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享年81岁,为何56岁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

用户1483710936801


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城,宋钦宗被迫脱去龙袍,和太上皇宋徽宗一起成了金国女真人的俘虏,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宋钦宗的弟弟)侥幸逃过被俘之劫,于同年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建立了南宋。

1162年5月,就在金太宗欲再度南侵之际,时年56岁的赵构不理当朝宰相劝谏,毅然以“老且病,久欲闲退”为由禅位于养子赵昚(宋孝宗),自己做起了太上皇。要知道赵构活到了81岁的高寿,证明他在56岁时身体是没毛病的,为什么却急流通退甘于幕后?而且还将皇位禅让给了赵匡胤一脉呢?



先说赵构禅让帝位的原因

*赵构是一位“命运多舛”的帝皇,同时又是一个很予盾的人,他禅让帝位的原因很简单,但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赵构心路的历程。

《宋史·卷二十四》载: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朝廷方遣同知枢密院事李棁等使金,议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遣宰臣授地,钦宗召帝谕指,帝慷慨请行。

这里说的是1126年初,北宋开封被金军包围,宋钦宗弟弟赵构自动请缨前去金营议和,北宋想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地作为议和条件。都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北宋低估了金军的无耻程度,强行将赵构扣留了十余日。

金军元帅元颜宗望更是以“赵构不是真的皇子”为由,要求宋朝廷另换一位皇子来议和,后来五皇子赵枢来替换,赵构才得以脱身回朝。

(赵构)

割让太原等三地并没有满足金人的欲望。1126年12月金军再次包围开封府。当时赵构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这时赵构做了一个影响整个宋朝国运的“重要决定”。

《宋史·本纪》载:“宋廷令其率河北兵马救援京师,但他移屯北京大名府,继又转移到东平府,以避敌锋。

赵构这是公然违抗命令了,皇帝命令他率领兵马支援京师,他却跑去山东东平府躲了起来,他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非也,相反赵构这是怕了,一年之内北宋都城汴梁开封府两次被围,可见宋朝军队积弱成疾已久,面对从穷山黑水出来的女真悍匪,赵构非武将出身,他的兵马又没有三头六臂,看不到可以获胜的希望。赵构为了小命着想,当然是有多远跑多远了,即使是抗诣也在所不惜。

*事实证明赵构的选择是对的。公元1127年五月,金兵攻破汴梁城,徽、钦二宗,连同北宋朝延大小官员、妃嫔等大约3000人被金人连根拔起,一起俘往北地,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漏网之鱼”赵构沿用宋朝国祚,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成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南宋政权建立,虽然国土面积不比北宋,少了大概三分之一国土,但地处相对富庶的南方,对意欲一举侵并整个宋朝的金国来说,绝对是不能忍受的,必须除之而后快。

1128年正月,金军兵临山东,赵构不顾主战派宰相李纲等人的劝阻,毅然放弃了南京应天府,逃到了扬州。一听说金兵奔袭扬州,赵构又狼狈逃到了杭州。迫于舆论压力,罢免了宰相李纲,免得李纲对他的逃跑行径说三道四。

金军在完颜宗弼的率领下,发出“搜山检海抓赵构”的口号,渡江南侵对赵构穷追不舍。赵构也是了得,逃命功夫一流,先后途经浙江绍兴、宁波、舟山、温州,最后还上了船,在海上飘荡了四个月。

幸好水战一直是金军弱项,韩世忠率8000人围堵完颜宗弼10万大军,经黄天荡之战,大挫了金军士气,到了1130年夏天,才使得属于旱鸭子的金兵北撤,“亡命达人”赵构的逃命之旅才告一段落,暂时在浙江杭州安定下来。

*在逃亡期间,赵构一直想着和金国议和,但金国鸟都不鸟他。迫于无奈之下,赵构决定重用岳飞、韩世忠等武将,开始进行“北伐”事宜。另外,对主和派秦桧予以重用为宰相,用来牵制岳飞等主战派。

这时侯南宋才有了一丝喘息之机,而“北伐”事宜也在紧密进行。在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带领下,从1140年开始,各路宋军开始在对金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

*但在同时,宋朝有一个传统,那就是猜忌武将。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将全国的正规军分别划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三衙掌管,但是这三司却无调兵之权,有权调兵的是枢密院。

自南宋与金朝战争以来,岳飞的“岳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都是从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军队,实际上就是岳飞等人的“私家军队”差不多。随着岳飞北伐不断取得胜利,也越让赵构坐卧不安。加上岳飞情商确实很低,不时喊出“迎二圣”口号,让赵构对他更是不能容忍。

另外,赵构北伐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打胜仗,而是为了在和金国的议和中添加谈判筹码,这时候金军节节败退,赵构认为到了处理岳飞、韩世忠的时机。


公元1141年,赵构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表明议和的决心。之后,在奸臣秦桧的推波助澜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岳云父子。而南宋和金朝签定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南宋除了向金国俯首称臣,每年还得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的代价,来保天下太平。

*赵构的神操作让南宋享了20年的太平日子,得到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直到1161年秋,靠弑君上位的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这时候赵构却流露出禅位之意。

当朝宰宰相朱倬进谏劝道:“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

朱倬的意思是宋朝的“靖康之难”,有宋徽宗的太急于禅位给钦宗的原因在内,劝赵构不要蹈徽宗之覆辙,禅位之事只好暂时作罢。

而金朝连年南下征战,除了消耗损伤,南方的财宝和美女,也逐渐腐蚀了金军的斗志,金人对完颜亮的再度南侵政策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而完颜亮就在南侵途中,惊闻金朝后园起火,完颜雍已发动政变登基称帝,完颜亮更是在南侵期间,在手下的哗变中丢了性命。完颜亮一死,本就无心南侵的金军迅速北撤,南宋危机解除。


之后宋高宗赵构不顾朝臣劝谏,于1162年以“倦勤”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赵构自称太上皇。

(宋孝宗)

*公元1163年,继位的宋孝宗决定北伐,史称“隆兴北伐"。由于宋军内部将帅不和,被金军所乘,兵锋一度逼近长江。太上皇赵构听闻消息,虽然表面镇定,却在暗里“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随时准备跑路。


*根据上述赵构的遭遇历程,总结如下:

从1127年“靖康之难”开始,赵构目睹徽、钦二宗被俘的惨状,深怕也遭受同等遭遇,所以一听说金军南侵,连忙不管不顾溜得比兔子还快。赵构在逃亡途中由于惊吓过度,还失去了生育能力。

宋、金于1141年签订了“绍兴和议”,赵构也享受了20年的安乐日子,到1161年完颜亮再度南侵,宋高宗依旧在害怕,20年的时间抚平不了赵构的心里创伤,是真的被金军吓破了胆。

所以,赵构禅让帝位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害怕恐金。因为害怕,所以赵构禅位高挂免战牌,释放出这样的信息:“这可不关我的事哦,冤有头债有主,皇帝可不是我”。禅让皇位给赵昚,有什么事都有赵昚担着,自己想什么时候跑路都可以,不会被人诟病。

赵构为什么禅位给太祖一脉?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表面看来,太宗一脉似手在“靖康之变”中被俘被杀而消失殆尽,事实上并非如此。

太宗一脉中,比校有实力的有濮王的三个儿子赵士从、赵士街、赵士篯,还有扶持过赵构登基建立南宋的安郡王赵士㒟,加上赵构的其他叔伯的后代众多,所以并不存在说太宗一脉无人继承皇位。偏偏赵构却禅位于属于太祖一脉的赵眘,这是为什么呢?


*宋朝的江山是宋太祖赵匡胤打下来的,但在此之后皇位却是其弟赵光义继承(继承还是篡位先不说),所以南宋的大部分朝臣都认为,若宋高宗能传位给太祖后裔,将是功德无量的事。

宋朝一向重文抑武,经太祖、太宗二帝之后,重文轻武的弊端便逐渐开始显现,特别是金人灭辽崛起之后大举侵宋,之后更是如狼入羊群隔一段时间便来掳掠一通,弄得原本富庶的宋朝疲于应付、残破不堪。所以南宋群臣希望太祖后裔继位,也有点怀念宋朝初期国力强盛、宋祖英明神武的味道。

此时上虞丞娄寅亮向高宗上书:“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

娄寅亮的意思是说,太祖后裔本来应该得到福荫优待,但太宗一脉继位后,太祖后裔地位每况愈下,和庶民差不多,惹怒了太祖皇帝的在天之灵,是宋朝遭受“靖康之难”的主要原因。 宋高宗对娄寅亮的上书深有同感,之后便下了一道诏书。

《宋史》载:“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

宋高宗同时宣布将从太祖后裔的“伯”字辈中选择皇位继承人,最终赵昚和赵璩被选入宫,成了宋高宗的养子。

*皇子有了着落,高宗却迟迟没有进行立储。因为,北宋曾经出现过宋仁宗传位给养子赵曙的先例,赵曙也就是宋英宗,后来却出现了宋英宗坚持追封亲生父亲赵允让为皇帝的闹剧。

(孝宗)

有了宋英宗的前车之鉴,加上赵构一直认为自己不能人道的暗疾可以治好,所以高宗一直不急于立储君。这时候,宋朝收到一条情报,并经由岳飞之口转述给高宗听。

据张戒《默记》载:“虏人欲立钦宗子来建康,欲以变换南人耳目。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

这份情报意思是说:“钦宗的儿子赵谌曾在靖康元年被立为皇太子,在靖康之变中也做了金军俘虏,此时金人说要把赵谌送回建康,有图谋不轨之嫌,是金人的阴谋。而宋朝只要另立了皇太子,这样金人的阴谋就不攻自破了。”

这也是关于岳飞干扰高宗立储的由来。其实岳飞情商没有低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只是对于当时的形势来说,立储已是最有效最正确的选择,岳飞情急之下心直口快而已。

说回正题,此时朝中形势、大臣的不断进谏,加上赵昚又是没落皇族,并没错综复杂的势力对南宋皇室产生威胁,而娄寅亮又对高宗进谏,说可暂立赵昚为储君,侍日后产下皇子再行另立。综合以上种种原因,宋高宗终于选择妥协,于1162年5月28日立赵昚为太子。

宋太宗立赵昚为太子并不是自愿的行为,而是多方原因迫使造成的结果。而赵昚博学多才,最主要是性格恭顺,始终对高宗恭敬有加,让其退位后还尊享了25年的太上皇滋味,直至去世。赵昚也就是宋孝宗,是史学界公认的南宋有为之君,也是南宋后期得以和平稳定的因素之一。


小刀刀说史


赵构曾经有个儿子,在一次政变中由于惊吓而亡,赵构后来被金军追赶,坐船在海上漂了几个月,因惊吓患上了不举,也就是现在的ED,再说明白一点就是阳痿。自己不能再有孩子了。

由于赵光义一脉的子孙,都在靖康之难中被掠到了黄龙府,在选择接班人时,赵构只能在赵匡胤一脉中寻找。后来即位的宋孝宗,就是赵匡胤的八世孙。这样大宋政权又回到了赵匡胤一脉,在当时朝廷具有耳目一新的作用。

野史还有一个记载,赵构做了一个梦,梦中赵匡胤满身都是血,他对赵构说,赵光义耍阴谋害死了我,夺得了政权,你只有把大权传给我的子孙,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赵构就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一脉。赵构活了80多,赵构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ED造成的,有因就有果。认同观点的请加关注互粉交流





鲤波说史


很多人都知道,赵构在56岁时就提前退位给宋孝宗,却很少有人知道,赵构实际上是被宋孝宗逼迫后退位。虽然赵构本人和大宋官方一再表示,赵构退位,是因为他觉得当皇帝太累,不如当太上皇舒服,加上他和宋孝宗父慈子孝,自然愿意把皇位主动让出来,这样也好让年富力强的宋孝宗来带领大宋人民走向富强生活。

但其实呢?不管赵构和大宋官方如何掩饰,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宋孝宗和赵构之前,也曾发生过一场权力暗战,最后以赵构的失败而告终,而赵构也因此被迫提前退休。只不过因为他们之间的这场权利冲突比较隐晦,而事后宋孝宗对赵构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所以在后世人看来,就觉得赵构是主动让出皇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在赵构执政期间,他对待金国的态度,始终是以主和为主,但问题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主和政策所面临的压力那是空前巨大,因为,对于广大百姓,甚至很多官员来说,所谓的主和,本质就是大汉奸、卖国贼的行为,这样就会让坚持主和的人,在政治上始终处于舆论的被动地位,并且可能还会留下无法抹去的政治污点。

对此,赵构自然不愿意冲在最前面,因为,如果他亲自挑起主和大旗,那赵构本人就需要亲自面对各种舆论的攻击,甚至是主战派所施加的压力,这会让赵构处于非常被动的政治局面中。在这种背景下,赵构就开始重用秦桧,并且装出一副不管事的模样,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告诉天下人,主和那是秦桧的主意,是秦桧实施的,你们要骂要怨,就找秦桧。



这样一来,所以的舆论和压力,就都打在了秦桧身上。对于赵构来说,如果秦桧能够扛得住这些舆论和压力,甚至能够镇住主战派,那他自然就可以作为赵构的代言人,执掌大宋帝国的朝政。

但是,如果秦桧镇压不住主战派,那关键时刻,赵构只需要将秦桧的脑袋交出去,总而言之,千错万错都是秦桧的错,是他背着我搞的主和,我也是受他蒙蔽,所以我今天把他给杀掉,也是给大家一个交代,从今往后,咱们君臣并肩携手一条心,齐力保卫大宋朝。

总的来说,秦桧也算是个比较有能力和手腕的政治人物,当然,更重要的当时主战派中没有一个能够让各派都信服的领衔人物,所以在第一轮的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交锋中,主和派大获全胜,于是秦桧成为大宋执政官,而岳飞被杀、韩世忠和刘光世被下野,张俊投靠秦桧,宋金也达成议和。



后来,随着秦桧去世,主和派也由此失去了领衔人物,虽然赵构还想找出一个像秦桧这样的执政官来做自己的代言人,但却始终没能找到,因为,并不是谁都敢像秦桧那样,甘愿充当赵构的走狗,甘愿被人冠以汉奸卖国贼,也不是谁,都能够承受得住那么大的舆论和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主战派的势力那是越来越大,而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在赵构退位的前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撕毁宋金和谈协议,然后亲率60万大军南下攻宋,一路攻城拔寨、烧杀抢掠,不仅造成数万南宋军民死亡,更是让不计其数的南宋百姓家破人亡。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是在朝廷,还是在民间,绝大部分人心里都对金人充满了仇恨。当然,他们也不再对和谈抱有希望,因为所谓的和谈协议,人家想撕毁就撕毁。

后来,完颜亮的大军被宋军击退,而完颜亮本人也被自己的部下所杀,金军不得不全面撤退,面对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南宋军民都开始齐声要求北伐,总而言之,我们要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我们要让金国尝尝家破人亡的滋味。

但这个时候,赵构却还想继续坚持主和的政策,只不过,此时的他已找不到一个像秦桧这样的人来替他做这件事情,所以他只好自己冲到最前线,亲自挑起主和的大旗,一意孤行的想要再次和金国议和,但这次,赵构就没有当年那么幸运。

因为,这一次主战派不仅占据天时、地理和人和,更重要的是,宋孝宗愿意站出来充当主战派的旗帜,而有了这面旗帜,主战派各大派系开始团结在一起,并迅速对赵构进行反击,最后,所有的舆论和压力,都直面赵构本人,而赵构身后,却没有人敢继续支持他,甚至面对汹涌的民意,主和派都不敢再发声,于是孤身一人的赵构只好退位让贤。


我是赵帅锅


赵构为什么禅位给宋孝宗赵眘,此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自己膝下无子而且在1130年被金兵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且逃到南宋以后也无子侄。二是思前想后,觉得还位于高祖赵匡胤一脉做个顺水人情,还能得到后世赞扬,何乐而不为呢。至于为何提前二十多年传位于孝宗赵眘,还要从赵构这个人的性格和经历说起,赵构这个人称帝之前先是经历了靖康之变,父兄被金人掳走变成了阶下囚,自己逃到商丘称帝建立了南宋紧接着没几年呢就被金兵追着跑了一大圈最后甚至造船逃到了海上,不得不说赵构还真是逃跑的行家。而晚年为何早早禅位于赵眘,《朱子语类•高宗朝》记载:“日雇夫五百人立殿亭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由此可见赵构是拿赵眘当挡箭牌,自己随时准备逃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让赵眘给自己擦屁股改变自己的投降路线,然后给岳飞昭雪吧。原创不易,兴趣认证即将完成各位看官帮帮忙点个赞吧。




电脑主机diy


最直接的问题是不能生育

如果赵构有儿子的话绝对不可能传给赵匡胤那一脉,因为古人立嫡立长,子承家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宋高宗在南迁建国之初原本有一个儿子,叫赵旉,两岁的时候因病在一次意外中受到惊讶不幸早夭,而赵构在南迁后不知什么原因,再也没有生育。

赵光义一脉不地道

自从烛光斧影之后,赵光义继承大哥赵匡胤的皇位,结果北宋末年赵光义一脉在河南天天喊着迎回徽钦二帝,赵构心生怨恨害怕传给赵光义一脉被清算,为了大宋王朝的传承只好传给赵匡胤一脉。

面子没了

赵构为了和金人议和,不惜和秦桧同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主战派的岳飞。结果轮到金国使臣到大宋朝廷时,却当场指着赵构破口大骂,赵构这么一个懦夫皇帝竟被骂哭了,躲在屏风后面不敢出来。发生这么一件奇耻大辱的事情,赵构面子丢尽,萌生了退位之意。

结果到了晚年,金人再度来攻打南宋,议和终于是失败了,只能继续抵抗金人的攻击。这让力主议和的宋高宗面子更加没了,郁郁寡欢之下,不如做个太上皇安享晚年。

大权紧握

当了太上皇的赵构真的就安心当一个闲散的皇帝吗?从一件小事上看,赵构仍然紧握大权,一个州官因为贪污被免职,赵构让当时皇帝孝宗把他官复原职,孝宗没照办。结果在之后的家宴上,赵构专门指出孝宗翅膀硬了不听长辈的话,吓的孝宗赶紧低头认错,把那个州官官复原职。由此可见,赵构当了太上皇仍然大权在握。

56岁当上太上皇,身前还有一个“挡箭牌”孝宗,接下来日子过的才叫安稳。


陆弃


1162年,55宋高宗赵构(活到81岁)身体健康,并没有啥毛病,说自己又老又病才禅位,明显是托词。这时南宋军民刚刚取得采石大战的胜利,南侵的金国皇帝完颜亮(海陵王)被部下杀死,金国内乱,南宋趁机收复江淮一线,国家正处于相当稳定的时期。这个时候赵构选择禅位,政治意味深远。(采石大战的指挥,虞允文雕像)

施恩于宋孝宗赵眘。

宋高宗赵构是有儿子女儿的,五个女儿被金国掳走,一个儿子赵旉南渡。自己的亲生儿子被部下利用,试图取代赵构的位置,阴谋被推翻,自己的儿子却受到惊吓去世,年仅3岁。

养子赵眘,在绍兴二年就被立为皇子(皇储之一),到这时已经在宫中待了30年,如果等到赵构老去再让赵眘即位,估计要55-60岁左右了,根本没有什么恩情在了,反而会产生怨恨,对赵构的身后事根本不可能照顾周全。此时政治稳定,战争刚刚结束,传位给养子,养子对他的恩德肯定铭记于心。(宋孝宗剧照)

以后事实证明,宋孝宗对宋高宗这个养父非常孝顺,即便是错误的决定,宋孝宗也执行,宋高宗去世后宋孝宗非常悲痛,两年后禅位给自己的儿子。

宋高宗禅位后的政治谋划。

一、阻断金国图谋

宋高宗赵构选择禅位赵匡胤这一支,而不是赵光义这一支,心里还是有盘算的。绍兴议和后,赵构的母亲韦太后被金国释放回来。韦太后在金国沦为金军的军妓,在金国的洗衣院干活,后来嫁给了完颜宗贤,并且有了孩子,这对宋朝皇室来说是一大丑闻。韦太后回来的第二年,金国有意让宋钦宗和他的妃子回归,金国也有谋划,宋钦宗回归就是要和赵构抢皇位,产生内斗,有利于金国攻占南宋;同时还可以收到不少的赎金和领土,毕竟是一个宋朝的皇帝和妃子。(海陵王完颜亮剧照)

赵构眼光也非常毒,一眼看穿金国的图谋,对接回宋钦宗置之不理。其实赵构在徽钦二帝眼中就是一个送死的棋子,先后两次送入金军,侥幸逃生,对他们也有怨恨。

高宗退位,宋孝宗即位。金国威胁南宋的政治筹码——宋钦宗、他的妃子、子女的利用价值大减,宋孝宗是赵匡胤一支,被俘的宋钦宗是宋太宗赵光义一支。

二、断绝赵光义一支的皇位图谋

赵构立赵匡胤一支也是有图谋的,赵光义一支在南宋也有不少后裔,对接回北方被俘亲属心存幻想,意图夺取皇位,对宋高宗不接回宋钦宗等人肯定怨恨在心,一旦他们获得皇位,赵构死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这也是维护他自己死后的声誉。

三、拉抬宋孝宗人气

赵构为了能够绍兴议和,每年要输送金国不少财物,割让了不少国土,杀了坚持抗金的岳飞、岳云父子。绍兴和议只维持十几年和平,金国就南侵了,输送的金银财富反而助推金国南侵,这是宋高宗赵构的一大政治败笔。南宋的采石之战是一介书生虞允文指挥的,南宋的一些将领都消极作战,武将胜利不但没有功劳,反而可能被处死,谁愿意尽心作战,这是杀岳飞带来的恶果。南宋不可能单靠一个虞允文力挽狂澜,需要弥合杀岳飞带来的政治创伤。(赵构和岳飞剧照)

宋孝宗在继位后就给岳飞平反,陆续授予岳飞后人官职。宋孝宗不可能刚刚上位就做出这么重要的决定,这是宋高宗赵构的谋划,弥合政治创伤的同时,拉抬宋孝宗在南宋的地位,目标是稳固南宋的江山社稷。

宋高宗确实累了。

宋高宗一生坎坷,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一遇到金国大举南侵,首先想到的是逃跑,从南京跑到杭州,在杭州再乘船到海上,在南宋臣民眼中观感很差。采石之战前赵构已经追备好了逃生路线,如果金军突破长江防线立马乘船到海上避难,幸亏是战胜了才没有逃跑。赵构个人感觉自己是金军的靶子,这种心结始终挥之不去,心理负担非常重。

如果自己做了太上皇,金军的目标就会转移,自己也不用那么提心吊胆。做了太上皇后,赵构也随时想逃跑,1163年,南宋军队战败,他雇了500个民夫,1000人的军队供他支配,天天如此,就是为了随时能够搬走重要财物,随时乘船逃跑,幸好金军被遏制了。

退位后,赵构每每在重要关头插手南宋的朝廷事务,逃跑也是要有权利支撑的!


穿越再现彼岸


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北宋首都东京,微,钦二帝以及大量皇亲贵族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宋微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南宋自此建立,赵构在位期间对外重用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主和派,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或被杀害,或被罢免官职,对外对金国卑躬屈膝,委曲求和。宋高宗赵构总共活了81岁,在中国的历史上也算是长寿皇帝了,尽管赵构很长寿,但是在赵构在其56岁之时就把皇位禅让给赵昚,宋朝的皇位得以重新回归于赵匡胤一脉,是什么原因让赵构在56岁时就将皇位禅让于赵昚呢?

赵构太累了。赵构在即位之前,曾经两次入金军营帐做人质。靖康之难之时,又眼见自己的父亲宋微宗,哥哥宋钦宗被金军所俘虏。即便成为南宋开国皇帝之后,面对金军的南侵,也是各种逃跑,先后从南京应天府逃亡扬州,又从扬州逃亡杭州等地,在赵构禅让于赵昚的前一年(1161年),赵构面对金海陵王完颜亮的南侵,又做好了逃跑的打算,多年的逃亡生活导致赵构精力憔悴,与其做一个逃亡皇帝,还不如做一个高高在上的太上皇来的实在,操心的事让赵昚去烦恼吧。

断绝赵光义一族的皇位图谋。赵构和在靖康之难中被俘的宋微宗,宋钦宗都属于赵光义一脉,而赵昚却是属于赵匡胤一脉。赵构即位后,南宋国内对迎回微,钦二帝的声音不绝于耳,特别是以微,钦二帝的亲信最为积极,而如果微,钦二帝真的回来,那么赵构的皇位就可能不保,因此赵构对迎回微,钦二帝的态度一直不积极。微,钦二帝后人如果即位,势必会清算这笔账,对赵构百年之后的名声也不好。

赵昚可以做赵构想做却做不到的事。赵构虽然在位期间重用主和派,对金国卑躬屈膝求和,但是这一切可能并不是赵构所情愿的,面对自己父母被金军虏去的惨剧,赵构心中肯定也是悲痛万分,但是面对金军的强势,只能委曲求全,对金国俯首称臣,杀害主战派岳飞,也使得赵构内心愧疚万分,将皇位交给主战派赵昚,让他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修正其在位期间的错误,对于赵构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赵昚上台之后,为岳飞平反,启用主战派人士,积极收复故土,很好的完成了赵构所交托的事。

因此,赵构之所以在56岁时将皇位禅让于赵昚,并且态度十分坚决,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由于宋朝势微,在与金国的对抗中一直处于下风,赵构在皇位之上也是心力憔悴。靖康之难后,微,钦二帝被俘,国内期望迎回微,钦二帝的人大有人在,如果微,钦二帝后人即位,势必会对赵构不迎回微,钦二帝进行清算。赵构在位期间,犯了不少错误,内心对于金国一直是想打却不敢打,禅让皇位于赵昚,能让赵昚修正自己犯下的错误,完成自己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小龙谈历史


简单来说,方便跑路。

宋高宗赵构,是历史上有名的逃跑皇帝,两条腿就像上了弹簧一样,还自带船桨,形势紧急还能往海上跑,可以说是古今罕见的海上天子。

话说回来,赵构没有预言术,他也不知道自己能活81岁这么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是因为身体原因退位的。因为他退位的时候才56岁,退位以后还活了25年,而且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身体不好主动退位的皇帝,只有身体不好被逼退位的,可见帝王极权比身体健康更诱惑人。

那又是什么让赵构甘愿放弃帝王身份,主动退位呢?只有他自己的小命了。

从赵构数次望风而逃的经历来看,他非常惜命,为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只为追求“和平”,在放弃北伐、冤杀岳飞、屏退韩世忠、张俊、刘錡等大将、让秦桧专权后,赵构终于过上了一面向金国称臣纳贡,一面剥削百姓满足私欲的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截止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这年秋天,金主完颜亮毫不犹豫地撕毁了绍兴和议,这份用数位大将鲜血、无数民脂民膏换来的屈辱协议,被金人当作废纸。

或许是赵构为了这份和议付出了太多,早在1159年,完颜亮有意南侵的消息就传开了,但他一直不愿意相信,也压根没做战备。

1161年五月,金国使者大摇大摆地抵达临安,告诉赵构一件好事:你哥(宋钦宗赵桓)死了。其实宋钦宗五年前就死了,金人特地来通知只是随口一提,他们的目的是痛骂赵构无德,然后宣示一下有德之君(当然是指完颜亮)将要讨伐无道昏君。

这时候,傻子都知道金国这是要开战了,可再怎么准备也来不及了,很快金国大军便席卷长江以北,一副不灭宋朝不罢休的模样,可把赵构吓坏了。

如此一来,就出现这么一幅奇景,前线宋军在打,后方皇帝想逃,可怜大臣们要一边安排抵御敌军的事务,一边还得好说歹说劝皇帝别跑,每天睁开眼不是怕金军打来就是怕皇帝跑了,差事也是难做。

所幸最后采石大捷,金军内部发生兵变,完颜亮被杀,金国陷入内部混乱,无力再战,南宋的危机解除。

当此之时,赵构想的可不是如何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而是在后怕,觉得这皇帝真难当,想过几天安生日子都不行。

怎么过安生日子呢?赵构琢磨起来,既然卑躬屈膝不行,那干脆退休吧!

不过赵构不傻,他其实是退而不休,虽然他退位后就躲在后宫里享福,但很多事情还要他出面干预,像官员任命这等大事,如果没有赵构的定夺,宋孝宗很难做出决定。这就像后世的乾隆皇帝,表面上是退位了,其实大权还攥在自己手里,这样每天才睡得香。

此外,因为退位后的赵构不是皇帝了,不会再成为敌国靶子,想跑就能跑,这才是他退位的真正原因。很明显,这是跟他老爹宋徽宗学的,只不过宋徽宗顺带被金人掳走了,赵构觉得自己不会这么菜,他逃跑经验比宋徽宗多多了,一定会赶在金人围城之前跑的。

这种设想还真差点让他实现了。

后面宋孝宗发动隆兴北伐失利,金人南侵,赵构害怕金人打过来,一面教训儿子,让其赶紧跟金人议和;一面随时准备跑路:“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

至于传位给赵匡胤一脉,这又是赵构精明至极的体现,他本身只有一个儿子,还早夭了,面临绝嗣的危机。为此赵构收养了两个养子,都是从小养起,打的算盘就是自己有儿子就立自己儿子,没儿子就从两个养子当中选一个当继承人。

而这两个养子都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这不是因为宋太宗赵光义一脉绝后,恰恰是因为这一脉人太多。

赵构因为担心在自己死后养子尊崇生父,自己落得个跟宋仁宗一样没有儿子的下场(仁宗养子英宗尊崇生父,不称养父仁宗为皇考),故意选择世系远的宗室,加大他们尊崇生父的阻力,保证自己的身后地位。

赵构两个养子的生父均是八九品的小官,地位非常低,根本不可能被尊为皇,更别提皇帝了。

赵构收养子收了二十几年,到绍兴三十年(1160年),才将其中之一立为皇子,两年后这位皇子成了皇太子,接着成为皇帝,即宋孝宗。赵构就开开心心地当他的方便跑路太上皇了。


平沙趣说历史


在封建时代,没有继承人是非常严重的事态!

赵构因为惊吓丧失生育能力,儿子都亡故,不得已要收养养子。

没有继承人有多严重,后世有个例子,景泰帝在土木堡之变接替了自己的哥哥当上了皇帝,如果没有意外皇帝宝座将在他的一脉流传,然而他的儿子死了,没多久大臣发动了政变扶持他哥哥复位,为什么会这样子?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我们的也是你们的,最终还是你们的。

皇位是要流传下去,不可能在一个人手上终止。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两三朝元老并不少见,整个家族为官的更多,一般来说老子总归是比儿子先死的,为了家族万古长青,提前巴结新帝远比效忠老皇帝更有好,这也是很多皇帝不愿意立太子的缘故,这样权力会提前离自己而去。

但是赵构已经没有继承人了,并且很可能不会有新的儿子降生,大臣都在为自己和大宋江山社稷的未来着急,如果不消除这个疑虑,搞不好大宋会陷入内乱中——大臣投向各自看好的潜在继承人,展开皇位争夺战。

为了避免这种展开,就要确立一个继承人,于是赵构选了两个孩子为养子,最终结束了祸患。

但是赵构毕竟没死,并且还很健康的样子(除了不能生育),他并不想提前放弃权力,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退位以太上皇的名义继续掌控朝政,而且为了避免太子/新帝提前掌权,赵构放弃了近支宗室中挑选养子,而是从太祖后人中选。

因为近亲属本来继承顺位就靠前,把他立为继承人,他并不会感恩戴德,会认为理所当然。同时近亲属家族势力大,难以控制。

那么把最远的第一代君主赵匡胤的后代里为继承人,一切就迎刃而解了。他本来无缘皇位被立为继承人,必然对养父感恩戴德,同时家族势力等同于无(太祖后人已经沦为平民了),便于掌控。


长岛男爵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①:赵构为什么要56岁退位?

②:赵构为什么要传位给太祖后裔?

为什么呢?先解释第一个问题。

公元1161年,也就赵构退位的前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举兵伐宋。开战之后,金军势如破竹,仅短短数月时间,宋朝在长江以北的领土便全部沦丧于金军之手。

当时的南宋,除了老将吴璘外,一个能打的将领都没有。

是的,一个都没有!吴玠病死了,岳飞被高宗弄死了,韩世忠被高宗弄退休了。其它的大将不是病死,就是半隐退。整个南宋,没有一个人能出来主持大局。

面对此情此景,赵构先是大哭一场,毕竟这个尴尬局面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哭完之后,赵构对抗金丧失了信心,于是他决定重操旧业,他吩咐宫女太监赶紧收拾细软随他下海跑路。

毕竟,打仗他不擅长,但跑路这件事对他来说,还是很熟的……



听说皇帝又要跑,时任宰相陈康伯当时就惊呆了。他是真的不能理解,赵构为什么会如此怕死?从18岁就开始跑,现在都是个55岁的小老头子了,居然还是一副遇事就逃跑的尿性。

呜呼哀哉后,陈康伯立即进宫面圣,他摁住赵构,劝他不要跑。说你要是跑了,那咱大宋就真的没救了。

(陈康伯)闻有劝陛下幸越及闽者,诚用其言,大事去矣。

但是,赵构根本不听。他给陈康伯下了一道谕旨,说再等一天看看情况。如果明天还没收到金军退军的消息,那咱就赶紧跑。

“如更一日虏骑未退,且令放散百官”

陈康伯看到赵构这份谕旨后,心里简直哭笑不得。他在没告诉任何人的前提下,直接就烧了高宗的谕旨。

到了第二天,金军退兵的消息没来,宋朝各级衙署也没有遣散的动向,高宗纳闷,就找来陈康伯问情况,到底怎么回事。

陈康伯说,是我烧了你的谕旨,把你的旨意压了下来,别人都不知道。

赵构一听,他居然还恬不知耻的怒了,大骂陈康伯凭什么烧他的谕旨。骂完后,他派人把当时的太尉杨沂中叫来,让杨沂中负责征集百艘航海大船,保护自己向海上跑路。

杨沂中一开始不知道赵构要跑的消息,因此他听到赵构的口谕后,也是哭笑不得。他对赵构说:金兵还远,陛下你现在逃,是不是为时过早了?而且,您是皇帝啊!您要亲自去前线督战才对啊。

听了杨沂中的话,赵构瞬间吓尿,他原本叫杨沂中来,是为了让他协助自己跑路,可是现在杨沂中却让他去前线督战玩命,这让他肠子都悔青了。

之后,赵构和杨沂中、陈康伯开始较劲。赵构想跑,杨、陈二人就拦着他。

再后来,陈康伯见劝不动赵构,就发动满朝文武一起劝。赵构经不住满朝文武的劝,最后就壮着胆子去了。

他到了前线后,由于虞允文指挥得当,宋军取得采石矶大捷,再加上金军内部火拼,海陵王完颜亮被自己人杀掉。

因而,金朝的这次灭宋之战最终也这就么不了了之了。赵构的皇位也算是保住了。

不过,由于赵构在这整个事件当中被金人吓破了胆子。所以他在事后立即决定退位,把皇位交给太子赵眘。

至于退位的原因,他虽然没明说,但此前他的行动也能看出原因:如果他是皇帝,他就不能随便跑路。满朝文武都希望他君王死社稷,希望他去前线督战。而他最怕的就是去前线。虽然这次他又侥幸赢了金国,但是下一次呢?谁能保证下次就能赢?但是如果他退位,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到时候太子变成皇帝,下次宋金大战就该是太子君王死社稷了。而他这个太上皇则毛事没有,该跑路就跑路,没人能管得着他。

这一点,赵构和他父亲徽宗很像。遇事就赶紧跑路,把问题丢给儿子。



说完了第一个问题,接下来再说第二个。赵构为什么要传位给宋孝宗。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宋孝宗不是皇族大宗出身,家族势力很弱。赵构就是看中他的这个“优点”才选择了他。

说到这里,要先澄清一个错误印象:很多人以为赵构把皇位传给赵昚(太祖后裔),是因为太宗后裔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人一锅端了,赵构别无选择,只能在太祖后裔当中选继承人。

然而,这个印象其实是的。

因为,宋太宗的后裔传到北宋末年,子嗣数量非常庞大。金军虽然俘虏了三千多宗族子弟和北宋高官北返,但这并不能说明宋太宗的后裔在靖康之变中被一网打尽了。

事实上,当时逃到江南的太宗后裔数量确实也是非常庞大的。就比如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赵宗晟的后裔,当时就跑到了江南。赵构能继承皇位,恰恰就是仰仗了齐安郡王赵士㒟的支持才上位的。

连郡王都跑到了江南,这能说太宗后裔被一网打尽了?

所以,赵构选太祖后裔而不是太宗后裔继承皇位,原因不是太宗后裔死绝了导致的。



好,既然太宗还有后裔,那赵构为什么不从他们中间选择继承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前面已经说了——因为赵构不想从皇族大宗中挑选继承人。

当时,赵构就是个光杆司令,而南逃江南的太宗后裔都是有权有势有钱的皇族大宗。赵构在他们面前,没有绝对优势地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是太宗后裔,凭什么你赵构就能继位,别人就不行?

每每想到这些,赵构心里就发慌。所以,他干脆就一刀切,凡是近支皇族,凡是有权有势有钱的皇族,他一概不选。

他只在太祖的落魄后裔当中选人。因为经历了北宋一朝,宋太祖的后裔绝大多数都混的很落魄,与平常百姓无异。赵构从这些落魄的赵家人当中选储君,不管选到谁,到最后这家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而不是如皇族大宗那样,盼着他早点去死。

并且后来事实也证明,宋孝宗非常孝顺,赵构没看走眼。

这里插一句,其实太祖的后裔,也有混的很好的。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就是在北宋时期地位相当崇高的太祖后裔。靖康之变时,当时的安定郡王叫赵令畤,赵构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直接跳过了安定郡王一脉。理由和他不选太宗后裔是一样。

总结。

①:赵构南逃江南,势单力薄,仰仗了宗室协助才稳定皇位,所以这导致他对宗室成员非常忌惮。其亲生独子赵旉死后,赵构在储君问题上非常谨慎。他深思熟虑,最终确定了在宗族势力不强的太祖后裔中选择储君的择储标准。

②:事实也证明,赵构的眼光非常准,宋孝宗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储君。

③:由于宋孝宗非常孝顺,赵构确定他退位之后,孝宗不会架空他的权力。加之他对皇位早已经厌倦,想过几年安生的日子,所以他便在56岁时,提前退休,传位给了宋孝宗。而提前退休的好处就是——金兵再来,他随时都可以跑路。而且还是正大光明的跑,不用再君王死社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