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對匈奴第一槍——馬邑之圍,匈奴撤退時,漢軍是否有機會?

公元前133年,商人聶壹找到漢朝當時的大行令王恢,提出了馬邑之圍的計策。該計策是將邊陲小鎮打造成繁華的小鎮,以吸引匈奴軍隊過來虜掠,在馬邑設下陷阱,伏擊匈奴軍隊。此計得到漢武帝的認可。

漢武帝對匈奴第一槍——馬邑之圍,匈奴撤退時,漢軍是否有機會?

漢武帝

漢朝盡出精銳,派遣精兵30萬,漢武帝是這樣佈置的: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等匈奴軍隊進入包圍圈,則發起伏擊,屯將軍王恢與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多人出代郡,襲擊匈奴軍隊的輜重並斷其退路。

匈奴軍隊確實上當了,軍臣單于率十萬騎兵往馬邑而來。不過計劃不如變化快,軍臣單于發現沿途有牲畜卻沒有人,起了疑心,於是攻擊一個邊防小亭,得知漢朝的作戰計劃,連忙撤退。

漢武帝對匈奴第一槍——馬邑之圍,匈奴撤退時,漢軍是否有機會?

漢武帝

當匈奴大軍撤退之時,王恢與李息已率3萬多人出代郡,跟著匈奴大軍的後面。王恢認為己方兵力較少,且都是步兵,如果貿然攻擊,可能會全軍覆沒。王恢認為事不可為,於是按兵不動,坐視匈奴大軍撤退。

站在王恢的角度上來看,看起來似乎確實如此。匈奴大軍撤退之時,漢朝真的是沒有機會了嗎?如果王恢出兵攻擊匈奴大軍的話,結果會怎麼樣的?

匈奴大軍自武州塞方向而來,經過雁門關,才抓了尉史,也就是說匈奴大軍距離馬邑的位置約200裡。這就說明匈奴大軍已進入漢朝的伏擊圈,只是沒有到達預計的最佳伏擊地點。王恢和李息的軍隊從代郡出發,已經接近匈奴大軍。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率領的漢軍主力埋伏在馬邑周邊的山谷中,距離馬邑約50裡,距離匈奴大軍約250裡。按照古代軍隊的進軍速度,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的軍隊只需3天時間就可以到達匈奴大軍的位置。

漢武帝對匈奴第一槍——馬邑之圍,匈奴撤退時,漢軍是否有機會?

地形圖

如果王恢得知匈奴大軍即將撤退之時,一邊派人送信去通知韓安國、李廣、公孫賀,一邊主動出擊,攻打匈奴大軍。考慮到送信的時間和大軍進軍的時間,王恢只要能夠堅持3到4天,就能為漢軍贏得時間,漢朝主力軍隊即可到達戰場,並投入戰鬥。到時,漢軍全殲匈奴軍隊也是有可能的。

那麼,王恢和李息的3萬大軍面對匈奴的十萬大軍,能堅持3到4天時間嗎?此次馬邑之圍,漢朝派出的都是精銳軍隊,匈奴想打垮這3萬軍隊並不容易。匈奴十萬大軍全力出擊,擊敗漢朝這3萬大軍是有可能的,但在三四天的時間內擊敗則可能性不大。另外,軍臣單于明知漢朝設計埋伏,當然不會在雁門關附近長時間逗留,以免被漢軍主力包圍。所以,軍臣單于根本就沒有心思去消滅這3萬軍隊,而是仍以撤退為主,且戰且退,以脫離漢軍的包圍圈。

漢武帝對匈奴第一槍——馬邑之圍,匈奴撤退時,漢軍是否有機會?

漢匈和平

在這種情況下,王恢的軍隊只需要尾隨匈奴大軍,作出騷擾的態勢,伺機攻擊匈奴大軍,以阻止匈奴軍隊順利撤退。對於王恢來講,王恢的軍隊根本就沒有太大的危險。

匈奴大軍均為騎兵,如果全力撤退,王恢的軍隊則難以追擊,但匈奴畢竟是十萬大軍,不可能全身而退,王恢仍有機會在追擊的過程中打上一兩場漂亮的勝仗。

所以,當匈奴大軍撤退之時,王恢應該主動攻擊匈奴大軍。軍臣單于如果想全力消滅王恢的3萬大軍,則必然會重新落入漢軍的陷阱之中,面臨被全殲的危險。如果軍臣單于邊戰邊退,王恢大軍兵力雖少,但很安全,而且還可能有機會在追擊的過程中打出勝仗。

漢武帝對匈奴第一槍——馬邑之圍,匈奴撤退時,漢軍是否有機會?

漢匈交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於王恢來講,主動出擊是對漢軍最有利的。可惜的是王恢作出了錯誤的決定,坐視匈奴大軍撤退。王恢為什麼會選擇按兵不動呢?原因很簡單,漢朝自白登之圍以後,對匈奴都是採取以守為主,基本上沒有主動進攻。長期採取守勢,使得漢朝的將領對匈奴心中生產畏懼,沒有信心去擊敗匈奴。當面對匈奴大軍時,漢朝的將領就畏首畏尾了。王恢自己恐怕是在想:主動出擊,一旦戰敗,則後果嚴重,不出擊,雖無功但未損兵折將,只是沒功勞而已。這正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在作祟。

王恢缺乏的是正是霍去病那樣的敢於亮劍的勇氣和精神。

漢武帝對匈奴第一槍——馬邑之圍,匈奴撤退時,漢軍是否有機會?

漢匈交戰

不過,王恢沒料到的是,漢武帝仍然以無功而返為由殺掉王恢。漢武帝堅持殺王恢,實際上也是想告訴所有漢軍將領,消極應戰,即便無功也是過,面對匈奴要勇往直前,要有擊敗匈奴人的信心和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