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分割戰術還有效嗎?

大牛無形


穿插分割戰術本質上就是一種運動戰,通過出其不意的機動來攻擊敵軍薄弱的側翼和後方,從而達到打敗敵人的目的。而運動戰一直是世界各國追求的作戰模式,因為從戰爭的基本原則來看,一支軍隊的側翼和後方是最為薄弱的地方,從側翼和後方打敗這支軍隊遠比從正面擊敗所花的代價要低的多。現在各國軍隊都在大力提高部隊的機動能力,為的就是一旦達成突破後迅速的向敵防線後方挺進,切斷其後勤補給,削弱其前線部隊的戰鬥力,進而合圍殲滅。



二戰時期德軍的“閃電”戰術和蘇軍的大縱深突破戰術其實都可以算作是一種穿插分割戰術,只不過由於突擊部隊是機動性較高的裝甲部隊,所以其穿插的縱深遠比由輕步兵要遠,形成的包圍圈也更大,進而將戰術穿插上升到了戰役甚至戰略級別,就成為了所謂的“閃電戰”和大縱深作戰。他們的本質都是通過機動作戰來尋求其防線的薄弱面,而越遠離防線的後方其抵抗力越弱,而且更加容易取得決定性勝利。

戰爭時期的我國軍隊是最擅長穿插分割戰術的,但是由於我軍缺乏強大的炮兵、裝甲兵以及航空兵等技術兵種,只能由配備輕武器的輕步兵執行,這種單純的輕步兵穿插戰術在對付重火力一般的國民黨軍隊還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後來在對付現代化程度更高的美軍時則表現出嚴重的缺陷,首先是機動能力不足,美軍一旦發現後路被被抄,往往會立刻選擇撤退,裝備大量汽車的美軍很容易在我軍輕步兵完成合圍前跳出包圍圈;其次就是攻堅能力不足,我軍步兵最重的火力就是輕型迫擊炮和手榴彈,在對付美軍的裝甲車輛和堅固設防的陣地時非常吃力,難以取得決定性勝利,美軍經常在坦克的掩護下強硬突圍,後期則選擇就地建立歡迎防禦陣地進行堅守,補給完全依靠空軍;最後就是後勤補給能力的不足,我軍輕步兵在執行穿插戰術時很少能及時得到後方的補給物資,一般都是依靠隨身攜帶的糧食和彈藥以及繳獲物資進行作戰,當彈藥和糧食耗盡後就不得不放棄進攻轉入防禦甚至主動撤退以恢復後勤補給能力,美軍稱我軍的進攻為“一星期攻勢”,就是指我軍持續進攻能力太弱。



雖然在朝鮮戰爭中我軍的穿插分割戰術遇到了巨大的困難,但是這並非是戰術上的問題,事實證明直到我軍成功的發起這一戰術,即便擁有絕對火力優勢的美軍也不得不放棄防線,轉入全面的撤退中,至少也會進行有限的撤退,而這一戰果靠正面進攻幾乎是不可能取得,因為我軍缺乏必要的重火力。朝鮮戰爭中的經驗表明單純的依靠輕步兵執行穿插分割戰術是不能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必須要解決輕步兵進攻中機動力、火力和持久性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組建各兵種的合成單位,共同執行穿插戰術。如要配備威力更加強大的大口徑迫擊炮、山炮以及反坦克火箭等武器加強部隊的攻堅能力和反裝甲能力,配備更多的機動車輛(山地作戰配備馬匹)以加強機動能力,後勤補給同樣需要現代化的補給工具甚至是像美軍那樣進行空中補給。


其實我軍輕步兵的穿插分割戰術再往上升級就和德軍和蘇軍的突擊戰術基本一致了,山地作戰中依靠步兵為主的山地部隊,而在平原上作戰就必須依靠機械化部隊來進行穿插了,甚至如美軍那樣組建空中突擊師,依靠大量的直升機直接將野戰部隊空運到敵軍的後方,這也是屬於穿插戰術,只不過不在是從地面上穿插,而是直接從空中越過敵軍防線。所以即便是在武器裝備越來越複雜的現代戰爭條件下,運動戰依舊是各國軍隊不斷追求的理想作戰形式,而具備運動戰典型特徵的穿插分割戰術仍舊不會過時。


戰略論


之前,我軍西部戰區官微發佈了一條迫擊炮班組進行實彈演練的視頻,並配上了:窮則戰術穿插,達則給老子炸!”這句霸氣外露的話,不少網友都表示笑翻了,更有網友留言調侃道,看來我軍如今真是肥的流油啊!“不上遠火也敢說這種話了”。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過去咱們窮的時候,只能靠戰士們進行戰術穿插攻佔敵軍陣地,現在不一樣了,現在“達”了,只要條件允許,直接就可以對敵軍陣地先來一輪火力覆蓋。 40年前的這個季節,在祖國的南疆,我軍在11天的時間裡面,就足足宣洩了100萬發左右炮彈。平均一天10萬發,相傳每次炮兵早上起來一睜眼,今天有10萬發的任務。完全是用牛刀在殺雞。

當時在攻取涼山時,我炮兵部隊所有炮火對諒山市區33個重要的攻擊目標發起了猛烈轟擊,一時間震耳欲聾,雷聲滾滾,呼嘯著的炮彈如雨點般飛向了諒山市,整整30分鐘,9919發炮彈,半個小時的地動山搖,諒山市所有對外的交通,通信,供電都全部癱瘓,化為烏有。

不過說起穿插戰術,咱們這邊可是戰果輝煌,曾經創下了有史以來步兵14小時急行軍70公里的作戰攻擊速度。這一戰術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敵軍部署間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縱深或後方的戰鬥行動,穿插的目的就是包圍和孤立敵人,製造局部兵力火力優勢。

這種攻擊速度在過去的戰場上是一種很常見的作戰手段,我軍曾在鴨綠江那頭,將穿插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1950年11月27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在成功穿插德川裡之後,繼續向西、西南方向攻擊前進,實施戰役迂迴。第113師從德川以南沿安山裡、船街裡、龍召裡開進,每小時攻擊前進的速度是5公里,14個小時連續作戰,先後打垮南朝鮮第7師、土耳其旅、美25師、美騎1師、英29旅各一部,前進70公里,切斷了敵軍的退路。這一仗,中國人民志願軍創造了步兵進攻作戰速度的極限,獲得“萬歲軍”的讚譽。有人評價說,有史以來步兵從未如此輝煌過。在美國西點軍校的教科書裡有關於步兵作戰的章節,其中一章以戰史為教學科目的,著重描述中國志願軍的步兵穿插作戰戰術,並對志願軍致以最高級別的敬佩!

在經過了反覆的研究之後,美軍也從志願軍的步兵穿插戰術中得到了寶貴的經驗。後來在海灣戰爭中美軍也複製了中國的“穿插戰術”用武裝部隊打伊拉克的潰軍。

不過,自從抗美援朝戰爭之後,我軍就得了火力不足恐懼症,並且這個症狀到現在還沒完全“治好”!沒有什麼是一發炮彈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急速射、最大基數、滿覆蓋、地毯式.........

後來直接達到了作戰最理想的狀態,隨心所欲不逾矩,完全可以迅速發現、跟蹤、定位敵方目標,然後以遠程火力將其消滅,然後一線部隊只負責佔領、搜索、清剿殘敵。這種狀態下,那就是看見什麼就打殘他,直接讓敵人無法進行機動部署和增援,自然就不用再穿插作戰了。

當然了,經過四十年的發展,我們現在跟那時候比真的強了太多太多,遼寧艦、國產航母和殲20我們都有了,“窮則戰術穿插,達則給老子炸”,解放軍的這句怒吼,是底氣,更是自信!


迷彩虎軍事


在現代化的戰爭中,穿插分割戰術現在是不是還有效?當然有效,否則解放軍現在的訓練為什麼還這麼重視攀爬、跳躍、負重越野這些項目呢?


穿插、分割、包圍是在解放戰爭期間發展起來的戰術,到朝鮮戰爭時期仍然在用,到對越自衛反擊戰時,也還是在用。

一般而言,穿插、分割、包圍戰術的基本條件包括幾個方面:

首先,在運動戰中這個戰術更加有效,尤其是當敵人裝備比自己更好,作戰更加依賴重火力的條件下,這種穿插能夠把敵人不同部隊之間的聯繫切斷,讓敵人不能相互支援,有利於接下來的分割包圍和殲滅。如果是陣地戰狀態,就不適合穿插了。

其次,穿插基本上以輕步兵為主,也就是不攜帶重武器,以行進速度取勝,出敵不意,穿插到敵人的側翼或者後方,切斷敵人不同部隊之間的聯繫,以便成建制的消滅敵人。如果攜帶大量重武器,影響行軍速度,則很難達到這個目的。

第三,穿插對部隊素質要求很高,尤其是班排連營團這種小一點的戰術單位,穿插的時候為了保證突然性,一般都會盡量避免與上級指揮部門聯繫,直到到達指定的位置,所以每個單位隨時都有可能陷入敵人的包圍圈,要隨時準備著在失去友軍支援的情況下作戰。

第四,完成穿插之後,要能守得住陣地,才能夠起到牽制敵人的作用,為正面進攻的主攻部隊完成殲滅敵人的任務爭取儘可能多的時間。如果到了指定位置,完成了穿插任務,但是卻守不住陣地,被敵人消滅,穿插就失去意義了。

第五,越是現代化的敵人,越是依賴統一的指揮,尤其是裝備水平越高,越是依賴於不同兵種和武器之間的協同,不同單位的陣地之間的結合部也往往是軟肋所在,是穿插的主要方向。如果敵人的小單位戰術素養也很高,能夠隨時在失去上級指揮的情況下自主作戰,穿插就不是很有意義。

比如解放戰爭後期,是穿插、分割、包圍、殲滅這個戰術使用最為廣泛的時期。這是因為當時國軍的裝備水平已經比較高了,但是組織程度並不高,很依賴統一的指揮,一旦被穿插打亂了編制體系,失去了統一指揮,就很容易變成打亂仗,基本上就失去戰鬥力了。

最典型的就是遼瀋戰役中殲滅廖耀湘兵團的時候,解放軍發起總攻之後,各單位奮勇穿插,很快就完全打亂了國軍的編制,各指揮部門都找不到自己下屬的部隊了,所以國軍雖然裝備很好,又號稱主力兵團,但失去了指揮,小單位戰術素養低的缺陷就完全暴露出來了。

到了朝鮮戰爭,前面的五次戰役,尤其是前三次,因為解放軍是秘密入朝的,美軍沒有防備,仍然在向中朝邊境方向推進,所以志願軍很快就通過穿插打亂了美軍的指揮體系,取得了很好的戰術效果。

但在五次戰役之後,美軍注意到了志願軍的特點,在進攻時比較謹慎,不同單位之間的聯繫保持得比較緊密,志願軍穿插的作用就沒那麼明顯了。尤其是進入陣地戰的階段之後,美軍的火力優勢很明顯,志願軍很難通過穿插來完成分割,即使包圍了也不能殲滅敵人。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雖然解放軍已經完全處於火力優勢的地位,但在經過前面的炮火急襲和覆蓋之後,摧毀敵人的主要陣地設施,開始發動進攻的時候,仍然大量使用了穿插、分割、包圍和殲滅的打法,效果也不是不錯的。但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越軍的小單位戰術素養也很高,所以穿插到敵後的部隊損失也比較大。

所以,在今後的戰爭中,如果遇到大規模戰爭,雖然重武器火力優勢會是主要作戰方式,但如果要成建制的大規模殲滅敵人,以輕武器步兵為主的穿插、分割、包圍和殲滅的作戰方式仍然是有效的。這也是解放軍一直比較重視基礎戰術單位的組織建設和戰術素養培養的重要原因。


蕭武


當然還是有效的。地球是很強大的,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把地球打穿,所以所謂的火力能夠解決一切,那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國家能夠做到。

抗美援朝戰爭聯合國軍的失敗就是火力制勝論的最有力的回擊,中國人信火力制勝,本身就是對革命先烈的否定。而且我可以很明確的說,中國解放軍如果不能完成穿插,而是信奉火力至上,本質上就是因為解放軍已經……(此處無聲勝有聲)

人類歷史上的輕步兵戰術巔峰的志願軍,哪怕是後來的解放軍也很難做到的。當下很流行的委託式命令,世界各國軍隊都希望自己的部隊能夠有高度的主動性,靈活性,只需要一個概略的任務目標,如何達成則靠下屬的主動性發揮,當然結果往往是放了羊。志願軍由於缺乏電臺,很多時候師以下單位就是失聯狀態的,委託式命令就是必然的選擇。彭德懷彭總就帶來了兩個人——一個背電臺,一個背槍當警衛員就去了朝鮮。

志願軍全體指戰員在長期的國內外戰爭中,鍛鍊起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他們在得到大致命令以後,就能快速穿插,利用聯合國軍機械化強,必須依賴交通線機動的弱點,而志願軍卻利用兩條腿佔據了山地,叢林,利用交通線上的地形特點打埋伏,打伏擊。根本不設立相應的接應點,就能多路多波次的攻擊聯合國軍,這其實是現代特種部隊的戰法。



正因為美軍朝鮮的失敗,所以美軍在戰後總結教訓後,就特別重視對於偵察的重視,特種部隊的大量組建是為了偵察(美軍步兵吃不了苦,步兵基本的要求,長距離巡邏任務都沒法完成),還有大量的直升機部隊,尤其是偵察直升機,用於戰場偵察。

當然如果以現在的美軍裝備,與志願軍打,那很可能是志願軍慘敗,甚至是非接觸火力覆蓋損傷,畢竟現在美軍的戰場偵察能力確實非常高。這其實很像前幾年112師在朱日和麵對藍軍的戰術——隨遇破襲。藍軍確實熟悉地形,能夠利用地形優勢打伏擊,但是112師的無人機,直升機大隊,以及特種部隊等偵察能力太強,藍軍還未進入伏擊陣地或者正在伏擊中,就面臨112師的火力打擊。

但這並不是說打穿插就無意義了,過去的輕步兵穿插自然是很難,面臨現代偵察技術與精確制導武器的雙重優勢,可能會造成超級重的傷亡。機械化信息化條件下的穿插包圍才是當下的研究重點。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傷敵十指不如斷敵一指。我軍仍然是需要打殲滅戰的,而不是擊潰戰,雖然現在我軍已經有了擊潰戰的本錢,但賠本的買賣我們可不做。

當下的機械化信息化條件下如何實現打穿插包圍,徹底殲滅敵人?

現代戰爭由於戰場相對過去是透明的(我以兩個大國對抗來說,如果強打弱,那就是單方透明,那什麼戰術都可以隨便玩),太空有衛星,天上有偵察機,預警機,無人機,地面有特種部隊,有情報特工人員等等,信息的交聯互通能力非常強,敵我雙方的態勢能夠較好的掌握。

在這種情況下,再想過去那樣大規模的兵團衝擊,已經很困難。現代戰爭條件下,團一級坦克裝甲部隊出動,都會面臨天上空軍,地面短程彈道導彈乃至遠程火箭彈等多種武器的攻擊。這就天然要求在一定地域內作戰規模是不能太大的(這就是合成營的作用了),加上信息化和火力的提升,現代部隊,營所能覆蓋的範圍也遠比過去高。在二戰時期,營一級部隊進攻正面寬度1000米左右,防守正面3000米,縱深也就幾公里。

在更大的正面,更遠的縱深,這就要求各軍兵種有密切的協同作戰能力。同時各單位也要有更高的主動性和靈活性,不然什麼都彙報請示,那指揮部怕是電話都打爆了。所以委託式命令在現在備受推崇。

我們設想一下,在如此寬闊的正面上,總會有部隊會突出,有部隊會落後。這時候你作為指揮官,難道像美軍當年在朝鮮一樣,一發現自己已經處於突出部,就拼命向後跑,試圖維持整個軍隊一線平推的態勢。

當然打穿插也不是你想打就打的,那得是尖刀中的尖刀,主力中的主力,穿插不成反被幹,那叫孤軍深入,那叫送人頭。

另外別被《那年那兔那些事》給欺騙了…什麼叫窮則穿插,達則炸…德國當年閃擊歐洲,還不是打穿插,後來蘇聯幹德國,大縱深理論也要打穿插…


木榮雨北


雙方交戰,在不同的情況下用什麼樣的戰爭方法,而不能在不符合條件的地域和戰爭環境下盲目的搬用。對症下藥,才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

比如穿插戰術法,這種戰法在敵方混亂時可以用,由於一支部隊在敵人面前突然的出現,會加速敵方更加的混亂,丟盔棄甲,會加快結束戰爭的進程。

比如在敵方沒有摸清情況而盲目進攻的時候,可以在部隊互相配合的情況下,穿插於各個交通要道,破壞交通線,佔據制高點,把敵方分割在幾個孤立的區域,使其沒有戰爭物資的供給,而喪失戰鬥能力,糧彈耗盡,大量殺傷,或大批俘虜敵方士兵。

在敵方有準備的情況下,全部的有利戰爭地形都叫敵方佔領的情況下,這時候不能用穿插這個教條,因為已經無縫可鑽。無縫可插,就是鑽進去也會使自己處於絕對不利的,被動地形中,而被敵方大量殺傷,或俘虜。等於是自投羅網,鑽進籠子裡去了。

而這時敵方指揮官如果是戰爭老手,他會圍而不打,把圍住的這支部隊作為誘餌,來圍殲你的救援部隊,這就是戰爭術語圍點打援,圍點打援時機已經成熟,打完之後,第二步就是消滅被圍在包圍圈裡面的這支部隊。

只要成功者勝利之後,失敗的一方就會不知所措。

戰爭的術語很多,但是不能張冠李戴,盲目的亂用,而是要在有條件的時候用,在沒有條件或條件不成熟的時候不能用。

有人會說,戰場上哪裡有現成的條件?但是在戰場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各種的條件都會出現,而我們能夠在傷口裡面捅刀子,使其擴大,增加對手的被動,而增加自己的主動,創造條件看準時機對症下藥。


寶樹白石


二戰時期,德國和蘇聯的戰術就強調集中兵力在預先選定的突破口,利用集中使用的裝甲部隊發展勝利。而美國人則不然,他更注重拉開戰線試探性進攻,試探出突破口後再在突破口發展勝利。

選定突破口的意思,就是把自己僅有的裝甲部隊集中到較小的預定戰場,以此形成局部兵力和火力優勢,從而打穿敵軍防線。如果不用集中也能有優勢,那就無所謂了。這就是窮和達的區別。德國和蘇聯絕大部分部隊其實都是騾馬化的,缺乏機動性,尤其是蘇聯更慘,重炮兵是農業拖拉機牽引,速度不如人的步行,所以實際上大部分部隊都缺乏機動力,只能在計劃好的戰線上作戰,這樣就必須集中裝甲部隊使用。

為了掩護裝甲部隊,就必須在突破口集中大量的火力一次性打開突破口,打開突破口後炮兵也很難跟上,所以只能靠裝甲部隊自己幹活。而美國人,最弱的步兵師實際上已經相當於德國裝甲師的裝備水平,基本實現了摩托化,還有100多輛坦克可以用,等於全部戰線都是機動兵力,火力不光機動靈活還非常旺盛,每個師基本都能得到相當於蘇聯一個加農炮兵旅的重火力支援,還是高速牽引可以快速機動的,任何地方都相當於蘇聯人拼了老命集中起來用炮兵師支援的突破部隊,也就是所有部隊實現了戰術突破都能進行縱深攻擊。

美軍二戰時連行軍都靠吉普車和卡車,所以才會有二戰歐洲戰場抓德國間諜時的故事,看到步行超過1公里的美國人,那一定是德國間諜。窮人就只能扣扣索索的,靠複雜機動在預先設定的戰場集中火力兵力玩花活,還得靠對方配合,而富人那就全戰線拉開碾壓。

作戰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己方可以迅速發現、跟蹤、定位敵方目標,然後以遠程火力將其消滅,一線部隊只負責佔領、搜索、清剿殘敵。這種狀態下,那是看見什麼打什麼,按住敵人無法機動部署和增援,己方自然不用穿插了。穿插的目的就是包圍和孤立敵人,製造局部兵力火力優勢,有其他方法達成這一目的就不用重複。


放鬆的心3


不管戰爭形式如何變化,基本的戰術理念從來不會發生變化,大到集團軍規模的戰鬥,小到班排小組戰術,穿插都是必須掌握的一項軍事技能。例數國內外的經典戰例基本都是通過穿插使敵方被分割包圍首尾不能相顧而導致整個戰鬥的失敗。

二戰中德國的閃擊戰就是穿插戰術的靈活運用的體現,1940年5月10日德軍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穿越阿登森林,從馬奇諾防線和英法聯軍薄弱環節阿登森林突破,然後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向西北方向直插法國北部海岸線,包抄比利時境內的英法重兵集團,切斷其與法國本土的聯繫,然後南北夾擊,這次行動堪稱完美,到5月19日40萬英法聯軍被包圍在了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帶,這才有了世界聞名的“敦刻爾克勝利大撤退”。此役盟軍 2.8萬餘人陣亡,4萬人被俘。德國迅速佔領比利時、荷蘭更是在6月14日到達巴黎接受世界第一陸軍法國的投降。

(古德里安帶領裝甲部隊一路向英吉利海峽狂奔根本不與聯軍多糾纏)

而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的巴巴羅薩行動中,德國人對蘇聯的進攻中不斷的複製這種機械化部隊快速穿插分割包圍的戰術,一度讓蘇聯難以招架大片蘇聯國土淪陷,只不過蘇聯沒有按照劇本的發展走這裡不再過多的講述,最後的結局不用說大家都知道。

(一次又一次的穿插、分割、包圍反而削弱了德軍的進攻鋒芒)

而第四次中東戰爭裡也上演了一次完美的戰術穿插,當時被打的喘不過氣的以色列在“外掛”的幫助下,橫渡蘇伊士運河從埃及防禦陣地中部突破,完成了對其第三軍團的合圍,成功切斷了其與埃及後方的聯繫,實現了驚天大逆轉,不光奪回了戰爭開始時被佔領的土地,還將勢力範圍擴大到了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這一仗徹底讓以色列在中東站穩了腳跟,以後阿拉伯國家再也沒有能力對以色列產生威脅。

(在爸爸的幫助下以色列成功避免了滅國的命運)

穿插戰術使用得當不但能改變戰鬥走向,還可以改變敵對兩軍的戰略態勢,從而決定戰爭的走向,所以,戰術永遠不會過時,只是在高科技的加持下會產生許許多多的變化而已。

(第二次海灣戰爭在更大的維度來看也是一次穿插作戰只不過手段更多樣了)





藍色大菠蘿


戰爭是武器和人相結合的鬥爭,雖說現在武器對於戰爭勝負的影響越來越大,但是並不是打仗就沒有戰術了。
這個應該是凝固汽油彈。
火箭炮是火力覆蓋的最有力武器。而使用身管火炮一般是用炮群。圖片來自網絡。

上一次出現這種認為戰術已經沒有用處的觀點是核武器的出現以後,由於那東西威力太大了,所以和現在一樣,各個有核國家尤其是美國,認為到時候把核武器一扔,萬事大吉一切搞定。但是,戰爭的實踐卻狠狠的打了美國人的臉,不要說,在實戰中除了廣島長崎以外,再也沒有使用核武器的戰例,各國丟在自己軍隊頭上的軍隊核彈都遠遠不止兩顆了。

核武器是不敢用,就是常規武器,火力也不是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的火力就是像現在這樣沒事就是一個火力覆蓋,按照志願軍的統計,在解放戰爭中,國軍在解放軍一個軍的防禦正面每天都會有1萬左右的落彈,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一般在志願軍一個連排的防禦陣地時,每天就會有1-3萬發落彈,但是結果是美軍儘管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但是並不能保證攻克所有的中朝方面的陣地。

穿插分割這種戰術一般是在進攻時,利用敵軍部隊的空隙,把敵軍的大部隊強行分解成幾個小部隊,然後再一個一個的消滅,在現在的條件上來說,現在的火力投射手段無論是現在吹的神乎其神的溫壓彈還是普通的重磅炸彈,都無法保證能夠完全消滅佔領堅固陣地的守軍,去年的阿勒頗戰役中,俄軍和敘利亞政府軍也是沒少使用溫壓彈,但是阿勒頗還是打了很長的時間。


美軍在進行穿插行動,其實美軍在朝鮮戰爭中也是大量使用穿插戰術,不過美軍一般是組成以坦克為核心的特遣隊進行穿插,而不是象中國大量使用輕步兵,沒辦法當年美國人的摩托化水平就是高。而且迅速的穿插到敵軍的後方很容易使敵軍崩潰,這樣的戰果更大,而損失更小,所以坦克機械化部隊是最適合穿插的陸軍部隊。

對於守軍來說,如果要守住一塊陣地,一般都是要挖堅固的工事,但是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是就是不能讓進攻一方完全包圍,被包圍以後,守軍的後援斷絕,那麼陣地被攻破就只是時間問題了,而如果是被分割那麼周圍都是敵人的時候,守軍的意志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那麼攻克這塊陣地就更容易了。

現在的常規武器威力已經是十分巨大,但是也沒有達到一種武器打遍天下水平,各種傳統的陸戰戰術還是有用的。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現在儘管中國軍隊已經是火力空前提高,但是也沒有能夠代替各種戰術,包括穿插分割。


有痰


穿插分割戰術永遠都是最有效的戰術。

今後的固定陣地攻防,恐怕不多見了,貓在一個地方時間稍微久一點,就會陷入非常嚴重的被動挨打局面,並且是被毀傷效率極高的火力投送殺傷。這就意味著一支軍隊必須保持高度的機動性,而且是在信息化保障之下的機動性,隨時知道自己、友軍、敵軍的相對位置的機動性。在這個前提下,戰術模式必然趨向於信息化的機械化部隊的穿插分割。以遠程火箭炮、戰術導彈、大口徑加榴炮為機動的先期火力覆蓋,坦克和步兵戰車等主戰裝甲車進行穿插分割,中口徑加榴炮、迫榴炮進行隨行火力掩護。以裝甲車為單位的穿插分割,替代以單兵為單位的穿插分割。

到時候戰場上全都是想要分割對手的穿插中的信息化機械化部隊。


長風浩蕩


穿插是一種戰術,任何時候都有用,穿插的目的是圍殲敵人,因此和窮達的關係不是很大,區別在於,窮則用腳底板穿插,達則用直升機立體空降,用裝甲部隊強行突破穿插,只是交通工具有了變化,但戰術思想沒有改變,都是通過穿插突破敵人的防線達到包圍殲滅的目的。是不是使用穿插戰術,是由戰役目的絕定的,如果想擊潰當前的敵人,就平面直推,活力覆蓋,如果想殲滅敵人的有效力量則是穿插包圍,全殲敵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