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数”说介休财政新变化

黄河新闻网晋中讯(闫晓箫)

介休财政工作一直以来都走在全省前列,让我们用一条时间轴来见证介休财政的前进步伐:1984年,在介休召开全省财政监察工作会,向其他县市介绍介休清理职工欠款工作经验;1985年,全省首家成立乡镇财政所;1987年作为全省首家试点,在义棠建立乡镇金库;2004年,全省第一家取消农业税,开始实施部门预算;2005年在全省率先试点“乡财县管乡用”财政改革;2018年,山西省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介休市是试点之一……

“我见证了介休财政的变迁,作为一名介休财政人,我为此感到骄傲。”在财政局工作了43年的社保股股长降春雷说道。

几经分合 财政机构更加健全

新中国成立后,将介休抗日政府在1937年设立的财粮科改为财政科,自此,介休财政开启了新的篇章。1957年,财政科与税务局合并为财政局。1958年至1961年,介休县统管了介休、孝义、灵石三县的财政收支。此后几经分合,1992年,介休撤县设市,介休县财政局更名为介休市财政局。2000年成立采购中心,2001年成立会计核算中心,2006年成立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和财政投资评审中心;2007年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迈进,介休财政机构更加健全,股室职责更加明确,工作更有效率。据了解,截至目前,介休市财政局共内设预算股、税政股、社保股、监督股等16个职能股室,下属事业单位2个。

勇攀高峰 财政收入持续上升

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形势的“晴雨表”。新中国成立后,介休财政收入持续上升,1993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十五”时期,介休市政府加快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步伐,财政收入进入快速增长期,财政收入一年一个台阶,连续跨越2亿、3亿、4亿、6亿、8亿元大关。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突破10亿、15亿和20亿大关,是介休财政历史上收入总量增速最快、增量最大的一个时期。新中国成立70年间,财政收入从1951年的109.3万元到2018年突破40亿元大关,腾飞的数据见证了介休市7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

收入多了,钱从哪里来呢?财政局党组书记裴俊基介绍道:“新中国成立后,财政收入主要以农业税为主,二十世纪80年代那会,省、地营企业比较多,经济规模相对较大,工商税收占比就比较大,当时还有种说法呢,‘介休财政三千万,山印介纺砍一半’。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更是促进了介休财政的快速增长。”

理财为民 民生支出保障有力

财政收入增加了,政府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用到哪里去?70年来,财政支出由1949年的5.7万元到现在的265528万元,民生支出由原来占27%到现在的80%以上,介休市财政局一直秉承着“只有服务、没有权力”的理念,坚持为民服务,为民理财,对紧而有限的财力精打细算,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面落实各项民生提标政策、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加强涉农资金投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等各项民生支出,让群众有更加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了解,截至9月底,介休市今年民生支出已达22.5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5%,其中清洁供热改造工程支出7579万元,城区学校扩容提质及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支出5489万元,老旧城区及小街小巷改造工程支出2440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支出2062万元,解决破产企业困难职工生活补助及保险支出5316万元,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工程支出2730万元……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帮、住有所居,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让介休人民看到了美好的未来,感受到了切身的幸福。

党建引领 财政文化打造有力

“我们单位风气特别好,不仅办事程序严谨规范,而且和群众关系也处得特别好,坚持让大家高兴地来、满意的去。2004年,还获得了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呢。”财政局办公室主任吕继柱骄傲地说道。

一直以来,财政局坚持以党建为统领,致力于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财政文化。注重改革创新、敢闯敢试的财政局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逐级负责制提高了工作效率,目标责任考核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在加强工作的同时,财政局也不忘工作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定期开展财政系统综合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力求知识更新,适应财政变化,每年还会组织单位内部进行文艺演出,既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又凝聚人心。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介休财政人秉持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初心,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全市财政工作结出累累硕果,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在新时代里,让我们一起期待介休财政的新成就、新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