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对匈奴第一枪——马邑之围,匈奴撤退时,汉军是否有机会?

公元前133年,商人聂壹找到汉朝当时的大行令王恢,提出了马邑之围的计策。该计策是将边陲小镇打造成繁华的小镇,以吸引匈奴军队过来虏掠,在马邑设下陷阱,伏击匈奴军队。此计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汉武帝对匈奴第一枪——马邑之围,匈奴撤退时,汉军是否有机会?

汉武帝

汉朝尽出精锐,派遣精兵30万,汉武帝是这样布置的: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等匈奴军队进入包围圈,则发起伏击,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袭击匈奴军队的辎重并断其退路。

匈奴军队确实上当了,军臣单于率十万骑兵往马邑而来。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快,军臣单于发现沿途有牲畜却没有人,起了疑心,于是攻击一个边防小亭,得知汉朝的作战计划,连忙撤退。

汉武帝对匈奴第一枪——马邑之围,匈奴撤退时,汉军是否有机会?

汉武帝

当匈奴大军撤退之时,王恢与李息已率3万多人出代郡,跟着匈奴大军的后面。王恢认为己方兵力较少,且都是步兵,如果贸然攻击,可能会全军覆没。王恢认为事不可为,于是按兵不动,坐视匈奴大军撤退。

站在王恢的角度上来看,看起来似乎确实如此。匈奴大军撤退之时,汉朝真的是没有机会了吗?如果王恢出兵攻击匈奴大军的话,结果会怎么样的?

匈奴大军自武州塞方向而来,经过雁门关,才抓了尉史,也就是说匈奴大军距离马邑的位置约200里。这就说明匈奴大军已进入汉朝的伏击圈,只是没有到达预计的最佳伏击地点。王恢和李息的军队从代郡出发,已经接近匈奴大军。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率领的汉军主力埋伏在马邑周边的山谷中,距离马邑约50里,距离匈奴大军约250里。按照古代军队的进军速度,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的军队只需3天时间就可以到达匈奴大军的位置。

汉武帝对匈奴第一枪——马邑之围,匈奴撤退时,汉军是否有机会?

地形图

如果王恢得知匈奴大军即将撤退之时,一边派人送信去通知韩安国、李广、公孙贺,一边主动出击,攻打匈奴大军。考虑到送信的时间和大军进军的时间,王恢只要能够坚持3到4天,就能为汉军赢得时间,汉朝主力军队即可到达战场,并投入战斗。到时,汉军全歼匈奴军队也是有可能的。

那么,王恢和李息的3万大军面对匈奴的十万大军,能坚持3到4天时间吗?此次马邑之围,汉朝派出的都是精锐军队,匈奴想打垮这3万军队并不容易。匈奴十万大军全力出击,击败汉朝这3万大军是有可能的,但在三四天的时间内击败则可能性不大。另外,军臣单于明知汉朝设计埋伏,当然不会在雁门关附近长时间逗留,以免被汉军主力包围。所以,军臣单于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消灭这3万军队,而是仍以撤退为主,且战且退,以脱离汉军的包围圈。

汉武帝对匈奴第一枪——马邑之围,匈奴撤退时,汉军是否有机会?

汉匈和平

在这种情况下,王恢的军队只需要尾随匈奴大军,作出骚扰的态势,伺机攻击匈奴大军,以阻止匈奴军队顺利撤退。对于王恢来讲,王恢的军队根本就没有太大的危险。

匈奴大军均为骑兵,如果全力撤退,王恢的军队则难以追击,但匈奴毕竟是十万大军,不可能全身而退,王恢仍有机会在追击的过程中打上一两场漂亮的胜仗。

所以,当匈奴大军撤退之时,王恢应该主动攻击匈奴大军。军臣单于如果想全力消灭王恢的3万大军,则必然会重新落入汉军的陷阱之中,面临被全歼的危险。如果军臣单于边战边退,王恢大军兵力虽少,但很安全,而且还可能有机会在追击的过程中打出胜仗。

汉武帝对匈奴第一枪——马邑之围,匈奴撤退时,汉军是否有机会?

汉匈交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王恢来讲,主动出击是对汉军最有利的。可惜的是王恢作出了错误的决定,坐视匈奴大军撤退。王恢为什么会选择按兵不动呢?原因很简单,汉朝自白登之围以后,对匈奴都是采取以守为主,基本上没有主动进攻。长期采取守势,使得汉朝的将领对匈奴心中生产畏惧,没有信心去击败匈奴。当面对匈奴大军时,汉朝的将领就畏首畏尾了。王恢自己恐怕是在想:主动出击,一旦战败,则后果严重,不出击,虽无功但未损兵折将,只是没功劳而已。这正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在作祟。

王恢缺乏的是正是霍去病那样的敢于亮剑的勇气和精神。

汉武帝对匈奴第一枪——马邑之围,匈奴撤退时,汉军是否有机会?

汉匈交战

不过,王恢没料到的是,汉武帝仍然以无功而返为由杀掉王恢。汉武帝坚持杀王恢,实际上也是想告诉所有汉军将领,消极应战,即便无功也是过,面对匈奴要勇往直前,要有击败匈奴人的信心和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