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泰安市>東平縣 桂井子街

州城鎮桂井子街位於州城鎮駐地。全村耕地828畝,270戶,1013人。桂井子街是原全國人大委員長萬里故里,舊居位於村西棬棚街路東,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桂井子街,取名於一井。因州城設計為龜城,該井位於南北大街中央路西,謂龜之肚臍,因得名“龜井子”,雅稱“桂井子”。該井由優質青石砌壘,井口用2米見方,厚0.3米整塊青石,中鑿圓狀而成。古井已千年歷史,留下井口繩痕32處,深度達0.03米。州城地勢低窪,井水多苦鹹。唯此井水清徹如泉,飲之甘冽,凡官宦富家、茶館酒肆,皆用此水。

桂井子的來歷,據出土《創修觀音殿碑記》載:金宣宗貞祐年間(1214—1216年),博羅國王統率大兵侵犯山東,日下百城,唯州城固若金湯。盛怒之下,國王改用火攻,城內烈焰騰空,官廨民房,道觀佛剎,焚燃殆盡,國王擁兵入城,欲盡坑遺民。坑方掘畢,即有湧泉噴出,狀如趵突,聲如巨濤。一白衣女子,飄然而至,雙目炯炯。謂:此乃觀音聖殿,毀於戰火,所掘之坑,位我殿前。國王聞之,速退兵城外十里。元至元二年(1265年),百姓捐資重建觀音大殿,並刻石記載,昭示後人。所掘之坑,尊為貴井,井水甘冽。

桂井子街是清代名吏宮慕久故里。宮慕久(1788—1848年),字竹圃,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舉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任蘇松泰兵備道。曾與與英國駐滬領事巴富爾談判西人居留地問題。凡西商有饋送不能卻,則鎖一室中,去後封積如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遷江蘇按察使。舊居門前豎有旗杆,俗稱“宮家旗杆”。

作為東平縣傳統名吃的東平粥就出自桂井子街。東平粥又名徐家粥,為州城鎮桂井子街徐保明世代經營,自清康熙十九年(1600年)創制以來,至今已有三百三十年的歷史,可以說久負盛名。

東平粥系以大豆、小米為原料,分別磨成漿,按配方熬製而成。其特點是:粥濃如醬、喝似水,滑潤爽口,清香甘甜,泌人心脾,有獨特的糊香味,喝盡粥,碗如洗,不掛一絲粥跡。東平粥自問世以來,以特殊的美味,博得人們的喜愛,無論是遠離故鄉的遊子,還是到東平來的外地客人,凡喝過東平粥的,都希望再喝。

傳統小吃東平粥味道香美爽口。選用上好黃豆、小米做原料,用石磨磨出豆漿和米漿,用細籮過濾去渣,豆漿與米漿之比為2:1,用清真寺附近馬公祠井水,熬出的粥鮮美可口。

「鄉村記憶」泰安市>東平縣 桂井子街

萬里舊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