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八百府兵,为何能压制李渊的几千禁军?

尹诗敏


关于玄武门之变,为何李世民的八百府兵能够压制李渊的几千禁军呢,其实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禁军已经提前被李世民疏通,军心所向为李世民,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几千禁军还要对抗来自李建成、李元吉的三千救兵,无暇顾及李渊。

也许三言两语并不能说清楚,那就让我详细跟你说一说当时的事情经过吧。


一、军心所向李世民

玄武门当时的禁军主要是南衙兵、北门兵以及监门军,分别属于敬君弘、吕世衡与监门大将军常何所管,常何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可是已经被李世民收买,如今常何属于李世民麾下的人马。

另外两位呢,我们继续分析。当时李世民的职位是十二卫大将军与尚书令,而唐朝当时总共有十六卫军,南衙兵属于其中四卫,归敬君弘管理,另外的十二卫就是归十二卫大将军李世民名义上管理,从这层关系而言,敬君弘与李世民属于兄弟军队,但是十六卫都归尚书省来管理,尚书的最高长官就是尚书令李世民,也就是说李世民是敬君弘的最高直接长官。


所以两人平时来往密切,自然关系不一般,在进行玄武门之变前,敬君弘已经对李世民十分崇拜,军心所向,支持李世民是必然的。剩下的一个北门兵将军吕世衡看到三人有两人顺从李世民,自然自己也明白该如何站队。

综上所述,其实在进行玄武门之变前,李渊的禁军基本上已经被李世民收买,属于李世民所有,又何谈保护李渊呢?


二、对抗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救兵

当玄武门之变真正来临的时候,李世民先是带领长孙无忌、侯君集、尉迟恭、张公瑾等人进入玄武门做好埋伏,等待李建成到来。

李建成与李元吉不慌不忙赶到,发现情况不对想要转身逃跑,这个时候李世民叫住李建成,李元吉慌忙之中拔箭射向李世民,结果未中。李世民一箭就射中李建成,李建成卒。

可能当时情景太乱,李世民的马受到惊吓不受控制跑向树林,李世民被树枝撞落在地,李元吉看到后转身过去下马用弓弩打算勒死李世民。正在万分危急之时,尉迟恭带领70人马前来救李世民,李元吉看到形势不对打算逃跑,却被尉迟恭追杀并且砍下人头。

门内战火纷纷,门外自然也不甘示弱,李建成的部下冯立、薛万彻等人听说李建成遇害,冯立动员大家说“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大家前往玄武门救李建成。去到玄武门之后,张公瑾立即把城门禁闭,外边冯立等人火力全开,里边情况危急。就在这时候,尉迟恭将李建成与李元吉人头拿到城楼上给冯立他们看。大家看到太子已死,薛万彻等人纷纷撤离,只有冯立还想继续为李建成报仇。



门内的敬君弘与吕世衡为了防止冯立冲进玄武门,遂带兵出门迎战,并且被冯立战死,这时候冯立才说替齐王报了仇,带领部下四散而逃。

由于禁军在门外大战,根本来不及顾及李渊安全,李世民派尉迟恭去找到李渊,李渊很惊奇说“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资治通鉴》)”

尉迟恭告诉李渊是太子李建成与李元吉造反,李世民正在平叛,希望李渊将兵权交给李世民。李渊思考一下,问旁边的臣子裴寂等人该怎么办,大家都纷纷表示李世民功盖宇宙,应该得此殊荣。


这时候李渊也明白事情的严重性,说“其实我一直想让李世民做太子”,于是下令将兵权交给李世民。终于玄武门之变顺利结束,李世民去找到李渊“跪而吮其上乳”,李渊也没有责怪他,将太子之位授予李世民,一个月后,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成为皇帝。


结语

整个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基本上没有管过李渊的安危,因为整个过程李世民已经策划完美,至于几千禁军,不战而败,又何谈压制不了李世民八百府兵呢?



嗔痴历史观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然后逼迫皇上李渊退位,为什么李渊的几千禁军打不过李世民的几百亲信门阀呢?一是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都为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自己儿子中两个能力最强,最适合的接班人。太子李建成的死亡虽然让李渊伤心欲绝,但是人死不能复生,江山还要接班人;二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历年的明争暗斗中,李渊态度模糊不清,这让李建成担忧自己太子位不保,也让李世民及手下希望大增,从而加重了兄弟俩的分歧甚至仇恨,这些李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三是李渊担心,李世民既然可以杀兄,也可以弑父,如果李渊拼死反抗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如果李渊赢了追究李世民的罪过,又要失去一个儿子,到时候江山靠谁守?李渊老了,他希望主动让贤免得父子兵戎相见,也希望李世民能放过李建成的孩子;四是李世民的手下早已买通了禁军的一些守将,禁军没有拼死抵抗。综上所述的原因李渊没有下令绞杀李世民,让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导致了李渊的几千禁军打不过李世民的几百手下。


夏夜的宁静76358689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八百府兵,为何能压制李渊的几千禁军?

因为李世民的周密计划,加上他处事果断,最终以少胜多,赢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

一、李世民,不甘做秦王的二太子。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喜爱打猎;而秦王李世民则不一样,此人工于心计,一向不甘示弱,为人很有城府。太子李建成主要是处理内部公务,而李世民经常外出带兵打仗,屡建奇功。

自古以来,掌握兵权外出打仗者,更有话语权,更容易在皇帝面前得到器重,所以遭到李建成和同胞弟弟李元吉的嫉妒,他们也经常暗地里排挤李世民,而且高祖李渊也经常偏袒太子。李世民对这些事情,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李世民觉得火候未到,也不愿意挑明说而已,朝堂殿下,各位大臣也都清楚几个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在他们看来,这哪里是家庭不和,简直就是危及江山社稷啊。果不其然,令李建成和李元吉始料未及的是,一场阴谋正在悄悄的上演。

二、周密部署,力克太子。

据史料记载,玄武门之变是经过周密部署的。

一开始李建成的资质禀赋,包括他的为人处事,李渊是不欣赏的,反而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倒得到父亲的赞许。李建成觉察到此事,就拉拢李元吉开始排挤老二。老二顺势而为,再加上自己功勋卓著,也拉拢了一些党羽,与太子党相抗衡。期间,虽然李建成先后在长安城及各地招募士兵多达两千多人,组成长林军,安插在各个坊市之中,但李世民背后的谋士早就看穿这一切,而且李世民还在东宫安插了眼线,对于太子的一举一动都了若指掌。

三、发动政变,完败对手。

在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人的建议、密谋下,李世民相继拉拢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最终定下发动政变的计划。李世民先密奏李建成一本,哭着对李渊说,李建成在后宫无所事事,荒淫颓废,还暗中迫害自己,要替他做主才好。李建成知道此事后,亲自入皇宫逼问高祖,而此时宫中卫军已经倒戈转向李世民。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大臣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对此毫不知晓。等来到宫中已为时已晚。李世民先用弓箭射死李建成,随后在树林里尉迟恭将李元吉处死。所谓擒贼先擒王,李建成及其党羽死后,其部下数千禁军也纷纷落荒而逃。最终,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大获成功。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评论发表意见,一起学习探讨。)


山城小哲


玄武门之变是一件至今仍然搞不太清楚的事情。由于正史文献存在被篡改的嫌疑,就只能从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测当时的情形。至今已经有关于隐太子李建成的军功、李渊本人在建国阶段的主导作用等等不同以往的观点。小编新发现几个线索,可以加深对此事的了解。如下:

天策上将府的真正地位

以往人们都惑于李世民的威名,总以为天策上将府是一个类似北朝“太原霸府”甚至日本幕府一样的超级机构。而实际上,天策府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存在,它的地位由武德七年的《武德令》确立,仔细辩读才会发现,这个机构其实没有什么权力,当时的建制派完全可以不理会这套系统。原因:


第一,天策府没有兵权,而太子东宫的十率府虽然排名在天策府、十四卫府之后,却是有合法兵权的。天策上将府虽然名列十四卫府之前,却不能典掌府兵,等于是个空壳子,李世民能合法掌握的力量就是这个空壳子天策府的全体属官及侍从人员,加起来确实最多只有几百人,书上说当时只有800人。当然玄武门的时候还被抽调走了一批官吏,满员的时候应该也就是千把人。名义上能够“掌国之征讨”,实际上没有兵,还是要通过朝廷任命才能掌兵。


第二,天策府的地位并不高。李世民地位最高的时候,其威势来自秦王这个爵位和“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两个正式官职。新旧唐书说的天策上将府“位在王公上”并不是事实。天策府的官员,其编制隶属于“京职事官”,平时是要服从京官的统一管理的。李世民只是能够自行选拔,不需要通过朝廷,但这个权力别人也有。


所以,李世民在玄武门事件之前的角色,是颇为尴尬的,表面上煊赫,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是有点可笑的,像是李渊故意拿他丢人现眼,要捧杀他一般。天策府的官员在长安实际上就是一种很尴尬可笑的群体,在建制体系里是没有地位的,除非他们能够担任朝廷的正式官职,例如宇文士及在政变前的情况,“天策上将府司马宇文士及权检校侍中”,这个时候才是建制派的官员。在此之前,朝廷一旦有所征讨,也能够合法的调度天策府的军官,例如李元吉将秦琼、尉迟恭等人调走。而李世民的人马,除了那些最没有关系和实力的,恐怕都容易动摇。

《旧唐书·志第二十二 职官一》:高祖发迹太原,官名称位,皆依隋旧。……武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次将作监;次国子学;次天策上将府;次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左右武候、左右监门、左右屯、左右领,为十四卫府。东宫置三师、三少、詹事府、门下典书两坊。次内坊;次家令、率更、仆三寺;次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府、左右虞候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为十率府。王公以下置府佐国官。公主置邑司已下。并为京职事官。州县、镇戍、岳渎、关津为外职事官。又以开府仪同三司、 从一品。特进、 正二品。左光禄大夫、 从一品。

《旧唐书·元吉》:高祖将避暑太和宫,二王当从,元吉谓建成曰:“待至宫所,当兴精兵袭取之。置土窟中,唯开一孔以通饮食耳。”会突厥郁射设屯军河南,入围乌城。建成乃荐元吉代太宗督军北讨,仍令秦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并与同行。又追秦府兵帐,简阅骁勇,将夺太宗兵以益其府。又谮杜如晦、房玄龄,逐令归第。

玄武门事变前的意识形态之争

以往人们忽略了李渊最后两年的几个政策,那就是尊儒和罢黜佛道二教。武德七年二月,李渊忽然在国子学举办了一场“释奠礼”活动。释奠,是皇帝以孔子门徒的身份进行的祭孔仪式,是文化政策尊儒的确定无疑的标志事件。李唐的孔庙建于武德二年,但没有记录李渊曾进行过释奠活动。他为什么会在武德七年去释奠呢?这是疑点之一。紧接着,武德九年四月,李渊下诏“废浮屠老子法”,两个月后玄武门事变发生,李世民杀掉建成、元吉之后大赦,同时立刻又恢复了浮屠老子法。这里非常奇怪,暗示整个政变在意识形态上是存在背景因素的。

《新唐书·高祖本纪》:四月辛巳,废浮屠,老子法。六月丁巳,太白经天。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大赦。复浮屠、老子法。癸亥,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听政。

一般来讲,帝王在儒释道三家之中摇摆反复的时候,就是政局和社会存在很大变迁的时候。后世人们都知道李唐以老子的后代自诩,且会昌之前的唐朝是佛教最为兴盛的时期之一,何以李渊会有尊儒反道灭佛的举动呢?为什么李世民政变成功后,甚至还没有继位为皇太子时,就急匆匆地恢复佛道二教呢?

《旧唐书》里有一位相州方士,名叫傅奕,正是他鼓动李渊灭佛。其传记中写道,他的灭佛上疏由李渊交给群臣讨论,当时群臣只有一个太仆卿小官赞同,其他人全部反对或者中立,反对最激烈的是萧瑀。众所周知,萧瑀是南朝门阀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佛教居士。道教,则是齐岱门阀士族的传统信仰,在南朝也是主流信仰之一。尊儒的传统主要来自北周,宇文邕曾经灭佛,释奠记录最多的人则是隋文帝杨坚。按照古代政治的常理推测,李渊最后两年已经有很极端的中央集权倾向,正在重蹈隋朝的老路。这个集权过程得到了建成、元吉的大力支持,却不被大多数贵族高官所认可,但他们大多敢怒不敢言。李渊针对的当然主要是关东门阀和南朝门阀,对关陇勋旧,他主要通过笼络和威慑两面手段来巩固,在武德元年就早已“约功臣恕死罪”,所以基本盘是稳固的。

《旧唐书·傅奕》:……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详议,唯太仆卿张道源称奕奏合理。中书令萧瑀与之争论曰:“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

李世民在这轮中央集权过程中彻底失势,成为最大的失败者,到玄武门事变前,他已经被褫夺了正式官职,手上仅有800人天策府和秦王府两套班子成员。他断然铤而走险,长安城中大多数都观望,且消息传出后,没有一个贵族高官出来说话,只有太子齐王系统的藩王起兵。这就说明,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父子三人最后几年已经成了杨坚父子一样的人物,得罪了大多数门阀势力。玄武门时间得到大多数门阀势力的支持,他们庆幸自己又躲过了一轮杨坚杨广父子的那种荼毒之祸。这一切都是因为李世民不甘引颈就戮,铤而走险、英雄本色。


《旧唐书》隐太子和齐王传里还提到一个证据:在双方冲突最激烈的时期,李世民可能向李渊摊过牌,愿意接受“梁孝王模式”来解决危机,即李世民带着全部势力退出长安,去洛阳自立门户,只要不造反就行。但这个方案李渊、李建成、李元吉肯定是不同意的。(完)


历史咖啡


军队数量是否雄厚,是战争胜负的关健因数,但却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谋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虽然,玄武门之变不是大的战争,它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斩首行动,谋略在这里起到的作用更重要。

一,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无论从朝堂的势力和军队的力量上,李世民都不占优势。实在是当时的形势太危险,如果,李世民不进行有效的反击,其生命将会不保。

随着王世充,窦建德两股势力最大的反王的四覆灭,大唐的天下基本定型了。敌对势力没有了,斗争却没有停止,只不过从一致对外转移到了自己内部,且有越来越厉害的趋势。

虽然,李世民不是太子,按皇室继承制度来讲他也不应该成为太子,但是,随着他本人的功劳越来越大,和势力的增强,他也不甘心居于人后,夺嫡之心越来越明显。

李建成是长子,也就是名正名顺太子。然而,他明显地感觉到来自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夺嫡气势。一个杨文干事件就差一点把他从太子的位上掀下来。幕后的推手是谁,李建成心里象明镜一样。

李渊做为一个父亲,对儿子们的功绩甚感欣慰。毕竞,大唐的江山是靠父子同心打下来的。然而,两个儿子对太子之位的暗战,他也是洞若观火。但是,他没有更妥善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太子之位只有一个。没办法,有时,他只能活一活稀泥,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在压制李世民。

李建成为了防患于未燃,偷偷建立了起了自己的军队,就是长林军,人数有二千人。武德七年六月,他借着突厥人来袭的战争警报,从李渊那里为李元吉要来了领兵出征的权力,把李世民的将领尉迟敬德,程知节,秦琼等一众将领要了过来,准备借机一起消灭掉,并且,李建成还准备在昆明池出兵仪式上,借机杀掉李世民。

一场大网悄悄地张了起来,准备把李世民连同他的势力一网打进。

二,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势力悬殊的小型战役。李世民一方的势力太小了,所以,他必须出奇才能智胜。

东宫的大网张了起来,本来计划周祥的事,却因一个小人物王晊的叛变,让李世民知道了。

秦王府紧急行动起来了,李世民和他的谋士们策化了一个相当紧凑的计划。一,借着李渊责备李世民的机会,反告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激怒李渊下诏令他二人进宫对质。引蛇出洞达到一并歼灭的机会。二,玄武门禁军将领常何是李世民的人,李世民借机提前把军队埋伏在玄武门,在玄武门打一场突然,精准,短促的小型伏击战。三,李世民只有八百府兵,根本不足以应这场战斗。所以,秦王府能战斗的人全部出动,甚至包括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密令高士廉在万不得已时,把牢中的犯人也全部武装起来参加战斗。

当时,长安城内有禁军二万多人,李建成的东宫长林军有二千多人。即便,不用禁军,长林军就能轻松地灭掉李世民的军队。所以,李世民的计划必须精而又精,来一个短平快。

所幸,虽然,玄武湖之变事成仓促,由于前有思想准备,和计划的周祥,虽有惊但无险。政变成功了。

玄武门之变成功的要素,在于它设什的精巧。所以,虽然只有八百人,却成功了。


一叶小舟168521774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交出了军政大权,史称“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

按照《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带去玄武门的部下,只有九个将领和八百府兵。李渊作为大唐天子,宫中有几前卫士守卫。宫外还有几万府兵,归十二卫大将军统领。李建成和李元吉还有二千长林兵,归薛万彻和谢叔方等人统领。

李世民手中士兵虽少,但李渊的禁军主要是负责保卫皇城的安全,多数驻扎在皇城北面。李世民的主力只有八百人马,要对付潜在对手的几万人马,容不得半点差池。所以,李世民在兵变之前,进行了周密的计划。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事先早已准备周全,突然发动袭击,禁军始料未及,无法及时救援。

玄武门之变消灭太子后,李世民并没有立刻夺权。当时尉迟敬德手持长矛对着李渊,他本身年事已高,又受到了如此惊吓,再加上痛失两子,除李世民外并没有合适继承人,李渊只能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二个月以后,李渊下旨禅让帝位给李世民。公元626年八月九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登基。





郭小巾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不要说800伏兵,像这种类似的情况,只要两三个人就足以控制了。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几个人能够出很大的力气,并且不怕死。

事件回顾

我们先来看一下整个唐朝首都的边防图,以及李渊所能够掌控的部分军队实力,就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李渊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之下,随随便便都可以调动上万人甚至5万到6万人。

而5万到6万的人口数量去对付李世民,似乎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今天用手指头来想想也能够想到明白,只要李渊一声令下,李世民恐怕都能剁成酱。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李渊当时出不了这个门,没错,李渊已经被软禁了,既然被软禁,那么李渊就没有能力及时的把消息传递出去,连信息都传递不出去,指望着自己的部队能进来解救自己,实在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情。

我们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当时李世民进行政变的时候采取了系列措施,而在这系列措施当中大体来看分两步走:

第一在玄武门附近埋伏自己的人,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干掉李建成;

第二在皇宫当中埋伏一些自己的人,想尽一切办法控制李渊。

只要这2点做到了,并且没有出任何差错,那么自己就是皇子、就是太子,并且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皇帝。

没错,这就是事实

当时拦住李渊去路的只有两个人,按理来说以李渊的体格或者李渊当时的能力和影响力,震慑住这两个人似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李渊并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

答案有一些可笑,那就是李渊没儿子了。

并不是说李渊没有自己的子嗣,而是适合当皇帝的人已经没有了,当时李渊已经老大不小的了,也必须考虑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当皇帝,如何培养一位合适的接班人,可是除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之外,其他的孩子要么脑子有问题,要么就是年龄太小,连苹果和梨都分不清。

最开始的时候李渊有着自己的打算,让自己的大儿子当皇帝,让自己的二儿子去镇守边疆。但是没有想到自己的二儿子把大儿子给干掉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自己再通过一些办法拼个鱼死网破,把自己的二儿子干掉或者自己被别人干掉的话,那整个大唐的天下恐怕就彻底凉凉,究竟谁来当皇帝谁也不晓得,这一切都只能便宜了外人。

思来想去,李渊在没有确切把握能够死里逃生,也没有确切的能力去躲过这一个劫难的前提之下,更不愿意冒这个险,一旦父子俩全都嘎嘣脆了,那可真的成为天下笑柄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