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年,從皇帝外公轉型為皇帝。隱藏在楊堅奪權背後的政治生態

圖:來自網絡

公元577年,雄才大略的周武帝宇文邕吞併強敵北齊,分裂了數十年的華夏北方再度統一。然而在短短三年之後,持續蓬勃向上的北周政權就面臨著改名換姓的危機。這一切,首先與周武帝的接班人—周宣帝宇文贇脫不了干係。

不到1年,從皇帝外公轉型為皇帝。隱藏在楊堅奪權背後的政治生態

北周與北齊

自毀長城的宇文贇

公元578年,周武帝英年早逝,太子宇文贇即位。帶著擺脫多年嚴苛管束的喜悅,以及對父親的憤恨,20歲的周宣帝開始了"神經質"的帝王之旅:

周武帝的靈樞還未下葬,宇文贇邊抱怨父親死的太晚,邊開始了縱情聲色之旅。他在原配楊氏之外,又立了四個皇后,開創了"一帝五後"的壯舉;

大量皇室宗親、朝廷重臣被屠殺,其中包括宇文贇的叔父、北周皇室的頭號名將—齊王宇文憲,以及同族重臣宇文神舉、宇文孝伯,此外還有行軍總管宇文亮、上大將軍王興、上開府儀同大將軍獨孤熊、上開府儀同大將軍豆盧紹等一眾先帝時期的核心人員。

嚴刑峻法,屠戮無常。宇文贇的打壓對象,不僅限於高官,為了避免臣子提意見,他頒佈了嚴苛的《刑經聖制》,並且派遣密探大範圍監視群臣,"小有過失,即加誅譴";

驕奢淫逸,寵信佞臣。繼承大統之後,宇文贇最愛的活動,除了大量收羅美女充實後宮,就是沒日沒夜的觀看各種表演,為此常常十多天不露面。朝廷大政,全權委託給了自己的心腹、內史中大夫鄭譯,以及善於溜鬚拍馬的劉昉、顏之儀等人。

不到1年,從皇帝外公轉型為皇帝。隱藏在楊堅奪權背後的政治生態

宇文贇影視形象

為了專心娛樂,周宣帝還把皇位傳給7歲的兒子宇文闡,自封"天元",專心娛樂。

在周宣帝的白色恐怖統治下,不到一年,北周朝野呈現出如下景象:

內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於終。

"天選之子",獨特的外戚楊堅

伴隨著皇室宇文氏的式微,周宣帝的岳父楊堅則聲望日隆。

楊堅身份顯赫,其父楊忠,北魏末年跟隨宇文泰進入關中,是西魏/北周的功臣之一,位居上柱國、大司空,封爵隋國公。自小遊走於貴族小夥伴之間,楊堅精通為政處事之道。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天生"相貌非常",據《隋書》記載:

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沈深嚴重。初入太學,雖至親暱不敢狎也。

也就是說,楊堅額頭有龍形,手上還有"王"字紋,且極有城府,不怒自威。關於他的相貌,史書中還從他人的角度進行了證實。

不到1年,從皇帝外公轉型為皇帝。隱藏在楊堅奪權背後的政治生態

楊堅畫像

比如南陳後主陳叔寶見到楊堅的畫像後,被嚇得不敢正視;

北周齊王宇文憲也曾經對周武帝說:

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

(普六茹,是宇文泰賜給楊家的鮮卑姓氏)

過於霸氣的外貌,自然會引來北周皇室的忌憚,宇文憲曾建議早日除掉他。但得益於看相大師來護等人的幫助、周武帝的欣賞,楊堅躲過了危機,還成為了皇室的親家。

當然了,每個開國之君,都會留下此類"相貌非常"的記錄。但鑑於《隋書》編寫者魏徵出生於公元580年,經常接見百姓的楊堅在604年去世,因此關於其相貌的記錄,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不到1年,從皇帝外公轉型為皇帝。隱藏在楊堅奪權背後的政治生態

楊堅畫像

筆者認為,所謂的獨特相貌並不是關鍵因素,楊堅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在於他突出的個人能力與影響力,在統治階層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認可,這從他成功輔政過程就可見一斑。

"天下歸心",戲劇性的輔政

宇文贇雖然昏庸,但也明白自己的岳父並非善類,多次計劃除之而後快;至於讓其擔任顧命大臣?相信他從未有此念頭。但他想不到的是,自己最信任的寵臣們,也都佔到了楊堅那一邊。

宇文贇的心腹鄭譯,是楊堅的同學,他早就看出後者"德高望重,天下歸心",私下傾心與其結交。在掌握朝政後,他更是以自己的話語權,多次為自己的鐵哥們爭取權益。在他的影響下,其他寵臣也對楊堅深表認可。

多行不義必自斃,由於過度透支身體,在公元580年5月,掌權不到兩年的宇文贇突發重病,奄奄一息。此刻,他召見最信任的劉昉、顏之儀,意圖安排後事,但可悲的是,此時他已"口不能言"。

不到1年,從皇帝外公轉型為皇帝。隱藏在楊堅奪權背後的政治生態

宇文贇影視形象

而此時完全掌握了朝廷生殺命運的劉昉等人,首先想到了楊堅:

昉見靜帝幼衝,以楊堅後父,有重名….謀迎堅輔政

於是他就聯合鄭譯等一幫當權派,向楊堅發出了邀請。面對這種情況,按照常規套路,楊堅是要假意推辭一下的,但"耿直"的劉昉可不跟他磨蹭:

公若為,速為之;不為,昉自為也。

"你要是再客氣,我可就自己上了啊!"面對如此的"真情實意",楊堅不再客套。當天,宇文贇駕崩,劉昉、鄭譯等人假傳聖旨,命令楊堅"總知中外兵馬事",也就是掌握朝廷內外的軍事大權,其後被封為左大丞相。

對此,朝野上下自然心知肚明,皇室的擁護者對此忿忿不平,楊堅的真正挑戰,此時方才開始。

不到1年,從皇帝外公轉型為皇帝。隱藏在楊堅奪權背後的政治生態

強大的北朝軍隊

勢如雷霆、大權獨攬

楊堅掌權之時,北周朝野內外的勢力,按照態度可以分為三派:

第一種是擁護派。除了劉昉、鄭譯等人,楊堅的擁躉涵蓋範圍極廣:有皇族成員,如汝南公宇文神慶(宇文神舉的弟弟);有鮮卑貴族,如樂安公元諧、化政公宇文忻、濮陽公宇文述(同姓宇文,但他們並非皇族)等;漢族權貴那就更多了,如名將韋孝寬,隴西李氏,以及望族崔氏等等。

第二種是觀望派。應該說,當時北周朝野大部分人都抱著這種態度。面對令人"內外恐怖,人不自安"的宇文氏,他們自然是心生厭惡;但掌權的外戚是否能帶來新氣象?先別忙著站隊,看看情況再說。

第三類是反對者。主要是與統治者利益攸關、且擁護其統治的皇族以及姻親。

不到1年,從皇帝外公轉型為皇帝。隱藏在楊堅奪權背後的政治生態

楊堅影視形象

然而楊堅早已成竹在胸,他在李德林、高熲等人的輔佐下,以雷厲風行的手段,迅速穩定了局面:

剷除皇族,穩定貴族。為避免各封地的諸侯王生亂,楊堅以將要送千金公主前往突厥和親為說辭,軟硬兼施,命趙、陳、越、代、滕五位諸侯王入朝,其後逐步以謀反等罪名,將他們悉數誅殺;

對於立場中庸的其他貴族,楊堅則採取了拉攏的方式,如周皇室的姻親—神武公竇毅(李淵的岳父),被封為了大司馬。

革除弊政,穩定人心。在執政措施方面,楊堅與周宣帝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廢除了令北周上下人心惶惶的苛酷政令,頒佈了寬厚的《刑書要制》;

其次,一改奢靡之風,以身作則,力行節儉,極大減輕民間負擔;

其三,順應民心,恢復漢姓。在公元554年,為了凸顯鮮卑族的執政地位,宇文泰強令早已漢化的各少數民族恢復舊姓;對於各漢族權貴,也強行"賞賜"了鮮卑姓氏。580年12月,楊堅下令恢復漢姓,得到了朝野的一致歡迎。

以上是"文"的手段,但任何的朝代更迭,都少不了流血事件,楊堅很快面臨著軍事上的挑戰。

不到1年,從皇帝外公轉型為皇帝。隱藏在楊堅奪權背後的政治生態

宇文泰劇照

名將間的對決,有驚無險的鄴城之戰

"楊堅之心,路人皆知",支持皇族的三股勢力很快起兵反叛。

最強大的勢力,當屬相州總管尉遲迥。身為鮮卑貴族,他與皇室關係密切:自己是開國皇帝宇文泰的外甥,還娶了公主為妻;作為北周名將,他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大將軍,上柱國、大司馬。

在宇文贇駕崩之時,尉遲迥鎮守中原重地鄴城,手下擁有精兵13萬。他的弟弟尉遲勤為青州總管,也擁兵近十萬。得知野心勃勃的楊堅擅自掌權,尉遲迥立即起兵,朝野震動。

第二股勢力,是鄖州總管、外戚司馬消難(晉朝皇室後裔),他北應尉遲迥、南聯陳朝,同時起兵發難。

第三股力量,則是益州總管王謙。

不到1年,從皇帝外公轉型為皇帝。隱藏在楊堅奪權背後的政治生態

尉遲迥形象

對楊堅威脅最大的,當屬身份特殊、實力雄厚、地理位置關鍵的尉遲兄弟二人,為此,楊堅派出了最強大的組合:名將韋孝寬掛帥,梁士彥、元諧、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楊素、李詢等一眾公侯親自出馬,同時還讓滿腹計謀、精明能幹的高熲隨軍督戰。

然而,在這場關鍵的對決中,楊堅一方差點翻船。

在渡過沁水後,韋孝寬率大軍抵達鄴城,尉遲迥、尉遲勤兩兄弟則傾巢出動迎戰。

雙方的統帥均為一代名將,麾下兵馬也悉為精銳,數十萬大軍在城南捉對廝殺,場面甚為壯觀。面對這一千載難逢的奇景,好幾萬鄴城百姓大著膽子湧出城外觀戰。

經過一番血腥的肉搏,長途跋涉的韋孝寬一方首先撐不住了,陣型逐漸後退。危急時刻,行軍總管宇文忻靈機一動,帶人向圍觀群眾拉弓放箭。原本看得津津有味的老百姓,頓時被嚇得魂飛魄散,四散逃命,互相踐踏之下,聲勢驚天動地。宇文忻則趁機率眾大呼:"敵軍敗了!"大軍士氣為之一振,趁勢猛攻。尉遲迥大敗,最終無奈自盡。

最強大的勢力被滅後,司馬消難、王謙也隨即被蕩平。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消除了這三個軍事對手後,楊堅篡位的所有障礙已被消除。次年二月,他正式改國號稱帝,大隋王朝建立。

不到1年,從皇帝外公轉型為皇帝。隱藏在楊堅奪權背後的政治生態

北周戰略家、軍事家韋孝寬想象圖

大隋代周,反映出的政治生態變遷

對比南北朝之前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一些對比鮮明的現象:

在兩漢之交,同為外戚的王莽為了奪權,花了近十年的時間來收買人心;

東漢末年的曹操,以一己之力統一北方,卻不得不供著傀儡漢獻帝,究其一生不敢稱帝;劉備以莫須有的漢室宗親之名,就能糾結一大批追隨者;

即使在十六國期間,偏居一隅的東晉王朝,也曾擁有著足夠的號召力。

與前期其他窮兵黷武的短命王朝不同,數十年來,北周政權各方面蒸蒸日上,甚至剛剛消滅了曾經比自己強大許多的北齊。但為何統一北方不到三年,就如此輕易的被外戚篡奪?大部分權貴階層為何默不出聲?

這是因為,經過十六國與南北朝時期的頻繁政權更迭與社會動亂,中國封建王朝的政治生態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無所謂正統與否,只有現實的利益;只有符合各階層需要及人心所向的當權者,才能得到認可。

不到1年,從皇帝外公轉型為皇帝。隱藏在楊堅奪權背後的政治生態

十六國南北朝變遷示意圖

觀察楊堅的支持與反對者陣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特徵:支持者中,囊括了各民族的貴族,甚至還有皇室人員;反對者裡,既有皇室宗親,也有漢族大臣。他們立場的出發點,只有一個:自身的利益。

北周雖統一北方,但其執政風格,一向較為嚴苛;周宣帝在位後,更是隨心所欲,即使宗親貴族,也朝不保夕;如果楊堅未能輔政,寵臣劉昉等人與皇族諸侯王之間,很有可能再度上演西晉八王之亂那樣的混亂局面。對大部分貴族而言,同出自精英圈的楊堅若能撥亂反正,創造一個有序的局面,對自己有利無害。所以他們採取了觀望、甚至支持的態度。

可以說,經歷了殘酷的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後,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徹底進入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代。

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依仗著皇族出身就可以為所欲為的時代過去了,當權者為了鞏固皇位,必須盡力爭取民心;但是,野心家也更多了,在位者一招不慎,就可能面臨國滅身死、社會動亂的結局。

不到1年,從皇帝外公轉型為皇帝。隱藏在楊堅奪權背後的政治生態

隋煬帝劇照

這一規律很快得到了驗證:隋文帝楊堅辛辛苦苦建立的強大隋王朝,很快由於楊廣的好大喜功而民心盡失,落得曇花一現的下場;而吸取隋亡教訓的李唐,深刻體會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時時"以史為鏡",經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終於再度凝聚起一個有高度認同感的強盛大一統帝國。

可惜的是,在家天下的封建社會下,良好的制度難以持續,數百年後,唐王朝也沒有擺脫類似的命運。

制度,成了限制中國封建社會邁向更高層次的瓶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