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討厭它的人,餘華說喜歡“活著”的多為學生

今年瑞典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把該獎授予了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和奧地利劇作家彼得·漢德克。

不過具有諷刺意味地是,這位奧地利76歲的劇作家彼得·漢德克先生對於諾貝爾獎並無好感,他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出言譏誚諾貝爾文學獎,甚至呼籲取消諾貝爾文學獎,只保留諾貝爾單項獎裡的科學部分。

瑞典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討厭它的人,餘華說喜歡“活著”的多為學生

奧地利劇作家彼得·漢德克

漢德克先生對於那些已經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哪怕是文壇泰斗,他批評起來也一樣毫不留情。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文學巨擘托馬斯·曼在他看來,就是一個“極其糟糕的作家,粗製濫造出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文字”的人。

2016年,當記者詢問漢德克把諾貝爾頒給鮑勃·迪倫時有何感想,漢德克先生直言不諱地說:“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簡直是在侮辱文學,反對閱讀。

今年當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這位漢德克先生時,漢德克一改口風,哈哈大笑,用“ happy”來描繪自己的激動和喜悅了。

瑞典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討厭它的人,餘華說喜歡“活著”的多為學生

漢德克的獲獎感言

這位奧地利劇作家才華橫溢,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認為是“自20世紀以來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漢德克22歲時創作的《罵觀眾》,當時一經推出便獲得巨大認可。這部頗有點“脫口秀”意味的話劇,沒有戲劇性人物、事件和對話,只有四個無名無姓的說話者在沒有佈景和舞臺上近乎歇斯底里的“謾罵觀眾”。

這些觀眾不以為忤,被罵時反而面帶微笑,還常常抱以熱烈的掌聲。該劇演出時,常常一票難求,劇場內座無虛席。

瑞典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討厭它的人,餘華說喜歡“活著”的多為學生

漢德克《罵觀眾》劇照

“你們的滑稽令人捧腹,你們的悲劇表演具有古希臘的高度。你們天賦異稟,才華橫溢。你們這些牢騷鬼,你們這些廢物,你們這些任人擺佈的工具,你們這些社會的渣滓!”

嬉笑怒罵,涉語成趣,詼諧幽默,像個“毒舌”,國內估計也只有蔡明、郭德綱等人能與之媲美了。

當然,這部他的這部劇作今天已經很難讓人讀下去了。許多偉大的作品都有這樣的特性,比如說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是一部不朽的經典,試問,有幾人真能讀得下去呢?

我們甚至因此得出一個結論,越是那些“我們讀不懂的作品才配稱得上偉大的作品”,可是這樣的作品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又有什麼意思呢!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家莫言說:“閱讀,只是從作品中發現我們自己罷了!”,是的,如果一部作品不能讓我們從中讀出自己,那麼即使它獲得的榮譽再多,也必將被束之高閣,落滿塵埃。

今年排在英國博彩公司Nicer Odss賠率榜第13位的中國作家餘華最終與諾貝爾獎無緣,可是這並不能否定他的《活著》就不是一部偉大的小說。

瑞典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討厭它的人,餘華說喜歡“活著”的多為學生

第13屆作家榜餘華榮列第二

現年59歲的餘華創作的小說並不多,除了《活著》還有《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喚》、《兄弟》等。《活著》發表27年後依然暢銷不衰,2019年4月評出的第13屆作家“富豪榜”餘華位列榜眼,版稅收入高達1550萬,2018年《活著》大賣200萬本!

《活著》這部小說,雖然講的是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但真正的主題卻是命運,一個老農民的坎坷悲慘的命運,以及在這種命運下恬靜隱忍地活著的故事。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事情活著。活著本身就是一件艱辛的事情。

作家富於冷靜的描寫,對於小人物悲天憫人的終極關懷,正戳中了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今天,背景不同了,但是今天我們這些小人物依然像福貴那樣如一葉浮萍隨波逐流,但是我們反而缺失了福貴的恬靜和韌性。

中興集團被解職的歐建新就貿然地從公司26樓隕落,上海17歲中學生因為與同學發生口角被他媽媽唸叨幾句,就從橋上跳下。安徽銅陵周安員因為受了一點點委屈就舉身赴清池。這樣的案例太多,常常令人唏噓不已。

瑞典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討厭它的人,餘華說喜歡“活著”的多為學生

餘華在巴黎朗誦會朗誦《活著》片斷

《活著》從1993年發表之日起就暢銷不衰,因為絕大部分人都是從小說裡讀到了自己的那部分,與福貴產生了共鳴,或者從閱讀中中釋放了壓力,獲得了心靈的慰藉。餘華說,現在讀這部作品的大多數是年輕人,估計這與生活的壓力大有關吧;還有很多是中學生,這得感謝偉大的語文老師!

這本書已經伴隨我將近10年了,每年我都會重讀1-2遍,這的確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如果你也想買一本,可以點擊下面的商品卡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