那麼的桀驁不馴。
進入車內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款2019年的在售車型,用現在的標準來看整個內飾已經簡潔到了極致,車內也只有USB接口能讓人感受到還生活在21世紀。不過這些根本就不重要,因為它是BJ 212,些許的改變都可能破壞它在人們記憶中那完美的形象。
如果想要更加純粹的軍車風格,可以選擇BJ212三角門車型,其保留了軍車經典的鐵質儀表,傳承了BJ 212誕生五十餘年的經典。至於它的空間表現和乘坐舒適性,我覺得對於一輛BJ 212這些根本就不重要。
不過相比原來的老212,現款的BJ 212在舒適性上還是做了一定提升。其車門增加了門框密封條,用於提高車內的靜謐性。並且懸架板簧的弧度也進行了提升,從而提升乘坐的舒適性。
動力方面BJ 212搭載了代號4A91T的1.5T直列四缸發動機,其最大功率100kW,最大扭矩200N·m。而與發動機匹配的是一款5擋手動變速箱。雖然整套動力總成無法帶給你任何速度與激情的快感,但這是一款自帶光環屬性的BJ 212,光是看到它就足以讓人熱血沸騰,根本就不需要強勁的動力來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
而對於一款越野車最重要的是通過性和脫困能力,BJ 212擁有堅固的非承載式車身和前後整體橋非獨立懸架,並且最小離地間隙達到了215mm,同時還擁有45度的接近角和35度的離去角。此外,BJ 212配備了分時四驅系統,其中分動箱由博格華納提供。
這一切展現了它是一輛為了征服蠻荒之地而生的車,完全沒有電子系統的干擾,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駕駛經驗去控制它穿越惡劣路況,擺脫困境。這種人與機械間最為直接的溝通是那些搭載高科技全地形系統的車型所無法提供的。
目前在售的BJ 212提供了方門和三角門版兩款國VI車型,其價格分別為8.405和8.71萬元。如果是我肯定會選擇配備了鐵質儀表的三角門版,因為它擁有更加明顯的軍車範兒。
很可惜我已經過了任性的年齡,購車更多的要考慮日常的實用性,加之現在購車指標的限制和高昂的養車費用,多養一輛車也不現實。最終BJ 212註定永遠停留在很多人的記憶中。就像年少時候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由於某些原因最終錯過了彼此,但是那種美好卻變成了永恆的回憶刻在了彼此的腦海裡,只能回味。
閱讀更多 車神入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