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先打基辅再进攻莫斯科是否正确?你怎么看?

谈文论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基辅战役,一场苏联红军前所未有的惨败,它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包围战,斯大林称它为基辅防御战,而则希特勒称它为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

其实基辅战役也可以称为是在苏德战争中,苏德的两位领袖斯大林与希特勒之战。

因为基辅战役,是希特勒亲自指挥“巴巴罗萨计划”的三大目标(列宁格勒第一,基辅第二,莫斯科第三)中,唯一实现了战略目的一场战役。而斯大林也正是在亲自指挥了基辅战役并遭到惨败之后,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此后他开始专心致志的做起了筹划和运输工作。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斯大林就把苏军最强大的兵力和装备,配置给了基辅军区,即由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

当苏德战争爆发时,西南方面军已经拥有了高达87万人的庞大军队,其中配备了火炮3923门,坦克4525辆,其中不乏当时最先进、威力最强大的T-34和KV-1,1672架作战飞机。由此可见,西南方面军的兵力是如何之强大了,但却因为战术陈旧加之指挥上的失误,最终遭到了一场苏联红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惨败。

而德军在基辅战役之初投入的兵力为80万左右,坦克581辆作战飞机为481架。

随着战役的进行,发起基辅战役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又陆续得到了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南下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的支援,此时德军的参战兵力高达100万,已经对苏军西南方面军形成了巨大的优势。单就对德军而言,基辅战役无疑是德军战术上的一次杰作,此战德军不但获得了富饶的乌克兰和顿涅茨克,而且在整个基辅战役中,德军的伤亡不足10万,堪称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关于基辅战役的过程,相信军迷朋友们早已熟知,所以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自战役发起的1941年7月7日,至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苏军西南方面军五个集团军的番号消失了。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政委布尔米什坚科在突围中阵亡,包括苏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在内的66万名苏军官兵被俘,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被德军击毁或缴获。

早在德军组织基辅战役大合围之前,时任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就已经预见到了苏军西南方面军将被围歼的命运。

因此他建议斯大林应该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的部队撤回用来保卫莫斯科,斯大林却勃然大怒的批评他说“你真是胡说八道,基辅怎能放弃给敌人?”耿直的朱可夫也忍不住反驳道“如果你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这里也就用不着我了,我请求解出我的职务把我派往前线。”在经过一番争执后,朱可夫果真被斯大林解除了他苏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不光是朱可夫看出了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危机,继任的苏军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也察觉到了西南方面军的危险境地。

在继朱可夫大将之后,布琼尼元帅也于9月11日再次向斯大林提出建议,请求斯大林批准西南方面军所部从基辅向东撤退,但同样遭到了斯大林的严词拒绝。随后斯大林又给布琼尼元帅下令:“西南方面军不许后退,不许炸毁桥梁,一定要守住基辅。”两日之后的9月13日,斯大林以布琼尼消极避战为名,又免除了布琼尼元帅西南方面军总司令的职务,改由铁木辛哥元帅接替他的指挥。

面对已经陷入绝境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基尔波诺斯上将为保存最后的一线希望,冒着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自行下令部队全线后撤。

虽然此举令10余万苏军逃出了生天,但因为整个西南方面军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撤退时机,最终使西南方面军遭到了德军的围歼,几乎是全军覆没。基辅军区,这个当时苏军最大的军区,在基辅战役惨败之后,也因此而被迫推倒重建。

然而也正是在基辅战役的惨败之后,令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意识到了,打仗是那些将军们该干的事,从此他回到了统帅全局的位置上。

反观德国的元首希特勒,却过于相信自己的军事才华,在连续免去了多位苏德战场的指挥官后,竟亲自接管了东线战场的指挥权,这或许就成了苏德战争的胜负手,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是以寡敌众,遭群殴后必败的无解之局。

那么,就军事统帅能力来讲,斯大林和希特勒谁更高明呢?欢迎您将您的见解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评论,点赞最多的见解,刀叔会有奖励呦!


在下刀掌门


希特勒暂停进攻莫斯科真的错了么?章邯的故事告诉你,这才是将才该有的战略眼光。

1941年9月初,经过2个多月的鏖战,东线德国中央集团军连续两次合围苏联红军,仅仅在斯摩棱斯克一战中就消灭了上百万苏军,正当古德里安和霍特的装甲兵准备进一步攻占350公里外的莫斯科时,希特勒一纸命令要求古德里安南下帮助隆德施泰德元帅搞定基辅周围的红军,在这里有整整6个集团军,他们已经威胁到了中央集团军的南翼安全!同时要求霍特北上帮助北方集团军攻取列宁格勒!尽管古德里安大将据理力争,但还是争不过元首的自以为是,古德里安南下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搞定苏军6个集团军,重创2个、全歼4个,光是俘虏就抓了66万人!这是历史最大规模的包围战,但也是后人指责希特勒最多的一战。

后人认为,德军不该因为这座名城和那66万苏军耽误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古德里安大将南下基辅浪费了1个多月的时间作战,同时又付出更多时间用于调遣兵力重新进攻莫斯科,这导致德军没有时间在冬季来临前攻占莫斯科。但是希特勒的观点真的就是错误的吗?

元首认为:乌克兰作为苏联的粮仓是战争继续下去的关键,夺取乌克兰就意味着全苏联都会断粮,而德国将有充分的食品保证;同时基辅周围有众多的工矿企业,得到它们就意味着有了打持久战的资本,这就是所谓的战时经济。事实也就是这样,就连斯大林都承认:失去了乌克兰就等于失去了列宁创造的一切,此后同盟国不得不集中力量为苏联运去粮食和武器援助,帮助它撑住残酷的战争。打仗拼的就是物资,而乌克兰就是苏联最大的物资产地,失去莫斯科的苏军或许还能持续抵抗,但没有乌克兰的粮食他们都要饿死。老实说,这还蛮有道理的!


希特勒这种所谓的战时经济其实早在秦汉时期就得到证明了,而且和一直被忽略的秦将章邯有莫大的关系。秦二世2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的在淮阳站稳脚跟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取当时的天下粮仓——敖仓,这里的粮食决定了起义军的实力,毕竟在那个时代有钱你都买不到什么东西,只有能吃的粮食才是王道!敖仓的战略价值就相当于1941年9月的乌克兰!占据敖仓的起义军兵力迅速膨胀到10万人,而占据乌克兰的德军可以就地获得粮食补给,对本土的依赖就只剩下弹药和坦克零件了。而无后顾之忧的陈胜派出前锋,由楚国大将项燕的手下参谋周文带领进攻到关中的蓝田,像极了1942年冬季围攻莫斯科的古德里安,而此时秦国的朱可夫出现了,这就是名将章邯!

说章邯是朱可夫其实有点过了!这家伙没有朱可夫的好运气,因为他的大领导是个昏庸的秦二世和奸邪的赵高,而朱可夫的大领导斯大林是很有头脑的,他懂得反思并愿意改变自己,这是后话在此不做讨论。章邯领着一群刚刚释放的囚徒在蓝田一举击溃嚣张的周文,搞笑的是周文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参谋,曾参与抵抗王翦的灭楚大军,而章邯当时就是负责后勤和攻城部队的秦将,结果证明项燕不但在军事指挥上不是王翦的对手,在人才培养上也不如王翦。周文一路大败退出关外后自杀!而出关后的章邯再次表现出元首的战时经济头脑,它选取的进攻目标不是近在咫尺的战略要地荥阳,而是经济重镇敖仓。

当时的荥阳正遭到几倍于己的起义军围攻,守城的还是前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这座城池还是当时三川郡的首府,换言之它是守卫关中老家的战略要地,荥阳一旦丢失整个关外战场上的秦军都会崩溃,这种战略地位是不是与1941年的莫斯科有些类似呢?按照古德里安等德军将领的理由,假如在1941年冬季之前攻占莫斯科,苏军就会彻底瓦解、全国崩溃;而失去荥阳会让关外的秦军崩溃,紧接着就是关中咸阳不保。但即便如此,章邯也没有先解围荥阳,因为在他眼里敖仓的粮食更加重要,这和希特勒看中乌克兰的粮食而暂缓进攻莫斯科是一样的。


果不其然,章邯在获得敖仓的粮食之后实力迅速壮大,并得到了来自北方边军王离的援兵,秦军恢复了往日虎狼之师的凶猛,在短时间内攻占了颍川、淮阳和南阳等中原重镇,最后在定陶斩杀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基本扑灭了楚地的起义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敖仓的粮食作支持。同样的,德军在1942~1943年四面鏖战也离不开乌克兰的物资支持,而攻占莫斯科未必能让苏联屈服,元首的选择与章邯一样精明且稳妥。


兵器世界


俺是老簋,俺来回答。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下令执行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该作战计划纳粹德国已筹划了半年之久。德军分为北方集团军,中央集团军,南方集团军,进攻方向分别为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



7月7日,南方集团军群开始进行基辅战役,战争至9月26日基本结束,此役德军出兵50万,苏联军队近80万人。由于战前斯大林对于德军进攻的错误预估,再加上苏联“大清洗”
结束后严重缺乏军队指挥干部,基辅战役苏联红军伤亡15万,被俘将近65万人,几乎被全部歼灭,德国国防军也有超过10万人的伤亡。




基辅战役可以说史上最大的包围歼灭战,也是巴巴罗萨计划中唯一实现战略目标的作战,自此,苏联失去乌克兰这一最主要的粮食产区和工业区。

虽然德军在战场取得了巨大胜利,由于在基辅战役中希特勒调动了属于中央集团军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来支援,从而延迟了中央集团军进攻莫斯科的宝贵时间,使德军陷入了苏联的恐怖冬季,希特勒亲自干预的基辅战役也被后世诟病为战略失误。



按当时的情况来看,希特勒深知虽然苏联拥有巨大的战略纵深,但是主要的产粮区,工业区,人口区都在乌拉尔山以西的基辅地区,只要占领了基辅,就算苏联撤入莫斯科以东的广袤地区,没有战略物资的支持苏联也支持不了太久。

事实证明,失去基辅的支持,苏联在德军的后续进攻中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斯大林也是发出了“退无可退”的指令,如果不是美国的战略物资及时支援,苏联也是很难再支撑与德军的作战。



希特勒这一先攻占基辅的战略计划,和官渡之战中曹操出奇兵攻占袁绍的粮仓乌巢,从而打败袁绍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希特勒确没有赢得最终的胜利。

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德国不是失败于基辅战役,也不是失败于巴巴罗萨计划,而是当他决定将战火蔓延给全人类,与全世界作战之时就注定要失败了。


老簋


希特勒先打基辅再进攻莫斯科虽然遭到了失败,但是不等于说先进攻莫斯科就一定会胜利,更不意味着德国可能会赢得苏德战争。

战后很多德军将帅在回忆录里,都坚持希特勒固执己见,没有听从前线指挥官的建议,在1941年夏季下令第2坦克集群南下参加基辅会战,结果丧失了进攻莫斯科的战机。希特勒之所以决定先打基辅,是因为基辅一带有着数量庞大的苏军,足足有6个集团军。这些苏军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的侧翼构成了很大的威胁。确实,希特勒下令古德里安先南下以后使得攻击莫斯科时间大为推迟,但是重创基辅的苏军以后,使得中央集团军的侧翼安全得到了保证,对德军无疑也是有利的。

而且要注意的是事实上这个时候中央集团军的右翼是很危险的,它和南方集团军的左翼之间推进距离差距500公里,如果不南下击败苏军,而是直接进攻莫斯科,那么中央集团军的右翼将会出现900公里的战线,加上500公里的左翼和2、300公里的正面,中央集团军的战线将达到1600公里以上。

诚然此时苏军西南方面军严重缺乏装备,攻击力不足,但是中央集团军的兵力仅有60个师,数量也严重不足,历史上得到南北战区增援的14个师以后也仅能维持1000公里的战线,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德军如果不解决南线的苏军,至少需要110个师才能维持战线,问题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德军根本没这么多的部队。

而苏军除西南方面军外,还有南方方面军等,同时还组建了新的方面军。如果德军直接攻击莫斯科,而苏军实行侧翼突击,那么德军是非常危险的,进攻莫斯科的行动还是很可能会失败。

其次,即使德军先攻击莫斯科,并且取得了胜利也不意味这德国赢得了苏德战争。此时美国、苏联和英国之间已经组成同盟,苏联可以获得西方国家的物资支援。虽然莫斯科失守无疑在政治上会造成很大影响,但是减少了基辅的损失以后,苏军的损失会少很多。按照斯大林的性格接下来基本不会考虑投降,而是继续打下去。

实际上只要美苏联手,德国在二战中没有任何胜算,不是一两场战斗能改变结局的。


不沉的经远


我是“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二战的苏德战场,德军执行巴巴罗萨计划突击苏军是兵分三路,北路直扑列宁格勒,中路直捣莫斯科,南路扑向基辅-斯大林格勒。

战争初期,德军连战连胜,苏军节节败退,大批军队被歼灭,在三路大军的进攻中,苏军在基辅-斯大林格勒方向是打得最好的,一度令南路德军难以前进,双方打成对峙状态,防御南路基辅方向的苏军是西南方面军,拥有70多万大军,武器装备也不错,是当时苏军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方面军。

如果德军此时不打基辅,击中力量攻击莫斯科方向,可以提前两个月发起莫斯科战役,因此很多人认为,在冬季到来之前,德军也许就能打下莫斯科,赢得苏德战争的胜利。

首先,即使如此,德军也未必能打下莫斯科,其次,即使打下莫斯科,也未必能赢得苏德战争的胜利。

德军如果仅仅使用中央集团军群的力量,是无力攻克莫斯科的,必然要从北路和南路抽调精锐部队支援中央集团军群,后来的莫斯科战役,德军也是这么做的。

但是如果没有发动基辅战役,在基辅还有百万装备精良的苏军,这种态势下德军围攻莫斯科,必然将侧翼暴露在基辅苏军重兵集团的攻击之下,德军腹背受敌,很难打赢莫斯科战役。

后来的莫斯科战役,苏军已经准备好和德军打巷战,但德军根本没打进莫斯科城,就被击退,可见德军的实力距离攻陷莫斯科还差不少。

莫斯科是苏联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但在莫斯科战役之前,苏联已经将大批工厂搬迁到乌拉尔山脉地区,德军占领莫斯科,苏军仍然会和德军继续战斗,德军并不会因此就赢得苏德战争的胜利。

关注“麻辣战争”头条号,关注世界军事分析。


麻辣战争


当然不正确。

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开始,短短四个月时间,德军势如破竹,苏军则一溃千里,损失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占全国1/4的人口,武器装备几乎损失殆尽,300多万军队战死或被俘。尤其是1941年9月的基辅会战,超过66万人被德军俘虏,伤亡不计其数,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围歼战被俘人数的最高记录,而德军仅仅伤亡10万余人,堪称酣畅淋漓。

但随后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马失前蹄,被消灭50多万人,此后阵线被稳定在莫斯科以西,德军再未前进一步,直到1944年被赶出苏联国土。

很多人说,虽然德国在基辅会战中消灭了苏联大量有生力量,消除了南翼威胁,但却耽误了至少两个月时间。等到9月底莫斯科会战打响时,寒冬将至,缺少过冬装备的德军在苏军的打击下折戟沉沙,敲响了灭亡的丧钟。

所以,基辅会战严重迟滞了德军的进攻锋芒,对于时间就是生命的“闪击战”而言,这是兵家大忌。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德军甩开乌克兰地区的苏军,直奔莫斯科而去,就一定能够彻底打垮苏联,取得二战的最终胜利吗?当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129年前的拿破仑就成功拿下了莫斯科,结果还是输得灰头土脸。

所以从本质上说,德国输在了捉襟见肘的综合国力上。在完成工业化的强大苏联面前,纵然德国在苏德战争前吃掉了波兰西部,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横扫了西欧,征服了北欧,但无论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均和苏联不在一个层面上。

苏联面积达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恐怖面积,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打破的噩梦,即便德国的闪击战炉火纯青,但同样难以撼动苏联根基。因此,德军进攻苏联必然是以持久战的方式。

如果希特勒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先吃掉基辅周边的几十万军队就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持久战本质上就是拼消耗,敌人被消灭得越多,自己的赢面就越大。

但很明显希特勒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从闪击苏联的那一刻开始,希特勒就一直幻想着三个月灭亡苏联。这一狂妄口气的出现,意味着希特勒的对苏战略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失误。以至于在面对“跑步拿下莫斯科”还是“加班吃掉基辅军”的两难选择中左右摇摆,进退维谷。

只能二选一而不能面面俱到,充分说明了德军国力的巨大缺陷。无论是闪击战还是持久战,无论先拿下莫斯科还是先吃掉基辅南翼苏军都有其极端合理性,都是正确的选择,错误的是上帝给希特勒的实力实在不够多。

而从德军捉襟见肘的综合国力角度出发,先拿下莫斯科相比于先拿下基辅要好得多。

从1941年9月底正式打响的莫斯科会战,是苏联自建国以来最危险的时刻,此时的苏军由于在苏德战争前期损失殆尽,朱可夫只能征召大量的莫斯科市民参加战壕等工事的修建。虽然千里迢迢的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但家门口的苏军似乎情况更为悲观。

与零下40度气温毁灭德军不同,历史上的德军比苏军还期待冬天,因为真正困扰德军的是秋雨带来的泥泞,这让德军装甲部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严寒则可以让路面封冻,加快德军的推进速度。

况且,严寒摧垮了德军,也一样让苏军痛不欲生。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50万军队,苏军的伤亡则高达150多万,如果不是30多万西伯利亚师的救急,莫斯科会战的胜负并未可知。

苏军之所以在苏德战争前期损兵折将,和斯大林在30年代掀起的大清洗运动有关,因为大量优秀指战员的死亡,苏军战斗力和协调性大大下降,在面对德军闪击时不能快速反应,很快就一溃千里。

按照希特勒的担忧,如果不拿下基辅,德军在攻打莫斯科时必然受到南翼威胁,而如果德军全力夺取莫斯科,特别是趁西伯利亚师赶来之前一鼓作气,基辅方面是没有能力回援莫斯科,对德军中央集团军造成致命威胁的。

静夜史之所以认为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比先消灭基辅苏军好,首先是基于德国两者不能兼顾的基本事实,其次是德军擅长闪击战而不擅持久战的特点,最后就是莫斯科对苏联的政治意义。

虽然有拿破仑的前车之鉴,但彼时的苏联不同于当时的沙俄,斯大林作为苏联的最高统治者,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就已经确立起了在苏联的绝对权威,这种高度集权在保证了苏联超强的资源集中能力的同时,也让斯大林背负了更大的责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莫斯科失守,首先意味着斯大林指挥能力和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这对于斯大林本人的权威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其统治结构会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届时,即便斯大林不死,昔日被斯大林迫害和打压的政敌也不会放过他。

而且,莫斯科作为苏联在东欧的最后防线,意味着苏联已经无路可退。如果失去莫斯科,苏联在东欧地区将无险可守,拥有基辅这个粮仓和石油产地也无济于事。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阻挡不了势不可挡的德军,更养活不了打游击战的苏军,斯大林只能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

更可怕的是,美国作为同盟国的金主,一直在注视着莫斯科会战的成败,如果苏联守不住莫斯科,美国的合作对象可能不再是苏联。

所以才有了斯大林在红场阅兵式上的那句“我们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的呐喊,因为这就是事实。

因为综合国力的本质缺陷,德国注定不可能取得二战的最终胜利。但先拿下莫斯科,德国或许可以消灭苏联,在二战中坚持更长时间。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苏德战争之中,希特勒与前线将帅们的意见相左,为德军在苏联战场的败北埋下了伏笔。如果希特勒听从古德里安的意见,先攻打莫斯科的话,苏德战争的结果会发生改变。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集结了360万德军,分成北线、中线和南线三路突袭苏联。德军北线集团军群突袭波罗的海三国,然后推进到列宁格勒,他们在列宁格勒遭遇到苏军的疯狂抵抗后,只能选择围城。南线集团军群从乌克兰向苏联纵深突袭,但是基辅外围的防御非常牢固,德军的进攻不是非常顺利。基辅外围长达80公里的防线上,配置了约250座的防御工事,加上大面积的战壕和反坦克壕沟,德军的坦克推进速度非常缓慢。

南北两线的集团军群在推进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困境,而中央集团军群的攻击倒是非常顺利。他们在明斯克附近以钳形攻势夹击了苏军西部方面军,苏军三个集团军被关在“比亚为斯托克-诺沃格鲁多克口袋”之中,这三个集团军几乎被全歼了。中央集团军群在占领明斯克后,继续向前快速推进,苏德战争仅仅爆发了两个月,中央集团军群就攻下了斯摩棱斯克,德军形成了对莫斯科的突击部。这个时候,希特勒与古德里安之间对于下一步战略的安排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古德里安认为应该长驱直入,趁着苏联还没有做好准备,一举拿下苏联所有交通枢纽的莫斯科,以破坏苏联的增援和补给线路。希特勒则认为虽然中央集团军群形成了突出部,但是继续突进到莫斯科的话,会被苏军切断后路,进而围歼。经过一番讨论后,希特勒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他派古德利安南下支援南方集团军群攻下基辅,而后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败了,这是德军坦克部队在二战中的第一次失败,这次战争严重影响到了德军的士气。

如果德军不先占领基辅,那么中央集团军群攻击莫斯科的部队存在被切断后路的可能性,这实际上是希特勒的误判。德军使用的坦克推进战术是坦克快速从敌方的两翼弱侧推进到敌人后方,然后与跟进的步兵一起对敌人实行包围聚歼。希特勒怕中央集团军群的坦克装甲部队向莫斯科推进后,后面跟进的增援步兵如果被基辅方面军给阻断了,那么前面的坦克装甲部队会陷入困境。希特勒担心的有点多余,德军在基辅只是推进缓慢而已,实际上他们依然对苏军形成了威胁,苏军根本不可能从这里调兵去增援莫斯科。乌克兰地区,德军57个师对苏军的45个师,苏联只要从基辅调军前去增援莫斯科,那么兵力会进一步失衡,基辅只会沦陷得更快一点。

希特勒制定“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计划德军能够两个月内占领苏联,他希望德军能够在冬天来临前结束苏德战争,这是基于拿破仑被俄罗斯严寒击败所提出来的攻击时间。中央集团军群在八月中旬的时候攻占斯摩棱斯克,然后他们在基辅围歼中用去了一个月,当9月19日基辅沦陷的时候,德军才继续向莫斯科方向前进。10月2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开始快速向莫斯科推进,而10月6日夜里苏联的俄罗斯境内下起了大雪,俄罗斯百年一遇的严寒降临了,缺乏过冬准备的德军进攻被遏制住了,损失达到了50万人。

如果希特勒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攻下斯摩棱斯克的时候,同意古德里安继续向莫斯科推进的要求,他们就会在遭遇到严寒前占领莫斯科,那么一切都会发生改变。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那里不仅是苏联的精神象征,还是交通枢纽,只要德军占领莫斯科,那么他们就切断了苏联的运输路线,苏联将被切割成几个区域,然后一一被攻占。当德军攻到莫斯科城下的时候,斯大林已经做好了转移并建立流亡政府的准备,可见苏联当时已经危如累卵,随时可能灭亡。

希特勒让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群支援南方集团军群围攻基辅,不仅让德军在攻击莫斯科的时候遇到严寒,还为斯大林加强莫斯科周围防御工事和召集部队前来增援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如果希特勒能够早点发动对莫斯科的进攻,那么德军应该能攻下莫斯科,而基辅也会同一时间因缺乏支援而陷落,可惜希特勒想错了,他保守了一回,就是这样一回,德军就踩入了失败的泥潭。


金色渔钩


从实际结果来看确实是错误的,德军虽然在基辅附近歼灭了苏军55个师的兵力,仅俘虏就达65万人之多,但是这一战役上的巨大胜利并没能转化为战略上的胜利,德军在三个方向上的最终目标一个都未能实现,即使他们距离每一个目标都是如此的接近。


通过基辅会战德军基本歼灭了苏军的西南方面军,整个苏军的南翼大门已经打开,虽然他们已经挺进到了顿涅茨地区,占领了苏联最主要的煤炭资源,但是距离苏联的另一个关键的能源却仍旧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即高加索的石油。如果德军趁苏军南翼防线空虚之际继续从南翼发起进攻,彻底切断苏联的能源来源,那么对于其战争潜力的影响是致命的。事实上德军虽然切断了苏联的煤炭来源,但是苏联用石油弥补了煤炭的缺乏,所以德军在南翼的胜利并未能达成战略上的胜利。


然后我们再来看莫斯科,莫斯科最大的军事价值就是其作为整个苏联的交通枢纽,而对于苏联这种地域辽阔的国家,最最重要的就是交通。德军在制定对苏作战计划时,都认识到交通补给要比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指挥更为重要,所有的进攻目标都是围绕苏联一个又一个交通中心为基本出发点,只有占据一个区域里的交通枢纽,才能利用这些道路继续向前挺进。这也是为什么德军在一开始的“巴巴罗萨”方案中明确表明了要优先占领列宁格勒,根本目的就是企图打通波罗的海的海上通道,用海运来保证北方集团军群的补给,从而减缓德军陆地交通的巨大压力。而对于莫斯科的迫切占领也是基于这一考虑,苏联对于西北和西部以及西南方向上的人员和物资补给都是以莫斯科为出发点,全国的物资都向这里汇集并发向各个前线,这个苏联最大的铁路枢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关于在基辅和莫斯科的选择上的争执,有一种说法较为合理,即虽然南方的乌克兰地区具有许多个战略上必须占领的理由,但是占领莫斯科后就意味着切断了苏联后方同乌克兰地区的铁路联系,苏军的西南方面军将失去补给和增援,等待他们的要么是撤退要么是在德军下一阶段的打击下覆灭,乌克兰地区迟早要被德军所占领。所以1941年德军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应该在冬季到来之前尽快拿下莫斯科而不是基辅,希特勒的决定显然是错误的。基辅会战耽误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终让德军在莫斯科的作战拖延到了冬季,而1941年的德军根本没有冬季作战的任何准备,人员和装备遭受了重大损失,这些损失直到1942年都没能完全恢复。


至于假使德军放置苏军的西南方面军不管而全力东进,会遭到西南方面军从侧翼的反击从而切断中央集团军群的后路的说法根本不可能成立。首先苏军根本不具有这种大规模纵深突击的能力,即使到了1943年苏军的进攻能力仍旧远差于德军,到1944年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苏军西南方面军当时的补给状况也不可能支撑这一规模宏大的进攻任务,他们的装甲兵力也过于薄弱。而且德军并不是一股脑兵力全部投入了前线的作战,有相当数量的步兵师用于侧翼的掩护,这些步兵师在1942年的防御作战中表现出巨大的战斗力,苏军几倍的兵力也难以达成突破,所以在1941年的情况下,西南方面军就更不可能在侧翼进行决定性打击了。


在打完基辅后,其实最好的选择就是拿下列宁格勒,这个目标更容易实现,德军已经对列宁格勒完成了合围,而且列宁格勒的战略意义并不比莫斯科少多少,等到冬季过去以后,德军再以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发起决定性的打击。


战略论


无论是德国先打莫斯科还是先打基辅,德国的失败都是必然的。先打莫斯科,基辅方面的苏军就可以乘虚而入,从斯摩棱斯克、明斯克方向截断莫斯科方向德军退路;先打基辅,固然取得了歼灭数十万精锐苏军的辉煌战绩,但却给莫斯科提供了加固城防的时间,使德军在进攻莫斯科时,遭到了严寒的摧残,最后以惨败告终。



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实力,过低的估计别人的抵抗意志,是德国、日本,是轴心国集团必然失败的原因之一。靠一两次大规模的战役胜利,是挽救不了轴心国的必然失败的命运的。(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山野耕樵


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先进攻基辅的决定是错的,由于基辅会战,德国延误了进攻莫斯科的时间,最终导致德国的战败。

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早在1941年7月16日就已经占领了苏联的战略要地斯摩棱斯克,斯摩棱斯克被称为“莫斯科国家钥匙”,是通往莫斯科的战略要道,占领斯摩棱斯克之后,莫斯科将无险可守,当年的拿破仑就是经过斯摩棱斯克攻占的莫斯科。



1941年9月30日,德军正式发起了“台风行动”,全面进攻莫斯科,可以说德国由于基辅会战和苏联军队在斯摩棱斯克方向的阻击,让德军延误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1941年的冬天来的更早,温度更低,11月份莫斯科地区的地面积雪已经有一米厚,由于德军认为在入冬前就能结束战事,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


来自西伯利亚的苏联红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有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

由于苏联调来了西伯利亚地区的军队,加上德军前一阶段的巨大消耗,以及气温的影响,德军的攻势以失败告终。

如果希特勒听从古德里安的建议,攻下斯摩棱斯克之后不再南下基辅,而是直接进攻莫斯科,德军很可能在苏联援军到来之前攻下莫斯科。

攻下莫斯科,首先是士气方面的影响,由于德军攻势凌厉,苏联军内失败主义情绪高涨,首都被占领,逃兵和投降的苏军士兵只会增多。

攻下莫斯科,德军从中央切断苏联南北防线,无法形成统一的防御整体,此时德军可以南下基辅,基辅苏军仍旧会战败。

正确与否只能猜测,毕竟没有重来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