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你懂了釋迦牟尼佛的經濟學,就真懂經濟了

南懷瑾:你懂了釋迦牟尼佛的經濟學,就真懂經濟了

01

你懂了釋迦牟尼佛的經濟學,就真懂經濟了

“由此觀之,富無經業,則貨無常主,能者輻輳,不肖者瓦解。”《貨殖列傳》這幾句話千萬記住!我看司馬遷人生的學問都在這裡。

“富無經業”,怎麼樣發財沒有一定的,也沒有長久的,哪一行、哪一業不一定,最後是靠你的智慧,不能說哪一行對,或者可以一直髮達下去。

第二個,“貨無常主”,財富不會永遠屬於你的。我也常常告訴大家,財富是個什麼東西?拿哲學道理,尤其是佛學的道理講,財富屬於你的所用,不是你的所有。你一生再多的錢,只有臨時支配的使用權,並不是你的所有,而且只有你用到的、真用得對的,才是有效的,否則都不是。

我們從媽媽肚子裡出來,兩手空空的,最後還是兩手空空地走。孩子生下來,這個手就是抓著,大指頭放在裡面。

人一輩子都是抓,光著屁股來,什麼都抓,到死的時候放了,這就是人生。

所以我常常給大家講,有一個經濟學你們沒有看過,釋迦牟尼佛的經濟學。釋迦牟尼佛他講一個原理,他說這個錢啊,你只有五分之一的臨時支配權,有五分之四不屬於你的,財富多的也一樣。

他說第一份要給政府;第二份是盜賊的,騙你、搶你的、偷你的錢;第三份屬於你的疾病;第四份屬於你的家人、兄弟、朋友。除了這個以外,你只剩下五分之一。這五分之一,還並非你的所有,只是你臨時可以支配使用而已。我說他的經濟學最高了,其實那五分之一也要自己真正用了,而且用對了,才是有效的。又有一說,世間財物,為五眾所共享,“王、賊、水、火、惡子”。

司馬遷這裡沒有講得這麼深刻,但是他講“富無經業,貨無常主”,要注意,不會永遠屬於你的。所以中國古人說:“富不過三代。”依我這八九十年的經驗來看,三代都不會,富不過二代的很多。一下子就變了,沒有了。(《漫談中國文化》東方出版社)

我常常說,你們大家只學西洋的經濟學,但很少學中國的經濟學,更沒有研究過釋迦牟尼佛的經濟學。我說如果你懂了釋迦牟尼佛的經濟學,就真懂得經濟了。

釋迦牟尼佛說,財富是靠不住的,不屬於你的,只是給你所用,不是你所有,任何人賺的錢,第一是官府收稅,第二是有盜賊搶你或騙你。佛經上是王賊並稱的,皇帝是合法的盜賊,盜賊是不合法的皇帝,所以賺的錢先要扣掉王賊這一份;萬一碰上個水災、火災又扣掉一份;還要花在父母兒女、六親眷屬、朋友等人的身上一份;再一份花在健康、疾病上,相對最後一份可以自由做主的,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並非你真正所有的,只屬於你所用,最終死的時候還是兩手空空,這樣一攤,光屁股地來,光屁股地去,躺在殯儀館裡交白卷!(眾大笑)就是這麼一回事,所有人的財富道理都是這樣。(《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東方出版社)

02

財富屬於你的所用,不是你的所有

世界上所有的財富銀錢,在哲學的道理上來講,是“非你之所有,只屬你所用”而已。從出世法的觀念來講,剛生下來的孩子,這個手都是握著的、抓著的。你們生過孩子的人都注意啊!如果手不那麼握著是不健康的。嬰兒躺在那裡,兩腳是蹬到的,好像拼命向前面跑。這樣跑啊抓呀,到什麼時候放呢?殯儀館的時候放了。

所以“後人收得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人就這樣,就是不明白財富功名,連這個身體、生命,都非你之所有,只屬於你所用,這個原則先要把握住。懂了這個道理,就要好好安排自己的財富,考慮如何對人類作貢獻。(《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東方出版社)

“能而不為”,我常常告訴學經濟、學財政的同學,你們的經濟學啊是書本里學來的,我的經濟學是鈔票買來的。我也常常跟工商界的頭子們講,你們有賺錢的經驗,有沒有賒本的經驗?當然沒有。沒有的話你就不算完全,我是全都經過。我說我的經濟原則是,今天賺了一百萬用掉了,才算賺錢。

我看你們錢很多,一毛錢都捨不得花,那你比沒有錢的人還可憐,買黃金放在家裡怕被偷,放銀行,利息降低怎麼辦?一天到晚在那裡發愁。世界上最大的財富是一毛錢都沒有,睡覺都安穩。這就說明一個道理,真有錢的時候忘記了錢;同樣的道理,真得道的人忘記了道。如果還覺得我得道了、我成道了,這就完了,可能精神有病!(《列子臆說》東方出版社)

賺錢發財很難,但有了錢財以後,用錢更難。用得其時、用得其分、用得其當,並不容易。而且必須要知道財富是不屬於你的,是屬於整個社會人類的。縱使有了財富,那也只是有一時的使用權而已。它畢竟非你之所有,只是屬於你一時所支配。(《原本大學微言》東方出版社)

“大盈若衝,其用無窮”,大盈就是大滿,真正的充滿,如瀑布一樣,不停地從山上流下來,天天都盈滿流動,這就是“衝”的作用。活的東西是永遠在流動的,所以其用無窮。最可嘆的是,有人想把現成的享受,現成的東西,永遠保住不動,認為是屬於自己的,這就犯了前面所說“大費”的毛病,結果一定是“厚亡”。財富如此,權力也是一樣,一切的東西,不能用之於私。如果不能“大盈若衝”,那就完了,要像河水一樣流動才可以。

(《老子他說》東方出版社)

03

我們應該學會用物,而不是為物所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陶器原本是泥巴所做,沒有什麼方圓,捏成一個圓的或者方的模型,把它拿火來燒了就變成陶器的碗啦杯啊,就是空中生有。“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還有我們蓋房子,屋子裡面一定要有空間才叫房子,開了窗門才可以通空氣,才可以住人。所以老子的結論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所以有無之間要搞清楚,我們人是用慣了有,覺得生命是有,一切有,有就喜歡。我們講佛學已經講過,人要看透這個道理,這個有,一切萬有,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只有使用權。今天我們還活著,所以這個身體屬於我所有,就是我有使用權。等到有一天它罷工了,不願意再勞動了,我們就沒有辦法指揮它,因為它畢竟不是我的所有,死了也帶不走。活著時它是它,我是我,也是兩回事。

我們現在的有,認識到生命“有之以為用”,就要把握現時的作用,不要認為沒有生命就感到可憐就哭了。不要哭,“無之以為利”,愈空愈好,空了有大利,真到了空的境界就另外產生了新的東西。(《我說參同契》東方出版社)

“利物足以和義”,儒家思想中有“濟人利物”的話,“物”字不只是指動物、植物、礦物,在古代的“物”包羅很廣,等於現代語“這個東西”的“東西”,是一個抽象名詞。“利物足以和義”的利物,意思是我們人類應該利物、用物,而不被物所用。現代西方來的文化,人都被物所左右了。“貞固足以幹事”,養成內在堅貞,意志堅定,然後可以做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這是孔子的結論。(《易經雜說》東方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