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连保:厚重的历史 鲜活的人物

——谈电视剧《伟大的转折》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播出后受到了广泛好评。其严谨的构思编排、厚重的历史氛围、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令观者感到别具特色,回味悠长。《伟大的转折》的成功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它所具有的文献性品格和独特的美学追求,尤为值得称道。

《伟大的转折》不是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大量鲜为人知但又有据可查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依据,以大写意的笔触去艺术地再现那段历史的波澜壮阔,揭示长征精神的博大精深。剧作视点独特,选材精到,它以湘江失败切入,以“黎平会议”、“突破乌江”、“遵义会议”、“攻占娄山关”、“苟坝会议”、“四渡赤水”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线索,通过对红军如何冲破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如何展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同以李德、博古为代表的错误军事路线的斗争、以及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实力派军阀之间的勾心斗角这几条线的描述,全景式地展示了红军在贵州四个多月的转战历程,再现了那场转折的艰难曲折与历史风云的惊心动魄。该剧的创作者遵循了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人物定位、重要事件、历史背景和历史氛围严格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对8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的因果作了精准的艺术概括,将“遵义会议”的召开和历史选择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历史必然阐释得淋漓尽致,揭示了以“遵义会议”为起点的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剧作对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所作的富有激情且富有艺术个性的描述,奠定了作品大气凝重的气质,凸显了作品厚重的历史质感和史诗性品格,这不仅令观者感受到了剧作的气势恢宏和历史氛围的浓烈,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更让人感悟到了长征精神的博大精深,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启迪。

在艺术特征的追求上,《伟大的转折》也有许多精心之笔,而最显著的则是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我们看到《伟大的转折》一剧的镜头焦点始终是对准人物,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展示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追求与奋斗,通过表现人物之心、人物之情、人物之魂来反映那个时代的整体风貌。

在众多人物中,《伟大的转折》着力塑造的还是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整体形象。这其中,对核心人物毛泽东的塑造刻画尤为出色。毛泽东是剧中的灵魂人物,人们看这部剧,自然会对饰演毛泽东形象的演员给予特别的关注。可以说,该剧由侯京健饰演的毛泽东这一角色是相当成功的,是得到观众高度认可的。当然,有人会拿他在“形似”问题上与其他人作比较,并以此来衡量角色塑造的成败。我们不排除有人在“形似”上比侯京健更接近角色,但演员的选择,尤其是影视作品中扮演领袖人物的演员选择,要本着“形似”与“神似”相结合,且以“神似”为主、气质更接近于角色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侯京健无疑是胜任的。在《伟大的转折》之前,他已成功地在几部影片中饰演过毛泽东这一形象,这一次担纲主演,他的表演又有新的突破,不仅在形象塑造上更接近审美对象,而且认真研究揣摩角色的精神世界,从外表形态上表现人物的内心,演绎出更接近真实、更具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我们看到,该剧的编导及饰演毛泽东的演员,正是基于对历史脉络和人物命运的准确把握,基于对艺术创作中审美的追求,通过人物的举手投足、镜头画面的设计和历史氛围的营造,将毛泽东身处逆境时的坚韧不拔,面对复杂局势时的大智大勇,还有他与众不同的谋略智慧和潇洒浪漫的诗人气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既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魅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又揭示了他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带领红军由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剧作在展现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胆略、气魄和雄才大略的同时,还通过对他与周边一些人物的关系的描述,生动细腻地表现了他普通人的一面,书写了他的重情重义,战友情、师生情、夫妻情、还有令人肝肠寸断的父女情,等等,可谓情真意切,写出了伟人真实而明澈的内心世界,其艺术感染力引发了观众情感的强烈共鸣。

剧作对其他老一代革命家的描写刻画也相当成功,其中周恩来的组织才干、领导艺术和勇于担责的高尚风格,朱老总的朴实忠厚、胸襟坦荡和久经沙场的英雄气概,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的革命情怀和敢于坚持己见的精神风貌,都表现得熠熠生辉,令人难忘。还有彭德怀、刘伯承、董振堂、罗炳辉、林彪等一批战将,也都栩栩如生,相映成辉。可以说《伟大的转折》一剧中扮演领袖及一些重要人物的演员都基本完成了自己的角色任务,由于他们找准了剧中人在当年长征中的心理轨迹和情感脉络,他们的表演是跟着角色的感觉走,自然流畅,出神入化,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美学境界。

《伟大的转折》一剧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创作本身而言,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展现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历史的真实来塑造领袖的形象,当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