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足球交流,一位足球老師感受到的中日校園足球的差距

以下是一位足球老師,在通過一次中日校園足球交流活動後,所寫下的感受。


寫下這個題目,我的心情是很複雜的。

因為我的學校被批准為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所以我有機會接觸到足球,這對於熱愛踢球看球的我是快樂的。又因為取得了一點成績,所以我們和日本某校結成了友好學校。我們學校還是乒乓球特色學校,所以我們學校負責交流他們的乒乓球運動員,他們負責我們學校的足球運動員。

通過足球交流,一位足球老師感受到的中日校園足球的差距


其實,自從開展“足球進校園”活動以來,教育部制定了一整套相關計劃,其中包括學校培訓,培訓突出的學生送到縣一級進行提高,然後縣一級突出的隊員組隊到市裡進行比賽,突出的隊員利用寒暑假到省裡進行夏令營或者冬令營,培訓後讓運動員再回到各個級別的學校,目的是帶動其他學生的成長。一整套計劃實施下來,校園足球開展得紅紅火火。

以我們學校為班底的球隊獲得了市級比賽的第一名。十月一假期的時候,我們來到了那所友好學校進行交流,同他們的校隊舉行了一場友誼比賽。其實在我去到那所學校的時候,我研究過他們的比賽錄像,也知道會失敗,因此當他們9:2戰勝我們的時候,我沒感到震撼,因為比這個結果令我們震撼的是他們的校園足球開展情況,讓我一下子感到了我們的校園足球與他們的校園足球差距是全方位的。

通過足球交流,一位足球老師感受到的中日校園足球的差距


場地設施的差距

我們10月3日到達他們學校,他們是正常上課時間。下午第二節課是10歲年齡段的體育課,我觀摩了他們的足球訓練。那是一座足球特色學校,在我的印象中,作為足球特色學校的訓練設施應該是很現代化的,可是我錯了。

我們學校爭取到了足球特色學校之後,選拔出隊員以後,部分家長以是煤渣場地為名堅決不同意,後來學校經過各方面爭取,終於用上了塑膠和人造草皮場地,家長們才勉強同意。可是這座20多年的足球特色學校的訓練場與我們學校比起來,簡直寒磣的不可思議:足球場竟然連煤渣場地都不如,就是一塊經過了平整的泥土地,而且球門就是用鋼筋焊成的,連白漆都沒噴。

這樣的場地設施令我吃驚。體育老師看出了我的心思,笑著說:“足球水平的提高不在乎什麼地方練習,而在於訓練效果怎樣。

通過足球交流,一位足球老師感受到的中日校園足球的差距


訓練手段的差異

日本校園足球強調對球感的訓練。訓練前的熱身,體育老師親自帶領,每個隊員都很認真,否則會被進行跑圈的懲罰。熱身後,會進行球感練習。兩人一組,其中一人負責用手將球拋出,另一名隊員先用頭頂,然後拋球隊員再將球拋出,另一名隊員進行胸部停球,接著就是腿部停球,十個為一組。

分組訓練結束以後,教師會把隊員集合起來,五人一組,將球高高拋出,然後隊員類似我們的擊鼓傳花去進行頂球練習,每人必須頂十個頭球,而且所有隊員沒完成數量之前,是不允許讓球落地的,未完成的同樣受到跑圈的懲罰。

頭球練習之後,就是傳接球練習。這個練習同樣苛刻,要求停球距離必須控制在30——50釐米之內,無論傳球者距離你有多遠,哪怕五十米,六十米也不準超過50釐米。

通過足球交流,一位足球老師感受到的中日校園足球的差距


家長對待學生受傷的差異

週五的下午,我們同對方進行了一場比賽。比賽前,有一名家長推著輪椅匆匆趕來,坐在輪椅上的那名男同學左腳打著石膏。老師告訴我那名同學一週前訓練時骨折,正在恢復。那名家長推著孩子來到場地,首先向我們鞠躬,說對不起,因為孩子受傷不能上場比賽,對客人失禮了,然後向體育老師鞠躬說對不起,因為孩子受傷不能參加比賽。而那名同學也在輪椅上一臉的愧意,連聲向老師說對不起。

這樣的態度令我很感慨。幾個月前,在訓練中,我們學校也有孩子受傷了,家長同學校之間發生了一段不愉快的交往,還對簿公堂,最後學校不但承擔其醫藥費,還額外給了一部分錢才了事,而學校是給學生買了保險的。

通過足球交流,一位足球老師感受到的中日校園足球的差距


學生對抗的差異

同對方比賽的時候,兩隊家長的態度也截然不同。我們學校有幾個家長是陪同孩子一起來的。當他們聽說要在那樣條件的場地上比賽,一臉的擔心。最後雖然同意,但是一個勁兒叮囑孩子要注意安全。

比賽中對方的學生很拼,貼身逼搶也很兇,每當這時候,我就會聽到我們一方家長的驚呼:xx注意安全;哎呀老師你看那個人是怎麼踢球的,直接上腳了;老師你看他的小動作那麼多,都把我孩子球衣撕破了……

通過足球交流,一位足球老師感受到的中日校園足球的差距


很明顯,我們的孩子技術不如對方,拼搶與對方的差距也很明顯。整場比賽下來,我感覺我們的隊員就是溫室裡的花朵,弱不禁風的牡丹。

賽後,當我們的球員坐上大巴離開學校前往賓館時,對方校隊送我們出大門口,當車門關閉的那一刻,我回頭向他們揮手告別,這時候我看到,所有的隊員和教練員,竟然齊刷刷地向我們鞠躬!

通過足球交流,一位足球老師感受到的中日校園足球的差距


足球氛圍的差異

週六是遊玩放鬆的日子。我來到了他們當地的一個體育場,看到有很多不同年齡段的家長陪同孩子在訓練。每組十一人,由兩個教練負責。我幾乎問遍了每個教練,他們訓練是否有報酬,得到的回答都是沒有。負責訓練的教練都是持證上崗,本身都有自己的工作,他們全是志願者。而訓練的學生是有費用的,他們的費用交給體育場的工作人員,每人每月合30元人民幣,體育場負責提供場地,提供足球。

參加訓練孩子的年齡段很多,但是很有秩序。比如熱身全部在跑道上進行,如果進行對抗,相鄰的年齡組就會到跑道上進行搶圈練習。不光體育場,各個專業球場也會在週末對外開放,同樣可以看到在上面踢球的人。

與此相比,我們呢?我們的體育場很多,但是有幾個是對外開放的呢?

通過足球交流,一位足球老師感受到的中日校園足球的差距


培訓系統性的差異

我問他們的教練員,是不是都有固定的孩子跟隨自己訓練,他們的回答竟然是否定的!這令我很吃驚,但他們接著告訴我,雖然人員不固定,但是他們的培訓內容是一樣的。“我們這些人是志願者,會隨著自己週末的安排去就近的地區培訓,甚至我們旅遊的時候,都可以就近去培訓孩子。”

對於他們的培訓內容,他們說是國家足協專門下發的,每個年齡段培訓內容和學校的培訓內容是相關聯的。我對此的理解就是,日本足協和日本的教育司對他們的足球培訓其實已經相互協調了,形成了自己的培訓系統,無論哪個地區,他們在某年齡段的要求都是一樣的,全國訓練的體系也是一樣的。

通過足球交流,一位足球老師感受到的中日校園足球的差距


而我們呢?曾經學過巴西,曾經學過荷蘭,最後我們到底學了哪一個國家的打法呢?

我是一個球迷。我知道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足球水平是高於日本的。友好學校一個隊員的爺爺曾經是足球運動員,聽說我們來交流,專門來看我們。聊起以前,他告訴我,他做運動員的時候,曾經和我國的足踏名宿沈祥福做過隊友。我很吃驚,他笑著告訴我,日本的J聯賽是1993年開展的,聯賽開展之前,日本各支球隊曾經從中國邀請了很多球員到他們國家進行傳幫帶。“那時候中國足球的水平在我們眼裡可是很高的。”老人慈祥地說。

通過足球交流,一位足球老師感受到的中日校園足球的差距


回來的時候我上網查閱了許多資料。1993年J聯賽開展,日本足協給自己足球項目制定了發展計劃:50年的時間讓日本足球進入世界16強。而2002年韓日世界盃和2010年南非世界盃,日本男子國家足球隊成功進入十六強,2010年,距離1993年僅僅過去了17年,等於他們將自己的計劃提前了33年。而日本女足呢?不但進入了十六強,還獲得過冠軍!

校園足球的差距是全方位的,而我們校園足球與日本校園足球的距離,就是我們國足與日本國足的距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