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探新路的未來啟示

金碚

從世界範圍看,人類發展數千年,經濟增長總體上是十分緩慢的,但發生過兩次最大的“奇蹟”,即發生了不同尋常的高速經濟增長。第一次增長奇蹟是200~300年前開始發生的西方工業革命和工業化進程。第二次增長奇蹟就是近70年來中國所發生的工業化及其所推動的城市化。這兩個高速經濟增長的非凡時期,分別使得全世界大約1/5的人口從傳統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也就是說,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現代化起始於工業革命。有學者估計,與工業革命前相比,現代經濟增長了1500%以上,超過其16倍。工業化和現代經濟增長被稱為人類發展歷史中“史詩般的、非常規的大事件”。

中國創造的第二個增長奇蹟,受到第一個奇蹟的啟示,也得益於其技術模仿和財富效應,主觀上一度希望以其為“師”,也確實得到不少收穫。但是,中國70年來的經濟發展並非是對西方工業化的簡單模仿和複製,其繁榮過程和巨大成就也非關於西方工業化的同樣理論可以充分解釋。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斷言,中國工業化就是“西方化”。

實際上,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中國希望走一條非西方化的工業化道路,力圖以前蘇聯為師,通過建立“計劃經濟”體制實現高速經濟增長,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到20世紀70年代,由於發現計劃經濟方式的嚴重侷限性和不可操作性,決然實行改革開放,開始轉向市場經濟模式。實際上是再次反思西方工業化道路的可行性。不過,中國仍然沒有完全模仿西方的經濟模式,而是決心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也就是說,中國70年來的發展,儘管曾借鑑和吸收了前蘇聯的工業化經驗和西方工業化的經驗,並非憑空臆造“奇蹟”,但是,其現實實踐過程是高度探新性的,即具有突出的另闢蹊徑特徵,創造性地實現高增長奇蹟。換句話說,中國經驗中,包含著人類數千年文明史上未曾有過的現象。

中國的經濟主體和參與角色非常不同於西方國家。其最大特點一是國有企業的特徵作用;二是中國共產黨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共產黨既不是經濟學所定義的微觀經濟主體,也不是主流經濟學範式承諾中的“政府”。她的作用不同於宏觀經濟範式所認定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控行為。中國經濟的一個基本特質是:以黨領政(共產黨領導政府)和以黨導經(共產黨指導經濟)。黨在中國經濟運行和發展中的作用,強烈地影響制度構建(及改革)傾向、經濟決策傾向和觀念行為傾向,但黨又並不是如同經濟學假設中的“政府”那樣的宏觀經濟決策(調控)主體或管制機構,她的經濟地位和角色功能是“超宏觀”的,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和穿透性。因此,中國經濟70年的發展道路和中國工業化的歷史,所具有的探新性如何是其他國家所難以比擬的,當然,其他國家會有各自的特色和創新,只不過是,中國70年借鑑發展的探新精神具有更加強大的力量。

如經濟學家哈耶克所說,經濟學“是有關人們為解釋如何最有效地為不同目標而發現和利用不同手段的理論的理論”,而“人類的多樣性無與倫比”。具有“不同目標的”“多樣性無與倫比”的人類經濟,產生中國70年工業化的偉大奇蹟,並非是不可理解的事實。

中國70年的發展道路是非常曲折的,在此過程中不同人群的體驗和感受可能是非常不同的。

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經濟規模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從全國平均水平來看,目前中國的人均GDP還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同高收入的高達國家相比,經濟現代化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中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特徵有較大差距。東部沿海與中西部之間、城鄉之間、各類區域之間,各具域觀特徵,不可同日而語。目前,人們發現,南北差距也是中國經濟發展中一個很顯著的特徵。因此,進入新時代,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更要有探新思維,探索和創造各地區繼續推進經濟現代化的可行道路。

客觀地說,過去70年來,中國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儘管從根本上說是探新性的,但由於其落後的現實,所以必然會具有相當程度的模仿性,因為,前有“標杆”國家可以對照和作為追趕對象。而對於今天的中國,特別是對於經濟較發達地區來說,前面已經沒有模仿對象和標杆國家了,未來的道路,不再有前車之鑑,需要靠我們自己探尋。

當前中國以至世界都在面臨一個新的重大問題:按照西方國家的思維定式,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各國“趨同”——企業性質趨同、國家經濟職能趨同,因而任何國家包括中國,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從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發展成為發達國家後,就都會變得“和美國一樣”。但是,中國的現實表現卻使他們失望:中國經濟發展了、壯大了,儘管有些方面確實表現出同發達國家間的差異收斂,但在許多重要方面卻並沒有變得向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形態趨同,而是頑強地表現得非常具有“中國特色”。換句話說,中國經濟的域觀特徵是極為穩固的,不會因模仿或教訓而輕易改變。據此,發達國家的一些人認為“被中國欺騙了”,“美國吃虧了”。他們對於各國必然具有的不一樣“特色”現象,無法理解,尤其不認可中國有權在發展中享有自主探新的權利。要求中國的經濟形態和秩序規則完全達到與美國所要求的“一樣”的標準,並且要中國按照發達國家的條件實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則是一個強中國所難的要求。

中國的發展不僅改變了自己,也徹底地改變了世界。中國從與世界接軌,到融入經濟全球化,進而成為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強有力推動者,並使經濟全球化發生格局之變,推進更加廣泛、更具深度的自由貿易。特別是,在科技革命和新興產業發展背景下,中國正在為經濟全球化和更高質量自由貿易做出重大貢獻,例如,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等交易方式和創新技術,正在為自由貿易創造更加“潤滑”的機制。世界不會因各國間的域觀差異而發生“去全球化”,而必然會因豐富多彩的世界形成新型域際和國際關係,實現更大範圍和更高質量的經濟全球化格局。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就是迎接經濟全球化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構想和各國共創全球化“公共產品”,以使“海洋時代”的沿海繁榮格局,向歐亞非大陸腹地的共享繁榮格局的轉變,有望成為人類發展史上的第三次“奇蹟”。縱觀世界千年文明史:人類發展經由西方工業化、中國工業化和“一帶一路”推動的全球腹地工業化,將使人類在這個地球的“探新故事”演繹得極為精彩紛繁。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經營報社社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