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為何可以輕易奪了後周江山呢?

月光侃歷史


唐朝滅亡後,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一共才五十年出頭,每個朝代也就十年時間,每位皇帝平均在位時間不到四年,怎一個亂字了得!除了後梁與後唐是兩個死對頭,其它四個政權唐、晉、漢、周都有內部演變關係,跟宋代周相似。

當初郭威上演黃袍加身,以周代漢,趙匡胤無非是有樣學樣,完完整整“翻拍”了一遍劇情而已。不過,跟郭威代漢遍地血色不一樣,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只死了一個人,是一次很“溫情”的政變事件。

那麼,趙匡胤為何如此輕鬆,兵不血刃就解決了問題呢?

一塊小木牌,將趙匡胤推向軍中第一人,為政變奠定基礎

雖說五代十國是個比拳頭大的時代,但也不是誰都能有機會試試龍袍。趙匡胤提著腦袋,追隨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讓自己一步步跨入後周軍界大佬界別。這很重要,部隊講究上下級關係,趙匡胤沒有過得硬的個人威望,什麼都無從談起。

對趙匡胤最至關重要的一個事件,就是那塊著名的小木牌,上書“點檢作天子”,也有史料說,寫的是“點檢做”。這個故事就是一筆糊塗賬,時至今日也沒人能還原真相。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天柴榮無意撿到一塊小木牌,上面有“點檢作天子”幾個字。點檢,就是殿前都點檢的簡稱,乃後周禁軍最高指揮官,當時由柴榮的姐夫張永德擔任。

這個讖言,讓重病的柴榮惴惴不安,為了消除隱患,他免去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的職務,改由趙匡胤擔任,從此趙匡胤成了軍中第一人。

關於這塊莫名其妙的小木塊,長期以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張永德所為,有人說是趙匡胤所為,但無論哪一種說法,都存在無法解釋的地方,成了一個永久的謎。

一則謠言,讓趙匡胤輕鬆獲得軍隊指揮權,政變順利實施

顯德七年正月,京師開封突然傳來一則消息:契丹聯合北漢,舉兵南下!此時柴榮剛剛駕崩不久,得到消息後,大臣們一片慌亂,最後在範質等人的提議下,決定由趙匡胤率禁軍北上禦敵。

事實證明,所謂契丹入侵就是個謠言,趙匡胤一行走到陳橋驛,披了件黃袍就又回來了,根本沒去打契丹,也沒有契丹入侵的後文。

那麼這個謠言有什麼意義呢?讓趙匡胤獲得軍隊指揮權!古代的軍職不等於軍權,軍權平時在皇帝手裡,統兵權和調兵權是分開的。將軍們只有統兵權,無法調兵,要想調兵,必須由皇帝的兵符。

也就是說,趙匡胤雖然有軍職,但是在沒有皇帝的兵符情況下,他調動不了軍隊。這個謠言的結果就是,讓趙匡胤拿到了調兵的兵符,這時的趙匡胤才是真正可怕的老虎!

一對孤兒寡母,勢單力孤命運由人,只有束手就擒

柴榮駕崩後,留下一對孤兒寡母,繼任的皇帝是年僅七歲的柴宗訓,和小符太后(符太后的妹妹)。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比較慘,由於後漢隱帝劉承祐的猜忌,全家被殺的光光,包括他的兒子們,僅剩一個養子柴榮。所以郭威駕崩後,將皇位傳給了義子柴榮。

這個情況導致皇族勢力相當孱弱,柴榮去世後,缺少皇族勢力支撐的柴宗訓,只有把希望寄託在大臣們身上。

趙匡胤即位後,他的母親杜太后曾經直言不諱地指出:你得了皇位,其實就是欺負人家孤兒寡母!

一群廢柴文官,既無能為力,也習慣了城頭變幻大王旗

本來柴榮對以範質、魏仁浦、王溥為首的文官集團寄予厚望,怎奈這些文官面對槍桿子無能無力,而且表現得很無能,趙匡胤一個謊言,他們輕易就上當受騙了。

當趙匡胤回兵開封時,大臣們集體屈膝換主,承認了趙匡胤代周的事實。唯一反抗的是馬步軍副指揮室韓通,被王審琦殺害。韓通也是整個政變過程中,唯一的流血事件。

單純地以道德標準,去譴責這些大臣們,其實有點冤枉他們。五代時期,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場景隔幾年就來一次,大家都麻木了,要是都反抗,還不得滿地人頭?

最典型的就是被稱為“不倒翁”的馮道,一生侍候了十位皇帝,無論誰上臺,他一律跪迎,包括對契丹。在馮道的意思深處,他已經沒有了死社稷的概念,他把自己的義務定義為,以自己的本事輔佐君主,君主失國跟我沒關係!

跟他有同樣思想的大臣有一大批,包括範質他們。當趙匡胤進入開封,範質他們只要求趙匡胤善待柴氏後人,就對趙匡胤集體稱臣了。

一個畸形時代,唐末藩鎮勢力的後遺症

武將左右國運,是五代十國的癌症,這個病症始於唐末的藩鎮割據。唐朝自安祿山造反後,藩鎮勢力就進入無法遏制的瘋長,最後演變為軍閥勢力,最終吞噬了大唐。

唐以後的五代,依然無法解除藩鎮勢力,社會的動盪,反而加劇了割據勢力的發展。不光五代相互的迭代受到軍閥勢力左右,即便每個朝代內部,也充滿藩鎮勢力之間的惡鬥。這種情況導致,五代皇位傳承,極少有按法律程序上位的,大都是通過軍事政變上臺。

趙匡胤陳橋兵變,其實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這也是北宋建立後,一直致力于軍隊改革,不斷削弱武將權力的原因,這個問題不解決,還會有劉匡胤李匡胤出現。

綜上所述,趙匡胤能輕易取代後周,一方面是他個人的地位具備了代周的條件,另一方面也是他精心策劃的結果。更主要的是社會大環境,給了趙匡胤機會!


尋根拜祖


趙匡胤之所以能如此輕易地奪了後周的江山,既有大環境的影響,也有他本身的實力,更多的是柴榮的自作聰明。使得趙匡胤和皇權之間就隔了一層窗戶紙,輕輕鬆鬆地便能拿到手。

五代十國的大環境

自唐朝出現藩鎮,並且尾大不掉之後,許多人對於皇權的敬畏之心淡化許多。“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正是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人們(包括當朝為高官者)都已習慣了“城頭變幻大王旗”。這種對於篡權極為寬容的輿論環境,掃除了趙匡胤奪取皇權的最大障礙。因為這意味著,只要他快速控制中樞,便可以一戰而成功。不用擔心大量的勤王之師以及文武百官的反抗。後來事情的走向,也正像預想的一樣,波瀾不驚之間,天下已經成了趙家的天下。

趙匡胤的實力

趙匡胤為什麼“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便可以迅速控制皇城?只因為那時趙匡胤的實力已經太大,禁軍雖然被柴榮一分為二,但是這兩部分中,掌握實權的幾乎都是趙匡胤的人。殿前司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屬於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而這兩人後來也成為宋朝開國功臣,由此可見他們在這場政變中的作用。而且,當初趙匡胤趕回開封的時候,也是石守信打開的城門。

侍衛親軍司的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步軍都指揮使張懷鐸,是趙匡胤的心腹。此外,親軍司都虞侯韓令坤、殿前司副都點檢慕容延釗,平常都和趙匡胤玩得挺好。在趙匡胤造反之後,禁軍高級將領中,也只有一個韓通想要對抗趙匡胤,還被人立馬殺死,其他禁軍指揮官都無動於衷。而在文官系統中,次相王溥,曾經送給趙匡胤一棟豪華的房子。高級文官和禁軍交接,難保這其中有什麼貓膩。後來,“遼國入侵”的消息,沒有經過仔細證實,便立馬派趙匡胤出擊,這裡面便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柴榮的自作聰明

柴榮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柴榮是郭威皇后柴氏孃家的侄子),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如果單從血緣上來講,李重進比柴榮更有機會登上帝位。但郭威收柴榮為養子,並讓李重進向柴榮下跪,以此來顯示兩人尊卑不同。但柴榮登基後,對張永德和李重進的提防卻是一點沒有減少。

柴榮對張永德的忌憚,從他迅速解除張永德的兵權便可以看出。此時的張永德是殿前司都點檢的職務。有一天,有人撿到一個木牌:“點檢為天子”。柴榮對木牌的來歷查都沒查,便立馬解除張永德兵權,給他安排了一個虛職。而對於李重進,雖然仍然保留著侍衛司都統領的官職,但卻被外放揚州做節度使。相當於柴榮“宗室”的張永德和李重進,都被柴榮故作聰明地刻意打壓,禁軍便一下子落入到趙匡胤手中。

而此時,登上皇位的,只是柴榮7歲的兒子和小符太后。小符太后的父親符彥卿,被進封為魏王,就藩鎮,算是為這對孤兒寡母尋找的強力外援。但是柴榮沒想到的是,符彥卿的小女兒,正是嫁給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而且變起肘腋間,符彥卿也來不及反應。所以,柴榮的諸多安排都落空,皇權被趙匡胤輕鬆摘取。

綜上所述,趙匡胤之所以能輕易奪了後周江山,是和當時的風氣密切相關。再加上柴榮一系列自作聰明的安排,使得趙匡胤在禁軍中一家獨大。當趙匡胤對皇權產生了覬覦之心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能制止他。可惜柴榮此前的兒子都被殺死,柴宗訓登基歲數太小,柴榮也英年早逝,只能說天意如此了。好在趙匡胤繼位後,對柴宗訓及其後人極為優待,賜丹書鐵券,也算是足夠厚道了。


歷史摩天輪


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六月中,周世宗幼子柴宗訓(周恭帝)即位,由宰相範質、王溥及大將韓通、趙匡胤等文武大臣輔佐。七月,在宰相範質等主持下,後周朝廷對殿前、待衛二司統帥作了部分調整.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曹州節度使袁彥為陝州節度使,免去禁軍之,這職;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陳州節度使韓令坤為侍衛馬步都虞候;以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嶽州防禦使高懷德為夔州節度使,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以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常州防禦使張令鐸為遂州節度使,充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其他將校都各自加官有差。

至此,侍衛、殿前二司將帥為:侍衛馬步司都指揮使為李重進,副都指揮使為韓通,都虞候為韓令坤,馬軍都指揮使為高懷德,步軍都指揮使為張令鐸;殿前司都點檢為趙匡胤,副都點檢為慕容延釗,都指揮使為石守信,都虞候為王審琦。然李重進以侍衛馬步司都指揮使、淮南節度使統軍駐守揚州,以監視、防備南唐軍隊,所以侍衛司實由副都指揮、同平章事韓通掌控,而且根據周世宗的生前安排,京城守備也歸韓通負責由於這份名單中,在京諸將帥除韓通之外,石守信、王審琦皆為趙匡胤的義社兄弟,慕容延釗、韓令坤與趙匡胤的關係十分密切,高懷德與趙匡胤交往頗深,而張令鋒是出名的仁厚之人,故對趙匡胤發展個人勢力來說甚為有利。此時因後周王朝出現了“主少國疑”的局面,政局不穩,一時間人心猜疑,謠言四起。加上執掌朝延軍權的韓通乃一介武夫,胸無點墨,且又性格狠暴,人稱“韓瞪眼”。由此人心漸歸向趙匡胤。

自唐代覆滅以來,五代各政權的更替如同走馬燈般地進行著,“城頭變幻大王旗”,使歷來被視為至高無上、神聖不容侵犯的皇權,一變而成了有兵權、有實力的武人可隨意搶奪的東西。由於五代亂世,禮義淪喪,君臣關係是以利益為維繫的組帶,利合則為君臣,利分即成仇敵。因此,貪圖於權力遞嬗中可以搜取大量財物的禁軍將士,頗喜歡擁立新天子。既然現今英主已逝幼帝在位,故那些不甘寂寞的禁軍將士又萌生了效法其前輩販賣天子寶座的念頭,加上別有居心者從中積極活動,使得局面逐漸失控。五代時期的武將,一且掌握中央軍權,往往會萌生纂位野心。故統率著禁軍精銳殿前司數萬人馬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文有趙普等一班幕府謀土相輔,武有義社十兄弟等一班戰將擁護,於是也野心漸起,而其謀士、軍中弟兄紛紛活動。

後周顯德七年正月(960年)春正月初二日,鎮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州)報稱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打後周,聲勢浩大,請求派兵援助。後周符太后和宰相範質、王溥等執政大臣不辨真假,慌忙令澶州節度使慕容延釗率兵抵禦。又命趙匡胤率兵北上禦敵,賜於他金帶、銀器、鞍馬、鎧甲、器仗數十萬。初三日(2月3日),趙匡胤領軍出汴梁愛景門,宣徽南院使昝居潤安排筵席,朝廷眾大臣餞送於郊外。大軍當晚駐紮於京城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將士們謀劃擁立趙匡胤為天子,由都押衙李處耘轉告供奉官都知趙光義,兩人隨即與歸德軍節度掌書記趙普商討。談論中,諸將突然闖入,眾說紛紜,趙普及趙光義以理勸退,諸將稍稍引去,不久又復趨集,露白刃要脅,趙普於是同意,派人前往京城安排內應,將士們則環列於趙匡胤的大帳,等待天明。

初四(2月3日)清晨,趙匡胤因酒醉尚未清醒,將士於大營四周鼓譟喧譁,趙普及趙光義入賬稟告趙匡胤,趙匡胤驚起,披衣而出,將領們持兵器羅立於庭。趙匡胤不及說話,諸將士即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紛紛下拜高呼萬歲。趙匡胤堅拒,眾將士不聽,迫其上馬南行回京。趙匡胤見勢不可免,便攬轡對諸將說:“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就必須聽從我的命令,不然,我不當這個皇帝。”眾將皆下馬跪地說:“唯命是從!”

於是趙匡胤對那些將領們開始“約法三章”暨:“

1.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

2.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

3.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

三軍將土擁立趙匡胤代替後周,其主要目的就在於獲取錢財,既然所擁立的新皇帝答應事成之後有重賞,自然應允照辦。趙匡胤的這道命令使得陳橋兵變與五代時期其他頻繁發生的兵變有了本質差異,當年郭威黃袍加身的時候進開封城可是大肆搶掠的,所以此次兵變成了天下由亂到治的轉折點。得到三軍將士全力擁戴的趙匡胤,先遣親將潘美去京城向宰相等大臣通報兵變之事,再遣幕僚楚昭輔入城安慰其母親杜氏等家眷,告訴兵變已獲成功,然後整齊三軍直撲守衛空虛的開封城。趙匡胤的殿前都點檢公署在皇城左掖門內,當時已緊閉大門,嚴設守備,看到楚昭輔到來,石守信才打開大門“納之”。 趙匡胤所派信使將陳橋兵變的急信送人開封城中皇宮之時,早朝還未散,宰相範質等大臣正在偏房內用點心,範質得悉趙匡胤“黃袍加身”現正率軍回京,不由大驚失色,即刻與王溥等大臣覲見符太后,急商對策卻都束手無策,只得先回宰相辦公的政事堂再說。在下殿時,範質緊緊抓著王溥之手,指甲深深刺人王溥的皮膚,幾乎刺出了血,十分痛悔地嘆說“倉猝派遣大將出徵,實是吾輩之罪也。”王溥忍痛,一聲也不敢出。

此時,任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見宰相們如此,便恨恨而出,躍馬回侍衛司,集合帳下親軍將士,殺向位於左掖門內的殿前都點檢官署,企圖劫持或殺死趙匡胤的家人,以挾制趙匡胤。但趙匡胤對此早有防備,守衛殿前都點檢官署的石守信先已在左掖門附近設下伏兵,一見韓通走近,亂箭齊發,韓通親軍人數本不多,而且聽到陳橋兵變的消息後士氣不振,見狀便四散潰逃,韓通雖然勇悍,但孤家寡人,無計可施,也只得隨眾而退。

這時已回到開封城下的趙匡胤他們卻遇到了小麻煩。因開封城的陳橋門正當陳橋驛來路,所以回城將士直至陳橋門外,招呼守城士兵趕快打開城門。按原先約定,留守京城的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審琦應當搞定此事,讓趙匡胤順利入城。但不知是何緣故,守衛陳橋門的袛候班士兵在陸姓、喬姓兩位軍校率領下,嚴拒兵變將士入城。趙匡胤只得率部隊繞到旁邊的封丘門,這次沒再發生意外,守城者望風大開城門。

根據《隨隱漫錄》記載,趙匡胤登基以後,那忠於職守的陸姓、喬姓兩位軍校義不臣服新朝,皆自殺而死。此後,為讓三軍將土忠於自己,已是天子的趙匡胤,曾特意來到陸姓、喬姓兩位軍校生前所居的營房,讚歎說“真是忠義孩兒!”命令在此處建造忠義廟,並命令將袛候班改名孩兒班,其軍帽後垂青、紅兩條飄帶,其粉青色的表示為周世宗守孝,紅色的代表祝賀趙匡胤登基。

當殿前司勇將王彥升率前鋒進入城中,正遇到敗退下來的韓通,已是孤家寡人的韓通無力再戰,便逃回自己家中躲避,不料王彥升不依不饒,躍馬直追,闖人韓通家中,殺死韓通及其妻、子多人。據載韓通有四子四女,僅幼子守諒及四女倖免於難。趙匡胤即位後,追贈韓通為中書令,將其以禮安葬。

趙匡胤則回殿前都點檢公署,脫下黃袍。不久,眾將逼擁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樞密院事範質、參知樞密院事,尚書省右僕射王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刑部尚書魏仁浦至公署,迫其表態。範質等無可奈何,只得下拜,高呼萬歲。趙匡胤於是登崇元殿行禪讓禮,登基稱帝,建國號“大宋”,改元建隆,大赦天下。

趙匡胤登基之後,如何處理前朝皇室就成為了一個大問題,如果按照之前的朝代都是趕盡殺絕的。為了穩定人心,宋太祖頒佈聖旨優待帝母子,賜柴氏“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宋太祖厚待前朝太后、天子的做法頗為高明,不僅由此安撫了後周皇室及其親戚、友朋、部屬,也向天下百姓顯示了自己的心胸氣度,留下了好名聲。“奪天下於孤兒寡母之手”的宋太祖,見過許多搶得龍椅的

“真命天子”大殺前朝皇室全族,從而結怨世人,大失民心,成為一個又個短命王朝。為使國祚長久,傳說宋太祖在祭祀祖宗的太廟偏殿內建有“誓碑”,立下誓訓,其中第一條便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反之罪,只可於獄中賜自盡,不得於街市上處決示眾,亦不得連坐其親屬。”

在後世民間傳說中,宋太祖還賜給周世宗的後代“誓書鐵券”,即免死金牌。如在《水滸傳》裡的“小旋風”柴進,就是周世宗柴榮的後人,因此,他敢在自己府宅中收留過不少遭到官府通緝、追捕的梁山好漢,就是仗有宋太祖賜給他祖上的“丹書鐵券”。看來大宋歷代皇帝對此都很好地遵守了,柴氏子孫獲得了很好的照顧,後周皇陵亦設專人守護。宋仁宗還曾特下詔書,命令官府根據柴氏族譜,推舉年齡最長者一人,主持每年歲節時的祭祀之事。

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趙匡胤奪取皇位後初次進入皇宮,見到宮中嬪妃抱著一個小孩子,問是誰,回答說:“這是周世宗的兒子。”當時範質、趙普、潘美等人隨侍趙匡胤左右,趙匡胤回頭詢問趙普等人,趙普等人說:“除掉他。”潘美與另一名元帥在趙匡胤身後不說話,趙匡胤招呼潘美詢問,潘美不敢回答,趙匡胤說:“我即位於周世宗,如果殺了他的兒子,不忍心這麼做。”潘美說:“臣與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勸說陛下殺掉這個孩子,則辜負了周世宗,勸說陛下不殺,陛下必定對我生疑。”趙匡胤說:“送給你做侄子。周世宗的兒子不可以做你的兒子。”潘美於是帶著這個孩子回家。之後趙匡胤也不問這個孩子的情況,潘美也不說。這個孩子就是潘惟吉,後來做到了刺史。在五代那個時候,趙匡胤已經比較仁慈了。

在京城內的原北周官員,雖然突然面對一個強悍的新天子及其忠於他的強大武裝而一時手足無措,俯首稱臣,但仍有不少官員抱著觀望態度,甚至心懷貳心。史載知開封府李昉,當後周顯德末年趙匡胤聲勢顯赫、朝官紛紛依附之時,即與其保持距離,待趙匡胤自陳橋兵變後返回京城,李昉又獨不人朝覲見。因此,宋太祖為爭取民心,下令搜捕在兵變將士進開封城時趁亂搶劫者,全部在市中斬首示眾,並對被害者予以賠償。同時,宋太祖又採取留用全部後周官員的方法來化解其不滿情緒,使改朝換代之大事能在平穩中完成,並派遣使者攜帶即位詔書招渝四方。但除與宋太祖關係密切的忠武軍節度使張永德、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即刻表示歸附外,其他節度使並未馬上表態。據陳師道《後山談叢》載,當時有京東地區的節度使首先向朝廷使者仔細打聽了宰相、樞密使、禁軍將領和近臣的姓名,在得知一切未改其舊之後,才下拜歸服。

韓通被殺,雖說符合新天子的心意,但為了爭取原屬韓通麾下將士的歸附,宋太祖以表彰忠義為名,“易姓受命,王者所以應期;臨難不苟,人臣所以全節。…言念元勳,將加殊寵,蒼黃遇害,良用憮然”,贈韓通官中書令,以禮安葬,並授與韓通之幼子韓守諒東頭供奉官之職。關於韓通被殺,宋人幾乎眾口一詞,說是出於王彥升的擅殺,稱宋太祖當初“誓軍入京不得有秋毫犯”,及聽說韓通被殺,“以建國之始,不及罪王彥升”,但還是因為“專殺韓通”,王彥升雖有擁戴之功,終身未被授任節度使之官,以示懲罰。隨著宋太祖懷柔政策的推行,新王朝逐漸獲得士大夫的擁護。

隨後趙匡胤評定李重進之亂,與趙普雪夜定策,杯酒釋兵權,實行先南後北的戰略,最終在979年結束了五代十國。

後人有詩詞贊曰:“甲馬營中香孩兒,志氣倜儻真雄姿。殿前點檢作天子,陳橋兵變回京師。黃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紛爭從此止…。”


李顯忠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宋安之來回答!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可以輕易篡奪了後周江山,只是通過一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進行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就建立了北宋呢?

究其原因在於當時五代十國屬於是“重武輕文”,軍人通過政變建立政權的事情比比皆是。像趙匡胤篡奪的後周政權,本身就是後周太祖郭威通過兵變建立的,而且也是黃袍加身式的兵變,可以說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其實就是學習了後周太祖郭威,而且學的是有模有樣的!

可以說五代十國就屬於武夫治國的時代,擁兵自重,甚至以此進行改朝換代的大將是比比皆是。而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唐朝在安史之亂出現的藩鎮林立問題,唐朝150多年時間都沒有將這個問題解決,所以最後唐朝亡於藩鎮朱溫之手。而唐朝滅亡以後,之前那些藩鎮搖身一變,成為大軍閥,甚至建立了各個割據政權,因此出現了五代十國亂世。

而趙匡胤篡位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當時五代第一明君周世宗剛剛英年早逝,年僅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繼位,所謂幼主當國最為危險。

更關鍵的是周世宗柴榮北伐臥病回京以後,為了防範張永德,命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接替張永德。等到柴宗訓繼位以後,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可以說權勢進一步加大,擁有發動兵變的實力。

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宋太祖趙匡胤學習後周太祖郭威,來了一出黃袍加身式的兵變,篡奪了後周江山,建立了北宋。可以說北宋的建立,就屬於是五代十國“重武輕文”亂世中,通過發動兵變建立的一個普通政權。

當然宋太祖趙匡胤並非尋常人,雖然在那種歷史背景下建立了北宋,但很明顯的跳出那個死循環。他當時進行了中央集權,削除了地方上節度使的兵權,使其再也沒有擁兵自重的條件,並且還進行了重文輕武,在種種措施之下,北宋才得以結束五代十國,更是有了兩宋300多年的江山。


宋安之


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辜負後周世宗厚恩。能夠篡位成功,主要原因五代十國各朝代不停的收緊節度使,也就是地方軍事力量的權限,把軍權集中於中央禁軍。

到了後周,只有禁軍有能力改朝換代,而趙匡胤作為禁軍統領,控制了這一支最強戰力。次要原因則是周世宗對兄弟趙匡胤的信任,導致他臨死佈局沒有防備趙匡胤。

而周世宗早死,繼承人孤兒寡母,自然而然被五代亂世傳統的強勢軍頭趙匡胤撿了桃子。

五代上承唐朝後期藩鎮割據歷史。地方節度使掌握很大的權利。後梁,後唐,後漢後周都是地方強藩起兵,實現了改朝換代。所以五代各君主對地方上的強大藩鎮一直不遺餘力的進行打擊和削弱。力圖不斷擴大中央控制力。

這個過程中不斷髮生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朱溫準備吃下河北,逼得王鎔和王處直都投向李存勖。李存勖時期節度使權力大受打壓,結果不到三年全國藩鎮群起反對李存勖。李從珂想要削石敬瑭的權,結果石敬瑭勾結契丹反了。

石重貴跟契丹人正在打仗,結果最大的藩鎮劉知遠坐山觀虎鬥。後面來摘桃子。

劉知遠兒子想要削藩。把郭威全家殺了,結果在外的郭威帶兵打進京城來了。

無論怎麼說。到了周世宗時代,削藩大業成就巨大,地方藩鎮精兵不斷的被皇帝抽調補充進入中央禁軍。周世宗可是一個馬上打天下的皇帝。在不斷親征的過程中。既能強化對軍隊的控制。又能把不聽話的大將順便解決掉。

到周世宗死時。地方節度使已經沒有能力像前朝一樣隨便建立一個新朝代了。

但人性相通,周世宗對強大的禁軍也不很放心。自己在的時候能控制住這支禁軍。死後孤兒寡母可不一定。所以周世宗臨死前把原來的殿前督檢點換掉。換上自己的心腹兄弟趙匡胤。沒想到換上來的趙匡胤結果也一樣。所以後周孤兒寡母就悲劇了。

後周相比前面幾個朝代和宋朝還有一個不利之處。就是郭威全家被殺後。郭榮(柴榮)是以郭威養子身份繼位。他死後後周沒有其他繼承人。他的血緣上的兄弟不是郭威的法理上的繼承人。所以只能傳給自己的兒子

後來趙匡胤就學聰明瞭。在亂世不能傳給掌握不住大局的孩子。為了統治的穩定。他傳位給弟弟


丁強888


因為五代時期天下亂局以開,兵強馬壯者為天子之風盛行。後周皇帝柴榮新喪,且繼位者柴宗訓實在太過年幼僅有八歲,身處亂世不但沒有解決天下紛爭的能力並且北有強敵契丹南有數十個大大小小割據勢力,於是後周各路軍頭才紛紛選擇支持趙匡胤,這才有了後來的陳橋兵變,大宋立國。
趙匡胤雖然是兵變的獲利者,但他知道必須遏制這股風氣,否則大宋將成為繼梁唐晉漢周後的第六個短命朝代。於是這才有了後來的杯酒釋兵權、重用文官分行政權軍事權、禁軍的三衙鼎立制度等,使得這股自唐末五代開始橫行六七十多年的兵變之風終為消彌,但同時也為貫穿宋王朝始末的重文輕武埋下了禍根,當然後世幾百年後的事情後人也很難再去怪罪趙匡胤了。 (原創)


飄飄乎欲仙


趙匡胤能夠輕易奪權,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趙匡胤當時掌握軍權,京城的禁軍都歸他調動。五代時期,崇尚武力,多數政權交替都是通過武力完成的。


其次,柴宗訓母子孤兒寡母,當時柴宗訓只有7歲,還是個小娃娃,沒有執政能力,周世宗留下顧命大臣範質和趙匡胤輔佐。範質是個文官,治理國家有一套,但是沒有一兵一卒,面對手握重兵的趙匡胤,毫無反擊之力。


再有,趙匡胤蓄謀已久。早在周世宗還在位的時候,趙匡胤就製造謠言“點檢做天子”,周世宗起了疑心把當時的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免職,讓他無比信任的趙匡胤接任。周世宗去世後沒多久,趙匡胤就製造了遼軍來犯,要出兵抵抗的由頭,出兵前,又放出謠言,“出軍之日,點檢做天子”,造成京城內外人心浮動。黃袍也早早做好了。


向陽花開7290


時勢造英雄。長達十年之久的唐末農民大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唐朝政權,導致了統一王朝的徹底的大分裂。開平元年,大梁建立,標誌著中國重新分裂,五代十國的混戰從此開始。此後五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原地區前後更替了五個王朝,再加上地方割據政權,群雄混戰,民不聊生。在此動盪混亂世道的後期,年輕的趙匡胤,膽識過人,武藝超群,21歲時投奔郭威,成為郭威賬下的一名士兵。掌握後漢軍權的郭威,謊稱契丹入侵,太后命他統軍北征。後漢大軍渡過黃河,到達澶州時,將士們將黃袍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為帝。郭威率軍掉頭南行,回後漢京師東京,建立後周。趙匡胤經過連年征戰,屢立戰功,逐漸被提拔為高級將領。後來,趙匡胤實力更加雄厚,他做了禁軍的最高統帥,掌握了後周軍權。恰在此時,皇帝尚且年幼無知。

通過以上事實的敘述,基本就可以得出趙匡胤輕而易舉得到後周江山的原因:第一,王朝更替頻繁,民不聊生,各方勢力都不足夠強大,誰做皇帝百姓無感;第二,後周郭威黃袍加身的行為,前仿後效;第三,趙匡胤掌握軍權,羽翼豐滿,時機已到;第四,皇帝年幼,無力反抗。趙匡胤奪後漢江山的行為,再加上神乎其神的傳說,就更顯順理成章。趙匡胤能夠有所作為,與他的才能是分不開的,從他統治時期的治理手段就可見一斑。


湖灣讀史之聲


主要是因為“主少國疑”,柴榮剛死不久,後周皇帝還是個娃娃,太后一介女流不懂政治,只剩下兩個宰相,而且趙匡胤在軍隊深耕十餘年,自己身為禁軍三統帥之一,還有“義社十兄弟”及一大幫追隨者。“隨便”製造一個北漢入侵就把宰相搞蒙圈了,拿了所有的禁軍軍權,如此一來,不容易也難。


芥子大夢


1.很簡單啊,趙匡胤做皇帝是歷史的選擇,天時地利人和他小子都佔全了,不當皇帝也說不過去啊。

2.唐末亂世,藩鎮割據,形成的一個傳統就是“槍桿子裡出政權”,只要有兵有糧,誰都能當皇帝,有時甚至有你不想當都不行的情況,藩鎮的牙兵可以瞭解一下。

3.當然,天下苦藩鎮久矣,已經到了分久必合的時機,其實當時趙匡胤並不是歷史的首選,柴榮是一個比趙匡胤更雄才大略、更適合做皇帝的人選,而且趙匡胤對周世宗也算是忠心耿耿了。如果不是柴榮因病早死,趙匡胤絕不會黃袍加身,而在柴榮的規劃和兵鋒之下,也基本上不會有北宋幾個皇帝面對幽雲十六州都束手無策、只能看著遊牧民族先後肆虐的窘境了……

4.所以,藩鎮割據漸近尾聲和周世宗早死,就是趙匡胤當時面臨的天時!柴榮的兒子年幼,自然構不成什麼威脅。

5.另外,經過唐末五代的經營,居天下之中的汴京,雖然是四戰之地,但卻依然佔據著爭奪天下的中心位置,這就是地利了。無論是北漢還是南唐抑或四川一帶的割據政權,都無法與汴京相提並論……遼國倒是勁敵,但那會兒遼國還沒有南侵的野心呢……

6.人和就更不用說了……趙匡胤是汴京城裡的官二代,為人也算是豪爽有任俠之風,某些評書裡還有“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此外,文有趙普、武有高懷徳等禁軍將領輔佐,尤其是還有那個著名的“義社十兄弟”,這可都是當時那個時代的軍政精英,除了趙匡胤就,還有是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等名將……

7.人和還表現在柴榮對趙匡胤簡直有種盲目的信任,當時已經有讖語:“檢點(殿前都檢點,禁軍將領)做天子”,柴榮咋做的呢?他把原來的都檢點、郭威的女婿張永德攆走了,換成了自己的心腹愛將趙匡胤……但柴榮沒想到,等他去世之後取代他的,正是自己親手扶上檢點職位的趙匡胤……

8.天時地利人和已全,陳橋兵變只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就算沒有陳橋驛的黃袍加身,也會有張橋驛或者其他的地方兵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