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曾任或現任知名高校領導,建言高等教育六問題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姝)數數論文,搞搞排名,學科專業雷同……10月24日,本次全國人常委會分組審議高等教育法執法檢查報告時,圍繞報告呈現出的執法檢查中發現的問題,5名曾任或現任知名高校校長的常委會組成人員談了自己的看法。

“追逐大學排行榜,這件事有點糟糕”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發言中談到,“追逐大學排行榜,這件事有點糟糕,因為現在學校的領導們都很注重排行榜,我們的網站、網絡寫手也很熱衷於此,一有排行榜出來就使勁宣傳,誰誰上升了幾位,1%、1‰的學科又增加了多少。這些排行榜大部分重視數量,同質量關係不大。所以說,根據文章的數量排出的隊有很大的誤導性和片面性。”

“我一直主張中國應該有自己權威的排行榜,如果我們不構建一個體現我國價值取向的排行榜,就一直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要提高高等教學質量也是很難的。我舉一個例子,現在大家都去寫論文,這個本身是無可非議,但是他們可能注意到一個問題,沒人去寫教材,因為寫教材好像在大學算不了成果,對於評職稱也沒有太大的作用。但是學科建設某種程度上體現在教材的水平上,國外好的大學都特別重視教材的編寫。總之,我國自己的排行榜如何構建,一定要進入教育主管部門的日程中。”

委員王樹國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發言中也談到了大學排行榜,“總書記再三強調,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但是整個教育戰線並沒有認識到這個新時代是什麼,還沉迷在過去的狀態之中,搞搞大學排行榜,數數論文,搞搞排名。既誤導了高等教育的方向,同時也讓我們寄予特別大期望的教育機構本應該發揮的作用發生了價值扭曲。評價體系出了問題,但是根本原因是思想出了問題”。

他舉例說,對於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卡脖子”,“我們有多少大學能夠向國家提出保證,這個問題交給我吧,我用幾年的時間可以解決,沒有!現在科技、教育、產業之間的結合已經非常之緊密,大學要主動融入社會,深度融入社會”。

“高等教育有格局,但是學校不能有尊卑”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蔡達峰曾任復旦大學副校長,發言中談到了高等教育的地區差異問題,“有些省份有不少大學,但地方政府能夠投入的錢很有限,只能保證最基本的生均經費。校長很痛苦,教師會流失,教師隊伍不穩,教學培養質量就無法保證,這個格局怎麼破?是少招一些學生,還是增加教師收入,總得選擇一個,否則的話質量肯定受影響。大學數量有很多,並不是說每一個大學的學生對自己的大學充滿信心,因為錢少沒有信心,因為排名靠後沒有信心,根本上就失去了教育的一種精神,教育的精神就是改變、提高。”

“高等教育尊有格局,但是學校不能有卑,每個學校都應該平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主導教育結構的各方力量應該樹立平等的意識,千萬不要搞偏愛。我們要的是全面的發展,整個格局的提升,總體規模質量的提高,而不是要幾所學校,幾所學校是支撐不了我們民族和國家的。從現在的格局情況、發展階段來看,我們還是要堅守好教育的規律,給每所學校充分的機會。無論投入多少,這個意識是應該堅守的。”

委員林建華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發言中建議教育部和地方政府一起制定各個區域的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為什麼要一起做?我也看了一些省裡的報告,這些報告很難執行,我們國家的特點是高等教育主要的資源是中央控制的,除了資金之外,更重要的資源是學位點,學科、舉辦學校的審批等等都是中央控制的,區域做規劃的時候,沒有這些資源是很難做。建議教育部應該和地方政府一起來做高等教育規劃,每個區域的大學類型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分佈。其實我們在做‘雙一流’規劃的時候,應該更多地考慮到各省一流大學的分佈,最近這次我們選了新疆大學、鄭州大學和雲南大學,列入到一流大學的建設規劃當中。但是這還不夠,現在仍有很多省沒有國家支持的大學,這對區域的高等教育發展是很不利的”。

“哈工大流失的人才都可以再組建一所好大學了”

王樹國曾任哈工大校長,發言中談到了高等教育區域之間不平衡引發的人才流失問題,“因為我在欠發達地區,感受頗深。在哈工大,流失的人才都可以再組建一所好大學了。坦率地說,這些人才過去,東部高校主動挖的少,自己主動過去的多,所以也不要把帽子全扣在東部發達地區的高校身上,工資翻幾番,能不過去麼?而且那邊一去就承諾給多少多少錢搞科研,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能不過去麼?誘惑太大了。但是你不應該去責怪這些地方,因為他們太需要人才了。我說這話的意思是我們不能責怪區域之間的不平衡,也不要責怪挖人,是我們社會太需要人才了,這一點所謂的‘雙一流’大學,遠遠滿足不了中國發展之需要”。

“我大概估算了一下,如果沒有500所左右所謂的世界強校,我們支撐不起走向世界舞臺中心這樣的歷史任務”,“‘雙一流’才一百多所,有的只有幾個學科,這個規劃遠遠滿足不了我們這麼大一個經濟體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從整體上說,國家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和供給之間出現了巨大差異,這是需要我們反思的。對中國高等教育來說,目前不是增加多少學校的問題,是提高我們高等教育質量的問題,我們的質量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

“能夠釋放學生潛力的教育才是一個好的教育”

報告談到,調研發現,一些高校在教學模式、課程內容、教材建設、手段方法等方面改革創新力度不大,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成才和優質教育需求。

林建華表示,近些年大學做了很多教育改革,但是我們教育模式實際上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仍然是以課堂教學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模式。高等教育要真正想培養出有創造性的一批人,最核心的是要推動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教育實際上是一個非線性的過程,並不是教了多少,學生一定能夠吸收多少。也就是說,它是個非線性的過程,也可能有那麼一天突然對學生有一個啟發,他開竅了,就可以懂了、通了。我們不要簡單地把教育歸結成課堂教學和知識傳授,怎樣去真正轉變教育模式和教育觀念,這是面向未來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他認為,“我們將來教育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其實就是要真正把學生內在的潛力釋放出來,能夠釋放學生潛力的教育才是一個好的教育,不是說我們給了他們多少知識、多深的知識。所以,模式改革應該是下一步面向未來高等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一件事情。”

培養的人才和社會需求不接軌

報告提到,調研發現,一些高校“服務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還不夠強,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需要的應用型、複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十分緊缺”。

王樹國也談到了上述問題,培養的人才和社會需求不接軌,“我們的校友企業家和我說校長你要變一變了,你現在培養的學生到我這裡還要重新培訓,你們在學校用的設備都是我淘汰不用的了,教授的內容和我現在要發展的產業不對路,我現在需要的是學科面更寬一點,但是你們的學科搞得那麼窄。這些問題大學不知道麼?知道!為什麼不改?因為改了以後沒人支持,誰改誰吃虧。你改完了學科評估,又把你拉回去了。例如,我們有一個交叉學科,培養一個博士,因為是交叉學科,最後把這個博士論文評為不合格,因為他不是這個學科的內容。你是鼓勵交叉還是不鼓勵交叉呢?所以最根本的問題是思想的問題,思想認識不到位,沒有把總書記的‘三個面向’貫穿到教育法的內涵中去,我們一定要轉變一下觀念,來一次思想大解放,反思一下自身,你是不是也有做得不恰當的地方。

王樹國認為,選好大學的書記、校長,非常重要,“任何一個機構都有一個不變的規律,要有一個好帶頭人。大學的書記、校長極端重要,非常關鍵,如果我們國家沒有一支高質量的教育家隊伍來做這件事,我們很難在短期內能有一個好的發展,如果沒有這樣的後備幹部儲備,對教育的發展影響太大了。能真正潛心研究教育,真正熱愛這個事業,真正把自己的一生和事業綁在一起的人,才能把教育做好,這是極端重要的。你看國外大學挖什麼,他們一個大學寧可花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選一個好校長,這對大學來說至關重要”。

“幾乎所有的大學都一個樣,就像套娃”

委員徐顯明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山東大學校長,發言中談到了怎樣解決中國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問題。“‘千校一面’,我把這種現象叫做中國高等教育的俄羅斯套娃現象。幾乎所有的大學都一個樣,就像套娃,區別就是大小的不同”。

他認為,產生這個問題的根源就在於中國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下一次高等教育法修改的時候應該重點解決這個問題。要解決‘千校一面’的問題,還應調動高校的積極性,應該鼓勵有條件的大學創新辦學模式”。

新京報記者 王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