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增速7.6%“天津智造”阔步向前

最近,天津发布2019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报告。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15256.35亿元,同比增长4.6%。同时,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1.85亿、5941.47亿和9203.03亿元,均呈增长趋势。


在全球经济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天津经济依然实现了4.6%的增长,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大规模减税降费情况下平稳增长0.1%,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也让人看到了天津这几年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优化营商环境、大规模减税降费、改善民生服务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在“三季报”中,有一组数据引起小编注意,即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中,智能制造工业增加值增长7.6%,快于全市工业5.4个百分点。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其中生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分别超过60%和40%;高技术制造业项目个数增长62.4%。这意味着,新动能经济已成为天津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


近些年,天津坚持智能科技产业引领发展的战略,优先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人工智能赋能的重点服务业企业快速崛起,强力助推了天津服务业向现代和高技术迈进。


据统计,今年1-8月天津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3.8%,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新服务、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营业收入利润率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为给智能科技产业提供更多资金补给,天津利用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项目606个,通过海河产业基金投资项目84个。


此外,天津出台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等支持政策,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截至三季度末,天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206家、雏鹰企业900家、瞪羚企业200家。新认定科技领军企业15家,“杀手锏”产品55项。


可以看到,天津数字经济发展正不断提速。《天津市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3年)》提出,到2023年,初步形成智能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融合应用成效显现、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比重全国领先的发展新格局,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化转型成为实现天津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力争把滨海新区打造成为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


大数据是智慧之源,也是孕育新经济、新业态的重要基石。围绕数据可培育出新产业、新模式、新生态,极大推动社会发展,并使城市管理更加高效、智能。


以滨海新区为例,从近期记者走访的天津智慧滨海运营管理中心来看,城市管理和服务已经逐渐迁至云端,政务、社会、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类数据通过服务器汇聚起来,形成庞大的中央数据池,由此驱动城市运营和服务。这种基于数据模型的“虚拟城市”如同真实世界的孪生兄弟,离我们越来越近。

三季度增速7.6%“天津智造”阔步向前

走进智慧滨海运营管理中心,你会看到一个几乎占据整面墙壁的巨型电子屏,屏幕上分门别类的大数据在不停地跳动更新,向人们人类展示着数字滨海、智慧城市的魅力。在这里,一切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发现和解决问题。像城市哪个路段积水了?哪里的井盖遗失了?哪里发现了违章建筑?这些纷繁复杂的城市问题,过去需要调动多部门大量的人力进行勘查处理,如今在智慧滨海运营管理中心的云端业务系统,便可迅速实现对接和响应。


“智慧滨海运营管理中心的一大特色就是便民服务响应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的各种诉求,通过整合8890热线、网格化、‘随手拍’、书记区长信箱和‘政民零距离’等多渠道发现问题,使问题最终只进‘一扇门’,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智慧滨海网格中心工作人员王琳表示,这15分钟指的按照马上办、就近办原则,在接件后第一时间响应核实并分派处置。


从技术角度上看,智慧滨海运营管理中心创新应用数字孪生技术,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和5G等技术,依照真实物理世界中的滨海新区,创建数字孪生城市信息模型,并基于数字孪生底座构建城市大脑,将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数据汇集起来,解决滨海新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全过程中的不确定问题,实现“一张图感知城市、一张网惠及民生、一条链服务产业”。


智慧滨海运营管理中心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意在用大数据感知城市,智能化、智慧化调控调配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使城市管理和服务变得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也让居民办事创业更加便利。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成为数据源生体,“人人使用并受益于数据,人人产生并贡献数据”成为社会共识。据业界预测,2025年人工智能市场将达到2万亿美元。


当前,天津数字经济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在高新区,大批优质企业,如紫光云公司总部、赞普数据中心、中科曙光、今日头条区域总部、奇虎360天津创业平台等龙头项目相继落户高新区,以云账户、海云数据、今日头条、曙光、南大通用、天地伟业、神州商龙、阿贝斯努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陆续崛起,大数据产业集聚效益凸显。

三季度增速7.6%“天津智造”阔步向前

紫光云研发的优友U05类人型商用服务机器人

同样在天津港保税区,人工智能产业去年营收超过100亿元,并形成了六大智能科技产业板块:一是以科大讯飞为主导的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板块;二是以智通机器人、彼洋机器人、爱码信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板块;三是以北洋智控、天大手术机器人、南开大学术后康复机器人等为代表的高校及科研院所高科技产业化板块;四是以联通、移动、铜牛、未来电视、北斗未来为代表的大数据服务和应用板块;五是以腾云智航、中孚航空、中天航空等为代表的无人机板块;六是展讯通信、软通动力为代表的集成电路设计及芯片开发、软件开发及服务等基础服务板块,实现智能科技产业链的全覆盖。


另有信息显示,目前在天津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6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609家,在这些天津智能科技产业“领军者”的支撑下,“智造业”占天津工业比重超过50%,智能科技引领产业转型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新金融记者:袁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