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負擔”?從3000年前的“殷周之變”說起

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莫劇於殷周之際。——王國維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殷周制度論》中,一開頭就提出了上述觀點。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負擔”?從3000年前的“殷周之變”說起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

他在文中闡述到:

殷、周間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移轉;自其裡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王國維

在大師的論述中,殷周之際,中國社會的性質發生了相當深刻的變革。從商到周,整個社會的思想風貌和精神氣質,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那麼,“殷周之變”到底變了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劇變?這種劇變又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接下來,開始我們的正文——

殷人的宗教觀念——“直接神聖性”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

——《禮記》

在商代,整個社會的主旋律是“神靈崇拜”,人們信神、敬神、奉神。並且,殷人的這種宗教性,有個相當明顯的特點,我們稱之為“直接神聖性”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負擔”?從3000年前的“殷周之變”說起

(神靈崇拜)

這種“直接神聖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

  1. 君權神授;
  2. 占卜和祭祀。

一、君權神授

在商代,殷人就已經有了“至上神”的概念。他們的“至上神”被稱為“帝”,是掌管人間禍福、人世秩序(年成、戰爭、作邑、王之行動)的至高存在。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負擔”?從3000年前的“殷周之變”說起

(上古天帝)

同時,在出土的諸多甲骨文中,伴隨著“帝”經常一起出現的是“王”。這就說明了現實中的“王”和宗教觀念中的“帝”是密切相關的,是“帝”在人間意志的執行者,即“君權神授”。

二、占卜和祭祀

殷人相信,“上帝”會通過甲骨文上的裂縫來給人間傳遞旨意,讓人們據此去調整行動,因此,占卜成了殷人求神問意的重要途徑。

也即是說,“帝”通過占卜這一宗教活動參與了人間的活動,占卜行動也就成了“帝”在人間的代理。對占卜的不敬即可被認為是對“帝”的不敬。通俗點說,卜辭讓你三更死,沒人敢留你到五更。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負擔”?從3000年前的“殷周之變”說起

(甲骨文上的卜辭)

於是,掌握占卜這一“核心技術”的殷商王室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帝”在人間的代理者。

現實中的人擁有了“神聖性”,即我們所說的“直接神聖性”

本來殷人是要尋找並追隨“帝”的,現在卻只需要服從“帝”在人間的代理者就可以了。所以對於他們來講,神的旨意就是代理人占卜的結果,神的喜好就是代理人的祭祀,最終,王權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天命。

對比現今的宗教模式,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不同。現今的宗教模式中,神在人間的代理(如神父),是需要接收神的認可和調整的只有在被認可和調整過後,他們才會獲得相應的“神聖性”。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負擔”?從3000年前的“殷周之變”說起

(現代神父)

而殷人的“直接神聖性”,使得占卜、祭祀直接分享了神的權威,王權成了天命。“帝”的無限性與其代理的“有限性”,在本質上是不相符的,因此,殷商的社會慢慢陷入了困境。

殷商“直接神聖性”宗教模式下的困境

通過剛剛對殷人“直接神聖性”宗教模式的闡述,我們瞭解到,他們重視占卜、發展祭祀,並且相信王權即天命,這三點成為了殷人生活的全部重心,以至於其他的一些生活內容自然而然就被忽略掉了。

當被殷人忽略掉的那些生活內容開始慢慢衝擊他們的實際生存時,矛盾就產生了。再加上“帝”並沒有明確指出現有的殷商王室就是其“合法”的代理者,王室的“代理頭銜”只是他們自己給自己加上的。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負擔”?從3000年前的“殷周之變”說起

(商朝的祭祀用品)

於是這時,現有的代理者——殷商王室,以及現有的宗教模式就會面臨危機,直至面臨崩潰。

舉個例子就能說明問題了。

在《盤庚》篇中,殷王要求那些不願遷徙的刁民改變主意時說了如下的話

汝萬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後丕降與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孫有比?’故有爽德,自上其罰汝,汝罔能迪。——《尚書·盤庚》

這一段的翻譯如下:你們萬民如果不去謀生,不和我同心同德,先王(在殷商時期,祖輩死後是賓於上帝左右的,就相當於神,因此“祖先崇拜”和“神靈崇拜”是沒有界限的)也會對你們降下罪責,問道:“為什麼不同我的幼孫親近友好?”因此,有了過錯,上天就將懲罰你們,你們不能長久。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負擔”?從3000年前的“殷周之變”說起

(盤庚遷殷)

在這件事上,殷王顯然是以“帝”的代理人的身份壓制人們,強迫殷人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兒。

到了紂王時期,這種“王權即天命”的觀念表現得更為充分:

西伯(周文王)既勘黎,祖伊(商紂王臣)恐,奔告於王。……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書》

周文王把殷商的屬國黎國給攻克了,祖伊擔心王國在即,便告知紂王,紂王卻說:“啊!我的命運難道不是早就由上天決定了嗎?”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負擔”?從3000年前的“殷周之變”說起

(商紂王)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殷商一敗塗地,紂王也一命嗚呼。

殷周之變——天人關係的調整

上面聊到,殷人“直接神聖性”的宗教模式直接演化成了一場危機,在這場危機中,周朝代替了殷商,成為了中原大地的統治者。

但凡新政權的建立,總要去審視和總結前朝的經驗和教訓,周朝也是一樣。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負擔”?從3000年前的“殷周之變”說起

(武王伐紂)

殷商王朝始終強調自己“君權神授”,但是代表著“天命”的王權卻被無情地推翻了,於是周王朝開始逐步意識到“人民”的力量,因此“天人關係”不得不去調整,這種調整即是“殷周之變”——從“君權神授”到“以德配天”。

什麼是“以德配天”呢?

以周公為代表的周朝統治者首先提出了“德”的概念,並大力宣揚天命的歸屬不是無條件地歸於一個民族,而是隨著“德”之有無而自動轉移。殷商“無德”而喪失了天命,周人“修德”則承繼天命。這即是“以德配天”。

而民意的歸屬就體現了“德”的歸屬,所以民意即天命。概括為:民意決定了德的歸屬,德決定了天命的歸屬。

周人想要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就必須“敬德保民”,這樣才能保證長久的“天命所歸”。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負擔”?從3000年前的“殷周之變”說起

(周公)

就這樣,“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成為周朝的政治綱領,中國歷史也完成了從“神治”到“德治”的改變。

總結:殷周之變給中國歷史帶來了什麼?

一、首先是給周朝帶來的變化:分封制和禮樂文化

在“德治”的政治綱領下,周人統治的重心不再是人與神的關係,而是人與人的關係,因此“分封制”和“禮樂文化”應運而生。

周人通過分封制的實行,利用“血緣關係”為紐帶,劃分了人與人的政治等級,上至周天子,中至諸侯、卿大夫,下至士和庶民,各有其等級尊卑秩序,各安天命。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負擔”?從3000年前的“殷周之變”說起

(分封制和宗法制)

與分封制相對應的,偉大的周公在政治形態領域又開創了“禮樂文化”,“禮”用來明確人與人、國與國的尊卑次序,而“樂”則用來彰顯道德,維持和諧。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記·樂記》

此即分封制度下的“禮樂治國”,也給周人帶來了八百年的“天命所歸”。

其二,對中國的歷史進程來說,以“德治”為基礎形成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餘年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負擔”?從3000年前的“殷周之變”說起

(孔子)

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

孔子畢生的追求就是回到周朝大興禮樂的時代。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德”和“禮”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這種和周文化一脈相承的思想逐漸被中國統治者奉為正統,對於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穩定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這一切都來源於“殷周之變”,來源於中國歷史上從“神治”到“德治”的轉變。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負擔”?從3000年前的“殷周之變”說起

沐茗,為你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