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即使在最後仍然掌握著絕對實權的?

小公子49


根據我的記憶,萬曆皇帝隱藏深宮二十五年以後,再次面見群臣,是梃擊案以後。

梃擊案是當時明朝一件特別大的事,逼得萬曆皇帝不得不走出深宮面見群臣。其大體過程如下:

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要立鄭貴妃所生的皇子朱常洵為太子,群臣和李太后堅持立皇長子朱常洛,因此引發“國本之爭”,最後,萬曆皇帝理屈又勢單力薄,只好低頭,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

鄭貴妃雖然為兒子第一次奪嫡失敗,可是她恃寵而驕,並不死心,搞出了“妖書案”,以致群臣對她的野心更加戒備。

多年以後,鄭貴妃又暗中策劃謀害太子朱常洛。鄭貴妃跟自己的弟弟暗謀,讓親信太監將一個鄉下人張差引入太子宮,並給張差一根梃棍,唆使張差見人就打,最後張差被太子宮太監製服。史稱梃擊案。

一開始,這個張差被判為瘋癲,支持太子的百官,特別是內閣輔臣們自然不會罷休,讓鄭貴妃把這件事矇混過去,他們明察暗審以後,發現最後的矛頭指向了鄭貴妃的弟弟和手下兩個親信太監。

於是上百件奏疏如雪花一般都湧向大內,萬曆皇帝包庇鄭貴妃,將這些奏疏一概留中不發。

奏疏留中,就是留在大內,不發還群臣,而正常情況下,明朝皇帝是不能將大臣的奏疏留中的,要批紅蓋印以後,發還給臣子。

留中的事,以前確實發生過,比如萬曆皇帝的老爹隆慶皇帝曾經將大臣奏疏留中,遭到內閣首輔高拱的嚴厲批評。

萬曆皇帝少年時,國家大事外有張居正,內有馮保和李太后,所以萬曆皇帝不敢把奏疏留中,也沒有這種想法。可是張居正一死,繼任的首輔申時行就教給了萬曆皇帝將奏疏留中的偷懶辦法,因此,萬曆帝養成了這種壞習慣。

萬曆帝這次把百餘件奏疏留中,很明顯在包庇鄭貴妃,而群臣一點也不給皇帝面子,他們認為如果不嚴辦這件事,會動搖太子朱常洛的地位,豈不是讓鄭貴妃得逞了?甚至群臣懷疑萬曆皇帝要廢了太子朱常洛。

他們一邊繼續上疏萬曆帝,一邊去遊說太子站出來說話。可是呢,太子朱常洛因為自己是宮女所生,本來就不招萬曆皇帝喜歡,於是,不想惹事,要明哲保身。

萬曆皇帝看到這麼多奏疏,裡面證據確鑿,也不能不動搖,從而懷疑鄭貴妃真的要害太子,但是他又想包庇鄭貴妃,因此,萬曆皇帝就跟太子朱常洛溝通了一下,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給群臣一個交代,又不連累鄭貴妃。

萬曆皇帝在隱藏深宮二十五年以後,第一次召見了群臣,他跟太子一起出現在群臣年前,父子二人裝作父慈子孝的模樣,告訴群臣,父親沒有廢太子的意思,也不容許別人陰謀廢除太子,兒子告訴群臣,我們父子關係好著呢,你們這些大臣別亂猜,都歇了吧。

看到沒,父子二人壓根就沒提鄭貴妃的事,就這樣,萬曆皇帝把鄭貴妃給保下來了。可是,鄭貴妃保下來了,太子也沒追究,那個在太子宮打人的張差,和指使他的人,就成了替罪羊。兩個直接執行這件事的太監,被偷偷的做掉了。

群臣一看,萬曆這麼護著鄭貴妃,太子又不願意追究,也沒辦法,之前牽扯這件事的太監被定了罪,弄死了,算是有個表面的結果,大家也就認了。

梃擊案大體過程就是這樣。就是這件事,群臣攻擊到了萬曆的寵妃,又牽扯太子,群情激憤,萬曆皇帝才在二十五年後召見的群臣。

萬曆皇帝自萬曆十八年不再召見群臣,到萬曆四十三,整整二十五年沒見過文武百官,不是三十年。

萬曆皇帝這麼長時間,躲在深宮裡,又是怎麼掌握住朝廷的大權的呢?就是靠的奏疏制度!通過奏疏制度,皇帝見不見文武百官,都能一樣處理國家大事。

這個奏疏制服,牽扯到朝廷內外兩個機構,外就是內閣,內就是司禮監。

明朝的內閣,是皇帝的秘書處,負責票擬,所謂票擬,就是內閣的輔臣代替皇帝看文武百官的奏疏,看完以後,對於奏疏裡大臣們奏報的事,寫一個自己的建議,比如,兵部有人上疏說要打努爾哈赤,需要多少兵,多少錢,誰去帶兵,內閣首輔就根據這件事寫出自己的建議。這叫票擬。

票擬完以後,上交到皇帝那裡御覽,皇帝同意內閣的票擬,就批紅蓋章,然後內閣聯合六部九卿去執行。皇帝不同意,就把票擬打回內閣,讓內閣輔臣重新提建議。所謂批紅,就是皇帝用毛筆沾了硃砂碾成的墨汁給票擬批示自己的意見,因為硃砂是紅色的,所以叫批紅,也叫硃批。

可是呢,明朝的皇帝,是越來越懶,越來越昏,他們自己覺得看不過來這麼多奏疏和票擬,就讓太監代替自己批紅。明太祖朱元璋嚴禁明朝太監識字,明成祖就不管這一套,反而在皇宮設立內書館,讓翰林院學士進宮教太監識字,太監識字後就可以代替皇帝批紅了。

負責批紅的太監機構,叫司禮監,是明朝皇宮裡最有權勢的一個機構,一般司禮監設掌印太監一名,提督東廠太監一名,秉筆太監多名。排名第一的秉筆太監常常兼任東廠提督太監。

明朝皇帝有了奏疏制度和司禮監、內閣兩個機構,即便不見文武百官,也能處理國家大事,牢牢掌握住國家的大權。因為百官的權力,都來自批紅和蓋印,沒有皇帝的批紅和蓋印,你的想法和措施,就沒有效力,就得不到執行。因此,明朝出了那麼多亂政的太監,因為他們有批紅和蓋印的機會。

實際上,明朝的內閣沒有實權,只有張居正時期有實權,倒是六部裡的吏部尚書有點實權,因為吏部管朝廷的用人。

吏部尚書如果入了閣,往往就一手遮天,比如隆慶皇帝時期,高拱就是吏部尚書,入了閣以後,不是首輔權勢卻比當時的首輔還大。吏部尚書可以拉幫結派,指揮自己手底下的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等言官攻擊對手,高拱就是這麼把內閣裡的對手都趕走,最後自己當上首輔的。

如果你是閣臣,又跟司禮監掌印太監關係特別好,那你將更加一手遮天,甚至握有實權。像張居正,為什麼有實權?因為他是內閣首輔,又跟司禮監掌印太監是同盟。

說實在的,如果皇帝不放權給掌印太監,你單單是個首輔,跟掌印太監關係再好也是沒什麼用的。比如嘉靖帝,他當政時,對太監們限制就比較嚴格,所以嚴嵩雖然把持朝政二十多年,仍然沒什麼實權。

明朝公認的唯一有實權的內閣首輔,只有張居正一個,他也是因緣際會,才有的實權,一是他跟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是同盟,二是李太后對他的支持,三是萬曆皇帝還沒成年。

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就處置了馮保,從而獨攬大權。萬曆皇帝通過奏疏制度和司禮監、內閣兩個機構,即便二十五年不出皇宮,不朝會文武百官,一樣牢牢地掌握住一切大權。

他不見文武百官,可是,天下的事,文武百官都會通過奏疏呈給他處理。他不批紅,不蓋印,下面的就沒法執行,就算有人想執行,你總得有憑證,沒憑證,沒人聽你的啊!這憑證就是皇帝的批紅和蓋章。

就像梃擊案一樣,群臣激憤,都想嚴懲張差和那兩個太監,然而,萬曆皇帝把奏疏留中了,不批覆,百官只能乾著急,卻使不上勁。


西堤君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但是掌握著實權這事其實很好理解。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馬雲天天東北西跑,一年也不會有幾天在阿里巴巴總部待上幾天,可阿里同樣賺錢,馬雲之所能離開,是因為他下面有副總裁,有經理,有主管,有人事部門,有考核制度。而明朝一樣,史料上稱,明朝是封建社會制度最完善的,以至於清朝直接照搬,而康乾更是對朱元璋佩服得五體投地,發出了“治隆唐宋”的感慨。

朱元璋監督機構(督察院)與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的建立,使得君主高度集權,而宰相職位的廢除,奏章成為了皇帝的唯一專權。外有監察機構與錦衣衛監視百官,內有奏章專權披紅,行駛政務聯繫。。這樣的制度下,百官不敢亂,也亂不起來,而廢除宰相,奏章直接變成皇帝的專權之後,更是無礙,而“萬曆的三大徵”便是明神宗幕後操作的。

說起萬曆皇帝為什麼不上朝,主要的原因就是躲避大臣們的口水。萬曆10歲登基,在位時間長達48年。萬曆剛登基的時候,由李太后,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萬曆在位前十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稱“萬曆中興”。

因為繼位時間過早,萬曆早年一直在太后與大臣的操控之下執政,幸福指數特別低,但是萬曆不氣餒,同樣學習,隨著知識的增多,開始變得寡言少語,甚至看起來可欺。鄭貴妃還老是嘲笑他“像老太太”

因為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建立了言官制度,目的就在於鼓勵大臣直言進諫,以便及時糾正皇帝的錯誤,保障國家的大政方針正確,從而確保朱家江山萬世永固。朱元璋的《祖訓》對後世有絕對的權威,後世的臣子們可以拿著《祖訓》去敲打皇帝而不用擔心受到處罰,言官們以此為恃,有恃無恐。

隨著制度實行的時間越來越長,就開始變味了,言官制度,變成了換取名氣的途徑,面對“軟弱可欺”的明神宗,每天的上朝變成了口水戰。

我們都知道解決問題開會討論,並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關鍵人物到場就好,因此萬曆皇帝為了避免口水,開始了無為而治。遇到大事情需要討論時,只需將相關一小部分人叫來議事即可。而“萬曆三大徵”(平定寧夏蒙古哱拜之亂、播州土司楊應龍之亂以及抗倭援朝戰爭)便是這樣完成的。而日常事務,走奏章即可。

不過隨著萬曆的皇帝的年紀越來越大,也開始荒於政事,又無像張居正這樣的人可以督導,明朝開始走向衰落。歷史記載中,把萬曆年作為明朝開始走向滅亡的起點。


笑嘗歷史百態


一、問題提的不準確。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是萬曆皇帝沒有三十年不理政。

二、首先要了解明朝的制度設計。明朝實行以內閣為核心的文官治國制度。

1.明朝內閣對最終決策權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雖然沒有監督六部執行決議的權力,所以內閣只有決策權,沒有行政權,行政權在六部各寺)。

內閣的票擬是最終決策的籃本,硃批也一般不會完全跳出票擬。當然皇帝可以責令內閣改票甚至退票重擬,但內閣也可以封還皇帝的內出中旨(楊廷和,就多次封還皇帝的中旨),除了內閣,六科給事中也是具有封駁權,也可以封駁皇帝的詔旨。

明朝文官治國標誌內閣制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政治制度。通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閣政務體系,它在權力平衡方面堪稱完善。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尤其是萬曆皇帝皇帝被歷史學家稱之為怠政慵懶的皇帝。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內閣制這一有效的體制使得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得以以一種較為安定的模式運行下去。皇帝怠政,首輔幾乎掌握了國家的大權,僅僅在這一點看來,這和現代的君主立憲制的首相領導下的內閣制有很大的可比性。

明朝文官集團部分限制了君權,使得國策制定實行存在部分民主科學性。明代朝廷如果有大事,各部不能單獨決定,而是由所有部門在皇帝面前公決,這叫做廷議。

廷議這種制度雖然決策採納權完全在皇帝手中,但是這種討論的方式有利於決策的科學性。在皇帝怠政的時段,內閣和擁有披紅權的內監掌握實權。

三、綜合分析。

1.萬曆皇帝只是不上朝,缺少了廷議這個環節。

2.大事決策操作流程。(1)內閣針對事件票擬決議。(2)票擬決議交掌印太監,掌印太監讀與皇帝聽。(3)皇帝出臺最終決議,由掌印太監抄寫或直接蓋皇帝印璽。(4)由太監帶聖旨給相關人部門宣讀執行。

在這一流程中皇帝不能直接草擬聖旨,聖旨必須出自內閣。內閣對皇帝聖旨有封駁權。

3.萬曆雖然沒有早朝。但不等於不見大臣。重大事情通過內閣合議和太監傳達。重大事件決策權一直屬於萬曆。

4.萬曆通過人事任免獎懲等權術控制朝臣。利用黨爭,利用文臣與太監這些矛盾達到平衡控制時局。

5.利用明朝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加強對朝臣控制。

明朝皇帝沒那麼壞,是滿清政府黑的太厲害。


人生如夢zhw


萬曆皇帝不上朝,並不代表他不幹活

跟其他皇帝不上朝的原因不一樣,有的是起不來(深陷後宮花叢),有的是懶得去(哥還得修仙呢),有的是去不得(無實權的傀儡)

萬曆比較特殊,他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抗議——鬧了彆扭,不想見你們!

所以,多年不上朝的萬曆,起因是私事被幹預,而自己竟然無可奈何。所以一氣之下就不上朝了,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


我喜歡哪個兒子還輪得著你管?“是的,不僅要管,還要一管到底!”

萬曆徹底憤怒了,氣的吹鬍子瞪眼,甚至大有口吐白沫抽過去的跡象,可是下面這幫大臣非但沒有表示出關心,還一副萬曆欠了他們三百萬的樣子

“算你們狠!你們、你們...你們給我等著!”萬曆悻悻的離去了。究竟發生了什麼,讓萬曆和大臣們從良好的同事領導關係變得水火不容?

答案就是——國本事件

這是伴隨了萬曆一朝大半歲月的事件,圍繞這個事件還發生了明宮三大案之中的兩個,可以說是足夠精彩了

簡而言之,就是萬曆選繼承人的事情,作為皇長子的朱常洛,萬曆不喜歡,而鄭貴妃生下的福王朱常洵,則是萬曆非常喜歡且想立為大明下一任CEO的

問題來了,大臣們堅持己見,必須要立皇長子,萬曆不同意,非要立福王。畢竟人家是皇帝,人家喜歡誰,想選誰,論得著你們這些外人摻和嗎???

答案是——不僅能管,而且一管到底(明朝內閣,有駁回的權力,即認為皇帝的詔令不對,是可以拒絕執行的)

就這樣,萬曆皇帝不幹了,他決定和這幫阻撓他家事的人決裂——老子不上朝了,你們愛咋咋地!

消極怠工、哦不,偷摸幹活的朱翊鈞

多虧了朱棣,搞了這麼一套內閣制度,才能讓萬曆得以如此“輕鬆”的完成國家大事的決策,每當萬曆躲在被窩裡睡覺不去上朝的時候,是不是該感謝一下朱棣同志

內閣由首輔、次輔組成,是大明最高決策執行官員,他們來對國家大事進行票擬決議,也就是給朱翊鈞提供解決方案,屬於智囊團和幕後工作者

當內閣加班加點的把國家大事都理順出解決方案後,由司禮監太監呈給萬曆,並讀給他聽。聽完後覺得正確的,拍板執行,然後太監負責蓋章。如果覺得有問題,他再琢磨一下,或是自己來修改,或者讓太監代筆

完事後,就是電視劇中常見的場景,一個太監拿著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某某咋地咋地云云的”

如此看來,萬曆並非是不幹活,只不過他省略了上班中的打卡環節和討論環節而已。所以,不上朝的萬曆只是換了個地方(如被窩)工作

經常加班到深夜的萬曆,並不為人們所知曉,大家眼中的萬曆,就是個消極怠工的主兒,就是個賭氣撒潑的人兒

換個方式幹活的萬曆,真就一點問題都沒有嗎?

不得不說,萬曆三大徵的確都是朱翊鈞本人嘔心瀝血的勞動成果,也的確印證了他並非消極怠工,只是萬曆一朝,也絕非如此平靜安定

明朝之亡、亡於萬曆的說法,是史學界比較公認的,那麼萬曆一朝究竟經歷了什麼?而朱翊鈞同志,怎麼就成了大明公司走向下坡路的罪魁禍首了呢?

由於立儲事件讓萬曆和大臣徹底決裂,所以君臣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不再是坦誠相待的好夥伴,而是成了完全的對立面

萬曆後期,諸多政府工作部門幾近癱瘓(退休了沒人管,離職了沒人接),很多官員分飾多角,而原因就是萬曆。面對油鹽不進,堅持不立朱常洛為太子的大齡憤青朱翊鈞,大臣們琢磨怎麼應對

先是罷工抗議——您要是不把這事兒給我們解決了,我們就不幹了!結果很簡單,萬曆根本不回應,呈上去的奏摺猶如石沉大海

“算你狠!爺不幹了!!!”大臣提交了辭呈,結果還是一樣,毫無音信,既不表達挽留,也不表示同意,就這麼和你耗著

受不了的大臣開始擅自離崗,這在古代可是大罪,可到了萬曆這兒,沒事,走吧走吧,都走了,我就可以立我喜歡的兒子了!

話又說回來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咋就這麼固執呢?

原因很簡單——他從來都不想妥協,他從來都只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一如他的師傅張居正。萬曆至死都沒有明確表示誰會是大明之主,作為明朝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萬曆幾乎耗費了自己整個下半生與文官集團作鬥爭,而原因竟只是關於繼承人該選誰的問題

有個性!有脾氣!

明朝皇帝大多都很有特點,有的喜歡修仙、有的喜歡幹木匠、有的喜歡嗑藥,而在他們當政時,也的確出現了權傾天下的文官或是太監

只不過,他們的權力並非是被剝奪或架空,只是他們不想握在手裡、或者是懶得握在手裡而已

這一切應該感謝一個人和另外兩個制度

首先感謝朱棣同志和他創立的內閣制度

其次,感謝有著現代電影優質素材之稱的錦衣衛和東廠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朝有兩個著名的不上朝皇帝,一個是萬曆皇帝,一個是萬曆的爺爺嘉靖帝。這爺孫倆人不上朝的時間總共近六十年!佔到明朝歷史的近乎四分之一。

但令人驚訝的是,嘉靖帝和萬曆帝的權力都沒有被架空,不僅沒有架空,而且還牢牢的掌控著權力。

道理很簡單,放過羊的人都知道,放羊不需要把每頭羊都管住,只要管住頭羊就可以。萬曆和嘉靖兩個皇帝管住大臣就是用的這個方法——管制內閣。

萬曆朝的內閣首輔,比較著名的有: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王錫爵、趙志皋、朱庚、沈一貫、方從哲、葉向高等等。這些人除張居正之外,都有一個共同點——都被萬曆皇帝嚴格控制。

萬曆朝伊始,萬曆皇帝年幼,張居正自己構建了一個由太后(李太后)、首輔(張居正)、權宦(馮保)組成的權力鐵三角。萬曆皇帝被張居正的壓制了整整十年。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第一時間把張居正反攻倒算,以儆效尤。

張居正死後,繼任的歷任首輔都已經由皇帝任命。繼任的首輔中,除了王錫爵尚有一絲強勢外,其餘的首輔幾乎沒有任何跟皇帝對抗的資本,唯以聖意為上。萬曆晚年,浙黨首輔方從哲擔任首輔的七年時間裡,幾乎沒有見過皇帝,雙方往來全靠文書,但方從哲幾乎所有的政意處理都由皇帝決定。

而且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政務尤其是重要政務還是要處理的,對於明朝的對外戰爭,比如“萬曆三大徵”和薩爾滸之戰,都是由萬曆帝自己拍板決定的。這個在紫禁城裡的天下第一宅男,在皇宮裡決定了整個明朝的命運。


小約翰


萬曆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鈞,十歲繼承大統,成為皇帝,到1620年駕崩,共當了48年皇帝。在我國曆史上算不上是長壽皇帝,但可以說絕對是當皇帝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萬曆皇帝讓後人詬病最多的恐怕就是28年不上朝,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懶政怠政皇帝,因此在《明史》明確評價:“明之亡,實亡於神宗”。但是萬曆皇帝為什麼能在28年期間不上朝、28年懶政怠政期間沒有出現權力架空,還能掌控實權、控制朝局呢?根本原因就是在明朝的權利制度設計上。

第一點:廢相權,保障了皇權的穩固和至高無上。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朱元璋在當皇帝后,為了加強皇權,於洪武十三年將宰相胡惟庸誅殺,並嚴格規定以後不再設立相位。宰相廢除後,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雖然明朝後來的皇帝設立了內閣,內閣大學士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但和以往宰相不同,在制度上始終沒有監督六部、百司執行皇帝詔令之權。

第二點:統兵權和掉兵權分離,防止權臣和將領擁軍自重,保障皇帝對軍隊的控制權。通常人們會認為明朝的兵部掌管了軍隊,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明朝設立了都督府和兵部分掌兵權。都督府僅管理軍籍、軍政,有統兵權;兵部則擁有掉兵權和軍職官員的管理和任用。這種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的軍事體制,防止了權臣和將領的擁兵自重,保障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能力。

第三點:相對完善的監督監察制度和獨特的言官制度。監察御史建立於隋唐,但在明朝得到進一步完善。明朝設立督察院,督察院的督察御史官職很少,權利卻確空前大,不論是戰爭、科舉考試等國家大事,還是皇帝的私事,都是監察御史的監督範圍。例如打仗、科舉、教育等不好的地方需要改進或者有不法之事還是小事,監察御史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建言或彈劾。六科給事中的設立則是為了專門對六部進行業務監督,並對皇帝負責,直接向皇帝報告,防止六部專權。這種相對完善的監督監察制度和言管制度極大限制各部門專權的出現,限制了權臣的出現。就是在張居正當首輔時,權利達到頂峰,單依然受到這種監察和言管制度極大的掣肘。

第四點:從明成祖時形成了錦衣衛和東廠(西廠)宦官勢力,成為皇帝制約文官集團制約的有力工具,也是保障皇帝個人權利的有力工具。當皇帝感覺到自己的個人權利權威受到文官集團制約或威脅時,就會利用身邊的宦官和錦衣衛勢力打擊文官集團。這就是為什麼明朝出現了令人聞風喪膽的東廠、西廠、內廠等宦官勢力和錦衣衛勢力。

第五點:萬曆皇帝不上朝絕對不是不理事,只是有前期的勤政變為懶政吧了。因《明史》是清朝時期所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醜化前朝的現象。萬曆皇帝前期發生的萬曆三大徵:分別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在萬曆後期,由於皇帝本人身體不佳、精神不濟等諸多原因下,開始懶政怠政。因此有“明之亡,實亡於神宗”的說法。


呵呵哈哈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糾正題目中的一種說法,萬曆皇帝確實三十年不上朝,但是他並非不理政。他其實一直在理政,只是不和大臣們直接見面而已。

萬曆皇帝不和大臣們見面的理政方式,為什麼能夠牢牢地把控朝廷,而不被群臣架空而失位呢?

(萬曆皇帝畫像)

第一,萬曆皇帝有很高的威望。

萬曆皇帝在前十年的時間裡,依靠張居正,勵精圖治。革除積弊,不但整頓了吏治,而且通過“一條鞭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其作為,與正德、嘉靖兩朝形成鮮明的對比,他作為一個賢明君王的形象,深入人心,讓他具有崇高的威望。

除此以外,他還通過兩次運動,把朝廷中的政治寡頭消滅殆盡。第一輪他消滅了高拱和高儀。高拱、高儀及張居正是他爹明穆宗給他選的三個輔政大臣。他上臺以後,利用外臣張居正以及內臣馮保(掌印太監),扳倒高拱、高儀兩人。接著,他依靠張居正和馮保實現了經濟復甦和政治清明。但張居正去世後,也就是在他當皇帝第十年的時候,他不但清算了張居正,對他實行抄家。同時還對馮保實行抄家,貶謫馮保。這樣,他在這一年裡,第二輪消滅了另外兩個政治寡頭。

通過這兩輪的消滅,萬曆皇帝的威望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無人再敢與他爭鋒。

第二,萬曆皇帝有多種制衡群臣的手段。

這個手段,其實是從朱元璋開始就設置好的一種政治模式。這種政治模式確保了明朝後期,雖然皇帝多不成器,明朝江山依然屹立不倒。

(張居正劇照)

這種政治模式,就是朝廷內外,沒有一個人做大。一是因為後宮都選自民間,外戚沒有根基,無法專權。二是取消宰相職位,只設置內閣。而“內閣”一詞,顧名思義,就是在皇帝家裡,幫皇帝傳話跑腿的意思。內閣根本就無法變成權臣。三是立鐵牌不許宦官干政。朱元璋是立了鐵牌子,不許宦官干政的。不過後來,王振把這塊牌子給取了。但雖然取了,宦官依然受極大制約,無法走上外廷。走不到外廷,就無法干政。四是明朝設置“廠位制度”。可以說,這是朱元璋跟著武則天學的。設置了“廠位制度”,對百官進行著有效的監督。這樣,皇帝不管呆在那裡,對百官的情況都瞭如指掌,因此,即便不上朝,也無所謂。

(當然了,朱元璋這種政治模式,也有一個很大的壞處,就是朝廷朋黨之爭非常嚴厲。可以說,最終明朝打不贏農民起義軍,打不贏清軍,與明朝大臣們互相扯皮不團結,有很大的關係。)

第三,萬曆皇帝一直沒有立太子。

萬曆皇帝不上朝,與和爺爺一樣,都是因為立太子的問題,和群臣發生了很大的矛盾。但不管怎麼說,因為沒有立太子,這就讓群臣們即便不滿意皇帝,想要造反,也找不到主心骨。

這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來看。

一是唐玄宗也是早年勵精圖治,晚年荒淫亂政,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為什麼丟了皇位,因為大家擁立太子李亨為帝。當大家有李亨這個皇帝以後,就不在乎唐玄宗了。二是康熙皇帝兩廢太子後,為什麼直到去世,都沒有再立太子?就是因為他一旦立了太子,就有大臣和太子勾結,謀取他的皇位。所以,康熙雖然晚年怠政,但依然牢牢控制著朝廷。

(馮保劇照)

第四,萬曆皇帝不上朝,反而減少了和大臣們討論的麻煩。

明朝的朝廷,大臣皇帝常常因為對事情有不同看法,爭執不休。但是,當萬曆皇帝不上朝以後,大臣們就沒辦法和他討論了,他只需要直接發佈命令就可以了。同意,還是不同意,直接命令。大臣們對他的話有意見,但是見不到他本人,也沒辦法爭執,只好執行。久而久之,大臣們就形成了聽從他意見的慣性。

第五,萬曆皇帝牢牢把控著軍隊。

這是萬曆皇帝的根本。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他還利用軍隊完成了“萬曆三大徵”,可見其對軍隊的控制能力。正因為他牢牢把控著軍隊,因此,那些大臣們想要做大,完全是不可能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萬曆不上朝,按照不少人的說法,至少有三十年。如何不被架空,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的制度決定的。

很多人認為,萬曆不上朝也沒關係,因為明朝是內閣制的,文官集團已經足夠把事情處理了。實際這是一個明顯的誤區。明朝的所謂“內閣制”,同現在不少國家政治制度中的內閣制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

明朝自元璋開國初期,沿襲的是元朝的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殺汪廣洋,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將原來中書省的職責歸於六部。僅保留中書舍人,朱元璋成了皇權相權於一身的獨幹格局,朱元璋可以說是優秀的勞模,什麼事都可以親力親為,全國各地的奏摺都可以親自閱批。但是勞模並不是人人都可以當的,這種情況從成祖開始發生變化。成祖起成立將文淵閣設立大學士,專事各地奏摺的議政處置,處置後的文字意見,以墨筆寫於票簽上,稱為“票擬”,送至皇帝處,由皇帝簽字確定,形成諭旨決策,即“批紅”。

可以說,內閣的權力,是來自皇權的分配,而內閣對政事的處理,只有議政,並沒有決策權,皇帝是牢牢掌握了決策權。

到明宣宗朱瞻基時,對內閣過來的條旨進行批紅仍然是個相當大工作量的事,於是另外一股勢力進入了朝堂,就是以太監為主的所謂“內朝”,朱瞻基成立了內學堂,專供太監學習識字。有了文化的太監,可以分擔皇帝批紅的工作,對內閣的票擬進行決策。這樣司禮監從一個普通的部門,晉升成一個可以同內閣分庭抗爭的重要部門。經過內書堂訓練,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應運而生了。於是每日是章奏文書,自御筆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遵照閣中票擬的字樣,用硃筆楷書進行批閱。

如內閣對批紅有異議,或重大事件,則由皇帝主持召對,內朝外朝共同參與商討,商討後由皇帝決策後批紅。

司禮監中,又對權力進行的分工,其中司禮監秉筆太監負責“批紅”,而批紅後的“票擬”,需要司禮監掌印太監加蓋印章,這樣才形成一個完整的決策聖旨。

也就是說,明朝的決策流程,是由各地上報至六部的事項——內閣大學士形成處理意見——皇帝或司禮監秉筆太監批准——司禮監掌印太監蓋章完成。而流程的最重要的節點,還是皇帝這一關。

所以,儘管內閣或司禮監在某一時期會形成一朝壓倒一朝的局面,但這僅僅是內朝外朝的傾軋,但最終他們的權力都是由皇權分派,完全受皇權的管制,內閣大學士的權力大小來自皇帝對其票擬的批紅數量,這樣就無法出現唐朝那樣威脅到皇權的內朝,也不會出現威脅到皇權的外朝。

回到萬曆年,萬曆不上朝,首先一個原因是他身體不是很好,第二個重要的原因是萬曆朝著名的國本之爭,即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爭奪太子之位。最終萬曆拗不過群臣及太后,立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結束國本之爭。

國本之爭後,萬曆開始怠政,所謂怠政,並不是完全不聞不問,而是通過諭旨向下面傳遞。如“萬曆三大徵”中邊疆大事的處理,萬曆都通過諭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

但是萬曆對於日常性的政事處理,內閣的票擬萬曆全部都留中不發。尤其選人任人等事項,以致最後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幾年,六科只剩下四個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面對這樣的情況,因為內閣並沒有決策權,所以就算是人員空缺,各地需決策事項堆積如山,內閣也無可奈何,無法處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儘管在議事上,內閣往往反對皇帝的意見,但是最終的決策權仍然是皇帝,只要制度未有變化,儘管萬曆可以怠政三十年,內閣也無法誕生一位擁有處理權、決策權、執行權於一身的權臣。

至於內朝,萬曆怠政,奏摺都留中不發,司禮監掌印太監不可能像萬曆初年馮保那樣跳過皇帝直接同內閣張居正決策國事,司禮監也成了擺設,自然也不會出現權傾朝野的內朝九千歲。而天啟年魏忠賢得勢,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其將外朝的東林黨一網打盡,形成了內朝外朝都是閹黨的局面。但是就算如此,其權力仍然來自皇權的本質不變,所以,想像唐朝那樣更廢皇帝是不可能的。

謝謝閱讀。


鳳妖


在權利劃分中,分為人臣之權和人君之權。

凡是治理國家的內政外交、文治武功、蒞民治事、上下庶務,都屬於人臣之職,均可委任臣下辦理;凡是“區別邪正,進退左右,操榮辱之柄,制英雄之命”,都屬於人君之權,必須由帝王親掌,絕不能委給臣下。執行權乃至決策權均可委之大臣,但清要雄劇之職的用人權、組織制衡的職能配置權以及組織運行的監控權,一概歸之君主。

這就是說做事的權利都可以完全放給別人做,但是人員的任用不僅不可以放出去還要考察是否被別人影響所致。歷史上很多權臣架空皇帝,不是因為他們做事幹練,而是他們有了處罰和獎勵別人的權利,有了任用和推薦官員的權利。而人需要進步又沒法接觸皇帝,繞不開權臣就只能依附權臣。人才是這個世界靈魂,有人自然有權利。所以說皇帝只要掌握用人的權利,在關鍵位置保證是和自己一心的人,有怎麼會被架空。

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不辦事,到並不是糊塗。雖然不辦理朝政,但是文官和將領的任用一直都是萬曆自己決定。所以萬曆皇帝不會被架空。但是,萬曆皇帝沒把時間用在甄別人才上。雖然有任用的人權利,也保持了自己的地位不被架空。但是造成明朝人才凋零,為明朝的覆滅埋下了種子。

所以搞高級的權謀,可以讓自己在內部保證地位和勝利。但是對外的爭鬥,還是需要領導去發現內部的人才。而發現人才就需要自己先成為人才,這就需要自己的努力。


淨化a木子


很多人對於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還能不被架空,常常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其實,這是因為大家對權力的現實運作,缺乏最基本的瞭解。事實上,萬曆皇帝之所以不上朝,並不是他不理朝政,而是許多時候,他的身份讓他不太方便出現在朝堂上。

因為,皇帝就是天,皇帝坐在朝堂之上,大家在討論許多問題時,就會變得非常不方便。比如許多事情,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當著皇帝的面,這都是不能討論的。就算能討論,也會被各種裝逼的內容所淹沒。

舉個最簡單例子,明朝走到萬曆年間,整個官場基本上是無官不貪,只不過是貪多貪少而已。這種事情,已經成為官場潛規則,大家在私底下,誰也不會否認這個事實。但是,在朝堂之上,顯然沒有人誰敢公開承認這種事實?

但問題是,大家在朝堂上開會,討論各種國家大事時,必然會涉及到這種貪汙腐敗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皇帝在場,這個問題就沒辦法再討論下去,甚至還會演變成一場裝逼大會。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皇帝斥責某個官員貪汙受賄嚴重。那個官員,肯定是打死也不會承認。就是讓錦衣衛打得要死要活,官員肯定也會大呼冤枉。因為,這就不是隨便可以承認的事。甚至是,皇帝以私人身份,私下斥責某個官員貪汙得太過份,並勸他以後悠著點,這個官員,也不敢隨便承認。因為,這就不是隨便可以承認的事。

更主要的是,官員受到皇帝這種責問後,肯定會聯絡其它官員,展開一輪撲天蓋地的裝逼運動。總而言之,大家都是兩袖清風,一心為國,絕不可能幹出貪汙腐敗的事情。這種運動一旦開始,隨時就會把皇帝和政府,置於完全被動的地位。

再舉個例子,許多地方官員,再給中央政府交賦稅時,都會出現拖欠的行為。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呢?有兩種可能,一是天災導致當地收成非常差,老百姓都窮得沒飯吃,所以賦稅無法收齊。第二種可能,就是當地官員收黑錢收得太多,所以對於豪門大戶人家偷稅漏稅的行為,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後雖然向底層拼命搜刮,依然無法補上這個大窟窿,於是就把責任推到天災身上。

至於究竟是哪一種原因呢?我相信大部分的原因,都是第二種。但是,作為皇帝,即便他能夠猜到真相,也無法公開責問相關官員,因為皇帝這樣做,會受到社會詬病,會受到歷史指責的。因為,不是昏君、暴君,誰會這樣思考問題呢?換句話說,官員一說老百姓窮、老百姓受災,所以無法交齊賦稅,皇帝就認為是官員欺騙他,這皇帝還有人性嗎?



當然,皇帝也可以認真去查,但問題是,這就意味著皇帝要直接面對官場潛規則。對於這種人人有份的潛規則,在皇帝面前,大家肯定都會保持一致,那就是集體裝聾作啞和矇混。總而言之,官員人多勢眾,肯定可以用各種裝逼的話語,把皇帝擠兌的理屈詞窮。

如果皇帝不服氣,那皇帝就只能擔著昏君、暴君的美名,逆天行事。總而言之,千萬不要和強調客觀原因,你們必須得把賦稅給我收齊。誰不能把賦稅收齊,我就法辦誰。如果皇帝這樣抹下臉來,估計官員都不敢再扯淡。但問題是,哪個皇帝敢這樣說話呢?因為,如果皇帝敢這樣說,官員到下面就可以更肆無忌憚的搜刮老百姓。



在這種背景下,皇帝自然得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迴避一下。因為,如果皇帝躲在幕後,讓首輔主持政府工作。首輔在私底下談工作時,只要他沒有追究相關官員責任的意思,只是斥責某個官員貪汙受賄的太過了,並勸他應該注意一些。這個官員,通常不敢矢口否認,更不敢為此聯絡官員,試圖把整個官場的水攪渾。

因為,首輔雖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他畢竟還是官僚集團的一員。所以,大家在談工作時,不用完全藏著掖著,更沒有人敢在首輔面前,一心一意裝逼到底。而且,首輔當年也是這樣一路走過來,對於這些事情都很清楚,官員如果敢在首輔面前裝逼,首輔當場就能把他們頂得啞口無言。

所以,很多時候,首輔在處理相關事情時,就相對比較容易,因為很多時候,首輔會表露出一種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態度,總而言之,我並不想為難你們,但你們也必須要讓我能夠在皇帝面前交差,否則皇帝追究下來,我不好過,我自然也不會讓你們好過。再總而言之,只要你們能讓我在皇帝面前交差,就是公開違法犯罪我也不會管。

首輔這種行為,也算官場規則的一部分。所以,通常沒有人真敢跟首輔硬裝這個逼。在這種背景下,官員們在辦事時,自然也得掂量掂量,至少不能做得太過分,以至於讓首輔沒辦法給皇帝交差。也正因為這個緣故,萬曆才三十年都懶得上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