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關東煮”,體驗高湯和食材帶來的幸福感

有句話說,幸福就是“冬天裡的烤紅薯”,熱乎乎又香甜軟糯,捧在手裡咬一口,就超有滿足感。最近發現另一種食物似乎也有同樣的魔力,它就是便利店的關東煮,加班到深夜,拖著疲憊的身軀“撞”進店,挑選上幾串,吃一口串喝一口湯,也能撫慰俱疲的身心。

秋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關東煮”,體驗高湯和食材帶來的幸福感

後來才知道,關東煮並非這種食物的“本名”。在日本,它被叫做“おでん”,跟閩南語裡的“黑輪”發音相同,因此在臺灣被稱為黑輪。那“關東煮”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這可能得回到“おでん”裡找答案。

秋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關東煮”,體驗高湯和食材帶來的幸福感

關東煮的“關西”風味

首先要說明的是,“おでん”在日語裡雖然寫作“関東煮”,但它最早既不代表關東,也沒有煮這種烹調方法。早在日本南北朝時期,相關文獻中就有了關於“おでん”的記載,但是它指的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於關東煮的食物。

秋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關東煮”,體驗高湯和食材帶來的幸福感

那時候,人們將味噌均勻塗抹在豆腐上,然後串成穿烤制,這種食物便是“豆腐田樂”,如果塗抹了味增的豆腐串被放進鍋裡煮,就又成了另一種被稱為“御田”的食物,御田的發音便是“おでん”。

秋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關東煮”,體驗高湯和食材帶來的幸福感

由於御田製作簡單、口感豐富,很快就傳入了江戶,煮制御田的湯料也變得越來越重口,多用柴魚高湯與濃口醬油。而御田傳入關西時,根據當地人的口味,昆布高湯與薄口醬油成為煮制御田的不二選擇,御田在這裡也有了新的名字“関東炊き”,即後來所說的関東煮。至此,おでん完成了一次關西化的過程。

秋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關東煮”,體驗高湯和食材帶來的幸福感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發生了7.9級的大地震,史稱“關東大地震”,15萬人在地震中喪生,近200多萬人無家可歸。那時,許多關西人前往關東進行救援,這些人又將關西口味的關東煮帶進了關東,因此直至今日,在日本大部分地區的關東煮都是昆布高湯與薄口醬油煮制的關西風味。

秋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關東煮”,體驗高湯和食材帶來的幸福感

煮出來的百般滋味

就像中國的麵食、韓國的泡菜一樣,不同地區有著完全不同的口味,關東煮也一樣。除了湯料的差異,煮制的食材也不盡相同。關東是柴魚加昆布高湯,關西是昆布高湯與薄口醬油,四國則是用小魚乾熬湯;煮制的食物上,常見的有白蘿蔔、芋頭、豆腐、海帶、油豆腐、香菇,但是在關西,鯨魚舌、章魚和牛筋也會出現在關東煮裡。

秋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關東煮”,體驗高湯和食材帶來的幸福感

還有不少地方的關東煮吃法極具地方特色,比如本州北部的人們會在吃拉麵時配上關東煮,在北海道,人們會把鱈魚白子放進關東煮裡煮制,沖繩人則喜歡在關東煮里加入豬腳,還有些地方的關東煮裡,最不可或缺的是五花肉。

秋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關東煮”,體驗高湯和食材帶來的幸福感

說實話,要想把關東煮煮得好吃其實並不容易,如果僅僅是把所有的食物用高湯煮熟,那麼它也不會收穫這麼多擁躉。所以,如何能讓食材充分吸收湯汁,真正入味才是關鍵,這就需要在煮制之前對食材進行初步加工。

秋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關東煮”,體驗高湯和食材帶來的幸福感

比如油炸,被炸制後的食物不僅口感更有層次,也能夠更好地吸收湯汁。再比如,像芋頭和蘿蔔這種食物,切得太小破壞口感,切得太大不易入味,所以人們會先把它們與米同煮,隨後再放進高湯中煮制,這樣湯的鮮香就能夠浸入其中,自然也就更好吃。

秋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關東煮”,體驗高湯和食材帶來的幸福感

如今,國內許多便利店裡的關東煮也是各有各的風味,雖不能說百分之百地道,但是基本上學到了關東煮的精髓,再加上通常煮制時間都比較長,即使沒有對食材進行預先的處理,也能夠基本入味,造福了許許多多的吃客。秋冬天的夜晚,經歷了漫長的加班,一碗關東煮可能真的會帶給人治癒感吧!

秋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關東煮”,體驗高湯和食材帶來的幸福感

請隨手點贊、關注、轉發,感謝支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