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不找熟人有好脸色,就是营商环境

聊城:不找熟人有好脸色,就是营商环境

脸色是不是好看,对一般人或许不重要,但对于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很重要。

山东人最讲究情谊。这个特点,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在于,为人处世仗义,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不含糊。坏处在于,对于不是朋友的陌生人,从心底里热情对山东人来说,有点难。聊城人,大多也是如此。

但窗口单位服务的工作人员,却担负着不一样的使命。这里虽然只有三尺窗口,对于办事的群众来说,却是代表着政府。

我们在农村采访的记者,经常听群众讲的一个词“当官的”,和体制内惯称的领导干部,不是一码事。老百姓说的“当官的”,更多指的都是一般干部。

为什么老百姓觉得这些干部是“当官的”呢?原因很复杂。

其一,在群众眼里,能坐在机关的干部,都是管人的,都是“当官的”。这其中或许没有什么贬义,只是一种历史延续下来的称呼。

其二,窗口单位或基层有的干部,因为工作太忙,或者个性原因,或者作风问题,在面对群众的时候,的确有时候表现得“官气十足”,难见面、难说话、难办事。

其三,有的窗口单位和基层干部,在历史上曾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曾有过不找关系不办事的行为,曾有过吃拿卡要劣迹。老百姓不知道办事机关里面的道道,但他的正事不找人没办成、正规办事要交钱、交钱交得莫名其妙,这样的经历只要有一回,群众对干部的印象,就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有的时候莫名其妙的钱是被某些村干部收了,但这个锅,是全体干部来背。在受了委屈的群众眼里,既然他敢这么干,那你们都是一伙的。

无论农村还是机关,近些年已经规范了很多。但差距是不是有?在我们日报、晚报记者对一次办好、营商环境的暗访当中,不止一次地发现,很多办事机构的问题几乎都摆在桌面上,有的还存在多年,群众回回来不方便,人人来都受委屈。

事实上,只要领导干部亲自办过一次业务,就会知道这些情况,就会感受到这些不便,就会体会群众的憋屈。但,这么长时间以来,却没有改变——直到记者去暗访,才将问题曝光。

很多人觉得是领导干部麻木不仁。其实不然。潜规则是,不了解民情的领导干部,可能根本不会和群众一样受这个委屈——一个电话、一堆熟人,这些事举手之劳,都走了绿色通道。

如果干部总是办事有熟人、有绿色通道,那么我们的窗口单位办事干部,也就养成了两幅面孔:熟人的、关系的,都会按章办事、高效办理,但陌生群众的,就会冷漠处之、或者不冷不热。这种情况如果存在的多了,两张面孔就变成了部门作风问题。普通群众遭遇脸色难看的事,也就不稀奇了。

在今天,很多部门和窗口都已经在下大力气整顿工作作风、提升办事效率,为什么还要重提旧事?是因为,聊城要发展,就要大幅度招才引智,要下大力气招商引资。无论人才还是项目,他们来到聊城,都是人生地不熟,他们没有关系,没有熟人,和领导更不搭边,如果我们的部门和干部,不是熟人脸色也好看、办事也顺畅,那么,在招商竞争中聊城就能胜出。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营商环境。

话好说,理好懂,能做到不?我觉得有俩事要办:

一是严格起来,继续加强对相关机构、部门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教育。把脸色、效率和饭碗要挂钩。

二是认真起来,继续加强对相关机构、部门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监督,要大胆鼓励群众举报,要敞开门鼓励媒体监督。报纸曝光、电视问政,都是对全市中心工作的强有力推动,今年市委领导部署的这些工作,成效已经非常明显。

脸色就是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就是吸引力,就是聊城的财富,就是聊城人民的幸福。

不用熟人,不找关系,能不能让事好办、快办、痛快地办,聊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标就是把聊城变成价值高地、效率高地、幸福高地。

这个目标,早一天达到,我们就发展快,晚一天达到,我们就吃大亏。

本报评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